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透過研讀課文,使學生掌握幾個實詞和賓語前置句式。

  2、研討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及運用對比方法來表現中心的寫作能力。

  3、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透過研讀,掌握幾個實詞和對比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對比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二、常識簡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學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與劉基、高啟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為明代的“開國文臣之首”,有《宋學士文集》。

  2、序:序是一種文體,分為書序和贈序兩種。贈序用於臨別贈言,多為讚頌、勉勵、祝願、惜別之辭。本文是宋濂在告老還鄉的第二年寫的,當時69歲。

  3、內容:本文敘述了作者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勉勵馬生利用太學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

  三、朗讀全文

  (學生聽朗讀,注意字音和停頓,理清思路)。

  四、分析討論

  1、學習第三段,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瞭解宋濂為何寫此贈序。

  掌握幾個詞:謁、書、贄。

  2、討論第一段

  ⑴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思考:本段從哪幾方面寫作者求學的勤奮和艱苦的?)

  ⑵組織學生討論(四人小組):

  討論題⑴:作者哪幾方面寫求學勤奮和艱苦?找出原句。

  討論後小結:幼時抄錄之艱 成年叩問之難 求師奔赴之勞 住讀生活之苦

  ⑶組織學生討論,完成翻譯(每大組為單位分工任務,四人小組完成翻譯任務)

  3、分析第二段

  ⑴學生齊讀

  ⑵提問:課文從哪幾方面寫太學生的優越條件?

  ⑶透過對比作者得出什麼結論?(按原文回答)

  ⑷齊讀結論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你的,你最想跟他說一句什麼話?

  六、總結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個學生的光榮任務,願我們不畏艱苦,學有所成。

  【板書設計】

  對比

  幼年抄書之艱無凍餒之患

  成年叩問之難無奔走之勞

  自身經歷求師奔走之勞有專門老師諸生求學

  住讀生活之苦有豐富藏書

  總括:勤且艱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在這篇贈言裡,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緻,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髮奮讀書,培養艱苦奮鬥的精神。

  課前準備:

  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知識窗:

  1.宋濂(131—1381)字景濂,號潛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時家貧,卻勤奮好學,以文章著名。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晉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文集》。

  2.本文的體裁特點: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最直接的學習動力。此環節瞭解作者及體裁特點,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節奏,可以讓學生輕聲跟讀。

  2.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3.我會讀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  皸(jn)裂 媵(yìng)人  以衾(qn)擁覆 皆被(p)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縕(yùn)袍 敝(bì)衣

  4.自學課文,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5.同桌互譯。同桌互評互補,互助互進,培養夥伴關係,形成共學優勢。老師做點撥調控。

  6.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設計意圖】聽配樂朗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調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結合課下注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而達到積累文言知識的目的。

  三、再讀課文,探究文字

  透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那麼作者是透過什麼方式來表現這一主題的呢?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並沒有直接勸說馬生勤奮學習,那麼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一意圖的?

  明確:第1自然段先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然後在第2自然段具體寫了諸生的學習條件,與前面作者的情況形成對比,在此基礎上勸勉馬生刻苦學習。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學條件的?

  明確:求學條件艱苦:為了表現艱苦,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家庭條件——“家貧”。然後又分別介紹了幼年時和成年後的學習條件。

  3.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作者兩個學習階段的艱苦條件。

  幼時求學的艱難:

  致書之難借書抄錄;(假借於藏書人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艱難可見。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觀群書”。)

  成年後求師的艱難:這種艱難又包括三種情況:

  a、叩問之難,要“趨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而“遇其叱咄”時,只能“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b、旅途之艱,要“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以致於“足膚皸裂而不知”;

  c、生活之苦,吃的“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組袍敝衣”。

  1.作者“雖愚,卒獲有所聞”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他有強烈的求知慾,為獲得知識,學問,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非常虛心虔誠的求教。

  2.“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作者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麼這樣說?此處和文中哪句話照應?

  不愚笨,是作者自謙的說法;旨在說明,即使愚笨,努力學習也是會有收穫的。和“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相照應

  3.作者“縕袍敝衣”處在“披綺繡……燁然若神人”的同學之間,卻“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對此你有何評價?

  他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不羨慕別人的衣食之憂,專心向學,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4.作者在敘述青年求學經歷時插入同舍生優越的條件有何用意?從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與同舍生對比,表現自己並不羨慕別人的優越條件,而是以學得知識,獲得學問為樂,這種刻苦學習,專心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

  5.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作者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靠的是什麼?給我們什麼啟示?

  明確:靠的是勤奮、專心、堅韌。

  6.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諸生條件優越的?

  (1)無凍餒之患: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2)無奔走之勞: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3)有專門老師: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4)有豐富藏書: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7.作者敘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作者不無感慨地回憶自己少年時艱苦的'讀書環境,及虛心求教、刻苦學習的讀書經歷,與當時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作了對比,進而勉勵善學的後生馬君則,希望他能體會自己提攜後進的良苦用心。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3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透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複述法 品讀法 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1')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裡,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2')

  三、掃清字詞障礙,掌握重點字詞(注音釋義、詞類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13')

  1、聽課文錄音,學生聽讀。(3')

  2、學生自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5')

  3、課文譯註,抽生和全體問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內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1')

  2、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作者讀書求學經歷的特點,可以用哪個詞?(艱難)(1')

  3、在第一段中,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用書中原話回答無從致書以觀和無碩師名人與遊)(1')

  4、為什麼會有這麼兩點表現呢?作者是怎樣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呢?(因為家貧才會有這兩點表現。作者是透過借書,手自抄錄解決了無書的難題;是透過到百里之外的鄉之先達那裡去請教,解決了無師的難題)。(2')

  5、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一層內容裡,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2、持之以恆;3、誠實守信;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3')

  6、你喜歡書中鄉之先達這樣的老師嗎?宋濂是怎樣對待這位先達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樣評價宋廉的求學精神的?(這位先達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但是對人嚴厲,甚至冷漠,還不時發脾氣;宋廉對待這位先達態度虔誠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傾耳以請、色愈恭,禮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的求學精神是謙虛的,有問題需要請教,不要因為對方態度不好而放棄請教的要求,我們應該向一切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學習對方的優點,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借鑑)(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寫了作者從師求學過程的艱苦,按照衣食住行這幾方面,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接著寫什麼,最後寫什麼?哪部分寫的最感人?(先寫行,再寫住,接著寫食,最後寫衣,行這部分寫得最感人,艱難跋涉,山路難走,天氣惡劣,負重遠行,以至於到了旅館四肢僵硬,不能動彈)(2')

  8、文章中有多處對比,下面這兩處請從文中找出相應語句分析請教時老師的態度和作者的態度的對比(第6個問題中已經分析,用老師的態度反襯作者的虛心和用功);

  生活狀況,作者的衣食和同捨生的華麗服飾的比較。(透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享受,而是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像今天我們周圍的同學攀比思想比較嚴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誰吃的好,比誰穿的好,比誰身上的名牌東西多,相反對自己的學習不大關心,甚至不屑一顧。我們應當以此為鑑。)(3')

  9、總結:帶給我們的啟示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一個學生的光榮任務,專心向學,讀書有得,胸中自有真樂。宋濂尊師重道,不畏艱苦,勤於學習、善於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課堂練習(6')

  1、理解文言詞語。(1')

  2、教師出示情境話題(5')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說: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說: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說: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說: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說:

  七、課後作業:蒐集小資料(2')

  教後反思:課堂容量較大,因而課堂朗讀較少,以至於課堂練習的情境話題無法當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