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修心普世勵志傳奇的美文賞析

修心普世勵志傳奇的美文賞析

修心普世勵志傳奇的美文賞析

  今抖落掉滿身塵埃,修妝理容,去覲見一位德高望重初世紀的老人。言稱太史公,他為完成《史記》,表現出含垢忍辱,堅忍不拔的高貴生命意識,為千百代有識之士樹立了一個光輝典範。他是漢武帝時期最出色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因為他的出現,中國的歷史得以拾遺補缺,完整傳承,讓後輩兒孫有了解先人的機會。

  翻開歷史的畫卷,有一位翩翩少年,英姿風爽,聰慧過人,在父親的引領下向一代學者孔安國,哲學大師董仲舒的府邸走去。路上,父親司馬談悄悄問兒,子長,生者何為?司馬遷答道,修心普世,唯力是視。他知道父親自幼教誨傳承史志,不鶩此生,現在突然提及,分明是讓兒銘刻,不敢遺忘。那年他只有10歲。父親對兒的表現很滿意,但他知道少年得志,狂狷不馴的道理,故意裝出一副尊者威嚴,循循誘導大讚董仲舒的.淵博學識,見地深遠。兒子迅速作出反應,隨口示志,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生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父親暗暗稱道,有志不在年高,自嘆弗如。

  正當漢武帝積極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書”教化方案碩果累累時,西漢中期的社會繁榮不斷顯現,國家強盛,人民生活安定,雖匈奴經常騷擾,但沒有動搖國內政治經濟的穩步發展。此時的司馬遷已經是博學多才,風華正茂,20歲開始南遊江淮,北涉汶泗,探禹穴觀孔子遺風,與同伴遊歷名山大川,行走大半個中國。像一隻雄鷹開拓視野,歷練見識。40歲那年,漢武帝封禪上泰山,作為主管史籍,曆法,禮儀的父親司馬談本應隨往,因身患重疾年事已高,讓兒子前往。臨行前在病床上對兒子講,父親來日不多了,希望你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兒子含淚揖別。沒想到一別便是永別,那年他正好從西南遊歷回來,隨後接替父親的位置,官至中書令。42歲集中精力開始寫《史記》立志勤勉,尊重事實,虛心請教,不負大任。

  前99年,李陵出兵征戰匈奴,被困受降。訊息傳回朝野沸騰,漢武帝大怒,李陵禍及九族。朝上都知道是因為漢武帝的愛妃李夫人之弟李廣利隔岸觀火不出手相救所致,但都明哲保身不願稟報。當漢武帝與大臣們商討此事時,司馬遷如實據說,一語惹怒了漢武帝。本按漢律,司馬遷也應誅連九族,在眾大臣的一再保薦下,漢武帝才給司馬遷兩條路選擇:一重金贖罪,二腐刑不赦。無奈之下司馬遷選擇了後者。從此英年早霜,意氣受辱,卑微相濟殘生。明君?封建王朝那來的明君?囚牢之所有痛不欲生的意念,父親遺囑有懷疑儒學的一切邏輯,什麼經世治用,內聖外王,修心養德,盡忠報國,都是統治灌輸,連句真話都不相信,明在哪裡?血書已經寫好,準備與父親赴約。沒想到那一夜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有個獄卒躲在他的門外一直沒有離開,並不斷地與他說話。就這樣化淡了他的意念之後,風神奇般地停了。他忽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且容易,再生確難。隱隱聽父親講過,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的故事,自己何不效仿忍辱注《史記》?

  他向父親的承諾猶言在耳,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不斷出現。滄海人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以事實為依據,用明辨事理的正義情感,精心篆刻,把熱血奉獻給那些經得起考驗的英雄豪傑,傳承給千秋百代。在他遭遇不幸的那一刻,已經認為卑微如芥,失去尊嚴,唯一的願望是完成《史記》,留一點文字在人間,也許能減輕悲憤之苦。他蒐集散失軼聞,詳據考證,終於在他天命之年(約53歲)完成了兩代人的夙願。57歲坦然地離開了人間。記錄了3000年的歷史事實,凡130本章列傳。內容詳實,語言精美,開創散文領域的新天地,被歷代尊稱為千古絕唱,樹一家之言,整整影響2000多年。也許司馬遷從來就沒有想過他的文字會影響這麼久遠,更不會想到因為他的勵志讓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

  我掩卷沉思,彷彿他用微笑告訴我,他很知足,也很欣慰來世走一遭。並且說苦難是學問,如果沒有落地塵埃的心是很難完成願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