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學設計範文(精選1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會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
(二)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透過探索、實踐,歸納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積極參與量角的學習活動,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的簡潔嚴謹,激發學好數學的願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正確量角。
教學難點:量角時能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三、教學準備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1)複習角的概念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誰能說一說什麼樣的圖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談話:在角王國裡有許多成員。有一天,角成員們在草地上做遊戲,玩著玩著,其中的兩個成員吵起來了,它們都說自己比對方大。∠1說:“我的邊長,所以我比你大。” ∠2說:“邊長有什麼用,我的開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問:他們到底誰說得對呢?有什麼辦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觀察、用三角尺測量。
③揭示課題:看來,我們要比出這兩個角哪個大,大多少,需要測量。怎麼量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學習,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產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組合作:選定三角尺上的一個角進行測量、比較
②彙報交流:說一說你選的是三角尺上的哪個角,怎麼量的?量的結果是怎樣的? 預設: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質疑:我們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們的大小,但是還是不能準確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兩個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麼辦?
生:測量出兩個角的大小。
(2)介紹1°角
①談話:對,要準確測量一個角的大小,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角作單位來量,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角的單位。
②課件演示:人們將圓平均分成360份,將其中1份所對的角作為度量角的單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記作1°。
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設計意圖】度量需要統一的標準,學生藉助三角尺中的同一個角比較角的大小,滲透了度量時標準要統一,喚起了學生度量的經驗。藉助課件認識1°角,既有助於學生形成1°角的表象,瞭解角的單位及符號,又有助於學生了解量角器的構造原理,為認識量角器做準備。
2.認識量角器
(1)談話:瞭解了1°角是如何確定的,我們再來認識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討論一下這些量角器有什麼共同點? 彙報交流:誰來介紹一下,你有什麼發現?(配合課件演示)
學生:半圓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箇中心點,兩圈刻度,分別從0°到180°,每兩個數字之間相差10,有兩條0°刻度線等。
(3)操作活動:用兩根牙籤,在量角器上擺角
①擺一個直角。
學生試擺後交流方法。(擺角時,一條邊對準0°刻度線,另一條邊對準90°刻度線,頂點與中心點重合。)
②擺一個60°的角
學生試擺後提問:你是怎麼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對的角是1°,60份所對的角就是60度。
③擺一個120°的角
呈現錯例,比較辨析。
【設計意圖】瞭解量角器的構造原理,透過動手擺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
3.用量角器量角──教學例1
(1)出示例1:怎樣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數?
(2)學生獨立嘗試量角,小組交流量角方法。
(3)學生展示量角的過程
(4)嘗試歸納量角的一般步驟: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一條邊重合,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
②角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5.反饋:照樣子,量出∠2的度數。
學生展示量角過程,敘述量角方法。
6.小結
【設計意圖】本環節注重量角步驟的歸納與提煉,注重培養學生在實踐、辨析中學習新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傾聽的習慣。
三、鞏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個角的度數。
學生獨立度量後交流方法。
(2)猜猜看
看角的一條邊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數。
(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數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
學生展示量角過程,敘述量角方法。
【設計意圖】注重量角的技能訓練和個別指導,使學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全課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個角的度數,再量一量。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度量角的具體步驟,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並把量得的結果用符號"。"表示。
2.使學生認識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計量角的常用單位"度"。
教學重點:
掌握量角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角的度量。
教學過程:
(一)直觀演示,感受新知:
1.教師課前在黑板上畫一個30。的角。
2.請學生上來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3.請學生上來用可旋轉的教具表示一個比黑板上的角還大一些的角。
為什麼這個同學表示的角比黑板上的角要大呢?
(因為兩條邊叉得大)
4.到底大多少呢?靠肉眼能判斷出來嗎?
看來只能依靠工具才行。
(二)度量角度,樹立印象:
1.認識度量工具。
測量長度的工具是什麼?測量角度的工具--量角器。
2.觀察教師的木製量角器,觀察上面的數字,你發現了什麼?
3.量角器應怎樣放在角上,才能正確測量呢?請討論……
A.頂點對中心
B.一邊對0刻度
(一邊不對0刻度可以嗎?稍後的實際測量中可以點一點,以示它的方便與快捷)
4.現在量角器放在角上(教師黑板上演示),現在角的兩邊看不見了,該怎麼辦?
A.拿小一點的量角器。(這兒合適嗎?)
B.延長角的兩邊。(可以嗎?為什麼?)
5.讀出這隻角的度數。(兩個數中應讀哪一個數呢?為什麼?)
角1是30度記作30。
即角1=30。
教師說明"。"的表示方法。
1.看書本P53看這個角是幾度,填在書本上。
測量以後請想一想:說明什麼問題?
(三)實踐操作,形成經驗:
1.測量P54的試一試題中的兩個角是幾度。
2.測量P54第1題展開閱讀全文
A.看一看,哪幾只角是直角?
量一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直角都是90度)
B.再量一量角3與角4。
填空:P54第2題
3.第54頁第3、4題
(四)小結:
角的測量方法。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統一的單位,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各種角的度數。
2:透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教學中注重滲透數形的結合思想。結合生活實際,體會量角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量角器的使用。
學具、教具準備:
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學設計:
課前活動:你玩過滑梯嗎?來,我們自己做一個滑梯的小遊戲: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來,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樣把盒子傾斜起來,把橡皮放在上邊,你看會發生什麼情況?你喜歡什麼樣(角度)的滑梯?說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活動一:讓學生比較一下∠a和∠b,這兩個角哪一個大?
你們想不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較角的大小。
學生分組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量角。可能出現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來量
(3)描出一個角,將描的角移動後來比較。
(4)用活動角來比較。
(5)用小角來量。
(6)用量角器來量。
學生探索活動時,主要引導學生用小角來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讓學生把所用的小角對摺後再來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說明誰大誰小呢?
此時講解:測量長度有長度單位,測量重量有重量單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單位?
活動二:嘗試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嗎?(看誰是優秀的解說員活動)看能不能讓學生透過看書,與小組成員交流,從量角器上面的字開始介紹,把量角器的特點介紹出來。
(師講:將圓平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對的的角叫做一度,記作1度。通常用1度作為度量角的單位。)
生介紹後,師引導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出:
①能從量角器上找到直角嗎?(要說出直角的頂點和兩邊的位置——認識量角器的中心與零刻度線)
②你能找到幾個直角?(要說出直角兩邊的刻度,注意區別內圈刻度線與外圈刻度線)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最小的角嗎?(說一說它與直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它是直角的九十分之一,或直角是它的九十倍)
④向學生介紹如何規定1度的角(度量角的單位)後,明晰直角是多少度?平角是多少度?
3、再量∠a和∠b。
找學生演示量角的過程:學生在演示時,透過學生的操作,初步引導學生理解點對齊,邊重合。
學生動手操作量角,可能出現的錯誤有:
1、中心點與頂點沒有對齊、
2、0刻度線沒有與一條邊對齊
3、沒有分清是讀內圈還是讀外圈的度數。
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進行指導講評。(此時,還應該注意:學生易錯的題目學生如果不出現,還得以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做一下)
討論交流量角的方法,然後彙報應該量角時應該注意什麼。
注意:測量往往有誤差,所以學生量得的結果很可能不一樣。針對這種現象要討論:為什麼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測量得到的都是近似結果,測量的誤差也因人而異)有什麼辦法可以減少誤差?(比如,延長角的兩邊,使它們超過量角器的半徑……)
鞏固練習:
p28練一練,第3題生獨立練習
第2題引導學生結合三角板來估計角的大小
總結:我們在這節課中,有什麼收穫呢?
學生交流總結量角的方法後彙報。
課外作業:體會量角的用處 我們要設計滑梯,如何來設計坡度?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一)、結合具體的活動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二)、透過觀察、比較、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三)、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在活動中感受探索的樂趣,形成勇於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認識量角器和度量單位,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確度量。
關鍵:正確擺放量角器,明確所量角的度數是看量角器裡圈的度數還是外圈的度數。
教具準備:
量角器、三角板,25頁上圖。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一天角的王國裡發出了爭吵聲,(示兩個相差很小的角:∠A和∠B )∠A說我大,我應該當大王。∠B說我大,我應該當大王,就這樣他們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了起來。同學們,他倆到底有多大?今天我們來度量角,當一次法官來幫他們斷這場官司。板書: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嘗試操作:
1、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首先,我設計了一個比角的活動,發給每人一張畫有∠A 和∠B的題單。問:你有辦法知道∠A和∠B分別多大嗎?看誰想的辦法又多有好。
然後,由學生操作,交流方法。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方法:有的……有的……還有的……
最後,教師小結:你們真善於思考,想出這麼多比角的方法,不過這些方法只能比出誰大,但到底是多大?這就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角的單位和工具。
2、認識計量角的單位和量角器
首先結合教具(25頁上)圖向學生介紹角的度量單位:一個圓被平均分成360份,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叫做一度,記作:1 ,(板書:1度,記作1度)。這一週就是360度。順利引出周角=360度(板書)。同時引導學生建立10度、30度、45度、60度、120度、150度的表象,為後邊的練習第二題打下基礎。
然後、引進量角器:演示並告訴學生,將教具一半移走。剩下的一半加上刻度,就製成了現在的量角器。請大家拿出量角器觀察,再與同桌交流“你從量角器上都看到了什麼?”
最後,用投影儀出示量角器,集體彙報,引導學生說出:
(1)、有180個小格,一格是一度,共180度。板書:平角=180度。
(2)、有中心點和零刻度線
(3)、讀數有兩種排列方式。
3、第三環節就是使用量角器量角。
先讓學生藉助書上的試一試的測量,試著說說量角器的擺放以及讀刻度的方法。之後請一名學生到黑板前邊操作邊介紹,教師協助操作,逐步引導,最後精闢歸納出量角的一般方法:
(1)、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即點與點重合。(板書)
(2)、角的一條邊與量角器的零刻度線重合。即邊與邊重合。(板書)
(3)、讀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若角的一條邊與內圈的零刻度線重合,則看另一條邊所指的內圈的度數;若角的一邊與外圈的零刻度線重合,則另一條邊所指的外圈的度數。
過度:在讀角的度數時要知道對不對,你還有沒有什麼小竅門?
引導學生討論:觀察量的角是銳角還是鈍角,銳角的話選擇較小一個度數,鈍角則選擇較所大一個度數。
最後,讓學生親自實踐,在題單上量角。教師巡視,重點指導量角器的擺放和讀度數。指名彙報度量的結果,教師板書:∠A=80度,∠B=85度,板書之後強調書寫角的度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教師小結:現在,有理有據,我們可以宣判結果了:角國裡的國王是∠B。再一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第一題(書),誰說得對小黑板出示練習
第二題(書),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小黑板出示)。
第三題,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板每一個角的度數。讓學生記住度量的結果,為下一節課用三角板畫特殊度數的角做準備。
第四題,在身邊找角,量角。你還想知道身邊哪些角的度數,就找出來量一量,把結果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的收穫一定很大。把你的收穫講給全體同學聽。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37—38頁的內容和練習四的相關練習題 教學目標:
1. 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會用量角器量角。
2. 透過一下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具準備:
每個同學一個信封,信封裡有兩根相同的小棒,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小組操作——深化角的本質
教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一個信封,裡面放有兩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兩個同學的小棒長短相差很多。
師:取出自己信封裡的兩根小棒擺角。同桌比一比,看誰擺的角達? 師:同桌兩個同學的小棒長短不一樣,這樣比較角的大小公平嗎?
二、層次鋪墊——突破難點
(一)量角器的認識
1. 認識量角器
⑴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麼?這些刻度怎麼分的?這些數有什麼規律?
⑵學生彙報研究的結果。
根據學生的交流彙報,教師板書:中心、0刻度線、內刻度、外刻度。
⑶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展示: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遊戲
師:我們做個遊戲,看怎麼把我們的身體變成一個達量角器。
教師帶著學生量手臂伸開,右(左)手是0刻度線,,手是180刻度線胸前是中心點,也可以看成角的頂點。下面我們用身體表示出量角器上各個度數的角是什麼樣的。從0度開始,即從兩臂重合開始,右(左)臂不動,左(右)臂慢慢展開,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變化過程,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91度,100度??180度。
師:我們表示量角器上各個度數的角時,哪裡在動,哪裡不動?
回答後小結:0刻度線不動,每個度數的角都是從0刻度線處張開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內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並用手比劃同樣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這些角並記一記。
2. 學習量角的方法
⑴教師出示一個角,先讓學生估計大小,在嘗試用量角器量角。 ⑵學生小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師演示詳細介紹量角的步驟並板書。
⑷出示60°、120°的角,讓學生讀出角的度數(在作業紙上)。根據手中的量角器,師生討論:為什麼同一個刻度,一個表示60°、另一個卻表示120°呢?讓學生談談在量角器上讀角時要注意什麼。
(三)知識整理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一起來回顧一下。
量角器的結構有那些?應該作業量角?現在,我們一起來運用已經學到的知識。
三、拓展延伸——熟練應用
1. 做一做:教材38頁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頁第3題各時間所成的角的度數。
3. 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本課突破對策具體步驟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義引出可以用單位小角來度量角的大小。
2.做遊戲(伸展運動)想象角的動態變化,為抽象的量角器測量奠定了直觀的基礎。
3.學習量角器的測量和內外刻度原理,都是採取層層滲透、處處鋪墊的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線與角”
【教材簡析】
教材透過用小角去測量大角究竟有多大這一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確定角的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在介紹1°作為角的度量單位的過程中引入量角器,並用量角器去測量角的大小。本節課結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從讓學生追問為什麼這樣規定的需要出發,設計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的環節。
【教學目標】
1.在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產生度量角的需要,感受1°角產生的必要性。在用單位角度量的過程中產生對量角器的需要,理解量角器的構造原理,初步學會用量角器測量角。
2.在逐步精確的測量過程中,體會思考數學問題的嚴密性與邏輯性。
3.在活動中感受到人類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習數學的情感,感悟到學習數學快樂。
【教學準備】
1.量角器、三角板、信封(內裝60°、50°、20°角的紙片及由60個1度角組成的大角)
2.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在比較角大小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單位產生與形成過程
1. 明確比較方法,產生度量需要
(1)比較角的大小
教師黑板上出示4個角①50°、②60°、③35°、④110°,請學生比較大小。
(2)交流比較方法
直觀比較角的大小,得出不能直接看出∠1和∠2的大小。學生可能出現的比較方法:
a、重疊法比大小
b、臨摹法比大小
c、藉助活動角比大小
交流時,引導學生注意體會“頂點對齊、邊邊重合”的比較策略。
[設計意圖]“頂點對齊,邊邊重合”是進行角的大小比較,也是一個量角的過程,這也是為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進行滲透!
(3)準確描述角的大小
思考:要想知道∠2有多大?∠1有多大?∠2比∠1大多少怎麼辦?
引導學生想辦法來量。
2、量角的大小,產生對1°角的需要
(1)討論如何量角的大小
電腦演示測量長度和麵積時所用的單位。請學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麼做標準呢?
[設計意圖]數學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品質就是“建立聯絡”,由於測長度用的是特定的長度作標準來測、測面積用特定的正方形的面積作標準來測、測角的大小就用特定的小角作標準來測,這樣在此複習測長度和麵積的`方法,期待順利過渡到測角用小一點的角作標準。
小組討論後達成共識:用小一點的角去量這個大角。
(2)小組合作量角的大小、並彙報辦法
老師為學生提供用透明的硫酸紙做20°的小角和∠2、∠1,供學生操作用。
第一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2有多大,得出正好是3個小角 。
師:用小角去測∠2正好,那用它去測∠1呢?動手試一試。
第二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1有多大,得出2個多的小角。
師:用小角去測∠1時是有2個小角還多,但3個又不夠?這樣又不精確了,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思考把測量的小角變得更小。
師:怎樣把這個小角變得更小呢?
第三次:再用對摺後的小角去量∠1,得出正好5個新的小角那麼大!
師:用對摺後的這個小角去測∠1正好,那去測∠2呢?(正好6個)是不是說用這個小角去測∠3、∠4也一定正好呢?不正好又該怎麼辦呢?
引導學生思考把這個小角變得再小!
師:那要小到什麼程度呢?
[設計意圖]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測角的大小,用作標準的角應該儘量的小。
3、介紹角的度量單位
師:過去人們認為我們生活的地面是平的,他們發現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而太陽與地球中心連成一條線,再與地面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角,太陽走到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角,這樣人們把太陽昇起再落下這個過程與地面形成的角平均分成180份,就有180個小角,每個小角就是1度。
[設計意圖]介紹了古時候人們是如何規定1度的,這也是追根溯源的最好體現,我們在設計時爭取還知識以本來面目,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感受數學的神奇、有趣與博大,同時也能瞭解一些數學文化。
(電腦演示把圓平均分成360份的過程)將圓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對的角叫做1度,(記作1°)通常用1°作為度量角的單位。
給學生提供一個近似的1°角,拿在手裡仔細看一看;開啟書看看書上的1°角;再把眼睛眯到快閉上了,眼角大約就是1°;讓學生感受1°角的小!
[設計意圖]相比1釐米、1平方釐米、1分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1度的表象更難建立,這樣的設計也不能讓學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只是想讓學生知道1度角是很小的,小到什麼程度可以自己去感受。
活動二、在量角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器產生與形成過程
1、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產生“用量角器量”的需要
引導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角的大小了,並試著用1°角去量∠2。
學生在試著量的過程中感受到測量的麻煩和不準確,並思考對策。
[設計意圖]學生真的去測過後,會發現這樣的測量在理論上能實現,可現實中真的太難辦到了,這樣學生就有一種改進測量方法的需要,在這種需要的推動下,學生會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2、製作量角器
小組討論交流後全班達成共識,把60個1°角合在一起形成一個60°的扇形,用它去量角的大小。並試著去量∠1、∠2,談談量後的感受?方便嗎?
請學生思考怎樣改進這個“量角器”?
老師這時可以提供給學生直尺作為例子!讓學生思考為什麼直尺在測量長度時那麼方便呢?引導學生在這個簡易的“量角器”上標上刻度。
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來量黑板上的∠4,感受這個簡易量角器的小。
師:既然還是麻煩,測量時需要移動,還不準確?該怎麼辦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沒有標刻度的60度的簡易量角器太小,不能滿足測量所有角的大小的需要;還有沒標刻度太不方便,容易數錯。從而為感受量角器的偉大發明。
3、認識量角器並用量角器測量
請學生拿出書桌堂內準備好的量角器,對照螢幕和老師一起來認識量角器。
認識後,請同學們接受挑戰,根據剛才的學習和以前自己對量角器的認識,同桌兩人分別來試著量一量∠1、∠2的度數,也驗證一下大家用簡易的“量角器”測量的結果對不對?
請同學到多媒體展臺下示範並彙報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彙報後引導學生交流內圈和外圈度數的讀法,明確測量方法。
引導學生與自制的“量角器”比,感受量角器的方便。
[設計意圖]在感受量角器的方便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人類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習數學的情感,感悟學習數學的快樂。
活動三、建立常用角的直觀表象,提高估計意識
1、量一量有趣的角度,形成30°、60°的表象
(1)60°——立正時兩腳之間的角度。
(2)30°——室內樓梯的最適宜坡度。
2、先估計再測角的大小
出示人們電腦打字最佳姿勢圖片。先估計再測量:眼睛與電腦螢幕上下邊所形成的 角、肘部所形成的角。
[設計意圖]在練習階段這樣的設計,主要是想讓學生建立30度、60度等特殊角的表象,也以此來培養估測意識,雖然這一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但只有這樣不斷地滲透才能使“學生有估測意識”變成一種可能。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7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下列三種椅子問學生:你喜歡坐哪種椅子,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作如下小結:根據剛才同學們的交流,看來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種椅子就是專門給登月的宇航員設計的,要造這樣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辦法知道它的角度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認識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
(1)師:量角用什麼工具?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小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學生彙報研究的結果。注意這裡要儘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來解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要說明哪裡是量角器的中心,哪裡是0度刻度線及內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據回答作出下列板書:中心、0度刻度線、
使學生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角的度量單位
內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學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教師可提下列問題啟發:根據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數,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觀念。
(1)讓學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對的角用細絲遊戲棒(在一種塑膠掃帚上剪下的)在課桌上擺一擺大約有多大。
(2)與學生共同討論,得出同學們剛才擺出的這個角就是1°角。
3、認識幾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為什麼?
(在量角器上畫出20°的角,其中每一個刻度都用虛線標出,便於學生講出為什麼20°的道理,圖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畫在印在紙上的量角器上)。和學生一起討論為什麼同一個刻度,一個表示60°,另一個卻表示120°?從而讓學生談談在量角器上讀角時要注意什麼?突破讀內外圈刻度易錯這一難點。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問:這個角你能讀出它的度數嗎?(因為沒有標角的度數,所以學生讀不出)。接著問:要讀出這個角的度數該怎麼辦?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按步驟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與角一條邊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教師邊說明邊演示,巡視加以指導。
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並指出這些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嘗試測量,測量後由學生做示範(邊量邊說明是怎樣量的)。
學生再用量角器量書上的兩個角各是多少度。“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數(p39、3)。(突出第二個角的邊不夠長可以延長邊來量,要問學生為什麼可以延長邊來量的道理)。
四、比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兩組角,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p38例1)
討論: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總結結論: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係。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開的大小,開得越大,角越大。
五、鞏固練習: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個角的度數,然後驗證。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數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課堂小結
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七、課後作業:
p40、5、7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內容:
角的度量教材第26~28頁
二、教學目標
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並知道它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角。
2、透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透過聯絡生活,使學生理解量角的意義。
3、透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時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4、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量角器,認識內刻度線、外刻度線、0刻度線和中心點。知道角的計數單位“度”及相關知識。
2、掌握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能正確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四、教具準備:量角器、三角板。
五、過程:
(一)匯入
教師:昨天我們根據角的邊張開的大小認識了幾種角,你們還記得嗎?
學生說後,請他們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即:周角、平角、鈍角、直角、銳角。
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呢?大家會比較角的大小嗎?
教師出示兩個大小相近的角,問同學:∠a和∠b誰大誰小呢?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a和∠b究竟誰大呢?那大多少呢?大一點?這一點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度量,相信學過這節課後,你就能解答這個問題了。
板書課題:角的度量
設計意圖:透過以問題的形式引出量角器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量角器
教師:為了使測量更準確,描述更清楚,就產生了標準的測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板書:量角器)
出示一個量角器。教師邊說邊演示:人們將圓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對的角叫做1度,記作1°,通常用1°作為度量角的單位。
板書:度1°
提問:你知道一個周角是多少度嗎?(360度)
一個平角是多少度呢?(180度)
介紹: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
2、認識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線、內外圈刻度。
(1)指導
請大家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
(2)小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學生彙報研究的結果。注意這裡要儘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問題還可以讓學生來解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要說明哪裡是量角器的中心,哪裡是0度刻度線及內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據回答作出下列板書:中心、0度刻度線、內刻度和外刻度。
小結:量角器上有中心、0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和外刻度線。
3、量一量。
教師:我們瞭解了量角器上有什麼,究竟怎麼使用它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1)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7頁“試一試”,寫出∠a和∠b的度數再讀一讀。
教師:透過觀察以上兩組角,我們會讀角的度數了,那該怎樣量角呢?請你與同學交流量角的方法。
學生交流完之後,請兩位學生到前面演示說明。
透過學生的演示度量,老師組織學生總結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指導學生實際操作,按步驟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線與角一條邊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對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
教師:我們可以把這三句話概括為四個字“兩合一看”。“兩合”是指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設計意圖:透過角的測量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體驗充滿探索與創造的數學活動。
(2)突破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圈刻度的難點。
提問:量角器上為什麼有內外兩圈刻度呢?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疑問研究。
出示130°和50°的兩個角
教師:左邊這個角的度數是多少?
是130°還是50°?讀內圈刻度,還是讀外刻度線上的數?
學生明確:這個角的度數是130°,要讀外刻度線上的數。
教師:右邊這個角應該看內刻度,還是外刻度?是多少度?
學生:這個角是50°,應該看內刻度。
質疑:為什麼左右兩個角看的刻度線不一樣呢?什麼時候看內刻度?什麼時候看外刻度呢?
學生小組交流。
學生可能會想到以下幾種情況
學生甲:我們小組認為,在讀度數之前應該先判斷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銳角,如果是鈍角肯定大於90°,是銳角要小於90°,然後再找刻度就不會錯了。
學生乙:我們小組認為,要先找0刻度線,如果一條邊壓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線,那麼肯定讀外圈刻度。反過來壓住的是內圈刻度的0刻度線,就要讀內圈刻度。
……
教師:這幾個組的方法聽起來都挺有道理,我們不妨試一試,哪種方法更好。
設計意圖: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新學的知識,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3)學生練習量角,鞏固新知。
小結量角的方法——兩合一看
提問:看角的度數時要注意什麼?
學生:要注意是看外刻度線還是看內刻度線。
問:什麼時候看外刻度線,什麼時候看內刻度線呢?
小結:找0刻度線,如果一條邊壓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線,那麼肯定讀外圈刻度。反過來壓住的是內圈刻度的0刻度線,就要讀內圈刻度。
設計意圖:學生先獨立練習,再交流訂正,使學生能在練習中進一步將知識內化,並相互幫助提高。透過遊戲活動,讓學生自主測量角,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三)課堂作業設計
1、教材第28頁第1題。
學生在找出正確答案後,應該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教材第28頁第2題。∠1的方向是朝下,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量角的方法,然後再進行度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了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麼?怎樣讀角的度數?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37--38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自己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認識量角器的結構與功能,透過自己的探索、實踐,總結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學會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統一角的計量單位的需要,認識角的計量單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透過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觀念,感受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
3、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具準備:
教師用的活動角和量角器各1個,為學生每人印製120°
和50°的兩個角,學生每人準備量角器1個,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動角,提問:要把這個角變大一些,可以怎樣做?變小呢?
學生討論,明確: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兩條邊*開一些,角就大一些;把兩條邊收攏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我們以前學習量線段,是用釐米、分米、米來度量表示,那麼,角的大小怎樣度量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認識量角器:走迷宮,找城堡
1、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麼?
2、組織學生交流,說說看到些什麼。結合學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個大迷宮不容易看明白,在這個迷宮裡有4座大城堡:中心點、0°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
3、出示教師用的量角器,請同學們一起走走迷宮,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給同學看。並指出內刻度線的0°刻度線、外刻度線的0°刻度線,結合學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計量單位“度”,並觀察1°角的大小。
三、學習量角、編兒歌
1、我們認識了量角器,瞭解了4大城堡,你們會量角了嗎?請同學們開啟書第19頁,照書上的樣子試著量角。
2、組織學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問:有沒有興趣把量角的過程編成兒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練習紙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編成兒歌,發揮集體智慧。
提問:拿著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幹什麼?
用量角器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師生共同操作,這一操作過程簡單點怎麼說?
學生議:(點對點)板書。
第二步幹什麼?怎麼編兒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條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學生初議(線對線或線對邊)
師生依次分步操作,找關鍵字編兒歌:
“點對點,線對邊,再看另一邊”
追問:這另一邊的度線上有兩個刻度,應該讀哪一個度數?為什麼?
兒歌怎麼補充?全班討論,把兒歌板書完整。
“點對點,線對邊,再看另一邊,0在外數外,0在內數內”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學生試著量出練習紙上的另一個角(120°的),先估計,再邊讀兒歌邊度量。讓學生說說怎樣量角,怎樣讀出度數的。
2、遊戲:猜一猜,課件出示。
①將角的一邊和零度刻度線覆蓋住,只露出另一邊所對的刻度,內圈70°,外圈110°,學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邊的零刻度為始邊,讀內圈刻度,也可能以左邊的零刻度線為始邊,讀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現,這個角是70°。
②繼續猜,方法同上,內圈130°,外圈50°,角的一邊落在左邊的零刻度線上。這個角應該讀外圈刻度50°。
③繼續猜,方法同上,內圈120°,外圈60°,有的讀內圈刻度,有的讀外圈刻度,結果都錯了。原來,角的一邊已不在零刻度線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題,再在小組內交流。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本領,獲得了哪些認識?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理解角的意義,認識量角器,並能正確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標:透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透過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量角器,正確使用量角器。
難點:量開口向上、向下和邊不夠長的角
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配合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我準備的教學工具有:
多媒體課件、紅領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圖片、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談話匯入:週末,海爾兄弟決定去郊外爬山,當他們達到山腳時:(課件出示海爾兄弟的對話),此時,擺在海爾兄弟面前的兩座山坡都可以到達山頂,但是一個平緩,一個陡峭。
2、師問:如果你是他們,你們會怎麼選擇?引出坡度的問題,在我們數學裡研究的實際就是角度的問題。我們說第一個山坡比第二個山坡大,實際就是第一個角比第二個角大。
3、質疑:你知道第一個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嗎?
引入:為了準確測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統一的計量單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角的度量。(板書:角的度量)接著問:用什麼去量?從而引出量角器。(板書:量角器)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老師引用了同學們熟悉的動畫片海爾兄弟的形象,來引起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慾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導”(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的過程)
1、觀察:先讓學生取出量角器觀察,和同桌相互說一說量角器是什麼形狀的,上邊有什麼。
2、交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發現。有的說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線;有的說有數字,不管從左至右,還是從右至左,都是從0到180;還有同學發現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間有一個點……
3、課件自動播放的形式,讓同學們認識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內刻度及外刻度。(課件出示)
4、讀寫:用符號表示角的度數。
5、練習:寫出下列各角的度數的練習,同時強調在書寫角的度數時應注意的問題。
【設計意圖】利用現代教學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為學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鋪墊。
(二)“探”(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1、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角圖片(50度),先讓學生猜這個角的度數,再照樣子量出這個角的度數。
2、讓學生彙報量出的結果,同時引導學生:嘗試用“首先……然後……再……”的陳述方法把量角的過程說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過程。
4、用課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種畫法,讓同桌相互彙報自己量出的結果。總結:我們讀角時要注意分清內圈和外圈的刻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維的能力。在學習角的度量時,先讓學生嘗試動手度量,選擇有一定難度,可以採用多種方法度量的角,讓學生示範,並進行討論交流。學生收集到多方面資訊後,自己總結歸納出度量方法。讓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探究新知,體驗成功。
(三)“收”(學生接受,概括的過程)
課件形象演示,引導學生總結出量角的一般步驟:量角的時候量角器的中心對著角的頂點,量角器的一條0刻度線對著角的一條邊,看角的另一條邊對著刻度幾,這個角就是幾度。(板書:量角的過程)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探索規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得;凡是能透過小組合作解決的問題,就透過師生交流取得共識。力求使數學知識化、情趣化,讓學生體驗“快樂數學”、“實用數學”。教師始終扮演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體現出了“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應用提高、鞏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數
2、要求學生拿出紅領巾圖片,量出三個角的度數並作好記錄。
3、量一量
4、出示兩種角,先讓學生自己觀察,然後在小組裡討論交流,說一說它們哪個大?很多同學採用平移的方法得出兩個角一樣大。
透過活動,學生髮現: 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
角的大小跟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四、質疑反饋,全課總結
1.看書質疑: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全課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本節課透過充足的時間、空間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自己活動、體驗、總結、提煉,在經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薰陶,思想得以昇華,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構建屬於每個學生自己的數學。
五、板書設計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 重合 頂點
方法:0刻度 對齊 一邊
度數 讀 另一邊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線段、直線、射線和角。
2.理解線段、直線和射線之間的區別與聯絡。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線段、直線和射線。
2、教學難點:建立角的正確概念。
教具準備
課件、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造情境,引入新課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線(出示幾種線,如電線、電視天線、跳繩的繩子等)。這些線有的是直線,有的是彎曲的。
2.教師演示:兩手拿著一根線,兩手靠近線就是彎曲的,兩手把線拉緊,線就是直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線有關的知識。
二、學習新知
1.認識線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頁上面的兩幅圖,像這樣一根拉緊的線、繃緊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2)把兩幅圖分別去掉兩端的手和弓,改為兩點,這就是線段。為了表述方便,兩點處分別標上“A”、“B”,這就是線段AB。
提問: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
我們可以用直尺量出線段A點和B點之間的長度,所以線段的長度是有限的。
2.認識直線。
把線段向兩端無限延伸,就得到一條直線。(課件顯示)
提問:直線有端點嗎?能量出長度嗎?
(直線沒有端點,無限長,不能量出長度)
直線除了用“直線AB?”表示,還可以用小寫字母表示,如直線l。
3.認識射線。
把線段一端無限延伸,就得到一條射線。
出示教材第38頁下面的三幅圖片,說明手電筒、探照燈、焰火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看作射線。
提問:射線有端點嗎?有幾個?能量出長度嗎?用字母怎樣表示?
(射線有一個端點,無限長,不能量出長度,可以用射線AB表示)
4.直線、射線和線段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絡?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明確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總結歸納。
名稱
區別聯絡
直線
沒有端點,無限長都是直
直的線
線段只有一個端點,無限長都是直
直的線
射線有兩個端點,有限長都是直
直的線
5.認識角。
(1)我們認識過角,下面的圖形都是角。
(2)這些角有什麼共同點?
一個點,兩條射線。
歸納: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
(3)怎樣表示一個角呢?
角通常用符號“∠”表示。(注意與小於號“<”區別)
記作:∠1記作:∠2
讀作:角1讀作:角2
(4)運用上面的知識,畫一個角,並寫上各部分的名稱,標上字母,用角的符號表示出角,讀一讀。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39頁上面的“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直線、射線、線段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再獨立辨一辨,並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
2.教材第39頁下面的“做一做”。
數一數有幾個角。小組或同桌之間互相數,看誰數得又對又快。
3.教材“練習七”第1題。
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怎樣畫?再動手畫一畫。
指名彙報:你發現了什麼?
結論:經過一點可以畫出無數條直線,經過兩點只能畫出一條直線。
四、課堂小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有哪些新的收穫?
角的度量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 經歷從具體物體中抽象出角的過程,認識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們之間的關係,並能按一定標準分類。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透過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引發知識衝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輪同學各畫了一個角,爭論誰畫的角大?你們能幫著想個辦法嗎?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並喜愛的人物,吸引、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如重疊、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動角等)直觀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機工作時的情境。
談話:挖掘機的長臂組成的角都不一樣,挖掘機的高度和長臂的的長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長度單位來表示,那麼用什麼度量角?用什麼單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設計意圖】挖掘機工作時的情境,透過上節課學習學生已經熟悉,但對想知道角的具體大小,如何測量,學生無從說出,這就引起學生認知上的衝突,並感覺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探究未知的心理傾向,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求知慾的基礎上,明確學習內容和目標。
二、合作探究 學習新知
1、認識度量單位
分小組討論、彙報。
談話:大家說得對不對?下面聽小電腦博士的介紹。
(聽介紹,課件演示)
認識10 角:(多媒體) 出示一個圓,分成360份,然後分為二個半圓,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著色閃動。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單位,通常我們用10 表示1度。
(媒體展示 10 100 200 900 角。問: 100 由幾個10 組成?如果一個角由90個10 組成是幾度的角)
為了方便,又從左邊開始標數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