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花之詠》教學設計

《花之詠》教學設計

《花之詠》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花之詠》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花之詠》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本課生字;

  2、按照學生自己的理解背誦喜歡的段落;

  3、初步感受擬人寫法;

  4、積累詞語。

  5、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匯入:

  (1)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的主題是什麼?(花)

  (2)你積累了哪些帶花的四字詞語。

  (3)聽到了這些詞語,你會想到什麼?

  (4)談話: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為我們捧出了錦簇的花團,絢爛的鮮花將春

  天裝扮得分外妖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與花有關的詩歌〈花之詠〉。

  (5)介紹作者:這是黎巴嫩的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作品,這位詩人最擅長借物抒情。

  2、《花之詠》,藉助字典查一查“詠”字的義項,解讀課題。(指名交流,出示詞

  意。)

  l依著一定的腔調緩慢地誦讀誦唱

  l用詩詞等來敘述。

  3、《花之詠》中該選哪個解釋呢,我們學習完課文後就能明白了。

  二、初讀課文。

  1、師範讀。

  2、聽了這篇文章的朗讀後,你有什麼感受?

  三、學習字詞。

  1、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你們學會了生字詞了嗎?

  2、自由讀書,同桌互聽,讀準字音。

  3、指名讀四會字,作小老師——全部掌握的站起來讀——沒掌握的再站起來讀。

  4、開火車讀所有生字。

  5、透過預習,你理解了哪些詞語了呢?

  6、學生交流。(強呼叫什麼方法理解的。)

  四、理解感悟。

  1、輕聲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再讀一讀,想想為什麼你最喜歡這些語段。

  2、學生交流。

  理解朗讀品味美:聯絡上下文,說說這些詞語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理解準確用詞的好處。

  l吐、收、藏(愛)

  l湛藍、碧綠(美)

  l孕育、降生、撫養、催(被愛)

  l一分禮品、一頂彩冠、一件贈物(奉獻)

  l攜手、宣報(追求)

  l舞姿輕盈、嘆籲呼吸、芳香四溢、醉臥、招徠

  l啜飲、瓊漿、聆聽、仰目朝天(追求)

  3、感悟朗讀表現美: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嘗試用自己覺得合適的方式把自己讀後的感覺表達出來。

  4、四人小組互相交流、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

  5、有感情朗讀課文。(自由讀——配樂讀)

  四、明確人稱代詞。

  1、你認識他們嗎?

  2、出示語句。

  3、討論理解。朗讀。

  五、理解“花之詠”

  “花之詠”—— “花的歌唱”

  六、發揮想象,創造美。

  1、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麗的花兒,借花兒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這是什麼寫法呢?

  2、多好!我就是花,聽,我在歌唱……花們,你還會歌唱什麼?發揮你的想象,唱出你的心裡所想,讓它們也象這些花兒一樣美麗。

  2、讀給同學聽一聽,請同學當小老師。

  六、存疑、釋疑。

  1、討論:為什麼叫《花之詠》不叫《詠花》

  小結:這是當題目比較合適。

  2、暢所欲言:說說你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3、提問題。

  七、課堂練習:聽記生字。

  八、作業:

  1、嘗試背誦全文。

  2、找一找,像本文這樣用第一人稱擬人化寫法的文章來讀。

  九、板書設計。

  花之詠

  我是(一句話、星星、女兒、) 感受美好

  我是(禮品、彩冠、贈物) 奉獻美好

  草原上、空氣裡、黑夜 追求美好

  宣報、告別、招徠、 擁抱光明

《花之詠》教學設計2

  一、匯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聆聽花兒的心聲。(板書課題:花之詠)

  2、“詠”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

  3、那“花之詠”又是什麼意思?(花在歌唱)

  二、品讀課文

  過渡: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靜靜地聽——(配樂範讀) 《花之詠》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給予是快樂的》教學設計一個關於森林的童話——《雲雀的心願》教後《三顧茅廬》說課稿《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設計《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多篇《一雙手》教學案例觀潮說課稿《老師,您好!》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檢視更多>>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1、多美的詩呀!在剛才聽讀的過程中,老師發現了文中多次出現了“我”,那文中的“我”又指的是——生:花。

  2、文中用第一人稱“我”來抒發花的心聲,把花朵當做人來寫。這種寫作方法叫做——生:擬人

  小結:是啊!文中把花當作人來寫,花就像人一樣,有它的生長,有它的生活,更有它的追求。(板書:花的生長、花的生活、花的追求)

  3、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看看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花的生長,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花的生活,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花的追求。

  (1)學生自學。

  (2)交流。

  4、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就請同學們再次品讀課文。在品讀的過程中(出示:畫出自己喜歡的句段,並旁批你喜歡的理由或感受。)

  (1)自主學習

  (2)小組內交流。

  (3)班級交流。

  相機出示:

  a、我是一句話,大自然把我吐了出來,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裡。

  (1)學生談感受。

  (2)點撥:在這裡,文中把花比作了大自然吐出的一句話。從這個“吐”字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春天的到來,從這個“收”字,我們又可以感受到冬天的來臨,明年將是一個新景象。

  (3)指導讀。“吐”、“收”這兩個字用得生動有趣,同學們在讀的時候,不僅要讀得重一些,還要讀得慢一些。這樣才能讀出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b、我是大地的女兒,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撫養,秋天催我入眠。

  (1)學生談感受。

  (2)點撥:在這段話中,詩人又把花比作了大地的女兒,從冬、春、夏、秋這四個季節中,可以感受到花在不斷地生長著,變化著。

  (3)指導讀。(“我是大地的女兒”聲音平,“冬天把我孕育”聲音低而緩,“春天把我降生”音調提高,語速加快;“夏天把我撫養”音調稍低拉長字音;“秋天”後稍停頓,再讀“催我入眠”,音調降低。 師範讀)

  c、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出嫁時頭上 的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

  (1)學生談感受。

  (2)師:除此之外,孩子們,生活中我們還看到了哪些送花的事?

  (3)小結:是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花,花讓我們心靈得以競放,花讓人與人互相溝通交流。

  5、過渡:花是真善美的化身,花的生活是美好的。但是花卻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請同學們一起來讀課文第七自然段,看看花的追求是什麼?

  (1)齊讀。

  (2)孩子們,哪句話寫出了花的追求?(生答)

  (3)出示:我會理解

  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

  點撥:討論“我”的幻想是什麼? “我”的幻想可能是對自己的孤芳自賞,希望自己更加的美麗,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樣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稱讚等等。“追求光明”是花的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這就是借花喻人的寫法。)

  師:誰來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生:花兒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與光明的追求。(板書:追求光明)《花之詠》教學設計 相關內容:《給予是快樂的》教學設計一個關於森林的童話——《雲雀的心願》教後《三顧茅廬》說課稿《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設計《去年的樹》教學反思 多篇《一雙手》教學案例觀潮說課稿《老師,您好!》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檢視更多>>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

  生:花兒綻放笑臉,花兒沒有太多的幻想,只為看到光明,能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生活。

  三、歸納

  讓我們一起再看看,花到底在歌唱什麼?(師指板書總結)

  四、配樂朗讀

  (音樂響起)讓我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次走進花的芬芳。齊讀課文《花之詠》(出示)

  五、摘抄

  《花之詠》這首散文詩寄託了紀伯倫的高尚情操,語言輕柔、雋秀、清新,請同學們拿出你的摘錄本,把你認為優美的句段摘抄下來。

《花之詠》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花之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第三篇課文。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寫花,實為映人,不過比這一單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種一片太陽花》更含蓄。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辭優美,意味深長,啟人深思。

  學校及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接近作品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感情,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討論和理解應能形成大致的共識。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老師應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就文章內容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深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按照學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誦喜歡的段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一段。

  3、學習本文的結構和語言,與“筆下生花”結合,寫一篇關於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課文中出現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激趣匯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為什麼喜歡?

  能不能背一首描寫花的詩詞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詩人也和同學們一樣喜歡花,那他對花又有哪些獨特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紀伯倫的一篇文章《花之詠》。(板書課題)

  課前老師佈置同學們查字典,記錄下“詠“字的幾個含義,誰來說一說?

  (“詠”在字典裡有兩種意思:一是依著一定的腔調緩慢地誦讀吟唱,如“歌詠”;二是用詩詞等來敘述,如“詠梅”)

  那在“花之詠”中“詠”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再來解釋。

  二、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語言之美。

  下面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跟讀,邊聽邊把不認識的字註上音。

  三、同位互讀課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們都讀懂了什麼?

  四、朗讀課文,理解課文。

  1、個人練習朗讀,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歡的原因。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談感受時注意引導學生談出個性化的感受。

  引導學生理解:

  (1)想象大膽奇麗:“我是一顆星星,從湛藍的天幕墜落到碧綠的地毯上。”

  (2)仔細觀察生活:“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頭上的一頂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

  (3)用詞豐富優美:多個自然段皆可看出。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各個自然段。

  五、體會情感,釋題。

  1、“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怎麼理解?

  2、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花之詠》?

  3、課題當中的“詠”字是什麼意思?

  六、個人練習有感情朗讀。

  1、指名配樂朗讀。

  2、各小組合作表演讀。

  七、深化理解。

  同學們,你們多次讀了課文後,有什麼感受?

  提示學生:可採用多種形式表達讀後的感受,比如用幾個成語概括,引用一首詩或詞來表達,或者畫一幅畫,唱一支歌,跳一曲舞來抒發感受。

  教學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運用了形式多樣的讀來品味詞句,進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內心的情感。

  點評:

  1、抓語言文字,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花之詠》一課的設計者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受到薰陶、感染,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扣住課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設計者沒有按常規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意思,而是先設疑,然後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後,在學生已經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再來理解課題意思,可謂水到渠成。

  3、教學設計的最後,教師透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方位的開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對文字的感悟與演繹中來。

《花之詠》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花之詠》可以理解為“花的歌唱”,品讀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書。詩人採用擬人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在前3段“我”分別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話”、“墜落到草地上的一顆星星”、“大地的女兒”、第4小段講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間的禮物”、“新娘頭上的鮮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贈物”,“花”是世上美麗事物、人間真摯感情的象徵;在5、6段“我”又歌頌了自己從清晨到黃昏,從大地到空中與微風攜手同百鳥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則表達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與花融為了一體,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著作者的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詩人以流暢的語言,清新的文筆,愧麗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從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

  學情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透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有了較深的瞭解與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對花的讚美與喜愛的同時借花表達自己對美麗對光明的追求,正是兩種手法的有機結合。加上“花”是學生們身邊十分常見的也是大家較為喜歡事物,學生對它們的形態外表以及生長習性比較瞭解,所以本文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不難理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課文。

  3、透過誦讀課文體會到作者對美麗與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並與自己情感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解題匯入

  1、直接出示課題

  2、查字典,“詠”什麼意思?(歌唱)

  3、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什麼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來靜靜的聽一聽

  二、初讀課文

  1、錄音示範讀。

  2、聽之後有什麼感受?

  3、誰願意代替花“唱唱”這首歌?(知名分段讀)

  4、你覺得他們讀的怎麼樣?(生生互相評價)

  三、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語氣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2、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選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語言交流、畫一幅畫、唱一首歌、表演、吟誦一首詩詞)

  (在說到“我是一句話”這一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猜猜大地說了一句什麼話;第4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的談談感受,體會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開展討論“我”的幻想是什麼?“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麼?這是本文的重難點。“我”的幻想可能是對自己的孤芳自賞,希望自己更加的美麗,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樣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稱讚等等,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地說;“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這裡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關於作者的資料,感悟課文借花喻人的特點。)

  四、朗讀背誦課文

  學生充分交流對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後,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選背課文。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所學之後

  1、課下蒐集到的關於紀伯倫的更多資訊,進行知識擴充套件。

  2、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當堂仿寫一段。進行交流。

  3、讀一讀日積月累中“讀一讀”中的詞語。

  4、練筆:透過這首散文詩我們不但感受到花是美麗的,更體會到了花的崇高理想與追求,其實大地萬物還有很多東西也有著崇高的氣節,你願意像作者一樣為它們作詞歌唱嗎?(學生進行練筆)

《花之詠》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本課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一篇散文詩。作者採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兒的心聲:“我是一句話”、“我是一顆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兒”……“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辭優美、意味深長,表面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時,詩人與花已融為一體,文章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學生分析:

  花是我們身邊十分常見,也是大家喜歡的事物。學生對它比較瞭解。《花之詠》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透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有了基本的瞭解。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對花的讚美與喜愛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所以本文對學生來說不難理解,作為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學會本課8個生字。

  2、引導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學習第一人稱和擬人化的寫作手法,並能運用這種寫法仿寫一段。

  4、透過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美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教學重點: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兒嗎?誰來用最美的語言讚美自己所喜歡的花兒呀。

  2、板書課題:花之詠

  查字典,說說“詠”是什麼意思?

  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是什麼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吧!

  [由孩子們詠花引入課題,學生透過對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詠就是花兒的歌唱。]

  二、自讀自悟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什麼?把自己在課文中遇到的難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同學之間互讀,檢查字句讀得是否正確。

  4、互相交流讀完課文的感受。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自讀自悟,自己質疑問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學習課文時會更積極。]

  三、全班交流

  1、誰願意代替花兒“唱”出自己的心聲?(指名讀)

  2、你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生生互評)

  3、說說花兒表達了自己什麼心聲?(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準備。

  四、詞句摘抄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聆聽花兒的心聲。

  二、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說喜歡的理由。

  3、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讀後的感受。可以用語言交流,也可以畫一幅畫,唱一首歌,吟誦一首詩詞。

  (1)談到第4段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感受,體會花兒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談到第7段時教師可以相機向學生介紹作者的資料,使學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讓學生感悟課文借花喻人的特點。

  [學生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對課文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讀後的感受即可,教師適時點撥,其他學生可適當補充,但教師一定要求學生先有感情地朗讀原文,再結合原文的詞句談自己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和思維習慣。]

  三、感情朗讀

  1、配樂朗讀課文。

  2、朗讀比賽。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學生充分交流對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後,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透過誦讀加深對文章的感悟。]

  四、小練筆

  1、根據前四自然段的結構特點,試著仿寫一段。

  2、互相交流。

  五、總結全文

  學習了紀伯倫的《花之詠》,我們從花兒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兒的美麗,而且體會到作者的崇高理想與追求。

  教學後記: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文筆清新、想象瑰麗、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表達了作者對美對光明的追求。由於課文內容較簡單,而且學生已經有了前兩課的學習經驗,因此教學時我以讀為主,透過多個層次、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讀後談出自己的感受,使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第一人稱、擬人化的寫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學完課文之後,學生對這種寫法已經有所瞭解,這時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前四段的結構特點,試著仿寫一段,大部分學生的仿寫都比較成功,能夠做到基本相似,個別人的語言還相當精彩,博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成為本課的一個亮點。

  孩子在談自己讀完課文的感受時,雖然老師告訴學生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但絕大部分孩子都選擇用語言來表述,而且表述缺乏個性,這很值得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