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精選8篇)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精選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1

  一、複習一自然段

  1、我們藉助圖片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媒體)

  2、好,我們一起來複習上一節課學習的一自然段。請開啟書,根據老師的問,用書中的話回答。細長的葫蘆藤上有著什麼?花謝以後,又怎樣呢?那個人怎麼做的?

  二、學習四自然段

  (多媒體)

  1、是的,這是一株長得非常好的葫蘆,這以後一定會長得更好吧,可結果,是怎樣的?請看圖(多媒體)。

  2、看了圖,你心裡有什麼感受?個讀,用讀表現出你的惋惜。齊讀。對比這樣的兩幅圖,你會產生什麼樣的疑問?

  3、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黃、落了呢?你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自讀2、3段,邊讀邊想。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

  板書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

  1、葉子上長蚜蟲,他不治。

  2、鄰居勸他,他也不治。

  由此,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葉子上長蚜蟲,他為什麼不治?他想些什麼?這些問題可以在哪個自然段找到答案?請一個同學朗讀,聽聽、想想。現在就請你們用這樣的符號勾出他想些什麼?說些什麼?他想些什麼?個讀,訂正。齊讀,你怎麼理解這句話?不怕,不在乎。怎麼讀出不在乎的語氣呢?個讀、男生讀、齊讀。是的,他不在乎葉子上有蟲,他只在乎葫蘆。他為什麼不在乎葉子上長蚜蟲呢?對,他在乎的只有葫蘆,他怎麼說的……你從他的話中感受到什麼?

  你具體從哪兒感受到他希望葫蘆長得快些?個讀、齊讀。

  還感受到什麼?(長得大些)

  從哪兒感受到的?讀、齊讀。

  是的,他多希望葫蘆長得快些,長得大些呀,根本不管葉子上長蟲了。再讀他說的話,齊讀。

  你還從哪兒感受到他只乎葫蘆,盯著是什麼意思?

  會抓關鍵詞,用這種神情來說一說,齊讀。

  對了,他不在乎葉子上長蚜蟲,他只在乎葫蘆。根本不去治葉子上的蟲。

  可鄰居勸他,他為什麼不治,他是怎麼說的?

  我請一個孩子讀三自然段,其餘同學邊聽邊想。

  他怎麼說的?個讀。

  齊讀,種葫蘆的人說了幾句話?分讀。

  你對哪句話影響最深?你從中體會到什麼?分讀。

  這是種葫蘆的人在鄰居勸他時說的話,鄰居對他說什麼呢?齊讀。引讀。

  如果是你聽了種葫蘆的人說的話,你會怎麼勸告他呢?

  四、總結

  從這篇課文中,我們知道了這個人他的葫蘆開始長得那麼好後,後來長了蟲,他不……;鄰居……最後才使葫蘆變黃落下來,這多可惜。

  好,再讀一遍課文,回憶內容。

  五、練習

  這有一練習題,請同學們自己填空。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2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大家認識這種植物嗎?(生答)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葫蘆的樣子?(生自由發言)師板書:葫蘆,指導讀好輕聲。

  2.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過渡:葫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互生,心臟形,花白色。果實中間細,兩端一般呈圓球形,嫩時做蔬菜用,長老後硬殼可做器皿。

  3、揭示課題

  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認識了葫蘆,瞭解了葫蘆的生長過程。接下來,我們要學習一個與葫蘆有關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二、初讀課文,識記字詞

  1.請學生聆聽課文朗讀,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請個別學生說說課文大意。

  3.教師領讀課文。

  4.歸類識字。

  (1)字音識字:“藤、盯”是後鼻音,“賽”是平舌音。

  (2)結構識字:“葫、蘆、藤、賽、感”是上下結構;“蚜、盯、怪、慢”是左右結構。

  (3)熟字加偏旁:胡+艹→葫;鹹+心→感;牙+蟲→蚜。

  (4)對比識字:賽——比賽、賽過;寒——寒冷、寒風。指出“賽過”就是“比得過”的意思。

  (5)同偏旁歸類識字:“葫、蘆、藤”都是草字頭,它們跟植物有關;“怪、慢”都是豎心旁,跟心裡的想法、感受有關。

  三、播放歌曲《拍手歌》

  四、書寫指導,練習提高

  1.重點學寫漢字“謝”。

  教師指導學生拼讀“xiè”,聲母x,複韻母iè,組成音節xiè。

  2.學生看範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熟記字形,歸納出“左窄右寬”的結構特點。

  3.教師指導學生書寫漢字“謝”,學生書空。“身”居中,較瘦長,下面的撇上端不出頭;“寸”的橫筆在橫中線稍上處;左中右大致等寬。部首“訁”,左右結構。

  五、觀察圖畫,說發現

  學生認真觀察兩幅插圖,比較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個是面帶微笑,一個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個是綠綠的葉子,一個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個是綠油油的,掛在藤上,一個是黃黃的,落在地上。

  過渡:種葫蘆的人想要葫蘆,為什麼最後卻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個關於葫蘆的故事。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一個寓言故事,共有四個自然段,主要講一個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蘆,卻不管葉子上長的蚜蟲,結果蚜蟲把葉子吃光了,剛長出來的小葫蘆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最後葫蘆也長不成。

  教學目標:

  1、認識“葫、蘆、藤、哇、盯、鄰”等六個生字,會寫八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係,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絡。教、學具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等。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蘆(生答)(課件:葫蘆動畫跳出)

  2、它叫——葫蘆(生答)(課件.逐漸呈現葫蘆兩個字)

  3、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板題:我要的是葫蘆)

  4、齊讀“我要的是葫蘆”;小聲讀“我要的是葫蘆”;邊讀邊想,不出聲地讀“我要的是葫蘆”。你想到些什麼問題?

  二、初讀感知,認讀生字。

  1、答案藏在課文裡。我們趕快開啟書,選擇你最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詞多讀兩遍。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概內容,以標準朗讀方式帶領同學問熟讀課文,並對課文中的每個字發音標準。(課件播放課文的朗誦影片,有趣的視屏可以提高同學們學習的興趣)

  2、調皮的漢字寶寶摘掉了拼音小帽,著急地跑出來和大家交朋友。仔細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讀錯,請能幹的小老師提個醒。

  3、課件展示葫蘆藤哇盯鄰

  師:老師也給大家提個醒兒,“葫蘆”的“蘆”單獨念lu,組成詞念輕聲。

  三、教學本課生字

  1、課件出示重點生字,以田字格形式呈現,讀準字音。指導認清難字的字形,以及每個字的筆順、筆畫並指導書寫。(重點指導:動手書寫。先讓課件動畫進行演示書寫順序,再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2、

  4.試著聽寫本課生字詞。訂正後,重點練自己寫錯的字。

  四、創設情境,研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孩子們,讓我們帶著生字詞,走進課文,走進葫蘆園!(課件:葫蘆圖)配樂聲中學生觀察葫蘆生長過程。

  師範讀第一自然段。喜歡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

  (課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生再讀。

  師:哪些詞語你特別喜愛?

  老師還欣賞一個詞“掛”。每次讀到“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我彷彿看見掛在藤上的小葫蘆隨風擺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課件:掛)

  3、來,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配樂朗讀)

  4、比我們更喜愛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看一次?生: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生再讀。

  5、如果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你盯著小葫蘆會說什麼?

  6、你還想怎樣表達你對小葫蘆的喜愛?

  7、讓我們帶著心中的喜愛再美美地讀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

  讓葫蘆在我們腦海裡生根、開花、結果。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1、、聽出來了同學們太喜歡小葫蘆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訊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課件:小葫蘆變黃,落了)你有什麼感受?

  2、來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難過呢!來,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課件出示)

  (三)、學習第

  二、三自然段。

  1、我們學到這兒,你的腦海裡一定出現了幾個問號,你有什麼問題?(課件:)

  板書:葫蘆圖|?

  2、孩子們,不光是我們關心這個問題,有一個“葫蘆劇團”聽到這個訊息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你看,劇團寄來了一封信。(課件出示:招聘啟示

  為了解開“葫蘆落掉”之謎,我們決定表演課本劇《我要的是葫蘆》。招聘演員兩名:“小糊塗”——種葫蘆的人;“小機靈”——鄰居。誰願意?

  招聘要求:

  1、會讀:認真讀讀課本

  2、3自然段,用“——”勾出“小糊塗”所想所說的句子;用“~”勾出“小機靈”所說的話,好好讀一讀。

  2、會說:同桌分角色認真練習“小糊塗”和“小機靈”的對話。一邊讀一邊想象和體會。

  3、會演:分角色表演,表演時注意人物的動作、表情、注意說話的語氣。

  歡迎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

  4、為了當上演員,我們一起努力吧!

  5、準備好了嗎?我是“葫蘆劇團”的團長,選拔演員現在開始。

  (1)第一關:生自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勾出。

  (2)看看你勾對了嗎?師引讀。

  (課件):“小糊塗”有幾隻蟲子怕什麼?

  “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小機靈” “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小糊塗” “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師:恭喜大家通過了第一關。

  (3)第二關:誰會說

  同桌分角色練習對話。到底練得如何,我來檢查一下:

  請“小糊塗”站起來。“小機靈”座端正。

  A組:有幾隻蟲子怕什麼?

  師:一天,“小糊塗”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而可愛的小葫蘆還好好地掛在葫蘆藤上,心想——(生讀):

  師:對,葉子上的蟲,又不是小葫蘆上的蟲,我才不在乎,他心想:哼——(生讀):有幾隻蟲子怕什麼?

  B組:“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他根本就沒把葉子上的蚜蟲放在心上,而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能演出來嗎?

  師:看一會兒,是“盯”嗎?,此時你的眼裡只有——(小葫蘆)(有這麼大聲地對自己說話的嗎?)

  師:真盼望小葫蘆能長得更快些,更大些——“我的小葫蘆,你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D “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師:在“小糊塗”的熱切期盼中,蚜蟲越來越多,葉子慢慢變黃,熱心的“小機靈”看在眼裡,急在心頭,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

  師: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來不及了。再真誠地勸勸他:——“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治吧!”師:“小糊塗”一聽,心中頓時冒出兩個大問號——“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是呀,老兄,是葉子上生了蟲子關葫蘆什麼事,你真是太奇怪了——“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師:同學們,讀懂了嗎?解決課題上的?(課件)

  “小糊塗”要的是葫蘆,不要(),因為他認為()。

  “小機靈”認為:要葫蘆,就要()因為他認為()

  板書:小葫蘆圖葉子圖

  E我會演:

  抽同學上臺表演。

  師:好,《我要的是葫蘆》課本劇表演現在開始,

  (1)學生自我介紹:我是種葫蘆的專業戶——名叫“小糊塗”;

  生表演。(兩組表演)

  (2)老師戴葫蘆葉的頭飾採訪“小糊塗”

  師小結。

  五、想象拓展。

  “小糊塗”聽了同學們的勸告,已經不糊塗了。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編一個小故事,講給在坐的老師,同學聽,回家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我要的是葫蘆

  葫蘆圖

  只要葫蘆

  葫蘆葉圖

  不管葉子

  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共有四個自然段,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眼睛只盯著葫蘆,不聽鄰居的勸告,不去管理葉子上的蚜蟲,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葫蘆慢慢變黃,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二、學情分析︰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識水平,緊密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情景創設法,以“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這一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等教學方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的。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

  三、教學目標:

  1、藉助圖片、動作、字源等多種方法會認“葫、蘆、藤”等11個生字,會寫“棵、盯”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學習圈畫關鍵詞,利用思維導圖瞭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透過圖片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在對比朗讀中感受形容詞的生動具體,初步感受葫蘆的生機與可愛。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對比朗讀中感受形容詞的好處。

  難點:透過圈劃關鍵詞、學看流程圖明白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葫蘆的生機與可愛。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思維導圖。

  六、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板塊一:看圖猜詞,激趣匯入

  1、看圖猜詞: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玩個看圖猜詞的遊戲,必須要與草字頭有關。(出示“荷花”“蘑菇”“葡萄”“菠蘿”等圖片)

  2、複習“草字頭”:與草本植物有關,為後文做鋪墊。

  3、出示葫蘆圖片,學習“葫蘆”讀音。

  (1)在詞語葫蘆中“蘆”要讀輕聲,請生讀。(詞卡,開火車)

  (2)單獨讀“蘆”第二聲,學生拼讀,拓展“蘆葦”“蘆薈”。

  4、揭題

  (1)直接匯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和葫蘆有關,一起齊讀課題:我要的是葫蘆。(板書)

  (2)指導讀課題:的字後面停頓,“的”要讀得又輕又短。

  板塊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學習活動一:

  (1)讀: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

  (2)想:邊讀邊想那個人最後得到葫蘆了嗎?

  1、讀好生字詞:這篇課文的生字寶寶也迫不及待地想和我們見面呢,我們快跟他們打聲招呼吧!(課件出示)

  第一組:

  葫蘆藤

  蚜蟲

  盯著

  慢慢地

  第二組:

  花謝

  比賽

  感到

  奇怪

  (1)自由讀,讀給同桌聽。

  (2)每一組請小老師讀:認為自己最能幹的同學,請來噹噹小老師帶大家一起讀,其他同學跟讀一遍。

  (3)思考發現:第一組標紅的生字有什麼共同點?

  預設:都是形聲字。(左邊偏旁表義,右邊聲旁表音)

  2、深入學習形聲字“藤”和“盯”

  (1)藤:藉助圖片指認,拓展“西瓜藤”和“葡萄藤”。

  (2)盯:藉助動作演示理解“盯”:集中注意力看。

  3、藉助字源學習生字“謝”和“賽”

  (1)謝:字源演變,根據字典解釋理解“花謝”含義。

  (2)賽:字源演變,透過與形近字“寒”對比、識記。

  4、摘葫蘆遊戲。

  板塊三:再讀課文,釐清故事內容

  1、詢問:那個人最後得到葫蘆了嗎?

  2、指名讀最後一段。

  3、方法指導——圈出關鍵詞:引導學生圈出“沒過多久”“小葫蘆”“都落了”,組合在一起就是故事的結果。

  學習活動二:

  (1)圈:聽課文朗讀,同桌合作圈出關鍵詞句理清主要內容,完成板書。

  (2)說:根據板書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4、交流反饋,板貼黑板,形成故事的流程圖(魚骨圖)。

  5、藉助黑板板貼,學生自由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板塊四:精讀課文,體會葫蘆的生長過程

  1、引出“種葫蘆”片段:這個人可太想要這個葫蘆了。為了這個葫蘆,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你看(出示第一段),他為了得到葫蘆幹了什麼呢?自由朗讀,去尋找答案。

  2、指導“棵”:“一棵葫蘆”指的是“葫蘆苗”。

  3、出示課文插圖,詢問:這棵葫蘆苗發生了什麼變化?

  (1)出示詞條:細長的葫蘆藤、長滿了綠葉、雪白的小花。(指導短語的朗讀:“的”讀得輕短,“長滿了”讀得長一點。)

  (2)出示長句,指導朗讀。

  (3)繼續觀察圖片變化,指導朗讀:花謝了、幾個小葫蘆。(圖文對照,朗讀短句)

  4、根據詞條,感受葫蘆生長順序。

  5、對比朗讀,感受差異(形容詞讓句子更加具體生動):

  (1)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2)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幾朵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6、怪不得那個人說: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指名讀——齊讀)

  7、完成《作業本》P49第三題第一列。

  8、思考: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他最後卻一個也沒得到,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板塊五:學寫生字

  1、出示生字“棵”“盯”,引導學生“一看結構,二看高低,三看關鍵筆畫”(左窄右寬、左高右低等);

  2、教師範寫;

  3、學生練寫;

  4、展示評價(星級):

  (1)坐姿端正得1星;

  (2)書寫正確得1星;

  (3)書寫美觀不用橡皮擦得1星。

  5、學生修改。

  作業:畫一畫葫蘆生長圖,並和爸爸媽媽介紹一下葫蘆的樣子。

  八、板書設計:

  14、

  我要的是葫蘆

  細長的葫蘆藤

  長滿了綠葉

  雪白的小花

  花謝了

  幾個小葫蘆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裡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語文第三冊第四組園的一篇看圖學文文章,這一組園的單元主題是透過詞語和故事使學生受到啟發。這篇寓言故事重點圍繞葫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透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2、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由生字組成的新詞,會寫2個生字。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對低年級的閱讀提出以下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自己觀察畫面,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教學重、難點:

  1、教學的重點:正確認讀生字,透過品詞品句來感受葫蘆的可愛,並能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2、教學的難點: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我的教學重難點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準》以及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二、說學情

  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三、說教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我的課堂中我採用了:情境創設法、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四、說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穎採用多種形式的方法:透過讀讀、畫畫、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形成自主探究式學習,在交流、互動中,樹立自信心,得到相應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五、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課一開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出示葫蘆實物,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我接著讓學生說對葫蘆還有哪些瞭解,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瞭解了葫蘆的有關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了有關葫蘆知識。教師由問題“葫蘆的葉子和葫蘆有什麼關係呢?”轉入了對本課的學習。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藉助拼音多讀幾遍,然後由帶拼音詞語到去拼音、再到單個生字認讀,逐層遞進。在小組內討論記字方法,實現了績優生帶動學困生學習的目標,體現了小組合作。字詞教學應注意音形義的結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學生識字能力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如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做“盯”的動作,讓學生髮現偏旁與字義的聯絡,並讓學生擴充套件目字旁的字有哪些,有意識地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形聲字的特點,這也是學習、記憶漢字的一種方法。“哇”,不僅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語氣詞,同時與前面學過的語氣詞聯絡起來,既學到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知。另外,透過熟字換偏旁的方式,讓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絡起來記憶。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讓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指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為理解與感悟文章奠定基礎。

  (四)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引導學生採用最“語文”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以讀為本”,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透過兩幅圖片的對比,學生會產生疑問,小葫蘆為什麼會落?於是我採用變序閱讀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四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完畫出描寫葫蘆可愛的句子多讀幾遍,引導學生從“細長”、“雪白”、“多麼可愛”、“每天”、“幾次”等詞語進行體會,然後再採用指名讀、齊讀等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從“細長的”體會到葫蘆藤的樣子時,我讓學生說說還可以說“細長的什麼?”這一安排,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掛”用得更準確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掛”還可以換什麼詞?課文中用這個“掛”字給你什麼感覺?從而讓學生體會“掛”字所帶來的美。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藉助圖片,讀出心中的惋惜、難過之情。透過兩幅圖片,瞭解了故事的開頭和結果,教師巧設懸念,“小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是什麼具體的原因造成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詳細瞭解”,一句簡單的過渡語,將下節課要學習的二三自然段輕鬆帶出,使學生感到意猶未盡。

  (五)指導書寫

  本課所寫兩個生字,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說說寫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掛”、“哇”等8個字。

  2、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並且懂得有錯就改,不要等到問題嚴重了而受損失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讀課文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習難字“怪慢”。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課文重點:第一自然段。

  感情朗讀指導點:文中對話

  讀說結合點: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

  教學準備:

  《我要的是葫蘆》的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4課,請同學們跟老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下面我們來展示一下預習成果。

  一、展示成果:

  1、認讀詞語。開火車領讀。齊讀

  2、單個的生字你還認識嗎?組詞讀——小老師領讀

  3、交流識字方法。說說你會記那個字?怎麼記住的?

  4、檢查讀課文(一人一段)讀後評價糾正

  提問: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過渡語:同學們真會讀書,收穫可真不少。下面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眼睛最亮?

  找一找兩幅插圖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二、精讀感悟,讀說結合

  (一)看圖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髮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後呀你就明白了。

  (二)朗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

  (1)描寫第一幅圖的是哪個自然段呀?指名讀。小葫蘆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愛)

  (2)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葫蘆的可愛?(細長、長滿、雪白的、小葫蘆)

  (3)哪個小朋友能把小葫蘆讀得更可愛?讓人一聽就喜歡上它。指名用自已喜歡的方式讀第一段。其它同學評。他就把描寫葫蘆美的詞讀得很優美。這麼可愛的小葫蘆你喜歡嗎?那就帶著你的這份感情再讀。(齊讀1段)

  不光大家喜歡小葫蘆,種葫蘆的人更喜歡。請大家讀句子。

  出示:

  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理解“盯”“自言自語”

  2、在大家的期待中,小葫蘆長啊長,可是葫蘆最後變成什麼樣子了呢?齊讀最後一段。出示圖:多可惜呀!

  3、學習2、3自然段

  過渡語:小葫蘆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1)請小朋友們讀課文第2、3自然段找答案吧。學生自由讀書。

  (2)指名回答,隨機板書:蚜蟲

  (3)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裡怎麼想的?出示句子: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你能不能給句子換一種說法?

  (4)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了些什麼,他又是怎麼回答的?讀第三段,邊讀邊用用“~~”畫出鄰居說的話,“——”畫出種葫蘆人所說的話。

  (5)畫完後,同桌分角色朗讀。

  (6)指名分角色讀。

  葉子上的蟲還用治?他想的是:———

  (7)小朋友認為他想得對不對,大家討論一下葉子上的蟲到底用治不用?小組討論彙報。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7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主要講述了一個種葫蘆的人,眼睛只盯著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也不治,結果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在反覆朗讀和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體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教學重點:

  1、學習11個生字,會寫8個字,培養識字能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教學準備:

  教師:生字卡片,課件,一個葫蘆

  學生:課前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收集有關葉子作用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看圖質疑,提示課題

  1、課件出示畫面:“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透過觀察讓學生知道綠葉蔥蘢,小葫蘆可愛;再出示畫面:“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個都落了”。透過兩幅圖對比,引導質疑: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都變黃了,落了呢?

  2、提示課題:我要的是葫蘆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

  2、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讀一讀。

  3、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三、自主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1、再讀課文,聯絡生字前後的詞語或句子讀誰字音。

  2、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指名讀生字卡片。

  (2)開火車讀去掉拼音後的生字。

  (3)輪讀生字詞語卡片。

  3、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全班交流。

  4、用生字口頭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組得正確。

  5、指導書寫: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點指導“爬”、“謝”、“慢”等字。

  四、熟讀課文,瞭解文中的道理

  1、學生自由讀課文,想想讀懂了什麼?

  2、出示課件插圖,學習第一自然段。

  (1)開始小葫蘆長得怎麼樣?(很好、很茂盛)

  (2)你從哪兒看出這棵葫蘆長得好。

  (藤長;葉綠多;花是雪白的,葫蘆可愛)

  (3)出示片語讀一讀

  細長的葫蘆藤、長滿了綠葉、雪白的小花、可愛的葫蘆

  (4)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2、3句話,讀出喜愛之情。

  3、這麼可愛的小葫蘆,逗人喜歡嗎?從哪句可以看出來?

  4、分小組比賽朗讀第1自然段。

  5、最後,種葫蘆的人收到葫蘆了嗎?請看最後一自然段。

  學習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

  2、說說讀後有什麼感想?

  3、指導朗讀,讀出惋惜的語氣。

  4、過渡:為什麼小葫蘆開始長得那麼可愛?後來卻落了呢?請大家看二、三自然段。

  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讀

  2、出示課件(插圖二)觀察後問:葉子有什麼變化?這些蚜蟲會怎樣?可他是怎麼想的?

  (1)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2)讀句子,注意讀出反問的語氣。

  (3)猜猜他在想什麼,引出陳述句。

  (4)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不怕。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5)再讀句子,注意加強肯定。

  (6)開火車比賽讀。

  3、找出種葫蘆的人說的話,鄰居的話。

  4、分小組討論,如何才能讀好他們的話。

  5、彙報。師相機指導,重點指導以下內容:

  (1)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①理解詞語:盯著、自言自語,加上動作幫助理解。

  ②葫蘆並不可能賽過大南瓜,由此說明那個人十分喜歡葫蘆,希望葫蘆快些長大。

  ③兩個“快長啊,快長啊”讀出迫切之情。

  (2)那個人感到很奇怪……我要的是葫蘆。

  讀好問句,體會種葫蘆的人一心只想要葫蘆。

  (3)一個鄰居看見了……快治一治吧!

  勸告的語氣,體會鄰居著急的心情。

  6、學生分角色表演讀。

  7、課件演示:

  小葫蘆和綠葉的對話——葫蘆藤每天向葉子輸送養料,葉子再將養料輸送給小葫蘆。蚜蟲吃綠葉,使它無法輸送養料。小葫蘆因沒有養料供給,隨即變黃落下。

  8、說說你對種葫蘆人的看法。你想對他說點什麼?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嗎?

  五、啟發想像,拓展學習

  1、討論: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麼呢?

  2、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3、編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有一天他發現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那個人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呢?比一比,誰的故事編得好。

  六、作業

  1、朗讀全文。

  2、寫一寫你想寫的詞、句。

  板書設計:

  23、我要的是葫蘆

  (長了蚜蟲的葫蘆葉圖片) (長了許多蚜蟲變黃的葫蘆葉圖片)

  (正常的葫蘆葉圖片) (正常的葫蘆圖片)

  不怕

  不治

  (變黃枯了的葫蘆圖片)

  教學理念:

  《我要的是葫蘆》透過一個種葫蘆的人,不知道葉子與果實的關係,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學生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絡的。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於並善於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自讀—發現與探究

  自讀是學生對課文最初的接觸與認識,也可稱為初讀。它伴隨著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和思維活動。自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根據自己的認識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發現問題,或藉助工具自行解決,或課堂討論。因此,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充分地去讀,去發現,去探究。

  2、討論—理解與深化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課文緊緊圍繞“葫蘆”不斷髮展下去。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兩個主要問題進行討論: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誰喜愛葫蘆?

  (2)那個人這麼喜愛葫蘆,為什麼沒有得到葫蘆?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涵蓋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理解課文的重點。透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中心就有了深刻的認識。

  3、表演—積累與創造

  表演就是要求學生輔以表情、動作,將課文所表達的內容透過自己的言談舉止表現出來。《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適合表演。教師要營造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都來做演員,都來做導演,在表演中,使學生的語感得到了訓練,個性得到了張揚,創造性也得到了培養。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優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葫、蘆、藤、哇、盯、鄰”。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嘆句的語氣。

  3、學寫“掛、哇、每、慢”這四個字。

  教學重點: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

  教學難點:體會感嘆句的語氣。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圖畫-- 葫蘆,這是什麼?葫蘆可以入藥,能治病。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跟葫蘆有關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蘆》。請同學們讀一讀,糾正讀音:蘆:讀“葫蘆”一詞時,是輕聲,跟著老師再讀。想一想怎麼記?

  3、範讀課文。認真聽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自學課文

  1、藉助拼音把樹葉裡的生字讀正確,並想一想該怎麼記。

  2、給課文標上小節號。

  3、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三、說話: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四、學習課文第一節

  1、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人的葫蘆園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第一節,思考:葫蘆一開始長得好嗎?你從那裡看出來?(細長的葫蘆藤“藤”藤字怎麼記:這長長的順著竹竿爬上去的就是葫蘆藤。點雪白的葫蘆花綠色的葫蘆葉可愛小葫蘆)你知道可愛的小葫蘆是怎麼長出來的嗎?你能用先……再……最後……來說一說嗎?綠色的葫蘆葉和可愛的葫蘆有關係嗎?看課件葫蘆的葉、果的關係。葫蘆根葫蘆莖和葫蘆葉向小葫蘆輸送養分小葫蘆漸漸長大了。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小葫蘆這麼可愛,他從心底裡發出感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記“哇”字這是什麼句?應該怎麼讀。誰來試一試。

  2、細長的葫蘆藤綠色的葫蘆葉雪白的葫蘆花可愛小葫蘆你喜歡這棵葫蘆嗎?我也好喜歡這棵葫蘆我要用的朗讀來告訴它。範讀。你想試試嗎?(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討論:那個人喜歡葫蘆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課文中劃一劃找一找。

  (1)“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每天都”“幾次”說明什麼?你能用每天說一句話嗎?

  (2)“他盯著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指導看圖,認識“盯”,理解“盯”(像這樣眼睛都不眨的看叫盯)、“自言自語”的意思;你看這裡一下子用了兩個感嘆號。說明這個人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找一樣東西代替葫蘆演一演這個種葫蘆的人從這裡你看出了什麼?

  4、看著這麼可愛的小葫蘆都落了師:小葫蘆掛在藤上,風一吹,小葫蘆輕輕地搖動起來,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

  5、師:多麼可愛的小葫蘆!怪不得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6、可愛的小葫蘆是怎麼長出來的,你會給句子排排隊嗎?

  過渡: 那種葫蘆的人每天每次去看的時候,最大的希望是什麼呢?引出—

  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 好呢!”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種葫蘆的人正美滋滋的看著它呢。那麼他的願望實現了嗎?看課件咦長得好好的葫蘆怎麼都落了呢?

  可結果呢?齊讀最後一段

  五、學習最後一段

  望著一個個落下的葫蘆,那個人的心情怎樣?對照課文插圖(可惜!傷心!難受)把我們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怎麼會這樣呢?下節課我們幫他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