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學與問教學設計

學與問教學設計

學與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與問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與問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養崇尚科學、熱愛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透過學習語言文字,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學設計:

  (一)、匯入

  師:同學們看老師寫一個詞,(板書:學問)

  師:你怎樣來理解學問這個詞?

  師:知識、文化、科學等等這些都是學問,那再看老師加上一個字,(板書:與)再來讀。

  生:學與問。

  師:學與問又是什麼意思呢?

  生: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板書:23)齊讀課題。

  生:齊讀。

  師: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讀了課題你有要問的嗎?

  (二)、檢查預習

  師: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看看這幾個詞語能難倒你嗎?

  (出示詞語)

  師:誰來讀?

  師:仔細觀察觀察紅色的字,這是新字,有沒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說說。)

  師:生字詞理解得這麼好,那麼課文是不是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呢?找同學來讀課文。其餘的同學思考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讀課文

  師:透過剛才大家的聽,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

  (三)、精度課文。

  師:那麼學與問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動動筆把給你啟發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線畫出來,寫寫自己的體會。

  師: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說說這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體會。)

  師:問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你用它開啟知識的殿堂了嗎?你用他開始鋪路了嗎?

  師:從大家的讀中我知道你們得確是受到了啟發,還有那裡也讓你受到啟發?

  哥白尼的故事讓你有什麼啟發?

  你再讀讀第二段,結合課文和哥白尼有這樣的偉大成就。你又從中領悟到什麼?

  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你能說說你遇到過哪些問題嗎?那麼你遇到了問題怎樣解決?

  能者為師啊,怎樣理解?

  還有哪裡給你了啟示?

  讀了沈括小時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麼啟發?

  看來,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多向人請教,並且要學會去觀察去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愉快地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

  正如書中所說:學問學問……

  現在誰能說說學與問到底是個怎樣的關係?

  學與問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補充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學和問就像我們的兩隻翅膀,你們有了嗎?想要嗎?你來讀讀吧!

  有了翅膀就該飛了,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問題嗎?

  (四)、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從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就是學和問。現在老師再送你們一把金鑰匙,(出示:問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個悶葫蘆,悶葫蘆裡有妙理。

  你若不問你怕它,它一被問它怕你。

  你若願意問問看,一問直須問到底。

  師:來拍拍手,放鬆放鬆,咱們一起讀。

  師:這就告訴了我們,我們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師:同學們。課下你在蒐集蒐集還有哪些名言警句給你啟發,還有哪些名人故事讓你受到啟示,記錄下來好交流,好嗎?

  師:好,下課。

學與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透過讀故事,明白“問”的重要性。

  2.理解關鍵詞,結合補充的名人名言,懂得“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讀故事,明白“問”的重要性,滲透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習慣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明確觀點

  1.齊讀課題。

  2.揭示文體。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學與問》這篇課文,知道了這是一篇說理文。說理從字面理解,就是“說明道理”。說理文呢?(就是借文章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和主張。)

  3.《學與問》這篇課文的作者,就是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論點來說理的。那麼,他提出什麼樣的觀點呢?(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過渡:這樣看來,“問”很重要。請大家開啟書本,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

  【設計意圖】談話匯入,讓學生了解說理文的基本特點,由此揭示課文的中心觀點。還透過問題強調“問”的重要性,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精讀,逐層解讀

  1.自由朗讀§1,交流。

  出示:“問”常常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1)這裡作者把“問”比作什麼?(“金鑰匙”和“鋪路石”,連用兩個比喻,告訴我們“問”與知識相關,與成功相連,進一步說明學習知識離不開“問”,取得成功也離不開“問”。)

  (2)指名讀,齊讀。

  2.讀§2-3,思考:作者用哥白尼的例子告訴我們什麼?

  交流。(哥白尼勤學好問,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板書:勤學 好問

  (1)有誰瞭解哥白尼的?學生交流。

  (2)出示§2,請大家自由朗讀,說說讀過後你知道了什麼?

  a.從“經常、問這問那”看出問得多。

  b.從“纏”看出一定要問清楚,(用一個詞)即刨根問底。

  過渡:我們看到小哥白尼喜歡刨根問底,有著不懈探求的精神。小哥白尼,你願意纏一纏麼?(出示小哥白尼的問題)

  c.指名讀。

  (3)小哥白尼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嗎?(意在理解課文上的“……”)

  滲透學法:你看,一個省略號,就能引發這麼多的問題,我們讀書,就是要抓住字、詞、句、甚至一個小小的標點,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這也是學習語文的好辦法!

  (4)哥白尼小時候勤學好問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如巴爾扎克說的,出示: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巴爾扎克

  指名讀。

  (5)出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指名讀,突出“問”字。

  3.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找一找,作者還告訴我們什麼?

  (1)交流。

  a.“能者為師”學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在課文的這段話中,找到什麼叫“能者為師”。

  相機滲透學習方法:同學們,理解一個詞語,我們除了請教字典這位老師外,我們還可以在課文中找到詞語的意思。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解釋詞語的方法。

  b.由“能者為師”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出示: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你現在明白了“能者為師”的道理,請你再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齊讀,想一想,談談體會。(知識不僅是學來的,更是問來的,要向那些能給我啟發,給我幫助的人請教。)

  4.默讀§段4,作者用沈括的例子,又想說明什麼?

  (1)出示: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齊讀。板書:問思結合

  (2)沈括的疑問是什麼?他是怎麼做的?

  a.指名回答。追問:對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很遠”的問題,為什麼他還要自己去找答案呢?

  b.小結:古人云:(出示)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光學習,不去思考,則會導致迷惑。勤學好問加上思考,才是真正的“學”、真正的“問”。

  (3)沈括其人。

  介紹沈括: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出色的工程師、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音樂、醫藥等無所不精。

  你覺得沈括是個怎樣的人?指名說。

  (4)正是因為不滿足於別人給的模糊解釋,積極地用自己的眼光

  去觀察,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思結合,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們現學現問,再讀一讀§4,找一找有什麼疑問?

  預設:

  a.對“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理解。

  師:大夥想想,我們可以透過哪些途徑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指點:問。問誰呢?——能者為師。

  交流:抓住“始”和“盡”這兩個詞語,然後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b.瞭解《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c.山上的溫度為什麼比山下的低?(同一緯度,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

  相機表揚,滲透學法:真棒!同學們,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當別人也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可以上網,拜電腦為師,這也是很好的學習語文的方法。

  (4)師:同學們,你們看沈括學習的時候有了疑問,多觀察,多思考,後來才成為著名的科學家。這時候,你們對這句話有什麼更深的體會?出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齊讀,再談體會。(學習知識除了勤學好問,還要問思結合,在實踐中尋找真理!)

  過渡:是啊,同學們,你們看,無論是哥白尼小時候的好問,還是沈括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這樣啊,更能夠說明: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5.確實,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課文最後一節總結了“學”與“問”之間的關係。

  (1)出示§5,自由讀,指名讀。

  指點:把紅色標出的詞語,“(既要)學(又要)問、相輔相成、只有……才……、勤學好問、真正”讀得更好些。

  (2)練讀。指名讀。

  (3)齊讀。

  【設計意圖】透過朗讀、提問題、及聯絡上下文理解關鍵詞意思等方法,讓學生逐步理解“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的真正含義,適合引入名人名言,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引導他們對名言的積累、感悟,豐富了課堂,促進學生內化。

  三、總結,昇華理解

  1.課文學完,我們不難發現作者舉了哥白尼、沈括的兩個事例來一步步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是說理性文章最常用的的:擺事實,講道理(板書)。以後想要和別人講道理時,可以想想這篇文章的寫法。

  2.送名言。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鐘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做愚人。

  3.考考大家“活學活用”的本領,出示小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得到了個當朝宰相贈送的書有“學問”兩字的金匾。這家主人過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家,誰都想得到那塊能帶來學問的金匾,互不相讓。結果兩人只好找來工匠把匾從中一分為二。老二得到了有“學”字的半塊。於是他就扛著這半塊匾到處求學,見什麼學什麼,從不多問。幾年下來,卻一無所獲。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給他以指點,使他茅塞頓開。)

  (1)提問: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這位智者,我就是這家的老二,你該如何幫助我呢?

  (2)學生寫一寫,交流。

  4.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知道“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還要注意將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設計意圖】教學末尾註重點明說理文常用的說理方法,與課始照應,突出說理文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送名言有利於學生昇華自己的認識,說明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道理,滲透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習慣的意識。

  四、延伸課後

  課後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勤學好問的名言摘抄下來,做成書籤,送給同學和朋友。

  【板書設計】

  23學與問

  擺事實

  勤學+好問+問思結合=學習的主人

  講道理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說明事例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透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學情分析】

  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說理文,重在首先明確作者的中心觀點是什麼?又是如何逐步來說明這個觀點?採用了什麼的寫法?所以,在本課中,注重對說理文一般特點的滲透,再結合課文內容,“以教導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設計理念】

  本課時第二課時。根據“生本”理念解放學生的“學”,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以教導學”,先讓學生了解說理文的一般特點,再結合課文內容,透過朗讀、質疑,尤其是適時引入名人名言及滲透學習方法等方式逐步理解“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這一中心觀點,讓學生明白“問”的重要性,滲透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習慣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