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精選13篇)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精選13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控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為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透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透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為以下三條:

  1、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為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為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徵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教師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於形象思維,透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匯入新課。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的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

  ⒈教師範讀。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抓住特徵,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徵意義。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讓學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內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設定,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瞭解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說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說,並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小說的欣賞,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欣賞小說的意義,提高欣賞小說的興趣,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魯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使之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畫廊裡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⑴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

  (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小說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文意和歸納思維能力。)

  ⑶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教學中人物分析及評價的方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較多的瞭解與較深的認識,於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定為教學難點。

  【說教法】

  1、教學方法:

  小說的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為一個整體,設計主要問題勾聯有關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在課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交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這一關鍵,進行如下教學安排及學法指導:

  ⑴朗讀法:反覆朗讀,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內容。

  ⑵矛盾分析法: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

  ⑶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思想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⑷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比較,瞭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2、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乙己畫像和“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說學法】

  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只會奉獻,而應該交給學生怎樣發現真理。而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關鍵語句。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文中感受人物留給我們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字意義。

  【說教學設計】

  配合上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匯入

  1、(出示孔乙己圖片、咸亨酒店圖片)

  由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匯入(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文題、作者)

  3、(多媒體展示《孔乙己》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片斷,說說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春酒》在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單元以民俗為主題和主要內容,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民俗更是異彩紛呈,關注民俗可以瞭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透過故鄉特殊的春酒風俗,表達了思鄉的主題。筆觸細膩,有著濃厚的風土人情。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瞭解民俗,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在本單元中,本文是一篇略讀課,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說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

  2、透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透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佈置課前預習,蒐集以思鄉為主題的文章。

  2、探究———小組交流的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認識鄉愁這一中國文學史的特殊文化現象,感受中國古樸淳厚的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

  本文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具有淳厚、優美的意蘊,因此我把知識與能力的第一個目標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意蘊”。課標對閱讀技能方面的要求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只有體味了文章的意蘊,以情促讀,以讀激情,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心讀、用情讀。知識與技能的第二個目標是“透過解讀語句理解作者透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本文的人物善良、親和,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本文的情境,氤氳著淳樸厚道的人情之美;語言真摯、平易、典雅、蘊藉,可謂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關於過程方法目標,只有預習課文,淺知課文大意,疏通不理解的生字詞,收集和了解思鄉文章,才能在學習時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課標中提到,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並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說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定為:朗讀理解課文。本單元要求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本課又是一篇詩化的散文,需要學生朗讀感知。本課的難點是解讀語句,深入理解內涵。八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和知識儲備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作者濃烈的思鄉之情,對文字的理解又往往浮於表面,因此我把這個定為難點。近年來中招現代文閱讀試題突出對文字的理解,而理解文字首先要理解語言。這也是學好語文的立足點。

  四、說學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透過兒童的視角寫故鄉的風俗人情,非常適合初中生閱讀,但學生的品析僅僅是淺層的感知,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舉例示範,邊讀邊品,讀出感情,讀出意味。比如:課文最後一段“究竟不是地道家鄉味啊。可是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學生如果讀不好就不能理解這是作者在直抒胸臆表達思鄉之情。所以要引導學生反覆讀,讓他們讀出其中的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這樣就能透過這個句子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說教法

  學生的朗讀能力普遍不高,本文意蘊豐富,而筆調素淡,不用心朗讀體味,其中情味是品味不出來的,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細細讀、反覆讀,在讀中品,在品中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味。在品的過程中教師可先做示範,這個示範要細、要具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在他們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品味語言時教師舉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我的品析:“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後面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六、說教學設計

  (一)匯入:

  每到星期五的時候,我都回發現同學們在這一天滿眼都是隱藏不住的笑意,情緒高漲,在下午臨放學的時候甚至躁動不安,沒等下課鈴響就“幾欲先走”,這是為什麼呀?(生答,想家了。)我們離家不過幾裡、十幾裡,五天的離別就歸心似箭,如果長大後因工作因生活的關係遠離家鄉甚至定居異地,這思鄉的愁緒又怎能是一個“愁”字了得!今天,讓我們走近臺灣女作家琦君,提前在她思鄉的春酒裡沉醉一回吧!

  (投影———琦君照片、簡介。板書)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思考下列問題:

  1、你從文中聽到了什麼?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提出下列問題:

  ○1、什麼是春酒?文中寫的僅僅是喝春酒嗎?還寫了哪些事情?

  ○2、為什麼以春酒為題?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過渡: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鄉情的思念體現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

  (三)、解讀重點語句,體會文章感情。

  教師示例:“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寫出了“我”對喝春酒的急切與熱情,“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奇特形象,蜜蜂小小的,很可愛,很像當時的“我”,同時,這句話和後面“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體現了鄉鄰們的淳樸與盛情,短短的幾句話,饞嘴的、可愛的“我”躍然紙上,形神畢肖,而淳樸的鄉情正像“我”這個形象的背景氣氛,氤氳開來。

  “我每年正月裡,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望大花廳裡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學生可能要提到這句話,但他們可能只是說到這句話體現了“我”的天真和嘴饞,這時教師就可追問:如果把“眼巴巴”去掉有什麼效果?學生讀一下句子,如果讀不好,教師示範,然後齊讀。學生就會回答“眼巴巴”去掉就不能體現那種急切的心情,就不能表現出那種企盼的神態,那種目光中滿溢的期待和嚮往。)

  以下例子不一一再舉。

  小結:母親的八寶酒是如此地醉人,而我也是如此鍾愛八寶酒,以致於今年“我”也如法炮製了八寶酒,可是我的鄉愁得到慰藉了嗎?哪句話表達了作者的鄉愁呢?

  指名讀,範讀、齊讀。指導:要讀出失落、無奈和無法排解的惆悵。

  提問:是否和前文喜悅、祥和的氣氛相矛盾?

  學生答後,教師明確:前面敘述幼時家鄉的風俗人情之美,而最後作者由回憶拉回現實,在我們眼中立即浮現一個往日不再的作者,倚在視窗,回憶著甜蜜的童年,而時過境遷又使這種甜蜜和幸福在現實中泛出苦澀和無奈。

  (課標強調閱讀過程中對語文知識的整合,從而形成閱讀能力。)

  (四)、過渡:也許“我”再也無處尋找真正的家醅,也許鄉愁從此就像溫柔的鞭子,時不時輕輕敲打在心底最敏感的角落,痛著、甜蜜著……無法排遣的鄉愁融在了遊子的血液裡,凝聚在他們的筆端,在文學史上綻放著迷人的光彩,一些古詩詞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也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你讀過這類作品嗎?請把你讀過的內容或經典語句給大家說一說,好嗎?

  推薦作品:《月是故鄉明》(季羨林)、《鄉愁》(余光中)、《聽聽那冷雨》(余光中)、《胃知鄉愁》。

  (五)、遷移訓練

  寫句子:

  漂泊在外幾十年的遊子們,鄉愁永遠是剪不段,理還亂的情。它是一曲悠揚的笛聲,它是一張永不褪色的郵票,它是一杯值得永久回憶的八寶酒,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根據你讀過的文章的啟示或你自己的感受來填寫。)

  作業:本課《基礎訓練》

  (第三、四、五環節設計說明:課標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質量。這幾個環節正是圍繞這個要求來做,而近年來中招試題也要求:讓語言活起來,讓學生在語境裡運用語言,讓語言轉化為實踐中可操作的行為性的知識。)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篇散文。第二單元的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在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感受到了他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和無盡的讚美。

  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莫懷戚先生的《散步》透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二、說學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大多被濃濃的愛包圍著,認為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承擔,因此需要透過這篇散文,來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讓他們懂得尊老愛幼,懂得承擔責任。

  七年級的學生對文筆優美華麗的文章較喜歡,而文辭平和沖淡而意蘊深刻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引導學生品味樸實文字之美。

  三、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繼續重視朗讀,把握文章感情基調。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透過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而中學生要達到此教學目標,還需要一定的鍛鍊。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如霎時、水波粼粼、分歧等的讀音及其意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對稱句的妙用,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體會作者與家人間深沉的愛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樹立責任意識。

  教學重難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所以,本課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讓課堂儘可能“活”起來。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透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透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資訊、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問題引導法

  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語文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境界”。問題引導法,可以激發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在上課時,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加活躍,上課教學效果更好。

  (二)學法

  1朗讀感悟法

  本文是一篇語言文字優美的散文,透過朗讀感悟,有利於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自主學習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這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合作探討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並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深情匯入

  請幾位學生來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設計意圖】

  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生活積累為學習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溝通。

  (二)檢查預習,查漏補缺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觀潮》是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透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較好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鬥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後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

  (2)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三、說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 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四、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物件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匯入法: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裡,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透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透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匯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透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裡,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五、說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藉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瞭然,中學生養成閱讀註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瞭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覆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覆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透過反覆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閱讀課文。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註解、自我圈點、自我評註,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六、說教學程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首先我在螢幕上展示小學課文《觀潮》,讓學生欣賞。這篇現代文會將學生與文言文的《觀潮》拉近距離,同時,也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相隔幾個世紀的錢塘江大潮有多大變化呢?古人和今人觀潮的熱情是不是一樣呢?然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回顧了小學課文《觀潮》,現在我們要學習南宋文學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題目也是《觀潮》。這兩篇文章作者不同,寫作的時間更不同,但他們所描繪的都是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讓我們來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錢塘江大潮有何異同。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過渡到對新課的學習。

  (二)朗讀課文,瞭解大意。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範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後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透過反覆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於文章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

  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

  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

  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裡得到解決。採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藉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係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並運用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後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並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為了讓學生儘快地進入角色,我在螢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最後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錶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穫了知識,那麼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裡,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複習鞏固、佈置作業。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後佈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並學習其寫作技巧。由於時間的關係,這道題可以在課後完成。

  七、板書設計:

  潮來之狀

  觀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6

  說教材內容、目標及重難點:

  《愛蓮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小品文,它文質兼美,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的人生追求。本文語言精煉、句式駢散相間,修辭多樣,僅用119個字就創造出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精品,令人讚歎,耐人尋味。由此,確立了本課的四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優美的語言;

  2、品析重點語句;

  3、採用多種方式的誦讀,積累文言精品;

  4、透過對蓮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保持高尚情操形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讀出文章韻味,體會文章審美情趣,理解託物言志寫法。

  難點:襯托手法的運用。

  說教法與學法:

  朗計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它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手法,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這篇古詩文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品析美點、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在朗讀中,主要從把握基調、讀出節奏、讀出感受三個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在讀中提高認識、增強體會。

  在品析美點、合作探究中,充分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做到有思有講、有講有評、合作學習、交流心得。

  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帶學生置身於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中,吸引學生走進文字。

  (二)、朗讀指導,突出重點

  1、師範讀,也可聽錄音或配樂朗誦,激發學生興趣。

  2、指導朗讀:

  第一輪:初讀,讀準音,把握基調。

  第二輪:再讀,讀出輕重快慢。

  第三輪:用心讀,讀出感受。

  透過這反覆朗讀,學生對文章內容已有大概的瞭解。進入第三個環節——

  (三)、品析美點,合作探究

  1、品析段落,積累詞語。梳理重點詞語,用白話文連貫翻譯。

  2、品析寫法,突出重點。學生合作探究文章內容,總結出“蓮——特點——品德——愛”的文章線索,師總結,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然後下定義說明。

  3、突破難點——“正襯”、“反襯”

  師設疑: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生合作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老師總結:

  嘆惋菊花是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鄙薄牡丹是為了追名逐利,攀附富貴,未免有些庸俗;讚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本色十分難得。由此可看出,寫菊和牡丹是為了襯蓮,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4、課堂交流,生置疑,各抒已見。

  5、拓展延伸,創造訓練。

  蒐集寫蓮的古今詩詞,幫助學生達到感受美,創造美的初始文學境界。

  板書:

  菊——隱士(正襯)

  牡丹——富貴(反襯)

  蓮——君子

  託物言志——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後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透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透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鍊、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字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匯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後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問:

  1.詩人看見了什麼?(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麼?(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請大家開啟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彷彿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後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透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瞭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在這個教學環節用以下問題,提問、探究並質疑。讓同學們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領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體寫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真實景物?哪些是虛寫的景物?

  2.再請同學們帶著淡淡的愁傷齊讀第一節,回答第一節寫的是哪些真實景物?

  3.第一詩節實寫,此時詩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現在詩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誰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

  4.齊讀第二詩節,看看寫了哪些景物?這裡有沒有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傳說中的鮫人是住在仁什麼地方?

  6.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能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孤獨地對月泣珠,這是一個非常悽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美麗時刻,天上的鮫人為什麼哭泣?請你想像鮫人泣珠的情景。

  7.詩人描繪了一幅奇妙而美麗、和平而寧靜、輕柔而溫馨的夜景,寄託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在這美好的生活中,為什麼要加上“鮫人泣珠”這樣淒涼的畫面。

  8.請學生自己找出好的詩句進行賞讀、分析!再次領悟文章,全班交流發言。

  總結:

  像這樣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在詩人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幾點疏星由此聯想到天河,這叫聯想。

  6.再次指導朗讀朗讀

  1.學生先個人試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著教師螢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核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

  2.有感情背誦全詩

  小結鞏固今天我們學習了現代詩《靜夜》,也瞭解了什麼是聯想和想象!其實呀,聯想和想象就猶如詩歌的兩個翅膀有無想象力是詩歌能不能飛的起來飛的高低的重要因數,所以詩人艾青說道: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而想象的基礎就是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廣度博覽!因此在學習和閱讀現代詩時有四個步驟:誦讀-----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與遷移(5分鐘)

  閱讀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在這首詩裡,是看到了什麼而聯想到什麼,最後才聯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兩個詞語,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可以建立聯絡。

  如:鋼筆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聯想:

  鋼筆一作文一題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漁家一寵物一小狗。

  請你也試一試就下面詞語進行聯想:田野一汽車;人一木星;電腦一垃圾。

  8.總結:(1分鐘)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的確,詩歌能陶冶我們的情操,啟迪我們的智慧,淨化我們的靈魂。同學們讓我們在詩歌的廣闊天空中,展開雙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奇觀”這一專題展開。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錢塘江以其奇特壯觀的大潮,不知傾倒了多少遊人看客。《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文章,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透過對課文重點詞語的理解,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練習背誦第3、4自然段。

  2.透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

  3、在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的基礎上,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課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在課文的重點段中,按空間、時間的順序進行了形象的描寫,而這些學生透過自己讀書很難體會出來,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所以我把理解有關“潮來之時”的記敘,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並有序練習背誦定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在內陸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觀的大潮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沒有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課文文質兼美,意在透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想象奇觀,深入品讀重點的詞句,並能熟練運用,因此,我把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定為本課難點。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基本掌握了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所以可以從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領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我確定本課的教學思路是:緊扣一個“讀”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調動學生參與解讀文字,增添了學生的興趣。力求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走進文字,讀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文字的情感,

  四、教學程式:

  在課堂教學中,我構想透過:識字學詞,品讀感悟,迴歸整體這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一)識字學詞,整體感知

  此環節重點掌握多音字“悶、薄、漲、顫、號”的字音“橫貫”的“貫”字的書寫筆順及“觀潮”“奇觀”中“觀”字的不同意思,做到紮實有效的學詞。同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路,課文是按照潮來時、潮來中、潮來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教師相機板書

  板書:潮來時 潮來中 潮來後

  (二)品讀感悟、體會奇觀

  課文三、四兩個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學生了解大潮雄偉、壯觀並學習作者按觀潮順序記敘景物寫法的重點段落,是整節課教學的重點,我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凸現對重點的處理。

  1.讀中積累,指導背誦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透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課文的三、四兩個自然段要求背誦,在背誦之前,我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背誦這兩個自然段,有什麼好的方法?透過上面的大量讀中感知,學生會找到可以按照時間、大潮的由遠及近(空間)、前後聯絡等來記憶。

  此時,教師再出示插圖及表示時間順序和空間變化的詞語,輔助學生背誦,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2.理清順序,領悟寫法

  其實,在學生交流背誦方法的時候,也就明確了三、四自然段的寫作順序,那就是——由遠及近。

  對於描寫觀潮人表現得句子,在課上不作重點處理,只是讓學生找一找段中描寫觀潮人的語句,看看放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透過對重點詞語“人聲鼎沸”的體會,感受到加入了對觀潮人的描寫,更能襯托出真是天下奇觀,所以,才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也與第二自然段的人們的表現相照應。

  三、迴歸整體,感悟寫法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效果:這節課透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透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透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板書設計

  潮來前(平靜) 人(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潮來時(浩浩蕩蕩) 人(沸騰,人聲鼎沸)

  潮來後(奔騰西去)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觀潮》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感情。在這篇課文中,作者運用生動細膩的詞語、生動的比喻緊緊地抓住大潮的聲音、景象兩個方描寫,逼真的再現了大潮那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氣勢。

  2、說重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是要繼續培養學生“抓住主要內容”的能力,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瞭解敘述的順序,抓住主要內容。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3、教學目標

  依照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三點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按照觀潮順序記敘景物的寫作。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透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4、說教具: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了錄音機、投影片、錄影等教學教具,目的是充分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說教法

  教學中採用情境教學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生,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影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閱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並能做到聯絡上下文,讀後想前,邊讀邊想,學生採用聽、看、讀、思、品的方法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

  (二)逐段分析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後,我緊接著提問: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

  “天下奇觀”四個字說明了什麼?從哪裡知道?(我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

  2、學習第二自然段在學生經過合作交流,他們對“天下奇觀”的體會後,我隨後用充滿激情的語氣說道:“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的。遺憾的是老師沒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接下來我以快速的動作放好投影片,用語言渲染氣氛。)學生興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觀看錄影。

  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裡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潮來了沒有?我們看到了什麼?隨著錄影的播放,我用生動語言向學生介紹,並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

  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提問:說說你知道了什麼?(依照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3、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學們,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現在讓我們隨著錄象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麼?看完後小組討論。

  (2)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麼?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請用“”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依照檢查學習情況,相應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是怎樣描寫的?學生輕聲朗讀課文。並按要求用“____”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詞句。學生自由組合檢查,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並相應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牆——白色戰馬”。

  (4)指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並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透過讀表達出來。

  4、學習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麼情景呢?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第五自然段。學生透過學習讀、劃、議,明白潮過之後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板書:恢復平靜)

  5、總結全文

  剛才我們一起去觀看了錢塘江漲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真不愧為天下奇觀。

  6、佈置作業(略)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部過程。本篇板書我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設計的。

  附板書設計:

  觀潮天下奇觀潮來前:江面很平靜

  聲音: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潮來時:

  形狀:一條白線——白色城牆——白色戰馬潮來後:恢復平靜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觀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全文共5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後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三個方面,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刻畫了錢塘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可以說這是一篇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範。

  二、說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寬闊、籠罩、薄霧”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絡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薰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重點:積累語言,引導學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壯觀。

  難點:體會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影象。

  四、說教法

  基於對文字的把握和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採用“創設情境法,多媒體輔助法”進行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將自己想象成觀潮人群中的一個,身臨其境地融入學習活動中。同時我還採用了“朗讀法”,因為閱讀教學的重點要透過不同形式的讀,實現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領悟表達的方法的目的。

  五、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為此,我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順序,弄清錢塘江的地形特點,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雄偉。並引導學習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透過聯絡上下文讀懂重點語句,積累語言,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1、出示錢塘江地形圖。

  教師進行介紹:我國有許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條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錢塘江。錢塘江是我國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於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南亞的恆河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錢塘江邊一睹湧潮的景象吧。

  2、播放錢塘江大潮影片,板書“觀潮”

  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麼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在作者眼裡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最能體現錢塘江潮特點的詞語。

  3、理解奇觀

  教師板書“天下奇觀”,並引導學生理解“奇觀”

  【設計意圖:此環節透過圖片和影片資料,給學生形成視聽衝擊,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理成章地引出關鍵詞“奇觀”。】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採用多媒體形式出現本課生字詞,指名讀,重點強調“罩”“鼎”“崩”三個字的讀音。再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那個字記起來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難字。

  3、多種形式讀,如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進一步鞏固生字詞,這樣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設計意圖:預習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給學生自學方法的有效途徑。但預習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更要有指導,預習的基本要求是:a、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圈出生字,畫出詞語,遇到難讀字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不能解決的畫問號。b、大聲朗讀,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c、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讀書體會、感受寫下來。】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設計意圖: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好的朗讀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透過正確的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實現以讀代講的目的。】

  2、學生模仿讀。

  3、指名讀,然後進行評議,看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如何改進?

  【設計意圖:評價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因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讀了,才能評價別人,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的能力。】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的把握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的彙報過程正是體現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中,我意圖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文字,逐步提升學生的感悟,這樣不僅保證了讀的時間,讀的形式,還保持了讀的興趣,更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能獨立識寫大部分的生字,教師只需指導難寫、易錯字,為此,本課我重點指導了“蒙”“薄”“昂”三個字。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在力圖簡潔明瞭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突出文章脈絡,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和佈局謀篇的能力。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散步》是蘇教版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人生體驗)第二篇課文。《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學生可以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入牧歌式的情景,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鑑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知之甚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透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透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和鑑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三、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満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具體教法如下:

  (1)多媒體教學-激發熱情,引起興趣。

  (2)誦讀教學法-熟悉文字,整體感知。

  (3)提問練習法-發揮想象,體驗情感。

  (4)對話討論法-互動合作,拓展思路。

  四、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誦讀法-熟悉文字,自主感知。

  (2)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討論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五、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

  首先,我請學生講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喚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接著讓學生透過朗讀,整體感悟文字。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我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以競賽的形式,並且是與老師競賽的形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學生先推選代表與我進行配樂朗讀比賽,由學生進行評判並歸納出本文的朗讀要求後,再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是怎麼解決的?找出散步的人、時、地、原因。這樣,透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生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三、師生合作,初步發現

  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課文的第一、二節,找出並品味這兩節中比較“特別”的詞語和句式,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表達?這與習慣上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作者為什麼在文章開頭鄭重其事地推出這樣一個鏡頭?這樣,透過比較、討論,歸納出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舉輕若重。學生經過自主探究,發現本文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切入到本課的主要目標——透過語言的探究,品味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可進行歸納,幫助學生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分四人小組合作,圈畫後面幾節文字中體現“舉輕若重”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這樣,小組活動,師生互動。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與全班交流,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本文運用“舉輕若重”方法的詞語和句式很多。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滲透情感教育。提出“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一,為什麼要用‘分歧’這麼大的詞?”等問題。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討論、發表見解,體會文章意境,逐步領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薰陶。

  在探討文章中“舉輕若重”的句式時,我注重鍛鍊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透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文中體現主旨的一句話:“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在句式上整散結合,使文章語言顯得錯落有致,同時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後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時,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鼓勵他們對這句話發表獨特見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裡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強化發現

  在這裡,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散步》這篇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因為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於初一學生有一定難度,我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我儘量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且放杜鵑林中啼”,因為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平等的,從而養成學生平等審視的意識。

  然後,我又努力調動學生的積累,向課外拓展。指出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鬆幽默。引導學生聯想平時生活或閱讀中類似的例子,從而使學生能夠關注生活中的語言。在學生理解運用之後,我進一步點明:語言運用上有舉輕若重,也有舉重若輕。並引導學生舉例分析。最後進行小結:無論是舉輕若重還是舉重若輕,關鍵要注意場合,把握分寸,得體是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個性化的表達,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然後,我出示北京申奧時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話讓學生課後去仔細品味語言的得體、精妙。

  (六、比較:驗證發現

  在課文後面有一篇題為《三代》的短文,主題與《散步》相近,又有差異,情節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各有千秋。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驗證發現,探討哪個故事更感動?並說說理由。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因此鼓勵學生言之成理即可。這項任務如果來不及在課上完成的話,就作為一項研究性的作業,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在反思與小結這個環節,我先是讓學生聯絡實際談談透過本課學習後的收穫和啟示。設計這樣一個空白點,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我進行總結,並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師生齊唱。這樣,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佈置

  我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佈置了兩個作業:1、老師的建議:大家把文章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我認為與父母共讀,亦是多角度閱讀的一種形式。也是孩子與成人的一種交流。2、嘗試用“舉輕若重”的寫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動過的經歷或者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展現語言魅力,描繪生活之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品味生活。因為實踐是最好的學習途徑,讀與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並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六、板書設計

  我這節課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板書設計

  散步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本課的板書,我把它分成主機板和副板,主機板設計了一個圍著“愛”字的心形,四個人物的位置也做了處理,這些都緊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設計扣住文章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老王》這篇課文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九課,這一個單元的文章都是以“愛”為主題,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這個人物又處於社會最底層。作者楊絳刻畫出了一個生活悽苦,身份卑微,處境艱難,卻又為人善良,老實厚道,知恩圖報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讀者的內心世界。作者讚美老王的同時,提出了關注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現實問題。

  新課標向我們闡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老王》這篇文章能夠入選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為本文確立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讀寫理解“惶恐、荒僻、滯笨、愧怍”等詞語。

  (2)、瞭解楊絳及其寫作背景。

  (3)、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梳理貫穿全文的線索。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學會愛,懂得愛。

  4、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喚醒大家的愛心意識;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蘊。

  二、說教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針對文章的特點以及教師本人和學生的特點,擬定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一)教法:

  1、 品讀法:透過各種朗讀方式,反覆走進文字,掌握課文內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組合作,在碰撞中產生知識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導學生領悟平等的觀念及人道主義精神。

  4、多媒體教學:體現其實效性。

  (二)學法:

  根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我採用的學法如下:

  1、 預習。透過提前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順暢讀完全文,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等環節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閱讀。在個性閱讀的過程中,促進自主學習,熟悉作者語言,體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質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閱讀感受,互換對生活的體悟,從而促成共同的進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展示大螢幕,大螢幕上的明星畫面,偉人畫面,學生會七嘴八舌,津津樂道。然後畫面一轉,映入學生眼簾的是一幅幅社會基層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來把學生引入今天的課題《老王》,大螢幕上顯示《老王》插圖及課題。在平時我們往往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關注,可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卻是普通人,你是否關注過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車伕的故事——老王。

  (這段匯入的設定,我從明星偉人入手,讓學生置身其中,而後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

  出示幻燈片,請同學明確字音和解詞。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由學生自己補充一些字詞。

  2、作者及背景介紹

  先讓學生來介紹查閱的資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圖片形式,也可以介紹錢鍾書的一些情況,教師就學生沒介紹到的內容進行補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請同學們聽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明確概括課文的方法:誰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

  (藉由這一環節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及概括內容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第一遍聽讀完課文後,不能找準、找全關於老王的描寫,歸納的也未必準確,這時可以在提問一兩個學生後,教師加以點撥、並進行歸納。)

  2、請學生齊聲朗讀1---4自然段,並思考: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老王的哪些情況?這些資訊讓我們可以看出老王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並試著填寫表中的內容。

  初中優秀語文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一)課文特點、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兩則寓言都依據辯證邏輯構想而成的。本單元內容上緊承第一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但側重點稍有不同,第一單元側重人生感悟,本單元側重人生理想和信念,而且在前一單元的基礎上,上了一個臺階,內容比較深沉、嚴肅,理性的成分濃厚得多。這樣的編排,可以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一個層次。

  本單元教學要求,與上一單元既有延續性,又有所提高。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求熟讀課文,聯絡自己的人生體驗,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要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在閱讀方法方面,要繼續練習朗讀,提高朗讀水平,並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據此,我確立了教學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要求,結合新課標“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要求,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詞語:審美、閒適、慧心、心曠神怡、得失之患、險象迭生多愁善感等;

  (2)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寓意並簡要概括,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4)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奇妙。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寓意,學習精美的表達。體驗反思,提升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三)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情節,揣摩寓意,並聯系生活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寓言哲理美的理解;(重點)

  2、理解《白兔和月亮》中對人類的諷刺和《落難的王子》的奇妙構思。(難點)

  二、說教法

  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讀本課的指導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

  1、教師創境匯入、指導誦讀、深入研讀、合作精讀、對比閱讀等,使學生能夠較準確、流暢地複述故事,品味其精美的語言特點和深刻的寓意;

  2、抓關鍵詞語、句子的方法,按設疑——探究——釋疑——質疑的程式展開,以問題引思路,以疑問求深入,大膽倡導有疑而問,提倡“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的精神;

  3、設境法、點撥法、積累法等,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請你複述、請你品味、小試牛刀等尊重學生,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不拔高,不灌輸,拉近與學生的感情距離,這也可以叫做感情法。

  三、說學法

  初一新生對寓言的學習有了一點點基礎,但理解也僅僅限於淺層次上。特別是以人生為主題的寓言,理解上更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據此,本節課堂上從朗讀、複述、抓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學生自主學習、分組合作、師生共同探究,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閱讀中領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練習中鞏固,在質疑中創新。逐步理解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預習反饋

  1、簡要介紹寓言及作者周國平;

  2、字詞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內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能“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 首先指名學生介紹,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文學常識和字詞的積累,體現了這一要求。)

  (三)指導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讀出語氣和情感,學生體會;

  2、自由誦讀兩則寓言,思考以下問題:

  1)《白兔和月亮》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加以概括。白兔從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四)自由誦讀,請你複述

  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表進行兩則寓言複述,教師簡要評價。

  (說明: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的複述能力,該環節的設定可以很好提高學生的複述能力,達成新課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五)深入研讀,請你品味

  以小組為單位,深入研讀課文,從中摘錄出你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和交流。

  (說明:本專案的設定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教學理念,依據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很大程度上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完成體會語言的教學任務)

  (六)合作精讀,質疑探究

  (七)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將兩則寓言連貫起來思考,進行比較閱讀,你有什麼啟發?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結果。學生代表發言後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