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篇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註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透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透過反覆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透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覆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裡為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裡指什麼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唸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註解,也可以看看螢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後,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願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後兩句誰接著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餘音嫋嫋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後兩句。

  生齊讀後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才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半夜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詩人張繼在幹什麼?順著學生回答再問:其實同學們的感覺是敏銳的,都感到詩人張繼是徹夜未眠啊。,那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訊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能睡得著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並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鍾。)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著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著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個失眠者張繼。張繼啊張繼,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歇,而你卻久久不眠,為什麼?為什麼?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麼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鍾,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著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著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裡,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著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著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裡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麼也感到冷?請帶著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著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著你的感覺讀後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後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後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悽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著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板書“對”字)這裡的“對”字是什麼意思?

  對,“對”在這裡的意思是“面對、對著、陪伴”的意思,那麼請你們縱觀全詩,是什麼在陪伴著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著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2)斷腸人在天涯。張繼啊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請問你為什麼如此地孤獨,如此地憂愁呢?你到底在愁什麼?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來,張繼,請問你為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裡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裡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為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裡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裡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為何呢?

  哦,你在為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裡沒有考場的得意,這裡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

  (3)問了各位張繼,我明白了,張繼的愁是對故鄉的魂牽夢繞,是對親人的切切思念,是對社稷民生的深深關切啊,來,帶著這樣的愁味一起讀。

  學生齊讀。

  教師範讀。但是,這裡什麼都沒有,這裡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

  (1)這裡什麼都沒有,但是,聽……(播放鐘聲)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什麼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學生練習寫話: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著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著詩人的心坎。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著: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1)學生述說著鐘聲的述說。

  (這鐘聲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這鐘聲像是老母親的慰語啊;這鐘聲似乎在為他指點迷津呢;這鐘聲催人奮進、激人拼搏;這鐘聲又好似警鐘,敲醒了一個夢中人……)

  (2)聽,寒山寺的鐘聲還在敲呢。(播放鐘聲)來,就讓我們帶著這鐘聲特有的意蘊,一起再讀這首詩。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張繼,唐朝詩人,自幼家貧,刻苦好學,雖有考場失意,但依然堅持不懈。他久別妻兒老母,遠離故園,最終考得進士。他為官正直,憂國憂民。張繼的楓橋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懷,愁出了濃濃的親情,愁出了無窮的力量,愁出了無限的人格。難怪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鳳稱張繼的那場一千多年前的失眠為《不朽的失眠》,推薦給大家閱讀。好,下課。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為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為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瞭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註釋,瞭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透過剛才的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麼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麼意思?那詩人不是睡著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麼?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悽慘——

  天氣寒冷,周圍佈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著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著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著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床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麼?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麼?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眾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的8個生字,並能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2、豐富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燦爛。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突破方法:透過反覆朗讀,藉助課文註釋自讀自悟,理解詩意,然後充分發揮想象。

  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進行體會;藉助教師的點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優勢進行突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一、激情匯入

  二、資料交流

  1、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教師簡介古詩作者。

  三、自讀自悟

  1、教師放錄音,學生聽,注意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3、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4、學生初步感知古詩所描寫的內容。(本文由小/學教/學設/計網收集)

  四、檢查效果

  五、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2、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圖畫。

  一、複習匯入

  指名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二、精讀賞析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2、學生質疑,討論問題。

  三、想象詩境

  四、遷移拓展

  五、課堂小結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人的“愁”,感受古詩的魅力。

  2、理解詩人是怎麼表達“愁”的。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愁。

  教學難點:

  與“月亮”做對比,感受用“鐘聲”來寫愁的獨特魅力。

  一、引入詩歌

  1、出示當代詩人陳小奇歌曲《濤聲依舊》,抽生讀。

  2、說 “無眠”的意思,找“無眠”的近義詞。

  3、提問: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這是從哪裡傳來的鐘聲呢?(大螢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

  師過渡: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抽生讀

  3、提問:從詩中看,這是哪裡的鐘聲呢?

  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螢幕出示)

  師過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齊讀詩句)

  4、提問: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七年之後,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又聽到了什麼?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螢幕出示)齊讀。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麼?

  預設:為什麼都在寫鐘聲 ?

  二、檢查朗讀,指導朗讀

  1、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板書楓橋夜泊。

  2、自由讀

  3、抽生讀(讀準確)

  4、師生讀 (讀出節奏和韻律)

  三、走進詩歌,感悟詩歌

  師過渡: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愁眠)

  1、帶著這種情感齊讀詩歌

  2、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

  3、提問:

  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為什麼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淒涼呢?

  5、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師板書月落

  過渡:因為“愁眠”,張繼看著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著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

  師板書江楓

  過渡: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 板書漁火

  6、過渡: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麼? 板書烏啼

  過渡: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師板書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過渡: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為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師板書霜滿天

  8、師(指著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伴隨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著(指抽眠)——生齊讀愁眠。

  9、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生齊讀對愁眠。師板書對

  10、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為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螢幕出示)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過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指愁眠)

  11、於是,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教師範讀全詩)

  過渡: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裡輕輕地念道——

  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12、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淒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

  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擦去“霜滿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師:(擦去“江楓”)

  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

  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13、過渡: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PPT放聲效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著愁眠,聲聲陪伴著愁眠,聲聲撫慰著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14、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學生用此句式說話)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四、 拓展昇華

  過渡: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著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螢幕出示)在師的引導下讀詩句

  1、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螢幕出示)楓橋夜泊

  2、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3、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秘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4、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明】高啟《泊楓橋》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啟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螢幕出示)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詩句)

  5、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裡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齊答)《楓橋夜泊》。

  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6、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著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有關《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激發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後,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旅遊勝,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麼問題,朗讀後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裡?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麼?(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隻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為什麼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瞭什麼?(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並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著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裡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著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透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透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鍾”)寺裡還傳來了什麼?(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裡)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後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後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思考

  1、詩人到底因為什麼而愁呢?提問(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 。

  2、然後,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透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透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設清冷、悽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那麼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了什麼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裡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裡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為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為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遊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請同學們用本節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著自己鑑賞這首詩,下節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透過查詢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藉助註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試著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使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後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這首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