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說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說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數學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長方體的認識》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在學生能夠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幾何圖形以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展示)

  1、 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 過程與方法:在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形式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學習的快樂

  而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4、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多媒體、長方體紙盒是我要準備的教具;小棒、介面、長方形紙片等是這節課要準備的學具。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合理地運用遠端教育模式二進行教學,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透過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既獲得知識上的體驗又獲得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按照新課程理念,我將衛星接收的遠端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整合,構建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應用的新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設計了一個在裝有很多物體的魔袋中摸出長方體的小組活動,透過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經驗,建立起長方體的表象,從中明確面、稜、頂點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課題。

  第二個環節: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小組合作,操作實驗)首先我出示一個蘿蔔,讓學生猜一猜:要將蘿蔔切成長方體,至少要切幾刀?再利用多媒體演示切蘿蔔的過程,使學生從中明確長方體有6個面。

  接著提供小棒、介面和長方形紙片等材料,讓同學兩兩合作製作長方體,並填好實驗操作單,明確要求後,學生互相交流,在動手實踐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當創作完成,我讓他們在小組裡交流,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並鼓勵學生上臺展示,介紹製作材料、方法。同時利用多媒體,隨機提問、演示:你用了幾張什麼形狀的紙片圍長方體?圍成的長方體中有沒有形狀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長方體框架中,用了幾根小棒和幾個介面,哪些小棒同樣長?也就是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

  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以及農遠資源和教學內容的合理取捨整合,使長方體的特徵和空間位置關係清晰形象地顯示出來,實現了學生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給學生以感性認識,逐步形成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了師生共同合作,共同學習,再讓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填寫好實踐報告單,利用投影儀進行彙報展示,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得出長方體的特徵。

  接著以表格形式進行小結,使學生對長方體特徵有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認識。

  (深化探索,實現飛躍)最後我出示一個包裝箱,讓學生觀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明確從左前方看到的長方體畫出來只有三個面(出示實物圖),看不到的稜我們用虛線表示(出示透檢視)。多媒體演示,由實物抽象出長方體平面透檢視,這是其他教學手段所不能實現的。

  然後直接說明長寬高的概念,並不斷變換長方體的放置方式讓學生指出長寬高,說說長方體一共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進一步明確長方體有12條稜,可以分成三組,每組互相平行的四條稜長度相等。

  接著提出:“我想用小鐵絲做一個如圖所示的長方體框架,至少需要多長的鐵絲呢?”先讓學生明確求鐵絲的長度就是求長方體所有稜長的總和,再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計算方法,最後引導得出計算長方體稜長總和的最優方法,讓學生在掌握長方體特徵,認識長寬高的同時,學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在形成中發展。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發展提高

  根據遠端教育的示例資源,結合實際情況,我加工整合了一個打撈海洋垃圾的倡議(出示),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愛護環境的教育。

  從基礎知識,到生活中的運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淺入深,使孩子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而且還增強了環保意識。

  第四環節:交流評價,體驗成功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教師的提問,再一次把學生推到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透過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評價,讓學生既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又總結了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成為獨立的終身學習者。

  整節課,我始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突破傳統思路,在摸——做——說——議——玩的線索中,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會數學和會學數學的能力。

  (四、說板書)

  這節課我的板書是隨教學過程的展開逐步完成的,直觀形象、一目瞭然,而且體現了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有助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建構。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將衛星接收到的遠端教育資源與實際情況合理的取捨整合,製作出適合自己教學的多媒體,真正彌補了農村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使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