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15篇)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抓重點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文章順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

  1、瞭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變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來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想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學情分析:

  課文寫了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為之嘆服,稱諸葛亮“神機妙算”。教學時,教師就引導學生圍繞“神機妙算”這個詞展開教學。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質。

  設計理念

  基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草船借箭》一文,無論是從課文主題、人物形象看,還是從寫作手法、語言風格看,都是實施“研究性閱讀”教學模式的極好載體。

  設計特色

  以研究性閱讀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

  一、設計“懸念”,匯入新課。

  1、教師導語設計: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在表演相聲時說,他知道周瑜的母親姓“紀”,諸葛亮的母親姓“何”。觀眾聽了非常奇怪,這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啊!原來這位演員在和大家開玩笑,他的“根據”就是周瑜在臨死前哀嘆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說:既然有了這個智勇過人的周瑜,為什麼還要有這個比他更為強大的諸葛亮呢?周瑜是孫權手下的一名大將,有勇有謀。為什麼還自嘆不如諸葛亮呢?學習了《草船借箭》,大家就會明白了。

  2、瞭解四大名著,生說所知道的《三國演義》知識。

  3、生說《草船借箭》的背景資料。(課件)

  《草船借箭》是選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相互討伐,史稱“三國鼎立”。當時曹操實力雄厚,剛剛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大將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設下圈套,假意讓他負責趕造十萬支箭,企圖以造不成箭違誤軍令的藉口加以陷害,於是就發生了這個故事。、

  師:看到這課題你會想說什麼?

  生:誰借箭?為什麼借箭?用什麼借箭?借箭有沒有成功?為什麼能取得成功?

  二、初讀課文

  (生默讀課文,思考前面所提的問題,並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師:讀了課文,誰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生:這篇課文主要講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

  (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後直接從文中找答案,重點引入諸葛亮借箭為什麼能取得成功一問題,相機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神”在哪裡,“妙”在何處)

  三、精讀課文,領悟研究策略

  教師引入:“請同學們自由讀‘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把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劃出來,再用心體會,諸葛亮到底神在哪裡、妙在何處。”以“諸葛亮知天文”為例,教學過程設想如下:

  1、師:“誰來說說,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生: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師:“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

  生:“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

  師:“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生:諸葛亮會暗自高興。這場大霧,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導讀句子)

  2、師:“但是,光讀這句話,就能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不能!為什麼?因為這場大霧也許是湊巧碰上的呢?所以,我們得再往前面讀一讀,聯絡上文看從哪一句話可以看出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生: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師:“不過,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囉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麼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為什麼?”

  (組織學生討論。)

  3、師:“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周瑜的一聲嘆息:“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讀課文,類化研究體驗

  師:“剛才,我們透過抓住前後句子之間的聯絡,真正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次研究‘霧中借箭’這部分內容,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絡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研讀,教師巡視。讀後組織交流。

  1、以“識人心”為例,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誰來說說,你從哪兩個句子的聯絡中讀懂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生:①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營寨裡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

  師:“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並沒有說完。‘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寫出來嗎?”(學生練筆,寫後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例示: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師: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麼把這些話寫出來呢?”

  (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餘地。)

  師:理解“虛實”,諸葛亮他們的內部實際情況怎樣?

  2、以“懂地利”為例,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師:(1)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放回20多里,追也來不及了。

  (課件演示)

  (同學表演)

  師:你們為何一字擺開?

  生: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大。

  師:為什麼擂鼓吶喊?

  生:既是為了虛張聲勢,製造進攻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

  師:為什麼開始船頭朝西,後來船頭朝東?

  生:這樣既能兩面射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又便於箭滿後順風順水返回,省去掉頭的時間。

  師:(搶答)這兩句話裡有一對近義詞,看誰最先找出來?

  生:靠近——逼近

  師:這兩個詞的位置能否調換,為什麼?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軍就會以為敵軍已經被擊退,射的箭就少了,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夠十萬支。

  五、小結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內容說明:

  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課文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想一想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

  二、教學設計:

  學生比較喜歡三國的故事和人物,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採取講學結合,一學為主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加強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生詞,讀通讀懂課文。

  2、瞭解古代軍事知識:都督、軍令狀、水寨、弓弩等。

  3、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什麼地方。

  四、教學難點: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我們十一冊學習過《赤壁之戰》,對於三國的歇後語和成語大家積累了哪些?

  同學踴躍發言教師小結,對於課外積累多的學生鼓掌表揚。

  關於三國的歇後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東吳招親————陪了夫人又折兵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關於三國的成語: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味如雞肋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釋卷

  老馬識途

  木牛流馬

  2、學生分組自學

  (1)自學生字生詞,不懂的。教師巡視。

  (2)根據寫事的繼續問的特點分清課文的順序

  立下軍令狀—————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認識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領會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三方面:一是諳熟人,二是具有豐富

  的天文知識,三是通曉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

  3、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討論。

  (1)《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草船借箭?結果怎樣?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陰險狡猾;

  諸葛亮: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魯素: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

  不喜歡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

  喜歡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於諸葛亮對借箭妙計的通盤考慮和周到的安排

  a、諸葛亮算到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回來時順水順風;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手箭。c、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魯素忠厚老實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魯素見證了諸葛亮取箭的經過,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4、圖文結合,看出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謀,博才多學,知己知彼,善於運籌帷幄。是歷史山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

  5、把本課的內容演一演,同學評價。

  6、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諸葛亮,文中著力讚美的人物,他神機妙算,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但他不動聲色,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並對借箭妙計進行了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氣,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也算好了人——他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知道周瑜聰明過人,知道曹操謹慎多疑。周瑜,智謀過人,但他自負,妒賢嫉能。此外,文中還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魯肅、多疑謹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都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排程、水寨、擂鼓、吶喊、支援、丞相、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透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教學難點:研讀文字語言,從語句的前後聯絡中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課前準備:師生共同查閱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談話匯入 揭示課題

  知道中國四大名著是哪四部?其中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寫的著名長篇歷史小說叫什麼?(《三國演義》)關於這部書的很多人物,後人根據他們的名字製作了很多謎語,想猜猜嗎?

  師生猜謎:鳥籠 (關羽)油煎豆腐( 黃蓋)兒童體育 (曹操)山東寧靜 (魯肅)鑿壁偷光(孔明)

  孔明就是諸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學習起因 研讀對話

  1、齊讀第l句。什麼叫:“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2、從第二節的人物對話中我們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嗎?

  (1)指名2生分角色讀課文第2節,師讀旁白。

  大家聽2人對話共幾輪,為每一輪編上序號。

  (2)每一輪對話中,都能看出周瑜對諸葛亮的妒忌。讓我們再來看看,周瑜在與諸葛亮對話時,心中是怎麼想的吧。

  3、學習第一輪對話。

  (1)齊讀,思考:周瑜這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同桌討論。(學生多元表達)

  (2)交流:2人一組,一人讀周瑜說的話,一個說周瑜的心理活動(可發揮想象,有不同答案)。

  (3)過渡:顯然,周瑜正在設計想陷害諸葛亮,那他怎樣一步一步進行下去的呢?

  4、學習第二輪對話。

  (1)指名2人讀對話,師插問讓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動

  “公事”是什麼意思?“推卻”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推卻?(周瑜以公事來壓諸葛亮,使諸葛亮無法不答應。)

  (2)同桌一起像剛才一樣討論周瑜的心理活動。

  5、學習第三——六輪對話。

  (1)分四組討論~六輪對話,學著剛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對話,再說說周瑜的心理活動。

  最後一輪,周瑜沒有問話但有動作——

  (2)討論、交流。

  6、小結:周瑜是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定的圈套。從每一次對話中,我們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計劃得逞了。真的是這樣嗎?

  思考:諸葛亮為什麼答應周瑜如此難辦到的任務?(結合介紹孫劉聯合抗曹的背景)默讀1~2節,思考這些問題。

  諸葛亮其實已識破了周瑜的計劃,但他以國家大計為重,為水戰勝利考慮,不顧個人恩怨,答應三天造十萬枝箭。)

  分組分角色,指名一生讀旁白,朗讀第1。2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四、小結。

  周瑜想害諸葛亮,而諸葛亮更是立下軍令狀,那麼事情又是怎麼發展的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用10天造十萬枝箭的命令來設計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三天就造十萬枝箭。

  二、理清借箭過程 感受“神機妙算”

  1、草船借箭的過程是哪幾節?(6——9節)

  自讀,研究諸葛亮借箭船隊的航行路線。劃出提示航行路線的句子及行進途中航線改變的句子。(學生動手畫船隊航行路線。)

  “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線起來,朝北岸開去。”

  “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

  “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擺開。”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諸葛亮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

  2、教師提示:靠近水寨時,該怎麼走?在句子中有沒有給提示的詞語?

  3、看著這條航線,你想對諸葛亮說什麼?用一個詞(神機妙算、才智超群、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板書:神機妙算

  4、“神機妙算”僅僅表現在航線上嗎?繼續讀句段,你還能從哪體會到他的“神機妙算”?生邊讀書邊作批註。

  學生交流:

  (1)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

  指導讀出霧的大,閉眼感受“大霧”。從哪句話中看出諸葛亮算到了漫天大霧?(……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

  小結學法,板書:聯絡前後照應的詞句

  你還能找到哪些有聯絡的句子,看出“神機妙算”?

  (2)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哪個字、詞讓你看出“神機妙算”?(一定、只管、笑著說)

  5、學習寫魯肅的話,你感受到什麼?指名讀諸葛亮的話。同桌練讀對話。指名二生讀對話。

  師描述情境,再讀對話。

  三、總結全文

  諸葛亮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神機妙算,用妙計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難怪當週瑜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經過,長嘆一聲,說——(生齊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作業佈置:

  1、縮寫本文。

  2、排演課本劇。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的:

  1、 瞭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

  2、 體會諸葛亮的神計妙算。

  二、教學重點:

  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體會諸葛亮的神計妙算。

  三、教具: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1課《草船借箭》,首先,我們先來複習本課的生字詞:(水寨 飲酒 都督 懲罰 神計妙算 )

  2、同學們對字詞掌握的非常好,上節課我們還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誰能簡單的說一說呢?

  (二)新授:

  1、說的非常好,《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而《草船借箭》則是智慧裡面的智慧,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智慧、充滿了謀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的感興趣,下面就從智慧和謀略的角度去看,你對黑板上的四個人物誰最感興趣?最喜歡誰呢?

  2、看來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喜愛的人物,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啟書,認真的品讀原文,找出你喜愛這個人物的原因和依據,讀到人物對話的時候,要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時他們的想法和情感,試著揣摩他們當時的心裡活動。

  (學生自讀課文)

  3、先讀到這,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願意把你品讀的結果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呢?

  (學生交流彙報)

  4、剛才某某同學說,他非常佩服諸葛亮,原因是因為他在借箭的過程中表現出神計妙算的才能,那神計妙算是什麼意思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

  5、你們答對了,神計妙算就是指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本課就是形容諸葛亮的計謀非常的高超。

  6、結合你們剛才讀課文,圍繞神計妙算這個詞語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呢?

  7、下面就請同學們圍繞你們剛剛提出的問題用心的。再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小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討論,一會兒選一處你認為體會最深的地方講給大家聽聽。

  (學生自讀課文)

  8、剛才大家讀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誰願意把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學生彙報交流)

  9、現在我們就實地的感受當時受箭的過程,在看的過程中,要求同學們一邊看、一邊聽、一邊想,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這樣安排的好處有哪些?

  (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草船借箭的過程)

  10、誰能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麼呢?

  (學生彙報)

  11、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個方面他都考慮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這就是神計妙算。 (師板書神計妙算)

  12、面對諸葛亮的神計妙算,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到:他說什麼呢?

  13、當時周瑜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

  14、讀的不錯,無論是諸葛亮的神計妙算、還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謹慎多疑、魯肅的仁厚守信,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麼描寫中體會出來的呢?

  15、對,這也是《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在刻畫人物方面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因為只有透過語言的描述,才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16、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同學們自己當導演,邀請你喜歡的合作伙伴,把你們認為課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歡的片斷表演出來,哪一組願意先來試試呢?

  17、這幾組同學表演的非常好,除了這幾組同學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學也許也有很多的話想說,那麼就請同學們把你們最想說的話用一句話表達出來,他它送個故事中的他們,同時也送給今天在座的我們好嗎?誰先來說?

  (學生彙報)

  18、諸葛亮把借箭的過程安排的嚴密妥當、滴水不漏,不僅讓周瑜歎服不已,更讓我們後人佩服稱讚,透過草船借箭這課的深入學習,使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諸葛亮神計妙算的故事呢?

  (學生彙報,多媒體課件播放空城計的故事)

  19、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欣賞到這,課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辦一次有關三國故事的手抄報展,也可以由班長主持搞一個有關三國的故事演講會,我們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加的瞭解到有關三國的故事,另外老師也希望同學課後能認真的品讀《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我想裡面會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讓你過目難忘的,多讀書,讀好書也是老師對你們以後的期望,你們能做到嗎?

  板 書 設 計

  諸葛亮 神計妙算

  周 瑜 忌 妒

  曹 操 多 疑

  魯 肅 守 信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要求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朗讀課文。

  3、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瞭解周瑜和魯肅的人物性格。

  2、瞭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草船借箭。

  2、齊讀課題。

  3、質疑:誰借箭?為什麼借箭?怎樣借箭的?借到箭沒有?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師範讀,生傾聽,完成思考:這一課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趕造十萬枝箭

  借箭前的準備:草船、軍士

  草船借箭的過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駛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結果:如期交貨、周瑜歎服

  2、據此提綱按事情發展的順序給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學們在預習時解決了一些問題,現在大家看看還有什麼問題?

  三、學習第一段

  1、大家的問題提得很好。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暫時先停下來,看看在講課的過程中能不能解決。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準備,誰來讀第一自然段?

  2、這一段哪個詞最重要?什麼叫“妒忌”?(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3、注意這一段講誰在“妒忌”?妒忌誰?妒忌什麼?

  4、齊讀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讀法和語氣 。

  5、這句話我們能不能換個說法?

  6、從這句話中你明白了什麼?對,周瑜這樣做就是心胸狹窄的表現。

  7、現在我們來學習下一自然段。默讀並思考:諸葛亮立下軍令狀時周瑜為什麼很高興?

  8、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小問題:周瑜委託了諸葛亮一個什麼樣的任務?

  9、解釋詞語:趕造、委託。

  10、諸葛亮答應了嗎?怎麼答應的?讀課文原話。周瑜說:“十天造的好嗎?”諸葛亮又說了什麼?周瑜認為諸葛亮三天造出十萬支箭是笑話,諸葛亮對周瑜又說了什麼?什麼是“軍令狀”?“甘受懲罰”是什麼意思?

  11、周瑜聽後很高興,他為什麼這麼高興?

  12、對,因為他“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下面請同學分角色朗讀這一段對話。誰來概括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我們說了周瑜因“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而陷害他,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二大段,看看諸葛亮是怎樣做的。

  2、誰來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說了幾句話?

  3、第一句是什麼?實際上他逼沒逼?從哪看出來的?

  4、齊讀第二句話,為什麼不給他準備齊全?

  5、我們在往下讀,魯肅去了以後,諸葛亮請魯肅幫助幹什麼?注意讀書回答。

  6、諸葛亮要這些東西幹什麼?什麼是自有妙用?

  7、魯肅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體幹什麼用他知道嗎?為什麼不讓魯肅知道?

  8、我們再仔細讀這句話:“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從這裡看,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幹什麼?周瑜知不知道諸葛亮要幹什麼?

  9、好,魯肅回去告訴周瑜了嗎?周瑜聽後怎麼樣?“疑惑”是什麼意思?疑惑什麼?

  10、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周瑜不知道諸葛亮如何造箭,但諸葛亮對周瑜是怎麼樣?

  11、從這裡我們能看出魯肅是一個怎樣的人?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準備”兩部分內容,那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沒有?我們下節課繼續分析。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6

  授課人:張曉靜

  教學目標:

  1讀準讀通課文內容,瞭解故事脈絡。

  2抓住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內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弄清前因後果讀懂故事,激發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弄清前因後果讀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導方法:抓因果讀故事,抓語言觀內心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絡背景瞭解人物關係,匯入課文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率領八十萬大軍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隨機板書背景圖)今天我們共讀名著《三國演義》中記述的孫、劉聯軍內部發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書課題)。

  ?二、弄清前因後果,讀懂故事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通課文主要內容,瞭解故事脈絡。

  指導梳理故事脈絡: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誰?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麼?圍繞“箭”他們分別做了什麼?

  板書:周瑜逼箭 諸葛亮借箭 魯肅助箭 曹操防箭 諸葛亮交箭

  2、運用抓前因後果法讀懂故事

  摘讀故事開頭結尾,說說故事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板書前因後果)

  理解“妒忌”:(1)詞意: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2)換詞比較:羨慕

  預設: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應從情節入手。不能簡單地認為周瑜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圈套陷害諸葛亮就是整個事件的起因,它只不過是展開矛盾衝突的契機。周瑜為什麼要跟諸葛亮過不去呢?很顯然,諸葛亮因“挺有才幹”而遭妒忌,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這點,才能抓住本質感受人物形象。

  小結: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給他出了一個什麼難題?

  三、精讀故事,抓住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感悟人物形象

  (1)討論:你認為“三天造箭十萬支”這可能嗎?既是同盟軍,周瑜給諸葛亮出此難題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引讀----“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

  (2)導:原來周瑜請諸葛亮明裡是----共商國事,暗裡卻是----設下陷阱。周瑜怎樣一步步設下這“溫柔的陷阱”?默讀第二段,用不同的符號劃出對話內容。

  (3)同桌分角色朗讀對話,自由說讀懂了什麼,感受是什麼?

  導讀周瑜的話,分句採訪“周瑜”:你心裡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麼?

  a理解周瑜話中的“希望”一詞:這裡的希望和我們日常表達時的意思一樣嗎?區別是什麼?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興”。

  小結:周瑜表面上客客氣氣,暗地裡卻磨刀霍霍,在談笑風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諸葛亮引進溫柔的陷阱。周瑜逼著諸葛亮立下軍令狀造箭,原來不是為了與曹軍交戰,而是----引讀----“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讀到這裡,你覺得周瑜是一個怎樣的人?

  (4)導:劉備三顧茅廬請來軍師諸葛亮,他可是三國人物中智慧的化身。為什麼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麼?

  預設重點交流,讀句子:必然誤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讀出了什麼?練讀句子想象諸葛亮怎樣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讀懂了什麼?

  (5)合作討論:給諸葛亮的話加提示語。交流朗讀,齊讀對話。

  四、總結拓展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試圖用短期內造十萬支箭的陰謀刁難諸葛亮,雙方這一番“舌戰”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周瑜面和心毒,笑裡藏刀,而諸葛亮料事如神,將計就計,草船借箭終獲成功。周瑜長嘆一聲-----?你從這聲“長嘆”裡讀出了什麼?

  讀課文:“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讀原著:“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總結:三國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顯示了諸葛亮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非凡才幹。因為有才幹而遭周瑜妒忌,又因為有才幹令周瑜自嘆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後果,品味人物語言,人物形象就鮮活起來了。

  拓展歇後語講故事:諸葛亮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神機妙算 料事如神)

  五、閱讀作業

  《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神機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麼呢?課外閱讀課文或原著《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曹操

  孫權——聯吳抗曹——劉備

  周瑜 ——————— 諸葛亮

  (妒忌) (神機妙算)

  前因後果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討論、理解課文二、三、四段主要內容。

  2、體會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

  3、進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諸葛亮的智慧和才幹。

  【教具準備】小黑板一塊,吹塑紙小船數只。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二、三、四段。

  【教學過程】

  1、透過上一課時的學習,我們看到諸葛亮面對周瑜的蓄意謀害和步步緊逼,是顧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務。周瑜以為諸葛亮了上自己的當,以為自己是十拿九穩地佔了上風,非常高興。諸葛亮怎麼完成任務呢?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當諸葛亮接受任務後,周瑜、諸葛亮各是怎樣做的?(默讀3~5節後答)

  2、你從中看出什麼?是怎麼看出來的?

  備用:

  ⑴ 周為什麼吩咐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用的材料?

  ⑵ 諸葛亮怎麼敢找魯肅幫忙?

  周瑜:想害諸葛亮,從“造”的方面卡,對諸葛亮的打算一無所知,連聽了彙報也不明白。

  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魯肅不會洩密,做好了防範工作,做的借箭準備。(識人心)

  3、周瑜不知道諸葛亮怎麼辦,諸葛亮卻在充分準備之後,穩紮穩打地開始行動了。(自由讀6~9節)看看諸葛亮是怎麼指揮軍士們利用草船借箭的。讀書要求:

  ⑴ 用“__”把出發時間、二十隻船怎麼受箭,怎麼返回的語句勾出。

  ⑵ 根據課文內容,把借箭經過向同桌講一講,注意用上書中的重點詞句。

  4、請同學上臺,用小船演示,講述草船借箭的經過。(出示小黑板:長江方點陣圖)

  5、諸葛亮為什麼選在第三天四更行動?怎麼那麼巧?

  也用“__”勾有關句。(知天文)巧借天時。

  6、他還作了哪些安排保證借箭成功?

  ⑴ 擂。

  ⑵ 船。

  7、為什麼叫士兵擂鼓吶喊?

  造成進攻假象,逼使曹軍放箭。

  8、為什麼先叫船頭朝西,後來又叫朝東,還要“一”字兒排開?

  便於受箭,便於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謀遠慮,善於分析和利用自然條件,叫巧借地理。(曉地理)

  9、為什麼調轉船頭後,書上要說是“逼近”?

  ⑴ 已驚動曹軍,冒著危險。

  ⑵ 使曹軍誤以為是真的進攻。

  ⑶ 表現諸葛亮料事如神,膽識過人。

  10、看插圖,空中大霧迷漫,船外箭雨紛紛,諸葛亮卻手搖鵝毛扇,正在飲酒取樂。請用“~~~”勾出他這時說的話。抽讀。他為什麼笑首說“只管飲酒取樂”?抽讀。你為什麼這樣讀?齊讀。

  11、曹操出兵沒有?他怎麼做的?──正中下懷。

  12、曹操是怎麼知道上當的?引讀“諸葛亮吩咐……。”他為什麼“吩咐……”?

  ⑴ 嘲諷、動搖軍心。

  ⑵ 知道追趕不上。(抓“順風順水”扣“船頭朝東”)

  ⑶ 有利於突出其才幹。

  13、草船借箭的結果怎樣?

  三天借箭十多萬。(結果)

  小結:一切都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一切都按諸葛亮的安排進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諸葛亮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用為蜀、吳聯軍主帥的周瑜本應非常滿意,他卻長嘆一聲,導讀。他為什麼要長嘆?

  15、“神機妙算”什麼意思?帶有什麼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說出來,對他來說是多麼痛苦,這口氣怎麼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輸。再讀這一句,體會周瑜的心情。

  小結:兩人鬥智,至此勝負分明。

  16、現在回顧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⑴ 三天有大霧。

  ⑵ 魯肅會幫忙。

  ⑶ 二十隻船夠。

  ⑷ 船頭東西擺。

  ⑸ 士兵擂鼓喊。

  ⑹ 只管飲酒樂。

  ⑺ 出發、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寫諸葛亮從曹操那裡智取了十多萬枝箭,為什麼課題卻命“借”?

  ⑴ 還擊。

  ⑵ 還因為在借箭的整個過程中,諸葛亮巧妙地借天時、借地利、借對人的瞭解,巧妙地安排,從強敵手中智取十多萬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幹,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陰謀,打擊了曹的實力與士氣,為聯合抗曹做出了貢獻,命“借”就有利於表現他的才幹。

  18、就從這個“借”字,你體會到作者什麼感情?你對諸葛亮什麼感情?讚揚什麼?

  19、回顧板書(連線):

  蜀吳聯軍本當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氣量狹小,生了妒忌之心。因為他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就藉口兩軍交戰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萬的詭計來暗算諸葛亮,而諸葛亮“挺有才幹”,他神機妙算,結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萬,迫使周瑜仰天長嘆,低頭認輸。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我們讀記敘事情發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分清,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這是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方法;寫類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寫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才能使別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瞭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後果。

  2、體會諸葛亮的神計妙算。

  【教學重點】從草船借箭這件事中體會諸葛亮的神計妙算。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9課《草船借箭》,首先,我們先來複習本課的生字詞。

  (水寨、飲酒、都督、懲罰、神計妙算。)

  2、同學們對字詞掌握的非常好,上節課我們還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誰能簡單的說一說呢?

  二、新授

  1、說的非常好,《三國演義》是一部智慧之書,而《草船借箭》則是智慧裡面的智慧,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智慧、充滿了謀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的感興趣,下面就從智慧和謀略的角度去看,你對黑板上的四個人物誰最感興趣?最喜歡誰呢?

  2、看來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喜愛的人物,下面就請同學們開啟書,認真的品讀原文,找出你喜愛這個人物的原因和依據,讀到人物對話的時候,要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時他們的想法和情感,試著揣摩他們當時的心裡活動。

  (學生自讀課文。)

  3、先讀到這,剛才同學們讀得很認真,誰願意把你品讀的結果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呢?

  (學生交流彙報。)

  4、剛才某某同學說,他非常佩服諸葛亮,原因是因為他在借箭的過程中表現出神計妙算的才能,那神計妙算是什麼意思呢?誰能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

  5、你們答對了,神計妙算就是指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本課就是形容諸葛亮的計謀非常的高超。

  6、結合你們剛才讀課文,圍繞神計妙算這個詞語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呢?

  7、下面就請同學們圍繞你們剛剛提出的問題用心的再讀課文,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小組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討論,一會兒選一處你認為體會最深的'地方講給大家聽聽。

  (學生自讀課文。)

  8、剛才大家讀的很認真,討論的很熱烈,誰願意把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學生彙報交流。)

  9、現在我們就實地的感受當時受箭的過程,在看的過程中,要求同學們一邊看、一邊聽、一邊想,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他這樣安排的好處有哪些?

  (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草船借箭的過程。) 10、誰能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是什麼呢?

  (學生彙報。)

  11、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說各個方面他都考慮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這就是神計妙算。

  (師板書神計妙算。)

  12、面對諸葛亮的神計妙算,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到:他說什麼呢?

  13、當時周瑜說這句話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呢?

  14、讀的不錯,無論是諸葛亮的神計妙算、還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謹慎多疑、魯肅的仁厚守信,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什麼描寫中體會出來的呢?

  15、對,這也是《三國演義》這部名著在刻畫人物方面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因為只有透過語言的描述,才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的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

  16、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同學們自己當導演,邀請你喜歡的合作伙伴,把你們認為課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歡的片斷表演出來,哪一組願意先來試試呢?

  17、這幾組同學表演的非常好,除了這幾組同學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學也許也有很多的話想說,那麼就請同學們把你們最想說的話用一句話表達出來,他它送個故事中的他們,同時也送給今天在座的我們好嗎?誰先來說?

  (學生彙報。)

  18、諸葛亮把借箭的過程安排的嚴密妥當、滴水不漏,不僅讓周瑜歎服不已,更讓我們後人佩服稱讚,透過草船借箭這課的深入學習,使我們看到了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千百年來他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諸葛亮神計妙算的故事呢?

  (學生彙報,多媒體課件播放空城計的故事。)

  19、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欣賞到這,課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辦一次有關三國故事的手抄報展,也可以由班長主持搞一個有關三國的故事演講會,我們這樣可以使我們更加的瞭解到有關三國的故事,另外老師也希望同學課後能認真的品讀《三國演義》這部名著,我想裡面會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讓你過目難忘的,多讀書,讀好書也是老師對你們以後的期望,你們能做到嗎?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9

  設計理念:本案以“大語文”觀為指導,把課堂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寓學生的主動研究於閱讀活動之中。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綜合素養;同時注重體現出“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主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

  設計特色:課內、課外結合,以讀感悟,抓重點句進行突破性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透過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學習後能較生動地複述課文。

  課前準備:

  1、教師、學生讀《三國演義》第42————46回。

  2、要求學生讀後互相交流:

  (1)、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對陣形勢怎樣?

  (2)、周瑜因何要加害諸葛亮?他說過哪些要加害諸葛亮的話?

  (3)、“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季節?這對於借箭成功至關重要嗎?

  3、佈置學生預習課文。

  4、佈置學生了解一個“兵不厭詐”的故事或實際戰例。

  5、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1、創設情境,交代背景,複習舊知。

  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曲終畫面定格於“火燒赤壁”:

  (1)、簡介魏、蜀、吳的局勢(即:“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

  (2)、三言兩語憶“火燒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計以少勝多,足見其善謀略,是個足智多謀之人。)

  2、談話匯入。

  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有許多這樣光彩不滅的人物形象、膾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將要學習的“草船借箭”就是發生在“火燒赤壁”之前的又一個為人民群眾熟知的故事。

  (創設情境,複習舊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慾望。)

  二、讀題,破題,質疑。

  1、板書課題,讀題。

  2、抓住學生朗讀的重音點破題。

  3、質疑。

  (由破題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要求:通讀課文試填空

  1、周瑜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之箭)來為難諸葛亮,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可以信賴,請其幫忙,積極做著“草船借箭”的(準備)。

  3、諸葛亮用(霧中曹營借箭)的妙計來對付周瑜的暗算,這是“草船借箭”的(經過)。

  4、諸葛亮(如期如數)交箭,周瑜的陰謀被(挫敗)了,這是“草船借箭”的(結果)。

  (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引導學生更好的整體感知全文。)

  四、再讀課文,尋求突破點。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幾位?本故事著力讚美誰?請劃出文中直接讚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讀句子:

  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釋“神機妙算”)

  (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把握本課的研究主題。)

  五、精讀課文,深入研究。

  1、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麼?”,竟讓周瑜這樣一個自恃甚高、心高氣傲的人自嘆不如呢?讀課文劃出你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再用心體會。

  2、彙報、交流。

  a、識 天 時

  (一)

  生:諸葛亮算到三天後江上會出現大霧: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指導學生反覆讀此句,表現出霧的大。)

  師:何以見得這場大霧是諸葛亮事先算到的?(師引導學生抓住相關句子體會,並指導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生:1、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萬支箭的軍令狀,立下軍令狀後並不是急於造箭,而是悄悄向魯肅借好20條草船,是因為他算到三天後有大霧,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霧去借箭。

  2、諸葛亮在前兩天按兵不動,偏等第三天四更時分才行動,也是因為他早已事先預知到這場大霧。

  師:當三天後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現大霧時,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請來船中,全然不知的魯肅當時的心情又會如何?試想象一下:當時倆人各會想些什麼或說些什麼?

  (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於我?魯肅害怕、吃驚:這麼大的霧,若誤入曹軍水寨,如何能脫身?)

  師:同看這場大霧,倆人心情截然不同,試以倆人的口吻分別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一句。

  (二)

  師引導學生議:草船借箭發生於何季節?(冬季)這對借箭成功至關重要嗎?

  總結:1、諸葛亮算到冬季霧在四更時最濃,以霧做掩護,曹操定會上當;

  2、冬季刮西北風,使借箭後船能順風順水地離開。

  b 、懂 地 利

  生:諸葛亮借箭的過程考慮周全,安排巧妙,因為他熟悉地形。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語句,組織討論:諸葛亮是怎樣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實施借箭妙計的?

  c、識 人 心

  (一)根據學生要求,讓學生自願組合成三個學習小組:

  a組研究:諸葛亮對周瑜:

  b組研究:諸葛亮對魯肅:

  c組研究:諸葛亮對曹操。

  (二)依據各組的研究提綱彙報、交流,得出:

  1、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為顧全大局於是果斷的決定將計就計;

  2、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守信義,因而知人善用,請魯肅幫忙做好借箭的準備併為其保密;

  3、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謹慎的弱點,巧用天時、地利一舉借箭成功。

  (三)抓相關語句朗讀;引導發現諸葛亮“識人心”的內容主要透過人物對話來表現。

  1、深究“笑”的內涵,體會用詞之準確。

  諸葛亮在笑誰呢?

  (1)他笑魯肅忠厚老實、不知底細,這是寬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陰謀落空,這是勝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輕易中計,這是諷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輕鬆擊敗周瑜的暗算,這是自負的笑。

  2、練習新增提示語。

  諸葛亮那一“笑”,讓我們看到一個談笑風生、充滿自信的諸葛亮。可見提示語中描寫說話人動作、神態的詞能反映人物的個性特點,使人物更鮮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諸葛亮倆人的語言交鋒,卻缺少這樣的畫龍點睛之筆。請大家合作試新增。(學生合作探究,組織全班交流。)

  (重點圍繞中心詞“神機妙算”展開研究,並以此為點輻射全篇,擺脫傳統的逐句、逐節講解模式,儘量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總結,歸納。

  天時、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諸葛亮全考慮到了。這“箭”借得好,這就叫“神機妙算”。而這一切,周瑜都沒設想到,當他從魯肅口中知道這一切,惟有“自嘆不如”。指導讀好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組織辯論:是“借”箭還是“騙”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厭詐”的故事。(如:空城計)

  (透過辯論和課外拓展,喚起學生的探究意識,變換角度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

  八、觀看經過精心“剪輯”的電視劇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複述課文。

  (透過列提綱複述,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十、拓展談話。

  周瑜陰謀落空,沒能殺掉諸葛亮,這成了周瑜的一塊心病。此後,倆人還有過多次較量,周瑜均敗於下風,以至臨死前還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嘆。想知道更多故事,,課後大家可以去讀原著。

  (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愛好,開拓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十一、課外排演課本劇。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原著的興趣。

  2、能複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養學生初步的小說人物鑑賞意識與方法。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匯入:相信同學們聽說過這種說法吧——不讀《紅樓》《三國》者枉為中國人!那你們知道這種說法是什麼意思嗎?學生談。不讀《紅樓夢》《三國演義》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國人。也許有的同學不同意這種說法。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第46回改寫的一篇課文。板書課題,學完這篇課文後,也許你會同意這種說法的。

  2、檢查預習,使學生充分明瞭故事發生的背景。

  同學們,我1個星期前就請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那一部分的內容了,這篇課文所講的故事就發生的赤壁之戰前夕,哪位同學能夠告訴我們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嗎?

  學生談

  師相機補充之。a“孫劉在長江南岸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諸葛亮本來是去孫權那建議孫劉兩家聯合共同對付曹操的,孫劉兩家結成同盟後,諸葛亮留在了東吳,協助周瑜。b、周瑜發現諸葛亮才識在他之上,先派諸葛亮的哥哥勸說諸葛亮為東吳孫權效力,被諸葛亮拒絕。周瑜認為諸葛亮一定會成為東吳將來的心腹大患,未來的強大敵人,所以決定要殺了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殺人之計,借曹操之手殺掉諸葛亮,但被諸葛亮輕鬆化解。d、周瑜借刀殺人不成,但想方設法殺諸葛亮之心更加堅定了,鐵了心了要除掉諸葛亮,於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生了……

  3、初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以講故事的方式複述課文。

  (1)初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同學們,相信你們小時侯都很喜歡聽別人給你講故事吧?現在你們長大了,小學都快畢業了,按古代的說法來說,你們都快成為秀才了,現在你們應該能給別人講故事了!可以嗎?能不能將草船借箭的故事講給低年級的小弟弟,小妹妹聽嗎?

  我要先請你們回答如何講故事,怎樣才能把故事講完整?

  學生談

  講好一個故事,你得首先對故事的情節清清楚楚,一個故事的情節一般分哪幾個部分啊?

  引導學生說出,起因——經過——結果。(板書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認真地讀課文,弄明白這個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發生的,經過,是怎樣發生發展的,結果,故事最後是怎樣結局的。

  學生讀課文——思考“起因——經過——結果”,巡視瞭解情況。

  小組交流——班級彙報。

  (2)講故事,複述課文

  現在我們瞭解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我們現在可以講這個故事給低年級的小弟小妹們聽了吧?現在小組裡試一試,一個說,另外三個就做低年紀的小弟小妹,聽他(她)講故事,講完後,談談他(她)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講的是否精彩。

  小組內講——班級講(請一個同學)

  第二課時

  1、匯入:上節課我們有許多同學在小組內講述了草船借箭這個故事,還有同學在全班面前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相信同學們對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的情節已經很清楚了。但是一個故事,一篇小說的魅力絕不僅僅在於它的情節的精彩。同學們,根據以往你們讀書的經驗,一個故事吸引我們,一篇小說打動我們除了它的情節之外,還有什麼?

  (學生可能會說人物,主人公。學生若不能說出,師啟發:同學們,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個故事,一篇小說打動我們,吸引我們除了情節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吧?

  2、人物分析同學們,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學生言哪些人物,師板書諸葛亮

  周瑜

  魯肅

  曹操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同學們,我們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麼?學生言“言,行”師板書之。

  (1)周瑜

  周瑜是我們這篇課文中首先出現的人物,現在請同學們來分析分析課文中的周瑜是個什麼樣的人?周瑜給你們留下怎樣的印象啊?我們說看一個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課文中周瑜的對話哪幾段最多啊?——2、3兩段。現在我要請同學們來朗讀一下2、3兩段,這兩段除了周瑜的說的話外,還有誰的話?還有讀白。四個小組分別讀讀白、周、諸、魯之言。分角色齊讀。——表揚朗讀與糾正讀音。

  現在請同學們再認真默讀2、3兩段,思考周瑜是什麼樣的人?估計學生會說很壞,毒辣,陰險。

  啟發:同學們,周瑜既然想殺掉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派人把諸葛亮抓起來,殺掉呢?——引導學生明白,周不直接殺諸葛亮,而是找藉口殺,殺別人,還要殺得別人無話可說,說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決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務來殺諸葛亮了,你如何把這個任務交給諸葛亮?如何對諸葛亮說?請學生扮周瑜,師扮諸葛亮,演一演。

  估計扮演學生會直接將任務交給諸葛亮。——你們看看課文中周瑜是怎樣將這個造箭任務交給諸葛亮的?先問諸葛什麼?再說什麼?我們站在周瑜的立場看,周瑜這樣一句句地說,有什麼好處?——引導學生體會到:任務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卻向諸葛亮施壓。很自然地將任務交給諸葛亮,一步步地將諸葛亮往火坑裡推啊!——你們瞧周瑜害人的水平夠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話,絕對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諸葛孔明,算是遇到剋星了。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是位怎樣的高人?

  (2)諸葛亮

  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諸葛亮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之,師巡視

  給予啟發、提示: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故事中的另一個人,諸葛亮的對手——周瑜已經給我們概括了。周瑜是怎樣概括的?學生言“神機妙算”。(可能要再啟發: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結束後,周瑜是這樣說的?)好,你們再讀讀課文,看看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麼,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再思考。

  學生思考,小組交流,班級彙報。師板書“諸葛三算”

  師:好,同學們!諸葛亮除了神機妙算外,還有什麼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給學生留充足的時間回答)板書學生回答,提煉出“從容鎮定,胸有成竹”等詞語。

  待舉手人不多時,再啟發: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務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除了接受任務之外,還有哪些選擇?如果你是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務交給你,你會怎麼辦?

  請數個學生回答,估計學生會說當面揭穿周瑜的陰謀,或者先接受任務,然後逃跑。

  師追問: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面揭穿周瑜的陰謀,或者先接受任務,然後三六計走為上計,逃跑掉呢?這說明諸葛亮了什麼?同學們思考思考。(1分種後)師提示:當時曹操83萬大軍壓境,孫劉兩家聯合抵抗曹操,孫權、劉備的軍隊只有5、6萬人。如果孫劉兩家不團結,能打敗曹操嗎?如果諸葛亮當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孫劉兩家豈不是失了和氣?這說明了諸葛亮有什麼樣的品質?——顧全大局

  (3)魯肅、曹操

  魯:忠厚,守信

  這個故事中曹只說了一句話,請同學們翻到第54頁。

  曹:謹慎多疑

  給你們一個思考題回家思考:諸葛亮為什麼要帶著魯肅一起去借箭。

  3、課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殺諸葛亮都失敗了,課文說得是第二次,還有2次你們知道嗎?讀過嗎?第一次想借刀殺人,失敗了,第二次想借造箭殺人,又失敗了,第三次親自派大將去殺諸葛亮,還是失敗了。(板書“三殺諸葛”),後來諸葛亮也回敬了個三氣周瑜(板書“三氣周瑜”),次次成功,最後將周瑜活活氣死。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較量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學們對這些有興趣嗎?希望大家課後去讀一讀。

  (2)這個故事中的四個人物,你們喜歡誰,討厭誰啊?討厭周瑜什麼?

  你們討厭周瑜的嫉妒,心胸狹隘,氣量太小。根據小說《三國演義》寫這篇課文的作者可能也討厭周瑜的嫉妒,你們看我們這篇課文的第一句就是說周瑜心裡嫉妒諸葛亮的才幹高於他。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東吳周瑜的同事、下級,以及孫權等幾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歡他,有個叫程普的東吳老將還說“與公謹交,如飲醇釀,令人不覺自醉”,如果周瑜真是個氣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東吳會有那麼多人喜歡他嗎?你們還記得我們上堂課開始的時候講過,周瑜在決定殺掉諸葛亮之前,曾經派諸葛亮的哥哥去勸說諸葛亮為孫權效力,勸說失敗後才決定要殺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諸葛亮的才華高過自己,他願意讓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嗎?諸葛亮真來到東吳,大都督這個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說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話,他嫉妒的是諸葛亮的才華不能為東吳所用,周瑜千方百計要殺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為了東吳的事業啊!

  所以你們覺得這篇課文的開頭寫得好嗎?寫得對嗎?——我們說了這篇課文是編書的人根據小說《三國演義》改寫的,可能作者就沒有讀懂《三國演義》,所以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要讀《三國演義》原著。——今天這節課還是以陳毅的名言作結:不讀《紅樓》《三國》枉為中國人,希望同學們好好讀《三國》,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國人。

  板書:

  諸葛亮{學生板之

  周瑜:學生板之

  魯肅

  曹操

  反思:本課教學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對原著《三國演義》的閱讀衝動,學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說鑑賞意識。本文教學獲得專家的認可,甚慰!不足之處在於對周瑜的理解認識還不夠深入,尤其是中下生,個別教學環節和小學生的實際脫離。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把握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總結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從《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汲取膽量和智慧,挑戰自我。

  【教學重難點】 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具準備】 幻燈。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並複習

  1、齊讀課題。

  2、提問:

  ⑴ 主要人物是誰?跟諸葛亮有關係的幾個人物是誰?

  ⑵ 這篇文章講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天氣怎樣?回來時如何?

  ⑶ 借箭時,船怎樣受箭?

  ⑷ 課文中用了一個成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書:神機妙算)

  二、新授

  1、老師就這些內容(幻燈中提示的課文借箭的因素)讓同學們會去思考。為什麼諸葛亮能夠神機妙算?你怎樣看諸葛亮這個人,老師讓同學們感悟諸葛亮其人,準備了嗎?

  2、提出要求:

  同學們,可以談上幾句,也可以談上一段,還可以談上一篇,聽到別的同學的發言也可以隨時補充,發表自己個人見解。

  3、瀏覽課文,整理思路、內容,準備彙報:

  4、學生彙報,教師適當予以引導,補充,點撥並板書,隨即進行朗讀訓練:

  ⑴ 諸葛亮和魯肅笑著說的話。

  ⑵ 周瑜與諸葛亮,魯肅與諸葛亮之間的對話。

  ⑶ 教師引導學生從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籌劃四方面去體會諸葛亮神機妙算。

  5、學完課文,你還有哪些發現和見解?

  6、小結:

  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談笑風生中,輕鬆獲得十萬支箭。又不至於和周瑜發生正面衝突,顧全了孫劉聯合的大局。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機妙算 曉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籌劃

  【課後作業】

  1、必作:自述課文或編課本劇。

  2、選作:寫一寫《小議妒忌》。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7生字,並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諸葛亮,妒忌,都督,懲罰,吶喊,丞相,神機妙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複述課文內容。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4,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課前預習

  在教學之前先佈置預習作業。

  1,自學本課生字新詞,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詞中的解釋;並給難以理解的詞句標上記號。

  2,思考課後作業。

  3,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學前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收集,整理有關資訊。如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明白的詞句。

  第二部分:課堂導讀(第一課時)

  一,解讀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並及時進行正音。注意下列讀音:

  擂應讀léi 丞應讀chěng

  2,出示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後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學生可能提出下列問題)

  為什麼周瑜要逼諸葛亮立下軍令狀

  為什麼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

  為什麼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兒"並連線起來

  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

  為什麼諸葛亮要請魯肅一起去"借箭"

  諸葛亮怎麼知道第三天會有大霧

  對於學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教師相機進行解答。

  二,深讀課文(25`)

  1,分角色朗讀課文對話部分(第二自然段),瞭解事情起因,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透過前面的閱讀,大家知道周瑜為什麼要諸葛亮負責趕造十支箭嗎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諸葛亮)周瑜是怎麼把這個任務交給諸葛亮的,諸葛亮又是怎麼把這個任務接下來的,讓我們來讀讀他們的對話部分。在讀的過程中要想想,從他們的話語中體現了他們的什麼意思。

  從周瑜的"水上交戰,有什麼兵器最好 "" 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託。""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等語言,體會周瑜表面客氣,暗藏殺機的陰險心理;從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託,當然照辦","只要三天","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 我願立下軍令狀"等語言,體會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導朗讀:我們明白了他們兩人的內心想法,那我們應該用什麼語氣來把他們的內心想法表現出來呢

  2,朗讀草船借箭部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霧。諸葛亮邀請魯肅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魯肅,你會發現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處。請大家朗讀借箭部分。

  教師參與討論,點拔引導。扣住有關詞句感悟以下幾方面的意思,從而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安排周密。準備二十條船,佈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條船上還站著二十個軍士。把船連線起來,一字兒擺開,兩面受箭。

  熟悉氣象。對天氣早有預測,熟悉氣象。

  瞭解對方。"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可見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的感受體會,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積

  極思考給予讚揚,特別要鼓勵那些有創見的看法,不要太強調學生見解的正確與否。

  從我們剛才的分析,你認為諸葛亮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 (神機妙算)

  三,鞏固印象:(2`)

  1,抄寫新詞。

  2,感情朗讀課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點。

  第三部分:遷移延伸(第二課時)

  一,讓學生不看課文複述課文內容。

  指名兩三名學生起來複述,再讓同桌進行相互複述。

  二,組織學生即興表演課本內容。

  分配角色,明確任務。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上臺表演。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表演幾組。

  三,延伸作業:

  1,瞭解《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點。

  2,瞭解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理清文章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3、認識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諸葛亮有知識、有計謀、有膽量、有膽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創新精神。

  4、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敘述順序,透過草船借箭這件事瞭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

  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教學時數:

  約二課時

  教學準備:

  1、師生課前收集草船借箭有關資料;

  2、教學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可以跟著節奏齊唱,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

  師:會唱這首歌的同學還真不少,有誰能說說,這首歌哪部電視名著的主題曲?

  生:根據自己的瞭解彙報。

  師:關於《三國演義》,你們都有哪些瞭解呢?(引導學生回答課前收集到的資料,重在強調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和方法。)

  2、談話。

  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多,說明大家都讀過不少的課外書籍。這節課,我們也來學一學根據《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改寫而成的有關“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書課題:11草船借箭

  二、整體感知

  1、生自讀課文,想想從中知道了什麼?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旨在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教師要善於抓住來自於學生的每個契機,強化學生“讀”的本質訓練。)

  2、聽讀課文錄音,觀看課文錄影。想想課文寫了哪幾個有關人物?主要人物是誰?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環節在於把學生引入課文中去,讓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師相機板書:諸葛亮神機妙算

  3、再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一步步寫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

  重點引導生體會“神機妙算”,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弄清諸葛亮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或以“從哪些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為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作進一步的探究。)

  4、根據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試著分析與概括一下,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用關聯詞連起來說一說。

  生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後小組選派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識天文、巧安排。)

  師相機板書: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課堂回顧,體驗文字,感情讀文。

  1、在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中,作者匠心獨運,著力刻畫了四個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陰險狡猾,諸葛亮從容鎮定,魯肅忠厚老實,曹操謹慎多疑。他們的這些性格特點,大多數都體現在人物之間的對話之中,請同學們把這些對話找出來,同桌或小組內試著分角色讀一讀。要讀出不同的語氣。

  2、小組推薦代表分角色讀文,或者小組與小組之間挑戰朗讀。

  四、實踐天地

  1、你還知道《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歷史故事?請給大家講一講。

  2、將《草船借箭》改成課本劇,演一演好嗎?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在我國的古典名著中,還有許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學們課外注意收集,講給家人或朋友聽一聽。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諸葛亮,妒忌,都督,懲罰,擂鼓,吶喊,丞相,神機妙算。

  2、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準備

  本課教學課件,相關圖文資料。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例中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新課

  你知道四大名著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三國演義》裡面的一個小故事。出示課件—封面。

  二、瞭解寫作背景

  大家課前一定收集了非常多的資料,誰願意起來交流學生交流,老師相機出示課件。

  草船借箭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你知道嗎課件──背景資料。

  三、結合預習,自讀自悟

  文章最後寫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那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些地方?請大家拿出自學卡,小組間合作朗讀課文,把難讀部分多讀幾遍,討論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

  四、交流討論結果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教師相機簡筆畫畫出大霧,二十條船,順風順水,草等。交流學生更加明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以及對曹操的用兵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知人心)

  2、對借箭妙計的通盤考慮和周密安排。(知天文,曉地理)

  五、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反覆請同學朗讀,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

  學生交流高潮處,問:“此時,你最想對我們的諸葛亮先生說一句什麼話?”

  課件──人物分析──諸葛亮──神機妙算。

  六、出示《草船借箭》的地形示意圖,再讀全文,進一步領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七、體會課文寫作特點

  小組討論本篇課文在寫作上的主要特點。(人物對話表現人物特點)

  同桌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注意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哪對同桌想試試?真好,為你倆的勇氣感到高興。

  誰來評價一下?諸葛亮有個羽毛扇子,朗讀的時候是否能加上這個動作……

  下面請大家看圖來複述故事:課件──看圖複述。

  八、小練筆:當謀士

  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都知道,周瑜太妒忌諸葛亮,以致最後長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英年早逝。請問:“你對此怎麼看?”

  如果說你是周瑜身邊的一位謀士,你會如何開導周瑜呢?

  誰願意交流?

  看來咱們同學都能正確對待比自已有才能的同學,具備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學了這篇課文的收穫真不小。

  九、佈置作業

  1、抄寫含義深刻的語句。

  2、有興趣的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

  板書設計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諸葛亮神機妙算曉地理神機妙算

  識人心

  《草船借箭》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為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課文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用妙計同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二、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分角色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四、教學方法

  以讀為主,以讀促思,以讀促悟。

  五、學習方法

  自讀自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

  六、教學設計

  1.快速讀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講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講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

  第三部分(6-9):講草船借箭的經過。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默讀課文,藉助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特點。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諸葛亮 神機妙算)

  3.逐段精讀課文,自主探討,說一說諸葛亮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教師可做一些適當的引導)

  如第一部分:諸葛亮為什麼敢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第二部分:為什麼跟魯肅借船,而又不讓告訴周瑜?第三部分:為什麼選擇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為什麼把船連起來,排成“一字兒”?為什麼讓軍士擂鼓吶喊?為什麼先船頭朝西后船頭朝東?……

  (學生弄清這麼多為什麼後,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會有所領悟。)

  4.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選擇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師在大家交流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把內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書:知人心)即對身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都瞭如指掌。

  周瑜:諸葛亮對周瑜的險惡用心瞭然於胸。當週瑜提出請他十天造十萬支箭時,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為十天無論如何也“造”不出十萬支箭。但他不動聲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並按周瑜意願立下軍令狀,周瑜大喜過望,以為陰謀得逞,實際上諸葛亮早有妙計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聰明過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讓魯肅告訴周瑜。

  魯肅:諸葛亮深知魯肅忠厚老實,因此特向他借船並且讓他保密。

  曹操: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謹慎小心,看不清虛實,絕不會輕易派兵出動,因而霧夜大張旗鼓佯攻曹營。

  (2)有豐富的知識(板書:懂知識)

  ①當週瑜提出請他十天造十萬支箭時,他敢於立“三天交十萬支箭”的軍令狀,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時分一定有大霧(有天文方面的知識);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後,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要追也來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膽量(板書:有膽量)

  面對強大的曹敵,諸葛亮敢帶著600個軍士親自去取箭。

  以上這三方面都是草船借箭的原因,在這裡我們不能不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產生敬佩之情。畫簡筆畫,即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出現了四個主要人物,性格鮮明,語言各具特點。周瑜的陰險狡猾,諸葛亮的從容鎮定、胸有成竹,魯肅的忠厚老實,曹操的謹慎多疑,都體現得很充分。要透過朗讀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現出來。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就很能反映兩人的個性特點和內心活動。要讀出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把這一部分內容演一演。

  6.複述課文。

  本課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強,可按“思考·練習”第一題的要求首先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敘述順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練習。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讓學生透過合作複述、接龍複述等形式,練習複述課文。

  7.課後作業。

  課外讀一讀《三國演義》中跟本課有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