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說課稿範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說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說課稿範文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本課是從直觀形象的認識向理性認識轉變的一課,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談談我的構思。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二單元第三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即P33頁例1和P34頁的例2題及相關練習。

  (二).教材分析與目標確定。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在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本單元前幾課時已經基本上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性質,學習了表面積的計算,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體積單位。這節課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認識體積公式的,掌握公式的意義和用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是今後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確進行簡單的體積計算。

  (2)能力目標

  1、透過動手操作,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公式,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以及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使學生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絡的邏輯之美。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重、難點應定位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形成過程。(2)教學難點:理解公式的意義。

  二、說學情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學習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學習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發展的一次逾越。課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體積和體積單位,對物體的體積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認知。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利用互動多媒體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對物體、模型等的觀察、測量、拼擺、畫圖、製作等活動,豐富學生對形體的感知,以培養學生的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法

  第多斯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而一個好的教師則是教人發現真理。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我想我要轉變觀念,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要成為兒童生活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為他們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學習條件,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去探究、發現問題,並自己總結出規律。本課的教學從兒童的認知特點出發,強調寓教於樂,形象直觀,採取啟發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學。讓學生自己參與,自己動手,自己得出結論。

  四、說學法

  1.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組討論: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是長方體的什麼?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它的體積有什麼關係,這是總結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徑。

  2。 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學習。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最佳動力。怎樣讓學生體會求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方法的應用價值,而不是讓學生的學習停留在表面感覺這一層上呢?教學設計時,我力求以“長方體、正方體體積”這一數學知識為載體,透過學生主動參與、發現結論、猜測驗證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在自己的實踐經驗和主動建構之上,從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課程改革精神。

  五、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動手操作的小正方體積木若干套。2.自制CAI。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演示如下圖,讓學生說出他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2、如果較大的物體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呢?(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實驗探究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根據這一特點,先利用直觀學具,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操作、思考,並且具體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然後逐步脫離操作直觀,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體的過程是:

  1)每五人一組做實驗並記錄:

  取24塊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積木,任意拼擺長方體,然後把數字記錄在表格裡面。2)透過演示,根據學生的記錄表,操作驗證。小組討論:透過填表,你發現了什麼?2歸納概括

  1)研究數字間關係。。

  分組討論:從這些數字中你發現了什麼?①體積與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的關係。

  長方體體積=每排個數×排數×層數

  ②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長方體體積等於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正好等於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2)概括體積公式。①引導學生觀看,由學生自己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V=a×b×h

  V=abh

  [例1。的講解]進一步讓學生默記公式,指名說一說求長方體的體積,必須要知道什麼條件?讓學生計算例1。

  ②根據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推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嗎?

  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V=aaa V=a3 [V=aaa,也可以寫成a 3 讀作a的立方,表示三個a相乘,不要誤認為а與3相乘。寫“а3 ”時,3寫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是加強新舊知識的銜接,使學生感覺新知識不新,新知識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讓學生獨立完成例2,教師巡視。

  (3)、反饋練習,實踐運用。

  練習是數學中教學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正確運用公式,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

  (1)、堆積木,算體積。

  (2)、透過讓學生完成教科書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動作操作,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關係,記住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3)、做第34頁“做一做”的第二題,先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是鞏固剛學過的“立方”的知識,要使學生弄清,什麼情況下可以寫成一個數的立方,一個數立方應該怎樣計算。做題時,如果發現學生把3個相同數連加與連乘混淆起來,教師應及時糾正。

  (三)、全課總結。

  (1)讓學生說說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教師總結。

  這樣設計目的對新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的回顧,梳理,內化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

  六、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