查文庫>說課稿>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說課稿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說課稿

運動的合成與分解說課稿

  該課為“互動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例項運用。“互動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共究,交換資訊,最終達到構建學生新的認知心理結構和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即傳授)。創造性就像種子,它需要的是適合孕育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環境。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設法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探究式”教學是以問題為線索,它的執行是從提問開始,分析和探究問題為主要核心,歸納、總結為高潮,最後解決和提出新問題四個階段為一個迴圈,是不斷探索,螺旋上升,從較低階走向更高階的過程。而配合以互動這種形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實時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透過不斷地參與、引導和修正,使探究始終圍繞主題展開,並逐步深入。師生互動共究這一形式,建立了培養創新性的良好環境。

  一、本節課綜述

  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平行四邊形定則在研究複雜的多運動因素共同參與時的運動規律(教材僅研究兩個分運動的參與),以及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透過這節課的教學,為以後學習平拋運動乃至研究一般曲線運動打下基礎。基於這一原因,該節課應更多地研究向量分析的共性。問題的提出和探究,雖然是以運動量(位移S和速度V)為核心,但應注重與力學量(力F和對應的加速度a)進行類比,在方法上要重檢視象法在向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透過教學,不僅要達到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更應拓展該定則在向量分析中的普遍意義,使學生掌握向量合成與分解的一般原理,學會運用作圖這一最直觀和最簡潔的分析向量問題的方法。考慮到探究該問題還剛剛開始,所以,我把重點放在運動的合成上。

  二、模式運用和流程

  由於平行四邊形定則已經在力的合成與分解中學過,所以新課的引入可以從複習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入手。力和運動從向量分析的角度看雖然相似,但總還有不同的地方,故初級探究應建立在實驗和事實的基礎上,我在教學中採用新教材中的“紅蠟小圓柱體上浮”演示實驗來展示運動合成的情景。因實驗的可視性較差,又設計了多媒體動畫——吊塔模型。透過演示和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提出問題建立基礎。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寫在小紙條上,教師把學生提出的適合本節課探究的有代表性的問題,用多媒體投影到螢幕上,同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補充問題使其完整。本節課圍繞重點內容可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大致有以下一些:①分運動和合運動在時間上有什麼關係?②運動可以合成嗎?③小蠟塊豎直向上的運動跟水平向右的運動是否相干?④兩個勻速直線運動的合成是否還是勻速直線運動?⑤運動的合成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嗎?考慮到各人深入探究的時間不同,也考慮到探究運動合成與分解的多樣性和普遍性,我增加了一個很適宜深入深究的問題:輪船渡河的情形是否也與上相似?你能把勻速的輪船在均勻流動的河水中渡河的各種情形挑選有代表性的畫出來嗎?這一階段宜安排5—10分鐘。

  深入探究需要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所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形式。我在操作中實施以同組的前後四人為一組,並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討論後把共同一致的.意見以簡略的方式寫在紙上,推薦一位代表發言。在學生熱烈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全場參與討論,解答學生遇到的疑問,進行方法指導,也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充分發揮其主導的作用。教師參與其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透過參與達到了互動的目的。這一階段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多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進行科學爭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時間一般可安排10—20分鐘。

  深入探究達到一定的程度,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標後,即可進入歸納探究。(在進入歸納探究前,可以適當向學生介紹邏輯學上有關歸納推理的概念和方法,以實現在課堂上適時插入科學方法教育。)一般來說,各個小組的探究成果不盡相同,教師可選派探究較完整全面的小組進行展示。展示的方法可各種各樣,可以讓各小組把探究成果寫在紙片上用多媒體放映,也可讓小組選派代表講演等,不足的地方還可讓其他小組補充,教師也可補充自己的意見,最後形成歸納性的材料。這一環節不僅可完善學生的思維機制,還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發揚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一流程可控制在5~10分鐘。

  歸納探究的完成,標誌著本節課重點內容的突破,從學生的角度講,預示著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知識點的初步領會和掌握,是探究的一個高潮的結束,但並不意味著探究工作的完結。緊接著的是發散探究的開始,這一階段實際上也就是應用、提高階段。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習方法,教師要有預見性地挑選一些既有利於鞏固學生新的認知結構,又有利於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題。選題應根據教學內容因地制宜,既可以選擇一題多變的變式訓練,也可從“小”、“精”、“活”上下功夫,選擇形式多樣、適合學生參與探究的問題。訓練時應提倡學生先獨立思考,展開自主性探究,在探究遇到困難時才與其他同學討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時將充分地體現出來,要精心設計、提出如何使學生把探究工作引向深入的問題,為以後研究平拋運動打下基礎。我設計的發散探究問題如下:我們已經得出合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兩個分運動必須是勻速直線運動。如果兩個直線分運動的其中一個是勻速直線運動,而另一個是勻加速運動,請你想一下,合運動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然後,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我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了以下兩個積件:①一個勻速直線運動,一個初速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②一個勻速直線運動,一個初速不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得到兩種情況下都是曲線運動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還可向學生提出更深層次的思考題:如果兩個直線分運動都是勻加速運動,你認為合運動是什麼呢?這裡要說明的是:兩個分運動在同一直線上時的運動的合成,可以作為簡單的特例讓學生課後看書自學。

  在“互動探究”教學中,所設定和發現的問題有一部分會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特別是在發散探究的最後階段所設定的問題,課堂上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同時,對問題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討還會引發新的更多的問題,需要留在課後讓學生反覆思考爭論,甚至實驗證實。即使問題探究相對圓滿,教師也應開發一些適合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問題,讓學有餘力的優秀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自主探究。因此,我們應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標準,有意識地留問題給學生,使教學延伸到課外,把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活動引向深入。我佈置的課後思考題為:某人騎車以速度V人→地向東行駛,刮南風(風速大小也為V)。試問人感到風從何處吹來?設定的課後思考題應儘可能生動和聯絡實際,這樣才能令學生感興趣,有利於延伸活動的自發開展。

  三、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互動探究是圍繞問題而展開的,所以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現狀,注意探究的問題適合學生的現有認知結構和知識水平;第二,該模式注重的是探究過程而不是結果,探究過程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溫床,對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正確對待,不能一帶而過,如果真的出現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留待課後解決了再告訴學生;第三,互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的積極性,以肯定為主,讓學生有成功感,即使學生的探究存在問題,也應著眼於從思路、方法上加以引導,而不能簡單地否定了事。要牢記:創造性來源於良好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