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精選6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精選6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迴圈》這節內容透過對陸地水體型別的介紹,水體型別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迴圈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型別以及不同型別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迴圈的型別、主要環節和海陸間迴圈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迴圈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透過水體型別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透過水迴圈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迴圈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透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迴圈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 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 海陸間水迴圈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說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資訊,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說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著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透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匯入: 透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型別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迴圈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迴圈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迴圈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迴圈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迴圈,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汙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溼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2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即運用相關地圖分析洋流對氣候、漁場、航海及海洋汙染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運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基礎上,對洋流與地理環境的關係進行更加具體、深入的學習,是學習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熟悉洋流對地理環境四大方面的影響;

  (2)區別寒流和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漁場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別是季風性洋流對航海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充分運用洋流的相關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際問題;

  (2)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它們的形成機制以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透過學習,樹立正確的海洋觀、資源觀、環境觀,增強現代海洋意識。

  (2)學習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汙染的影響,培養學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間的辨證關係。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洋流對漁場的影響。把它們定為重點的依據是:洋流深刻影響沿岸氣候,並改變著某些地區原有的溫度和溼度,透過對這一知識的學習便可解釋一些特殊氣候型別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對漁場的影響與人類的漁業生產活動息息相關,掌握好這部分內容能更好地為人類謀福利。

  2、難點: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確定這一知識點為難點的依據是:理解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應結合世界表層洋流圖和世界氣候型別圖,綜合性較強,洋流是氣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難在需要長久性的記憶洋流的分佈及氣候型別的分佈。

  三、教法分析

  為更好的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講授法為主,綜合利用對比分析法、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並結合圖示法,引導學生運用洋流知識設計正確的航海路線,運用歸納總結法,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洋流對航海和海洋汙染的兩方面的影響。

  四、學法指導

  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因此,我將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會合作探究、對比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特別是洋流與氣候兩大知識的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教師的分析引導,主動掌握新知識。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4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6分鐘,一共40分鐘。

  (一)借用歷史,匯入新課:

  在初中的歷史知識基礎上,從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往返季節入手,設疑:為何鄭和七下西洋幾乎都選擇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學生思考,透過老師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讓學生明確洋流對地理環境是有影響的,為學習下面的相關知識做好鋪墊。

  (二)新課教學

  1。辯證思考,學以致用:

  因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講述洋流對航海有利的影響之後,讓學生思考洋流對航海不利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緊接其後的是需要學生合作探討,利用洋流對航海的影響設計一條從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再回到英國的最佳航海線路,之後請學生作答,我將予以點評。

  2、解決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我會充分利用之前設計的這條航線,讓學生思考當航船行駛到加勒比海一帶時此地屬於哪一類氣候型別,學生說出是熱帶雨林氣候這一正確答案後,我會提出疑問:一般而言,熱帶雨林氣候主要是分佈在赤道附近的,為什麼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佈著熱帶雨林氣候。由此引出矛盾,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在瞭解了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的理論知識後,對加勒比海沿岸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進行解釋,學生在理解了暖流對氣候起增溫增溼的作用後,再結合39頁的氣候型別圖,舉出與之相似的幾個典型例子加以說明。

  接著從暖流過渡到寒流,舉秘魯寒流對南美大陸西岸的熱帶沙漠氣候的影響一例,說明寒流影響氣候的顯著性。另外我再結合秘魯寒流補充一個常識: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瑪沙漠之所以成為世界旱極的原因之一是洋流,這樣一來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本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延伸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最後透過對教材上的案例對拉布拉多半島和西北歐的氣候進行對比分析,再次強調寒暖流對氣候的不同作用。

  3、師生互動,對比學習:

  (洋流對漁場的影響也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

  接下來讓學生放寬眼界,將洋流對大陸氣候的影響轉移到海洋當中,提出四大漁場,透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分別對四大漁場的形成、分佈進行對比學習,並要求學生掌握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由哪些洋流交匯所形成,並在洋流分佈圖上標註四大漁場的大概位置。同時借用紐芬蘭漁場消失這一事實培養學生保護生態資源的意識,使其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4、運用理論,分析時事:

  借2010年4月發生的墨西哥灣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麵積擴大的原因,再用辯證觀分析洋流對海洋汙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後總結洋流對海洋汙染的影響。

  (三)作業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的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四大方面的影響,再次強調重點,要求學生著重掌握洋流對氣候和漁場的影響。

  結合洋流知識分析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從索馬利亞半島到印度,應該怎樣行駛才順風順水(請畫出簡圖);蒐集與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有關的資料,試分析其形成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災害。

  六、板書設計

  我主要採用綱目式板書,並用相關示意圖與之相結合。綱目式板書使整個板面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對重點知識把握,也有助於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工業地域的形成是對前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內容的深化,同時也為第三節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的學習做鋪墊,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節教材分成兩大塊: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工業分散與工業聯絡

  在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講授了工業聯絡的型別,這是後面學習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基礎,所以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三四自然段介紹了工業集聚的優勢和工業集聚的型別,並用惠州音響產業的發展來說明什麼是專業化的工業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紹了工業地域按照成因分類和按照發育程度分類,在這裡需要學生理解自發形成與有規劃形成的工業地域以及發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業地域與工業聯絡之間的關係所以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在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絡這一部分,重點介紹了工業分散的型別和原因,其次介紹了工業分散的動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工業聯絡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學會分析工業集聚和分散的利與弊。

  (2)掌握工業地域的形成、發展。嘗試對某一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核心工業部門以及各工業部門之間內在聯絡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

  結合例項學會分析工業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個工業區的發展規模、主要發展方向形成的內在原因,提高學生運用聯絡的觀點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由工業地域的形成認識我國大力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意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工業的集聚和分散,加強對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工業聯絡、工業分散

  2.教學難點:聯絡實際,讓學生能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及發展特點。

  3.解決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結合鄉土地理,進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地理新課程標準》倡導讓課程走向生活,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倡導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課堂充滿創新的活力;要把教學過程當作師生交流、交往的過程,當作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一、教材內容:高一地理下冊第五單元第八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二、授課型別:電腦輔助教學課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工業地域的形成》是在學生學習了《工業生產活動》《工業區位選擇》等內容的基礎上,對工業生產活動因為相互聯絡而產生的集聚,進而形成了工業地域作進一步重點論述,三部分內容緊密聯絡,逐步遞進,同時本節也為將要學到的《傳統工業區》《新興工業區》等章節作了相關的知識準備,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應用理論知識的遼闊空間,培養學生實際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技能素質。

  2、教學目標:

  1.工業聯絡的方式。2.工業生產的集聚和分散。

  3.工業地域的概念和分類方法。4.初步學會分析工業集聚和分散的利與弊。

  5.嘗試對某一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核心工業部門以及各工業部門之間內在聯絡的分析。

  3、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1)工業聯絡的主要方式。

  (2)工業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業地域的特點。

  2.難點

  (1)新興工業在地域上趨向分散的原因。(2)工業地域之間的差異。

  3.解決辦法

  (1)關於工業的聯絡問題,關鍵是使學生明確工業之間聯絡的方式。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工業產品入手,連結課文插圖,說明其生產過程的複雜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教材,列出工業聯絡的三種主要方式:①生產聯絡;②空間聯絡;③資訊聯絡。

  (2)由於學生對工業的聯絡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對工業的集聚原因和優點比較容易理解。在講述時可以讓學生透過討論來完成這部分內容。而對於新興工業的分散問題,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難,可以利用改革開放後當地興建的“三資”企業為例項,加以分析說明。

  (3)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簡單分析工業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業集聚所引起的工業“飽和”、汙染加劇、各種資源供應緊張、交通負荷加大等嚴重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而且也是為後面學習世界主要工業區的發展變化奠定基礎。

  (4)工業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開發歷史、經濟結構和水平等諸多因素,在此不宜過於展開,只需要讓學生知道工業地域是由工業的聯絡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後面的具體工業地域中再作分析。本節中應主要討論工業地域的不同型別及其主要特點,並以啟發式和談話式引導學生對其主要特點進行分析。

  4、教材處理:

  ①文字:以該節課文中的三個小標題為主線,列出“工業聯絡的主要方式”、“工業的集聚與分散的主要原因”、以及“工業地域的特點”為講課的三個重點內容,用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軟體製作成幻燈片形式展開論述;

  ②圖片:將課本中5.33、5.35、5.36圖以及地圖冊P13中《中國上海渚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圖作為講述三個重點內容的連結說明,詳細說明新興工業在地域上趨向分散的原因及工業地域的之間的差異,以求難點突破,其它圖片作為輔助教學之用。

  ③鞏固學習:在新課結束前,多媒體教學課堂容量大的優點,透過對饋練習的提問及講評,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這也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標誌,它可以充分捕捉反饋資訊,作為未來的教學中的參考

  四、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根據高一學生身心發育趨於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的特點,主要採取教師重點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設定一些富有啟發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採取講議結合的方式既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輔以反饋練習,可以加強學生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記憶。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資訊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整合並顯示在螢幕上,形象生動地展現相關地理事物、現象,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奮點,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有利於加大課堂教學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學法指導:

  1、依據教學目標,精讀課文,把握重點;

  2、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以圖憶文,培養記憶力;

  4、聯絡已學知識,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並要求學生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4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後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組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徵之後,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著提煉與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誌,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透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徵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誌、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徵;同時藉助多媒體動畫,採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徵,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採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透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絡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匯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匯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絡生活,設問匯入

  由於學生對於“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採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10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後設問:城市化是什麼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麼特徵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後,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00年有些什麼區別,並根據這些變化試著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後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後,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裡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蹟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匯入課,是人類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透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秘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汙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程序。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為難點。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體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影片錄相:透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資訊,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著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程序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部落格全班交流。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

  (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

  (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透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八、作業佈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

  高一地理必修二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宇宙環境》,它選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節,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2課時“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我說課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多層次的天體系統基礎上,從地球在宇宙天體系統中的地位和行星特點這兩個角度去認識地球的普通性,而地球的特殊性表現在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質,生命物質存在的條件是三個“金鎖鏈條件”。

  二、學情分析

  城市的學生透過電視、電影等科幻影片瞭解到一些有關宇宙的零碎知識,甚至對一些科幻情節(像外星人阿凡達)信以為真,他們對有關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形式和條件等知識充滿了幻想、好奇、渴望,本節課我將透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利用資料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閱讀“太陽系模式圖”,歸納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共同特點來佐證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溫度、水、大氣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並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尋找外星人的依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樹立宇宙是物質的科學宇宙觀。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2.透過科幻影片中外星人的探討活動,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體驗自主、合作、創新探究過程和團隊意識。另一方面,培育珍惜、愛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增強關注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責任感。

  3.透過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確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觀點。

  (教師過渡:透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物件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4.教學重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及原因。

  5. 教學難點: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師過渡:那麼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四、說教法和學法

  1. 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透過五個學習活動揭示地球上生命物質存在的“金鎖鏈條件”以及日地距離、地球體積質量大小、公轉自轉的週期的長短對“金鎖鏈條件”形成的影響。

  (2)、情境教學法:展示太陽系運動示意圖,讓學生從地球的形狀、運動特徵分析得出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2、 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圖表探究:學生透過閱讀“太陽系的行星基本資料”和“太陽系示意圖”分析 “金鎖鏈條件”的形成。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影象中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2)、合作探究:課前收集有關行星的基本資料、環境特徵以及地球的相關資料,上課時分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透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教師過渡:下面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我直接切入主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活動一:多媒體展示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公轉的運動示意圖(上堂課已經閱讀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行星的形狀、運動特徵,能否發光發熱,分析歸納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同特徵,從而得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這樣,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一、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活動二:展示美國科幻片《阿凡達》當中有關的圖片,設疑:真的有生命出現在地球之外的潘多拉星球嗎?

  生命物質存在需要哪些基本的條件呢?展示南北兩極白雪皚皚的景觀圖片、高大雪山的圖片、熱帶沙漠地區乾旱的景觀圖片、中緯度溼潤的沿海平原景觀,前面三張圖片與中緯度溼潤的沿海平原景觀相比較,同學們覺得造成景觀迥異的自然條件是什麼?透過觀察、讀圖分析比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得出三個“金鎖鏈條件”的結論。

  活動三:展示地球宇宙環境中太陽的穩定性、安全性的材料以及地球與其他行星執行軌道特點,讓學生共同討論:

  1、假如太陽光照變得不穩定或者太陽突然消失,地球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情形?並對你的答案做出解釋。

  2、太陽系行星的公轉運動有什麼特點?對地球上生命形成有什麼影響?

  透過學生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語言組織能力,歸納得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外部條件是穩定的太陽輻射和地球安全的執行軌道。

  活動四:閱讀太陽系行星基本資料表,小組透過資料對比討論分析:

  1、地球的體積和質量(與水星、金星相比)對“金鎖鏈條件”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2、 如果日地距離太遠或太近(與水星金星、天王星海王星相比),情況會怎麼樣?

  3、地球上有適宜的溫度,除日地距離外還有什麼原因(提示: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週期、大氣層等角度分析)?

  4、如果地球人要“移民”到其它行星,你認為哪顆行星最合適?說明理由。(我先收集有關太陽系中最有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衛星)

  透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和資料的收集分析,強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揭示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條件的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