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是一個詩作非常少的人,所以很多人對他的作品不熟。可是清朝人編《全唐詩》,提到《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說這篇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這個人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而是強調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

  “春江花月夜”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會認為斷句的時候應該斷在“春江”兩個字後面,然後下面是“花月夜”,我們在五言詩當中,習慣於“二”和“三”的關係,這樣一來,就會發現“春”是在形容“江”,如果譯成白話文就是春天的江水。“花月夜”的主詞應該是夜晚,就是有花有月亮的夜晚,聽起來挺俗氣的。

  我覺得將“春江”理解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個錯誤。最有趣的是,這五個字全部是名詞: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我將這五個名詞形容為一首交響曲的五個樂章,整首曲子有五個主題,春天是一個主題,江水是一個主題,花是一個主題,月亮是一個主題,夜晚是一個主題。五個主題在交錯,它們中間發生了三稜鏡般的折射關係,假設春天是一面鏡子,花是一面鏡子,江水是一面鏡子,鏡子中間產生了多重投射與折射的關係。這首詩之所以迷離錯綜和意向豐富,是因為它的五個主題都是獨立的。

  《春江花月夜》為什麼影響這麼大?因為這是初唐詩中最具典範性地將個人意識提高到宇宙意識的一個例子。

  宇宙意識非常重要。我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喜歡有出走的經歷,不是一定要離家出走,有時候就是幾個朋友一起去山裡走走。最近幾年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過去我帶學生出門,沒有一個學生會問住在哪裡,可是現在每次出發前學生都會反覆問一件事:老師,我們住哪裡?似乎在過去的年代,人對自己生命的出走恐懼比較少。我有時候故意帶學生住警察局或小學教室,有時候也會住在教會,其實就是走出去以後,試著做偶然的停留。有時候出門的.時候,還沒有決定住在哪裡,到了一個地方之後,碰到當地的一些朋友,他們招待我們到家裡去住,然後大家就散開,住到不同的人家。現在的學生如果不做好安排,就不敢出去,因為他們被保護得太完整了,缺少生命出走的經驗,個人與宇宙對話的經驗也越來越少。

  唐代其實是我們少有的一次離家出走,個人精神極其壯大。當張若虛問到宇宙的問題,我們一定能夠感覺到他這個時候有很大的孤獨感,這一刻他面對自己,面對著宇宙。如果當時旁邊一大堆人,他寫不出這首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透露出的洪荒裡的孤獨感,是因為詩人真的在孤獨當中,他對孤獨沒有恐懼,甚至有一點自負。我們在看《春江花月夜》的時候,看他一步一步地推進,把很多東西拿掉,最後純粹成為個人與宇宙之間的對話。“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一出現,唐詩的整個格局就得以完成了。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