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精選8篇)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精選8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美文吧?美文重感性,長於抒情;雜文重知性,長於達意。什麼樣的美文才是真正的好美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1

  日本學者有島武郎說過,釋迦、基督和蘇格拉底這三位聖人,生前都沒有著書立說,他們留給後世的所謂說教,似乎不過對自己鄰近所發生的事件呀,或者與人的質問等,說些隨時隨地的意見罷了,並不系統地演講過哲學大道理,日常茶飯和談話,即是他們給後人留下的大說教。這個現象十分使人反省。

  孔子好像也大體如此。這些聖人留下來的傳世經典,都是其弟子們記錄整理他們的語錄。人類的偉大精神,中外的哲學精髓,似乎並不單是那些一大厚本、一大厚本的理論,更深刻的哲學思維大多蘊涵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

  並非遠古如此,近代也有類似的偉人。本傑明?富蘭林克,是美國人驕傲不已的名字,他不僅是著名的政治領袖、外交家、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記者、作家……還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締造者之一,美國獨立運動的先驅、《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他給自己制定了十三條戒律嚴格的“道德格言”,竟然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幾乎都是吃喝穿戴、待人接物等“生活瑣事”。如“節制。食不過飽,飲不貪杯。”如“緘默。說話必須對人對己有益,避免無謂的閒聊。”如“秩序。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應當做什麼事情。”如“儉樸。花錢必須於人於己有益;切忌浪費。”如“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乾淨。”……一共十三條,是他自定的戒律,也是他的美德修養。

  讀了富蘭林克的十三條終生戒律,我真正感覺到這位偉人“偉大得平凡”,平凡得也與眾不同,平凡到每個生活細節之中,每個細節又凸顯出他的認真態度。富蘭林克的戒律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偉大,一點也不可逃避平凡生活的約束。偉大是從愛人、愛己、愛生活開始的,單純的豪言壯語代替不了日常的平凡生活。這一點,富蘭林克與愛因斯坦是一致的。愛氏說:“雄心壯志和單純的責任感不會產生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僅表現在他的特殊行動上,尤其表現在他的日常行為中。凡出類拔萃人物大體如此。

  富蘭林克那些“節制”、“緘默”、“秩序”、“儉樸”、“健康”等等戒律。並非無足輕重的小事,只有堅守這些普通道德的人,才可能根植紮實的品行,用點點滴滴的行為構築做人的基礎;日積月累,昇華成一種境界;以小見大,折射出一個人的本性和本質,表現出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造就時代偉人。一個人的德性往往不彰顯在大事業大成功中,它喜歡隱藏在生活的細節裡;它也往往不一定讓人們經受極大的痛苦才能獲得,它與你內心的良知同在。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文學家盧梭說:“德性啊!你是純樸的靈魂的崇高科學,難道非要那麼多的痛苦與工夫才能認識你嗎?你的原則不是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嗎?為了認識你的法則,只要返求自我,並且在感情寧靜的時候諦聽自己良知的聲音不就夠了嗎?這就是真正的哲學,讓我們學會安心於此吧!”

  做人切不可忽略細節,如果說一個人的大事業大成功是他的框架和骨骼的話,那麼若干“細節”就是他的血肉,是來自生活母體的活性細胞。一個人往往因為好多優秀的“細節”,終於築就了良好的人品與德性。誰如果能從富蘭林克遵循十三條戒律的細節與過程中,用心思考,靜靜地品評,即使表面看來多是平凡無奇的舉止,也會從中得到深刻的修養。許多人的德性敗壞是從不拘小節開始的。德性就像一架時鐘的發條,為了一個輝煌的目標,一分一秒不能鬆勁,不放棄使命,不放棄責任,不放棄尊嚴……這些原則都不在豪言壯語之中,而是在生命和生活的細節中體現。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人品與德性的大廈不可能“拔地而起”,只能在一個個的生活“細節”中長高。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2

  生活中,常聽人說,酒品如人品,茶品如人品,棋品如人品,當然還有粥品如人品。套用一句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粥至清則無味,數杯清水數把米,半碗糊塗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經綸,煮沸著整個江湖。”

  古往今來,名人雅士對粥情有獨鍾。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對粥很有研究,曾編有《粥品》一書。曹雪芹在家境衰落以後,閱盡人世滄桑,世態炎涼,也把祖父品粥的閒情帶到《紅樓夢》中。尤其他在去世前不久,在貧病交加的困境中,還能堅持不懈地寫作他的《紅樓夢》,一直熬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這盞燈熄滅為止,實在讓後人敬佩。仔細琢磨,也許是粥讓曹雪芹營養不良,造成了他英年早逝的不幸,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清代號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給他弟弟的《家書》裡說:“十冬臘月,凡乞討者登門,務餉以熱粥,並佐以醃姜。”由此可知,只有自己清寒過,才能瞭解別人清寒的窘境。范仲淹少時家貧,住在寺廟裡發奮苦讀。每天煮一鍋稀粥,冷凝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兩塊,以切碎的鹹菜佐餐。中國文人與粥,這種不同一般的感情,都由他們自身的貧苦體驗而來。正因如此,這些喝粥文人的文章裡,才能反映出民間的疾苦。

  粥品如人品,吃粥意味著一種守得住清貧的淡定,一種“不改其樂”的從容。盛傳的典故就是歐陽修以粥養廉——出身貧寒但勤奮好學的歐陽修,一日三餐都食粥。後來做官後,生活境況改善了,但他仍每日吃粥。有人看不下去,就送了一些好吃的東西給他。他雖然把東西接受了,但照樣每日吃粥。有人問其何以如此,他說:“多年吃粥,已經習慣了,艱苦的環境能夠磨鍊人,如果現在改吃好東西,以後沒好東西吃了,又吃不了苦該怎麼辦?”

  而今,一碗稀粥,看似平常,其實呢,是需要經歷了文火的煎熬,才成正品呢。是不是就像人生,看似心如止水,其實已曾經滄海百年。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不急不躁,不溫不火。作家王蒙說:“粥喝得多、喝得久了,自然也就有了感情。粥好消化。一有病就想喝粥,特別是大米粥。新鮮的大米香味似乎意味著一種療養,一種悠閒,一種軟弱中的平靜,一種心平氣和的對於恢復健康的期待和信心。”王蒙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主張,這的確值得人回味。

  古人說“嚼得菜根百事可成”,其實,“喝得稀粥”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稀粥綿軟,入口即化,不與舌頭為難,正像做人,要能屈能伸,與人方便,即是與己方便,而這,正切合了中國人溫柔敦厚的傳統秉性。品粥時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味覺感受,讓人彷彿置身於空靈明淨的佛園。痛苦時、落魄時、煩悶時、心浮氣躁、目空一切時,你都不妨坐下來喝一碗粥,也許在不知不覺間,心中便有一陣春風悄然拂來了。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3

  如何選擇自己的Mr.Right,談戀愛究竟在談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最常見的是,培養感情、找個愛我的或者我愛的人,如果只是戀愛,跟著感覺走沒問題,然而假如你想要選擇的是結婚物件,戀愛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考查對方的人品,沒錯,就是人品、人品、人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兩情相悅,開始戀愛,各種試探各種虐是戀愛的樂趣,當他順利透過這一關,練就逆來順受的無敵神功,也並不意味著你們可以結婚了。他如何處理與朋友、同事的關係?他的偶像是不是希特勒?與孕婦狹路相逢,他會側身相讓,還是橫衝直闖;他與父母的關係是否融洽;甚至他對前任,是為了討好你,各種手撕抵毀,還是頂住你的壓力,保持有尊嚴的沉默,這一切,與愛無關,與人品有關。

  許多姑娘在戀愛中會忽視這些問題,覺得只要他對我好就行了,我是他女朋友,又不是道德監督員。然而,當生活以催枯拉朽之勢磨損了愛情,什麼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你受更大的傷害?是他的人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感情是花,人品就是山,夏花易逝,高山難移。

  我認識的一個女孩,最近鬧了一場狗血的婚變。兩人相識於微時,白手起家,物質生活剛有起色,男人外遇了。房產限購的時候,男孩以買房為藉口,與女孩辦了離婚,雖然女孩精明,牢牢把握經濟大權,男孩不得已又與女孩復婚了,他卻拍下了那份已經過期的離婚證,對外面的女人宣稱自己已經離婚,各種海誓山盟,對太太卻是各種隱瞞,終於瞞不住的時候,又想方設法轉移財產,最終導致家庭破裂。

  辦完離婚手續,他開車送前妻回家,前妻下車,他陰毒地送上了最後的祝福:好好看路,小心被車撞了。

  直到離婚後,她才肯跟我講,男人一直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對同事心狠手辣,對父母六親不認。我驚訝她如何能與這樣的男人一起生活6年,她說:“主要是他對我太好了,讓我一直充滿這樣的自信:他對別人做的那些事情,絕對不會對我做;他可以負天下人,卻不會負我。”

  她當然不算是蠢姑娘,雖然這次摔得夠重。

  經常站在負面新聞風口浪尖的周立波先生結婚時,崔永元對新娘胡潔說,你扔了自己的工廠跟他在一起,用四個字來形容,叫一時糊塗。而眾所周知,周立波前妻張潔是在他將自己的父親眼睛打瞎的情況下,嫁給他的,離婚後,前妻控訴他多年靠她養活,事業稍有起色,就在她重病時相逼離婚。

  戀愛時,他的感情一定是熾熱的,甚至可能比許多男人都顯得深情款款,然而人品決定了底線,婚姻漫長而又複雜,難免有林林總總的矛盾與誘惑,遇到要考驗底線的時候,只有底線高的人才配談責任,人品差,底線低,動不動把兩人的關係推至萬劫不復,這樣的人,你跟他談什麼責任呢,他的世界觀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實許多人在戀愛時,都會忽略對方的人品。有句話說得好,最殘忍的人也有溫柔的一面,並且他們溫柔的一面格外具有殺傷力。誰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呢,對誰都不錯的男人,對你也好,有什麼意思?但別忘了,太太是高危職業,每一個準備接過這頂荊冠的人,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在你決定嫁給一個人之前,你必須回憶他最“猙獰”的時刻,如果他用最壞的一面對待你,你是否可以承受。千萬不要說他不會那樣做,歲月那麼長,不做好最壞的打算,怎麼迎接最好的生活?

  女人天生愛做夢,成長,就是一個逐漸打破白日夢的過程。你的白日夢可以不是由生活,而是由電視劇來滿足。最近很多人在追《花千骨》,大家本來是為了看白子畫,結果卻被殺阡陌秒了。殺阡陌就是滿足女人白日夢的那類男人,作為魔教掌門,他冷酷無情,殺人成性,卻獨愛花千骨,並且這愛,竟然比白子畫更為專一長情、不顧一切,寧願損毀自己看得比生命還珍貴的容貌,也要幫心愛的女人轉世。

  這是多少少女的夢,那個班裡最壞的`男孩,打架,撒謊,欺負女生,卻只愛我一個,愛情力量大,說的可能就是這件事吧。不過這件事呢,想一想,看一看都行,千萬別當真,你不是花千骨,當然也遇不到殺阡陌。

  作者:艾小羊,作家,生於七十年代,畢業於武漢大學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著有《用女人的方式贏世界》、《男人需要懂得,女人需要疼愛》等暢銷書。公眾號:清唱

  唯美一句:她總是能讓他有瞬間的恍惚,他知道的游龍驚鳳裡的愛情,不是誰都可以遇到的發現你愛我的事實,那麼深刻,那麼刻骨銘心我的女孩,願你一生喜樂平安有些事,一轉身就是一輩子我總是在懷念一些,你不懷念的事一個人沉迷於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是快樂的,哪怕痛,也是快樂的說不難過,說沒心沒肺,那都是說給別人聽的只能沖走的是年華,衝不走的是記憶其實,不是忘了,只是不願想起。

  唯美一句:十年已至,君還記否?我發及腰,似其當年。當年戲言,我深藏之,君似我心?相逢忐忑,歡喜緊張,笑顏依舊,怦然心動,遙想當年,今日對坐,奢侈珍貴,君之祝福,於我是殤,君可知否?十年以來,感謝舊情,而今初醒,願君安康,自此以後,及腰長髮,與君訣別!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4

  當初,北宋名將曹彬曾經與宋太祖趙匡胤都在周世宗紫榮的手下做官,但兩人的官職不一樣,趙匡胤是大將,位高權重,而那時的曹彬,只是一個負責掌管茶酒的小官。有一天,趙匡胤來到酒坊,曹彬見大將軍來了,趕緊出來迎接,趙匡胤根本沒有把曹彬放在眼裡,開口便說道:“天太熱,我口渴了,馬上給我打一壺酒喝!”這句話讓曹彬犯了難,因為朝廷有規定,不能私自把酒送給任何人。

  當然,這規定是死的,可現管執行起來卻是活的。如果曹彬想討好趙匡胤的話,私下裡給他一壺酒喝,也沒有人知道。但曹彬偏偏是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認為自己既然負責掌管茶酒,就要嚴格地按規定辦事,不能壞了規矩。可是,趙匡胤是大將軍,如果得罪了他,後果也很嚴重。曹彬想了想,便有了主意,於是,他對趙匡胤說:“將軍,這是官酒,我不能私下贈予您。”

  趙匡胤一聽,正要發怒,只見曹彬從懷裡掏出一塊銀子,交給屬下說:“給我打一壺酒來。”屬下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明白了曹彬的用意,便把銀兩收起來,給曹彬打了一壺酒。曹彬把酒倒進杯裡,親自端給趙匡胤,請趙匡胤喝酒,趙匡胤明白了曹彬的良苦用心,便把這壺酒一飲而盡。趙匡胤心裡想,這樣一個小官兒,卻有這樣的節操,真是難得啊!從那以後,趙匡胤就注意到了曹彬,並想方設法提拔他,委以重任。曹彬果然不負眾望,成為青史留名的將軍,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一壺酒,事小;可是如果處理不妥,事也許就大了。曹彬,一個芝麻官,如果直接拒絕討酒的趙匡胤,未免有些不識時務,結果只能是招來羞辱,自討沒趣;可如果不顧原則,一味奉迎,既要丟官罷職,又要毀了自己的名聲。面對兩難,曹彬寧願自己出錢、吃點虧,也要堅持原則,也不使他人難堪,從而贏得了趙匡胤的敬重,最終令自己脫穎而出。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5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證,在冷峻又善變的時代,人品是彼此心靈最後的依賴。

  “子欲為事,先為人聖”,喜歡一個人,始於共鳴,陷於才華,忠於人品,可見人品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

  此處所說的“立德”,便是指會做人,擁有好人品。

  人品好的人都是什麼樣的呢?

  1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厚道的人

  曾經聽過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李嘉誠宴會結束,掏手帕的時候,一個港幣銅板掉了出來,一直滾到水溝裡。

  當李先生試圖去揀回銅板時,飯店的服務員快速上前,揀回銅板並擦拭乾淨後交還給李先生。

  李嘉誠收回銅板,拿出一百元港幣謝謝服務員的幫助。李先生拿回一個銅板,卻給了一百元的小費。

  李先生心裡想的是:

  每一塊錢都有用途,不應該隨便浪費,每一塊錢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而對別人的服務表示感謝,則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禮貌,他給一百元小費,是他對人的心意。

  厚德載物,就是說人只要有好德行,就沒有承載不了的事,相反,人無大德便無法成就大事。

  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善良的人

  善良是好人品的關鍵要素。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方能使人敬仰。

  盧梭曾說過,

  “善良的行為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為。”

  英國首相丘吉爾小時候不幸落水被一位農民救起,為了感謝農民,丘吉爾的父親資助了農民的兒子接受高等教育。

  後來這位農民的兒子即亞歷山大·弗萊明發明瞭青黴素,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青黴素救了患肺病的丘吉爾。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善良給了別人,終會從別人那裡收穫善意。

  你付出了善良,或許不會馬上回報,但一定會在另外的空間節點,得以彌補。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去關心別人;你要想別人對你好,就要先對別人好。

  無論你對誰好,從長遠來看,都是對自己好。

  因此,要多存善心,多興善舉。

  3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真誠的人

  畢淑敏說:

  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恆,但我們真誠。

  真誠,宛若一座高山,沉穩厚實,巍然屹立,任憑風吹雨打,也讓靜謐盛放成威嚴,縱然日曬水浸,仍將巍峨凝固為簡潔,依舊堅守著本心。

  真誠,彷彿一棵大樹,挺拔茁壯,頂風冒雪,春發芽,夏濃綠,秋金黃,冬直立,從來不低昂首向上的姿態。

  真誠雖不是智慧,卻常常比智慧更誘人,也不是能力,卻往往比能力更有力。

  真誠永遠是善意的,永遠是純粹的,永遠是簡單的,永遠是溫暖的,也永遠是最高貴的。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真誠的人。

  4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守信的人

  海涅說過,“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講究言必行,信必果。尾生為愛情魂斷藍橋,曾子因一句話為兒子殺豬,都是守信的千古佳話。

  “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應該講信用。

  比如與朋友聚會時的守時守約,這便是一種守信。

  有些人,就是從這些小事做起,從而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一個守信的高大形象。

  懂得守信的人,不管在生活中還是事業上往往都能事半功倍。

  5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寬容的人

  常言道:“有容乃大”。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要能容天下難容之事。

  我們要學會寬容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特別是與自己有矛盾的人。

  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對待自己家親來信訴說與鄰居的界牆之爭時,回了這樣一封信: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這是何等寬容的境界,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寬容別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的心靈鬆綁,否則,只會給自己的心靈加壓,受累的還是自己。

  6

  人品好的人一定是個謙虛的人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

  無論什麼時候把自己看低一些,總是好事。

  傳說著名思想家孔子在去齊國的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子正在激烈爭論太陽的遠近。

  一個說早上太陽溫暖,中午太陽燙人,所以太陽早上遠中午近;

  另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得像篷蓋,中午小得像菜盤,所以太陽早上近,中午遠。

  他們請孔子評理,孔子想不出誰對誰錯,只好老實承認自己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智上的一種淡泊。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放下自己。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每一個人的黃金招牌。

  孔子說過,“德才兼備,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羅曼·羅蘭也說過:“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人品好的人,自帶光芒,無論走到哪裡,總會熠熠生輝。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6

  我很喜歡一個人散步的感覺,特別是在農村而非城市,城市太過繁華與喧鬧,而農村更多的則是樹木小道,傍晚散步偶爾能碰到幾位同在散步的村中老人,時光過得太快,他們已然不認識我了,也許我在他們心中,永遠是那個揹著書包的小孩,還未長大。

  茶,唯有閒時去品,才能感受到茶的清雅與寧靜,品者自能從中得其所悟,而受其益。若是抱著一顆浮躁之心去品,再好的茶葉未必能品出個味道與感悟來;終究也只能算是各愛茶之人罷了。一杯清茶在手,或淺啜或慢飲,就這樣悠悠的喝著,許多人生難解的結,便在時間的緩釋中慢慢解開,許多生命裡的焦灼,便在茶葉的沉浮中淡泊下來。

  品茶的人品苦品甜,卻惟獨忘了去品味其中最多的清淡,也可能是平淡最容易讓人忘記,最終讓味覺遺漏了本該是最多的口味。人生,本就是有人,並且活著的意思。“活著”是多麼簡單的一個詞語,可如何活著,卻也想像茶水一般,三分苦,三分甜,剩餘四分便是平淡。

  茶葉從放入茶杯開始,正如人從母親懷裡開始走出。茶葉等待的是開水高溫的考驗,人等待的是前程的荊棘叢生開。水衝入後,幹茶經歷的是又一次重生;人踏上征程後經歷的是身心的不斷再生茶。經歷了時間,變得舒展而馨香;人經歷了時間,變得坦然而開闊,自我價值不斷得以實現。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7

  “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達到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將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人品有好與壞,高潔與卑劣、可信與不可信之分,而這些,都透過每個人的個性、情趣愛好、行為追求和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體現出來。我們都應自覺地完善自我,以期成為表裡如一的高尚的人。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每一個人的所思與所為往往是不一樣的,存在著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倘若我們能夠卸下過多的心理重負,擁有寬容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去自然做人,那麼我們將會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拋棄功名之累,做率真、本真、純真的人。矯揉造作總給人虛偽之感,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品行修養極高的人,其實就是個純真做人的人。

  自然源於真實和誠信。真實做人,就要始終保持一種簡單自然、坦率的態度,在工作生活中不表演、偽裝,不拐彎抹角、精於算計,說話開誠佈公、直截了當,敢講真話、袒露真思想,與人溝通、交往簡單自然,真實做人,實在辦事。戴面具、作偽飾的圓滑人,倘佯世上,累自己,煩別人,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事。自古至今,誠信是衡量人品的標準,也是道德的準繩。誠信已被認為是最昂貴的資本,城為美,信為金。秦國的強盛離不開商鞅變法的成功,而商鞅的成功又離不開誠信的力量。季布的一諾千金換來的是無價的人生。馮玉祥將軍“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為人誠信,則是做人最明智的選擇。只有誠信,踏實做事,才會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踏實、更坦蕩。如果一個人拿誠信作賭,那就會得不償失,害人害己。

  自然源於寬容與淡泊。寬容是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雅量,也是人類最高美德之一。懂得賞識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不足,靠的是有容人之量。寬容也是源於豁達,而豁達則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人性的陶冶。當一個人具備了豁達和寬容之心,就有利於事業成功和人際的和諧。所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個心浮氣躁的人由於不能深思熟慮,往往會使所進行的事業功敗垂成。這就是“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事如此,待人同樣是這個道理。

  自然源於崇高和公正。一些人受利益的薰染、功利的羈絆、得失的攀比,凌駕於集體利益之上,損公肥私,無視團結,拉幫結派,甚至幹出利令智昏的勾當。只有辨清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抵禦各種誘惑和迷惑,才能成就自己的崇高人生。同時,崇尚真善美,也體現一個人處事的公正上。公正要懷有公心,特別是作為一個領導幹部,“公”字當頭,摒棄私利,虛心納諫,躬身問計,才會心明眼亮看問題,頭腦清醒作決策、務實進取幹事業,遇事才會看得更遠、謀劃的更周全,處理的更公正。

  人貴自然,努力做一個最好的自己。真實誠信不虛偽,寬容淡泊不挑剔,崇高公正不庸俗,原本是人的本性、自然地狀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如果每個人都能自然做人、自然處世,自然做事,就能達到人品高尚的境界。那麼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就將是水到渠成的了,這才是人品極處是自然地立意所在。

  細節中看人品的美文 篇8

  這世上,總有那麼一種人,明明充滿心機,卻到處裝著一副無辜;明明最是不夠安分,卻四處標榜什麼靜心淡然。最是不喜歡虛偽做作之人,把所有人都當作傻瓜,用那點鄙薄的小手段博取大家的好感,動不動就把自己的那點不幸遭遇拿出來,當作是博取同情的殺手鐧。

  其實,你的人品,決定你的運勢,就算你博得再多的同情好感,又能怎麼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的言行舉止,透露著你的素質教養;你的為人處世,暴露著你的品質格局。無論你在人前多麼善於偽裝,相處下來,也就事不過三,皆能把你的本質看得一清二楚。

  不要抱怨生活的諸多坎坷與不幸。人生在世,誰活著是那麼容易的,哪個人不是在溝溝坎坎中跋涉著的?只不過,每個人福報不同,導致人生歷程不同。

  與其抱怨,不如自我反省。因為相信因果,所以相信,你所承受的,都是你做錯的。一個連婚姻家庭都經營不了的人,別人固有責任,難道自身就沒有問題嗎?一個屢遭厄運侵襲的人,固然有該得同情之處,可難道真是老天瞎了眼,偏偏為難你一人嗎?

  常言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事實證明,這樣的人,大部分在生活中,都很難做到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整天一副沒事找事,心胸狹隘之勢,一副自我感覺良好,不可一世之態,總是靠巧舌如簧貶低他人,標榜自己,讓別人覺得看上去好像多麼高風亮節,實際上純屬劣陋不堪。此種人凡處必知,既知便遠。而劣陋之人,本就渣腐,你近則已,一旦視清敬遠,便開始原形畢露,各種卑劣粗鄙,不共戴天。有時候想想,真是可笑,是多大的事情值得你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小丑,自導自演著的擴張著內心的那點狹隘與陰暗?

  即便如此,往往此種人依舊不知悔改,執迷不悟,無所不用其極的將自己那套劣質愈演愈烈,能騙得幾人算幾人,同情是能博得幾分算幾分。如此,在命運面前,你還能抱怨上天對你的不公平嗎?

  相信人生所有緣分,都是命中註定;也相信命中所有際遇,都是宿命難逃。人活一世,最怕的就是心無信仰,無所畏懼。

  退而求其次,你可以不存好心,但你至少不存壞心,你做到了嗎?整天無聊生事,悍妒成性,表面裝的一套高大上,背後卻見不得誰比自己好。其實,能讓你自己心生嫉妒的,本身就已經遠遠超越了你,不是嗎?

  人活這一世,就算你不能做到說好話,至少也應該不說壞話,試問自己,做到了嗎?整日東家長,西家短,好的壞的都讓你說了,挑撥離間,妄議他人,混餚視聽,卻不想,當你在和別人說他人長短的時候,別人早已看清你的品格,若說噁心,還有什麼人能比這種人更噁心?

  就算不能做好事,至少也不要去做壞事。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一種信仰。相信因果迴圈,是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一種無需別人監督的慎獨。不要說你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並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像你不懂法,並不代表你觸犯了法律就不必承擔責任一樣。

  一個心有善念之人,必得上天護佑。就算是關了你一扇門,也必將為你開啟一扇窗。越是經歷磨難,越該高風傲骨,行得端,坐得正,人生運程,才將在風雨後換來彩虹。行善才能積德,厚德才能載物。

  越是高調標榜,就越是證明內心求之不得;越是虛偽掩飾,就越是證明你的心虛氣浮;越是言之鑿鑿喜好妄議他人是非,就越是證明你本身就不是什麼談的起品質之人。越是嫉妒別人,就越是不如別人;越是違心背德,就越是容易更多不幸。這就叫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羅曼·羅蘭曾說過:“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鳥美在雙翼,人美在善舉。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

  閉上你的嘴,少些毫無意義的標榜,真正淡然從容的人,壓根就沒有那麼多廢話,緘默前行,才是對自己最有力的證明。

  少些小動作,你並沒比誰聰明瞭多少,別人之所以選擇無視不理,是因為覺得那些不夠光明磊落的人,多看一眼都覺得降低自己的品格,更不屑糾纏計較。

  修正自己的德行,別整天就盯著別人耀眼的光芒就覺得刺傷了自己的眼睛。別人的好與你無關,別人的壞更與你無憂。天下之大,各自為安。少些賤舉,貴氣自生;多積善德,好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