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以小見大、從切身體驗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的閱讀文章及正確使用工具書閱讀的方法,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3、感受我終於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難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學難點:
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寫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膽小怕事到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轉化過程,從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師這個年齡。但是有些事情,不管過去多長時間,卻永遠也忘不了。同學們,你們遇到過令你難忘的事嗎?(引導學生談)這些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他深深地影響了你。儘管有些事情可能給你帶來過辛酸和痛苦,但同時也許給你帶來過啟發與深思,有些甚至會成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體會作者是如何從一件難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讀課文,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藉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2、試用兩到三句話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題小組合作,將疑難字詞分頭查閱,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第二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將思考結果與小組交流,共同完善。兩個問題都學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
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1、字詞方面還有疑難嗎?老師考考大家:
(出示幻燈片)
2、讀讀寫寫用用
3、解釋
4、提問第二個問題。
明確:文章寫了我童年時父親幫我脫險的一件事。
教師進一步啟發:能說說我是怎樣脫險的嗎?
明確: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下懸崖的。是啊,對困難、對問題都需要一點點去解決。今天,老師就把這篇文章交給大家,請大家一點點去解決你認為應該解決的疑難,去理解你認為應該理解的道理。
三、速讀課文
要求(幻燈片):
用你敏銳的眼光去發現:
1、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
2、發現精彩的字詞句段。
3、發現你認為有爭議、值得探究的問題。
(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去發現)
(提示:把你的發現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如果屬於疑難問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四、指導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的的發現與全班同學共享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談,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現重點引導解決以下問題:
(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教師可以以發現者的身份提出重點問題)
1、如果學生髮現了用得好的字詞句段,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寫的精妙,如: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裡鼕鼕的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啜泣、恐懼、納罕等語句寫出了我爬上懸崖時的恐懼與害怕,開頭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覺到寫出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之深、影響之大。指導學生重點朗讀心理描寫的段落,體會我當時的心情,並記下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如果有的學生髮現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爭議,教師可以設定問題: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個,你會怎樣做?以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
3、如果有的學生對父親的做法產生異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幫我脫險那一段,理解父親是如何進一步讓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的,從而認識到正是由於父親的正確引導,才使得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疑難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對最後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
八歲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困難,從而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談一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嗎?指導朗讀最後一段。
明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對待困難只要不畏懼,一點點克服,持之以恆,我們一定會是一個強者。
五、大家談體會
脫險的經歷,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你讀了以後,有何感想?用簡練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談感想,小組長歸納彙總,並有代表性的感悟寫到黑板上。)
(齊讀,進一步感受。)
六、歸納小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正是由於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波折,我們才一步步快速長大起來,老師贈給大家一句話: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會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
七、推薦作業
1、一篇作品:課後閱讀《盼望》,注意與本文比較著讀,也許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
2、一個活動: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班裡出一期專欄。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品味詞句。
2、角色複述,體驗探究。
3、聯絡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人,尋求共鳴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樣做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二、快速默讀,初步感知
1、教師默讀指導: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時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檢查默讀效果:
⑴課文主要記敘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⑶“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著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⑷“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⑸“走”的結果如何?
三、重點精讀,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讀脫險部分。
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分組討論,質疑問難。重點在於心理感受。
教師可提供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2、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3、“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4、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說“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聯絡生活實際,啟迪人生智慧。
【學習重難點】
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設計理念】
新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閱讀文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這一教學建議,設計本課時,以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為突破口,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設定了三個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品讀鑑賞能力,在此基礎上獲得人生的啟示,懂得如何積極克服困難,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創意說明】
三環節:複述故事——剖析心理——啟迪智慧
三切入點:以賞析關鍵性語句為切入點,品讀人物心理;
以賞讀標點符號為切入點,感悟人物成長過程。
以品析關鍵詞語為切入點,收穫人物成功經驗。
【探究過程】
一、匯入新課
(此環節設定意圖:介紹作者事蹟,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二、瞭解故事
請結合記敘文六要素,複述故事
(此環節設定意圖: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默讀文章,勾畫出記敘文六要素,並提示學生運用六要素組合法複述故事,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觀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能否脫險?說說你的理由。
(此環節設定意圖:旨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語句,在交流中,探討“我”被困懸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懼”,培養學生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二)跳讀課文,找出表現“我”恐懼心理的句子。
(此環節設定意圖:透過品析關鍵詞句,探究“我”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生提取關鍵資訊的能力)
(三)猜讀課文,藉助句子補充爸爸心理描寫
(此環節設定意圖:以填充句子的方式,猜測爸爸心理,為下一步賞析人物成長經歷作鋪墊)
四、啟迪智慧
(一)跳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脫險的方法。
(此環節設定意圖:藉助抓關鍵性語句,提高學生關鍵資訊捕捉能力,培養感知能力。)
(二)賞析標點符號,感悟人物成長經歷
1.請找出脫險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有感情朗讀脫險階段表示“我”心理活動的句子。
3.為什麼“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懸崖,文中標點符號卻用句號?
(此環節設定意圖:1.分析句號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導下“我”變得越來越自信、淡定、從容,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巧妙運用。2.透過變句賞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3.老師透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關鍵性語句,培養和提高學生藉助重音和語速朗讀課文的能力)
(三)品析關鍵性詞語,收穫人生成功經驗。
1.為什麼文中說“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而不說“那一刻”或“那次經歷”?
(此環節設定意圖:透過品析關鍵性詞語,明白是爸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爬下懸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給“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經驗,從而讓學生儲備成長路上克服困難經驗)
2.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樣因膽怯而畏縮不前的情形,你是怎麼處理的?
(此環節設定意圖:聯絡學生實際,分享成功經驗)
3.你又從“這一課”學到了哪些經驗,如果你準備摘錄文中的一句話作為成長路上的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試著背一背。
(此環節設定意圖:學以致用,用摘錄和背誦的方法,既積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學化為了己用)
五、課堂寄語
這堂課,在與莫頓·亨特的心靈對話中,我們結交了這位智者,擷取了許多智慧。讓我們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個個小困難,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進而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吧!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學習方式。
情感與價值
1、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2、學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對大的.困難時,要化整為零各個突破。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領會文章中作者所闡述的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學難點: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教學策略】
講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二、研討探究
A揣摩心理,品評心路歷程
1.細讀課文7-15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情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
交流:現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縮在懸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詞)(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當時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裡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教師小結心理描寫的詞句:這裡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作者就是透過這樣細緻的心理描寫,表達了我內心複雜的情感,我的膽小、懦弱。這也是寫人寫事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領悟人生哲理
2、細讀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完成下表
爬下懸崖動作心理活動心理變化
哭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毫無信心
移、伸、探、踩這似乎能辦到萌發信心
又照著做(移、伸、探、踩)我能辦到的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產生成就感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現了兩次意思是否一樣?
4.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我從爸爸指導我下懸崖脫險的事上“我”得到了什麼經驗?並用簡短的語言寫出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寫得好的我們將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字,拓展成長空間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的。請你變換視角,從傑利或“我”爸爸的角度敘述“懸崖脫險”部分。注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要符合身份。
四、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複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複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複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穫。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複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敘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敘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裡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傑利、內德等五個小夥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從註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峰,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複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複述;第二組以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複述。全班帶著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複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複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複述得好。在開始準備複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複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複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敘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複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複述的差別。
2.分組彙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複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複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麼?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字中篩選資訊並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揣摩傑利的性格。
1)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傑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傑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傑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傑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傑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傑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複述可以在傑利回家後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後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後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訊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絡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傑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傑利和文中別的小夥伴有什麼不同?
【明確】
傑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後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說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傑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字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傑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複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複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複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後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敘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排程之中。敘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敘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傑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傑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訊息後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訊息,有點忙亂、焦慮,後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麼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鍊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於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於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佈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說,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麼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鍊。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鍊。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麼方法鍛鍊,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