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範文(通用8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絡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岩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專案。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裡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記敘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著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絡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為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著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著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透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只能仰臥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著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討論:作者為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著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著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絡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裡)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透過記敘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著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敘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說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物件,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板書設計:

  教後記:透過學習課文,學會閱讀遊記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豐富見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作者按遊覽的先後順序記敘。文章開門見山的.直接點明遊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可感。選編本文的目的是:透過閱讀,讓學生感受到金華雙龍洞的自然景觀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讓學生透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遊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樸實。另外在處理教材時要尤應注意,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本文的學習當中來。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而且已經初步掌握了抓重點詞語、句子品讀感悟的方法。

  (三)環境分析

  這堂課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進行,因此教學內容更豐富,教學策略更得當,教學方法更多樣。我充分發揮媒體教學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過程和方法: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難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繼續學習12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進一步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後畫出表示遊覽線路的詞語,並且根據這些詞語畫出遊覽線路圖。

  2.讓學生到前面來講述線路圖。

  3.快速瀏覽課文,你喜歡哪處景物,找出有關語句和重點詞語,談感受。

  4.書中的四處景物,學生先提到哪一處景物,教師就指導學生理解哪一處景物。

  如學生提到路上的見聞,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理解“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這句話。

  (2)理解“一路迎著溪流。”這句話。

  如學生提到孔隙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根據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時的感受。

  (2)指導學生朗讀作者入孔隙時的感受這段話。

  (3)多媒體演示船是怎樣進出孔?複述這段內容。

  (4)背誦這一段。

  如學生提到內洞這部分內容,教師就引導學生理解下列問題:

  (1)重點理解“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這句話。

  (2)多媒體演示內洞的景物(重點看石鐘乳和石筍)談感受。

  (三)總結全文。

  1.讓學生根據板書,概括文章的寫作順序。

  2.教師總結。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內洞

  明豔 寬敞 窄、小 黑、奇、大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透過語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內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課前準備:

  收集材料製作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昨天我們跟隨葉聖陶爺爺遊覽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從金華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風景伴著我們。不知不覺,我們來到雙龍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學習“孔隙”部分

  過渡:令人驚歎的是從外洞到內洞必須經過孔隙,這是一條約10米長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會為這次遊覽增添許多情趣。讓我們到孔隙去看看吧!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5小節,找出一個表示作者心情的詞語。(好奇)

  (1)作者因為什麼好奇?(船小、船進出孔隙的方法與眾不同)

  (2)出示文字,練習朗讀。

  請大家看這句話,練一練試著把好奇的語氣讀出來。指名讀,生齊讀。

  (3)船這樣小,進出的方法又是這樣特別,跟孔隙有關嗎,說明什麼?

  (生答師書:孔隙:窄小)

  2、過渡:穿過這樣窄小的孔隙有怎樣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體會感受

  請同學們用心讀這段文字,體會作者的心情是否發生了變化?(害怕、緊張、危險)

  (2)你能把這種緊張、危險的感受讀出來嗎?先自己練一練。

  (3)出示畫面、文字:同學們練的好認真,我也想讀一讀。

  (4)誰也想讀,指名讀。

  (5)出示畫面、文字:我們一起讀,老師也為大家配上畫面、音樂。

  3、小結:

  出示畫面:這正是古詩所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正是一種奇妙的遊覽方式,有“水石奇觀”之譽。

  4、讓我們再一次領略孔隙的奇妙。師引讀第5小節。

  三、學習“內洞”部分

  過渡:內洞又有怎樣奇特的景色呢?

  1、請同學們自由讀6、7小節,來到內洞有什麼感受?在書上劃出有關詞句,願意的話周圍同學可以交換一下自己的看法。

  2、討論

  (1)“黑”:從哪兒感受到的?(這是作者剛進內洞時的真切感受。)

  (2)“大”:從哪兒感受到的?(“進”是一個量詞,有一種平房分為前後幾排,一排稱為一進,一進大約八、九米,十來進就有(100)米左右。這是作者在內洞“走了一轉”才作出的判斷,說得有根有據。)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頂的雙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顏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見雙龍的形態,加上燈光搖曳,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於是自然狀態下,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作者用詞的嚴謹。)

  ②出示文字:為什麼說“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變化多端”形狀變化多樣可用哪些詞形容?

  “顏色各異”顏色多又可用哪些詞形容?

  (這樣千奇百怪的形狀,這麼豐富的顏色,使得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③出示圖片: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3、小結:

  這些石鐘乳、石筍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讓我們置身於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驚歎自然的奇異!

  4、請同學們把6、7小節有感情地讀一遍。

  5、過渡:就這樣,我們隨著作者又仰臥在小船裡,穿過孔隙出了內洞。

  四、總結:

  今天,我們穿過奇妙的孔隙領略了內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同時也被作者優美的文筆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們以後再研究。

  五、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練習背誦第5小節

  六、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孔隙:窄小

  內洞:黑、大、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1個生字,學會其中9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瞭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寫作方法。

  4、閱讀與想像相結合,瞭解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據自己所瞭解的雙龍洞的特點,向別人介紹某一景點。

  6、能概括地總結雙龍洞的特色。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空隙和內洞的特點。

  2、分清文章的主次內容並領會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從而學習其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由進內洞時作者的感覺體會空隙的特點。

  2、在領會作者寫作目的的基礎上,學習其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浙江金華雙龍洞的資料,教師可準備有關雙龍洞風景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認知:

  1、透過自學,能讀準生字,多音字字音,運用與結合課文等方法理解有關詞語;

  2、瞭解作者葉聖陶的生平概況以及遊記這一體裁的基本特點和有關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識。

  技能、方法:

  1、訓練並初步掌握解詞的幾種基本方法,如查工具書、用近義詞、藉助圖片、實物、結合句子,聯絡生活經驗等。

  2、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讀音要正確,聲音要響亮,姿勢要端正,不錯讀、不添讀、不漏讀、不換讀、不唱讀、不讀破格句。注意手握書本的姿勢與站立的姿勢。

  3、訓練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性學習和交流,理解作者遊覽的順序、景點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

  透過朗讀課文,體會祖國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課前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課文,理解詞語,理清遊覽順序,瞭解遊覽景點(畫示意圖),同時在網上或課外書上查詢關於溶洞的一些圖片和資料。

  2、教師方面:

  ①準備一幅葉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關作品集;

  ②準備一盆杜鵑花;

  ③有關溶洞的圖片資料;

  ④有關文字投影片。

  第一張:

  ①浙江合適稍微呈現

  ②羅甸森鬱聚集昏暗額角

  ③繫著繩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張:

  ①突兀森鬱合適盤曲而上變化多端聚集

  ②頭腦額角肩背臀部腳跟

  ③杜鵑花映山紅

  第三張:變化多端千變萬化變化無窮千姿百態

  形態萬千形象各異奇形怪狀變幻莫測……

  第四張:朗讀課文“三要六不”。

  第五張:關於石鐘乳、石筍的小知識介紹。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話匯入,練習審題:

  1、同學們喜歡春遊嗎?說說你遊覽過的地方、景點的特徵以及遊覽後的感受。

  2、正值陽春三月,正是旅遊的好時機,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葉聖陶老先生曾遊覽過一個地方——逐步板書:雙龍洞(景點)金華(地方)記(可換“遊”字,它是遊記性文章的一般命題方法,如遊蘇州樂園、遊常州恐龍樂園等)

  (二)學生彙報預習後的收穫:

  說說透過自學瞭解了些什麼,掌握了些什麼,遇到什麼困難,有哪些疑問。教師相機介紹溶洞方面的知識以及關於葉老的生平情況。並鼓勵和肯定學習有方法、學習刻苦認真的學生。再安排一、二分鐘學生同桌交流解決預習中的困難。

  (三)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文字投影片a,要求讀準加點的生字、多音字讀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b,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鬱:突兀、高聳;森鬱、森林、草木茂盛。

  合適:結合句子理解指兩個人並排仰臥在很小的船裡不大也不小。(師用手掌代表小船、用兩支粉筆代表人演示)

  盤曲而上:引導學生用畫示意圖理解。

  變化多端:引導學生用近義詞的方法理解,並出示投影片c幫助學生積累詞彙。

  聚集:引導小組同學表演理解。

  頭腦額角肩背臀部腳跟:請學生扮演人體模特兒然後指出相關部位。其中對“臀部”一詞要理解並指導書寫:書寫時要做到上緊下松,遵循“上蓋下”的原則。

  杜鵑、映山紅:用一盆杜鵑實物認識。

  3、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①首先明確朗讀課文的基本要求,先讓學生說說,後出示文字投影片d“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讀較長的文章,可選自己喜歡的,可選認為寫得特美的或比較難讀的,你認為主要的內容多讀幾遍。

  ③學生自由練讀。

  ④指名朗讀,組織評價。(朗讀中,可推舉班上最優秀的同學來讀;可讓認為本學期朗讀有明顯進步的來讀,可邀請同自己水平相當的來賽讀。聽同學讀時要專心,聽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準備全面評價和取長補短。)

  (四)小組學習,理清遊覽景點及順序,瞭解內容的主次:

  1、四人小組相互閱看自畫的示意圖,自填的順序。

  2、指名上臺講講作者的遊覽順序及景點(略)

  3、請幾名學生按示意圖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結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內容,哪些是次要的內容。

  4、訓練學生用其它方法給文章概括主要內容,如:

  ①拓展小標題法:路途——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②連線段意法:課文先寫了路途中的見聞,再等外洞的特點,接著講如何透過孔隙,然後講內洞的特點,最後講出洞的事。

  ③以導遊的身份介紹:

  親愛的遊客同志,大家好!歡迎光臨我們浙江金華。現在我們在乘車去雙龍洞的途中,先觀賞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豔的景色……這歡快的小溪泉水就是從雙龍洞流出來的。待會兒我們到了洞口先進外洞遊覽,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過孔隙進內洞,即所謂的雙龍洞遊覽……今天準能讓你們一飽眼福、流連忘返……

  (五)課堂總結,學生自行設計課外作業:

  1、畫圖;

  2、朗讀並背誦喜歡的片段;

  3、查閱圖片資料;

  4、抄寫詞語,整理預習筆記;

  5、學編導遊解說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認知:

  1、繼續瞭解遊記的一些寫作特點,除了解按遊覽順序這條明線以外,進一步瞭解泉水流經這條暗線;

  2、結合課文理解詞句,瞭解雙龍洞的風貌和特點。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訓練寫幾句導遊詞。

  情意:透過閱讀與想象的結合。細讀了解雙龍洞的神奇之處,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專案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聽寫,並對聽寫的詞語按一定順序進行排列,說出排序的理由:

  1、聽寫:

  昏暗

  盤曲而上

  合適

  突兀

  森鬱聚集

  2、排序:盤曲而上——突兀森鬱——聚集——合適——昏暗

  (路途見聞)(洞口看山勢)(外洞較寬敞)(孔隙運輸)(內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遊覽順序排列

  (二)學生定標定法:

  1、明確學習內容、學習目的、要求和學習方法,先自學填表後小組討論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組選擇重點內容自學及討論交流:

  景點哪幾個自然段主要特點寫得特別好的地方

  (圈畫重點詞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內洞

  學生自學時,師強調一定要朗讀、默讀、邊讀邊想、邊讀邊圈畫,爭取自己讀懂課文。然後填表,最後再小組交流,學得快的同學可選學其中二、三個內容。

  (三)集體交流討論,訓練有感情的朗讀:

  1、路途(2—3段)

  (1)特點:景色明豔,一路迎著溪流。

  (2)結合文章,理解“明豔”;理解“溪流”的活潑以及作者遊覽時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明豔:明亮鮮豔,“明”的是什麼?“豔”指的是什麼?結合理解“精神”,這裡指植物長得很有活力,並不是指人的某種品質;紅花綠葉相襯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引導想象小溪的形態、流速、聲音上如何變換調子的,體會溪流的活潑,大自然的情趣。然後練習朗讀,注意朗讀時的停頓和節奏,讀出一高一低聲調變化。)

  ③質疑解疑。

  2、外洞(4段):

  ①特點:寬敞

  ②聯絡生活經驗體會寬敞,理解句子。“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哪些詞可看出“寬敞”?能坐千兩八百人的大會堂有多大?聯絡學校的食堂體會。)③質疑解疑。

  3、孔隙(5段):

  ①特點:窄小低矮

  ②怎樣說明“窄小”的?又是怎樣說明“低矮”的?

  結合句子“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設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從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狹窄。

  再結合作者體驗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摔傷鼻子。”反覆朗讀,結合孔隙的低矮和狹窄。

  ③質疑解疑。

  4、內洞(6—7段)

  ①特點:黑暗寬廣奇異(或:黑、奇、大)

  ②結合相關句子重點體會景色的“奇異”上,可發揮學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等。如“黃龍吐水”、“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然後進行練筆,寫幾句介紹溶洞的導遊

  ③朗讀、質疑解難。

  四、小結讀後感受,拓展延伸課外閱讀。

  1、同學們讀了課文,感到雙龍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詞句來形容?(神奇、奇異、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龍廳”,內洞便是“龍宮”。

  2、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經,體會作者的構思之妙。(從深黑的石洞流進內洞,再經過外洞流出洞口,然後隨著山勢流下山去。)

  3、師結: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其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自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鍾愛,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東波、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等黨的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足跡。請同學們課外閱讀相關的書籍。

  4、啟發提問,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機會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的話,你會選擇什麼季節,並做好哪些準備?目的是引導學生放開說,課後進行課外閱讀,學會查資料。)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分清文章主次,學習作者的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與想象相結合,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瞭解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

  【教學準備】

  1、讓學生透過查閱資料或上網等方式,瞭解雙龍洞的有關知識。

  2、教師準備有關雙龍洞的圖片,錄影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置疑匯入

  師介紹智多星奪標旅行團的特點就是能讓小朋友們在奪標旅行中不知不覺地成為智多星,“小朋友們想不想成為智多星?”“想!”學生熱情高漲,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宣佈此次奪標任務:(多媒體出示)

  目的地:雙龍洞

  奪標指數:五星級

  智囊寶典:葉聖陶爺爺《記金華的雙龍洞》 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

  導遊:難難

  “在這次的奪標旅行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挑戰,我們要善於運用我們手中的智囊寶典我是你們的導遊難難,希望不要被我的難題難倒哦!有沒有信心完成這次任務?”,“有!”“祝你們好運!”

  臨行前填寫調查問卷。(多媒體出示)

  調查問卷:

  1、去過哪些景點,有何感受?

  2、此次旅遊你想有什麼收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課文遊覽順序

  挑戰:自行設計此次旅遊線路圖。(瞭解文章的明線)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學習課文內容

  1、“還等什麼?我們出發吧!”創設情景,伴隨《春之聲》的音樂聲,師朗讀描寫路上美麗景色的段落。讓學生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鵑,粉紅的山,變換調子的溪流聲。)

  透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他們彷彿真的看到聽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當我們還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時,快看啊!我們已經來到了雙龍洞口:

  (多媒體展示雙龍洞洞口的照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洞口大 。很有氣勢的特點)“小朋友們想不想到洞裡探險?學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們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細觀察外洞。孔隙和內洞的特點待會有很艱鉅的任務等著大家呢!”

  (多媒體播放雙龍洞的錄影,直觀感受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完成任務:(多媒體出示:)

  任務:繪製金華雙龍洞地形圖。

  內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方式:協助導遊完成任務。

  (在師生合作中探討交流,瞭解雙龍洞的地形以及各處的特點)

  重點學習內洞和孔隙部分的內容。

  內洞的特點:

  ⑴ 大,找出體現內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透過這些句子寫出內洞大的特點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透過寫洞內的石鐘乳的形態多端。顏色各異來體現內洞奇的特點。(觀看石鐘乳圖片,想象。說說它們的樣子。形態。給它們起個名字)

  ⑶ 還有沒有新發現?(葉聖陶爺爺還描寫了內洞的另一個奇觀:一條黃龍一條青龍蜿蜒在洞頂)讓學生了解這是雙龍洞名字的來歷。

  孔隙的特點:

  低小。(多媒體播放乘船過孔隙這一段錄象),提醒學生注意看,說說自己在看過孔隙這段錄象時的感受,再讓學生透過智囊寶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學生討論彙報:

  ⑴ 船小。透過朗讀表現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點。

  “為什麼透過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隻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獨特。“怎麼乘坐?”

  抓住關鍵詞“從……到……到…到……沒有一處……。”以及動詞“貼”,再想象當時乘坐小船為什麼用這樣的仰臥方式,以及在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時會想什麼?有什麼擔憂?

  ⑶ 作者乘船時的感受,先請學生談談自己觀看過孔隙時候的感受。

  生:“壓抑,不能呼吸。喘不過氣來,光線昏暗。”

  師:“我們來看看葉聖陶爺爺和我們的感受是不是一樣?”怎樣朗讀才能把這種壓抑的感覺讀出來,指導朗讀。瞭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間出入的。

  老師總結:

  在過孔隙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寫孔隙有多麼低小,可是我們卻從船小。乘船方式獨特以及作者乘船時的感受體會到孔隙低小的特點。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細膩真實的寫作方法。

  3、師:“我們的旅遊快結束了,這一路我們都是沿著葉聖陶爺爺的旅遊線路完成任務的,其實,我們還有一位小導遊,跟著它我們也能順利完成今天的任務,它是誰呢?”

  師可適當提示“嘩嘩譁~”學生恍悟“小溪流!”請看任務:(多媒體出示)瞭解文章的暗線。

  挑戰:在地形圖的基礎上新增小溪流水線路圖。

  提示:找出智囊寶典中所有描寫小溪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

  4、總結這次旅遊的收穫。學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師:“小朋友們,總部給我們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快看看!”宣讀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體出示)

  親愛的小朋友們:

  你們的這次旅遊馬上就要結束了,你們覺得愉快嗎?這一路上你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了合作學習,並繪製了非常有價值的雙龍洞旅遊線路圖和雙龍洞地形圖,你們已經成為小旅遊家。小探險家。小繪圖專家。小科學家……,你們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小小智多星了,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禮

  奪標旅行團

  賞識鼓勵學生,讓他們從各個角度發掘自己的閃光點,在滿足感和自我肯定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作業

  (多媒體出示)

  1、寫一篇遊記。

  2、對照自己繪製的雙龍洞地形圖,給沒去過雙龍洞的小朋友當一回小導遊。

  師:“我宣佈,今天的旅遊奪標任務圓滿成功,小朋友們再見!”

  生:“再見!”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感受到這一神奇的溶洞。激發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寫作特點,培養有條理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方法】

  情景探索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上節課我們一起遊覽了桂林山水,領略了桂林的美。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聖陶爺爺的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釋題。“記”是什麼意思?

  二、初讀課文

  1、激趣:

  聽說,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遊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瞭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看,這是什麼?(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說起導遊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遊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遊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你們都是導遊,就我一個遊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遊覽示意圖。怎麼畫?細細讀課文,藉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製作一張。一組板演。導遊小姐,你怎麼安排我今天的旅遊路線?你這個導遊當得真好,這個旅遊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遊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遊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並且配上解說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說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⑴你拍了什麼鏡頭?為什麼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⑵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願不願意來一次配解說詞的比賽。

  ⑶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麼顏色的?出示圖。

  ⑷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麼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麼關係?)播放錄象,看完後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聖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豔,你用什麼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五、課堂總結

  這堂課,我們遊了路上,又遊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二、學習第一段

  1、抽學生讀本段。

  2、思考:

  ⑴葉聖陶爺爺在去雙龍洞的路上看見了什麼?(請用:“”畫出來)。作者用了什麼方法去描寫?

  ⑵“明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眼前一片明豔”?

  ⑶溪水為什麼會變換調子?這裡寫溪水實際上是寫什麼?這溪水是從哪裡流出來的?

  3、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感受作者是什麼心情。

  4、讀完本段你眼前有什麼景物,請你說出來,你是怎樣的心情。(讓學生產生想象)

  5、總結學習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這段文字的。

  三、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學本段。同學們我們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學習本段。請同學們隨著葉聖陶爺爺繼續向前遊。

  2、學生自由朗讀學習課文。

  3、質疑問難。

  4、老師提問:

  ⑴你來到了雙龍洞看見了什麼樣的景觀?你有怎樣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裡?

  5、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本段。想象作者描寫的外洞是什麼樣子的。

  四、學習第四段

  1、學習方法同上1~3步。

  2、老師提問:

  ⑴我們與葉聖陶爺爺游到外洞,必須幹什麼?(生:坐船)

  ⑵葉聖陶爺爺給我們介紹的小船是什麼樣的呢?葉聖陶爺爺是怎樣乘船的呢?

  ⑶這小船是順水而行,還是逆流而上?

  3、我們也來感受在船上進洞的感覺。聽老師配樂朗讀課文。

  4、老師題問:“擠壓”是什麼意思?葉聖陶爺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你有怎樣的感覺?(要學生產生想象。)

  五、學習第五段。

  1、學生自學方法同上。

  2、老師題問:

  坐船進入內洞,內洞是什麼樣子的?當工人提著汽油燈看到了什麼?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洞中石鐘乳和石筍的形狀。

  4、讀完以後你的腦海裡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要學生產生想象。)

  5、老師題問:

  現在你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裡嗎?

  六、齊讀第六段

  七、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配樂朗讀全文。

  2、思考:

  讀完本課你有何收穫或感受?

  八、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描寫的場景,你選擇一處產生想象,寫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2、按遊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

  3、歸納中心思想,練習按文章敘述的方法給課文列提綱。

  4、透過學習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2、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三、課前準備:

  幻燈片等。

  四、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會生字詞,通讀課文。

  2、理清課文的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3、教學課文一、二、三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匯入課題,板書題目。

  齊讀題目,指導理解“記”的意思;記敘、描寫。

  介紹作者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煥之》《爬山虎的腳》。

  二、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大概寫了什麼。初步領略雙龍洞的美景。

  三、檢查預習情況,指導讀準生字詞。並理解部分生詞如:蜿蜒、變化多端。

  四、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1、問:按遊覽的順序,課文可以分幾段?怎樣分?

  2、檢查分段情況,指導分段。

  一、(1)交代遊覽的時間地點。二、(2—3)往雙龍洞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4)洞口的景色。四(5)怎樣由空隙進入內洞。

  五、(6—7)遊覽完內洞,出了洞。

  五、再讀全文,說說作者遊覽了哪些地方?遊覽的路線是怎樣的?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六、講讀課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麼?默讀課文說

  說。(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板書:一片明豔)

  3、觀看幻燈片,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感情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麼?溪聲有什麼特點?為什麼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

  指導造句;

  時而……時而……(引導體會在描寫景物、事物的形態變化時可以運用,舉例提示:“大海時而……”, “舞蹈動作時而……”,“我的心情……”等)

  5、作者為什麼要寫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6、作者先遊覽了洞口,你覺得洞口有什麼特點?寬(板書:突兀森鬱)理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7、外洞又有什麼特點?讀讀文中的句子,仔細體會,然後說說。(寬敞)

  8、觀看圖片,親自感受。感情朗讀寫洞口和外洞的語句。

  9、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10、小結:

  這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的一、二、三段,瞭解了作者的遊覽順序,跟作者一起遊覽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講讀課文四、五、六段,瞭解雙龍洞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1、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遊覽順序,瞭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容。

  2、誰還記得作者的遊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麼特點?(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說,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4、過渡:從外洞到內洞要經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麼什麼叫孔隙?

  二、教學第四段。

  1、這孔隙有什麼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2、讀後問:

  ①作者用什麼方法透過孔隙?(小船)這樣小的小船透過孔隙說明了孔隙有什麼特點?(孔隙窄板書:窄)

  ②人臥在船上後那個樣子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人要這樣貼著船才能透過孔隙又說明了孔隙有什麼特點?(孔隙矮板書: 矮)

  ③那麼,坐小船經過孔隙時的感覺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 讀後問:“擠壓”是什麼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說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麼特點?(孔隙險板:險)

  3、小結: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著板書理解)

  4、設計引讀: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5、作者就是這樣先寫出孔隙的窄,再寫孔隙的矮,最後寫孔隙的險的特點的。試按這樣的條理練習背誦這一段,先自由練背,再指名試背,互相背。

  三、教學第五、六段。

  1、過渡:經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麼特點呢?

  2、默讀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麼?

  3、指導理解每句話講了什麼,並結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一句,概括出內洞的特點。(板書:黑、奇、大)

  即使……也……(讀課文範句,體會分句間轉折的意思,然後教師或學生示範造句,指導仿造)

  4、內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有感情朗讀欣賞體會。

  5、下面請同學再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洞的?

  6、讀到這裡,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嗎?哪個句子講明瞭?指名讀出有關句子,再相機點題。

  四、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句子來說說怎樣出洞的嗎?學生先說,再指名說。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裡,出了洞。

  五、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讚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指導給課文列提綱。(先自由完成,然後小組交流,再彙報討論)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著作者遊覽了孔隙和內洞,瞭解了孔隙和內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板書設計:

  作業設計:

  一、看拼音寫詞語:

  dù juān yóu tóng tún bù shí sǔn qī hēi

  ( ) ( ) ( ) ( ) ( )

  二、用“√”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讀音。

  繫繩子(jì xì) 稍微(shāo sāo) 蜿蜒(wān wǎn)

  彷彿(fú fó) 呈現(chéng céng) 盤曲而上(qū qǔ)

  三、在括號裡選擇恰當的關聯詞語。

  雖……也…… 無論……都…… 即使……也……

  1、山上開滿了映山紅,( )花朵和葉子,( )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2、( )說是空隙,可( )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

  3、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 )不比作什麼,( )很值得觀賞。

  四、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 ,原名叫

  ,他早期的童話集《 》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2、作者遊覽的地點是 時間是 ,課文是按照遊覽的順序敘述的,依次寫了:路上

  寫了路上明豔的景色、 ,外洞的 、內外洞連線處空隙的 、內洞的“ 、 、 ”。

  3、其實泉水流經的路線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一路沿著溪流”、“ ”、

  “ ”、 “ ”、“ ”、“上源在深黑的洞裡”。

  4、透過孔隙時的感受是

  5、內洞的特點是 、 、 。重點寫了 的特點。

  6、課文中說石鐘乳和石筍變化多端,顏色各異。請你發揮想象,完成填空。有的石鐘乳形如天馬行空,有的行如 ,有的行如 ,有的行

  如 ……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會其中9個。理解“盤曲而上”、“映山紅”、“明豔”、“突兀森鬱”、“氣勢”、“餘外”、“蜿蜒”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金華洞的奇特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3、培養學生分清課文主次的閱讀能力,學習本課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4、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當你置身於大自然的山水之間一定會對它的神奇秀麗發出讚歎,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別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遊記,這就是我國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二、展示資料,瞭解雙龍洞

  同學們,你對雙龍洞瞭解多少?請你根據自己查詢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

  三、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讓學生認讀、識記:

  重點強調"漸"字的讀音,“蜒”字的寫法。

  2、同桌互讀,互相指正。

  四、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課文,說說作者遊覽了哪幾個主要景點?除此之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2、試著畫一畫作者的遊覽路線圖。

  五、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著重理解下列內容

  1、不瞭解的事物:

  映山紅、油桐、石鐘乳、石筍。

  2、不理解的詞、句:

  突兀森鬱、盤曲而上、蜿蜒、顏色各異、或濃或淡、新綠。“十來進房子”有多大?

  六、通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回憶課文內容

  說說作者的遊覽順序和文中描寫的主要景點。

  二、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個景點?選擇其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供自學提示:

  1、這個景點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麼?

  3、你能透過朗讀來表現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嗎?

  三、彙報自學情況

  (“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點是“窄、矮、險”。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⑴ 對小船大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⑵ 對進洞方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⑶ 對自己感受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學生互相補充,各抒己見。

  2、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作者透過“孔隙”的經過。

  師:下面我們就透過朗讀來體現“孔隙”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

  3、學生繼續就這一部分進行朗讀彙報,互相評論:

  教師重點指導以下兩組句子的朗讀:

  ⑴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裡,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強調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點。

  4、讓學生隨著多媒體課件複述作者透過“孔隙”的經過。

  5、繼續彙報另外兩個景點的學習情況。

  6、以“爭當小導遊的方式”讓學生隨著多媒體課件講述作者遊覽“外洞-孔隙-內洞”的經過。

  四、學習其他部分

  師:本文作者除了寫“外洞、孔隙、內洞”三個主要景點外,還寫了哪些內容呢?

  教師播放錄象:一幅春光爛漫的沿途春景圖。隨著《春之聲》優美音樂的響起,畫面在緩緩地移動:“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或濃或淡的新綠”躍然於螢幕之上。這時,音樂聲停,清脆悅耳的泉水聲漸漸清晰,“時而緩,時而急,時時變換調子。”一條清澈的溪流映入人們的視野。鏡頭尋聲而去,尋找源頭,最後,畫面停留在雙龍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條線索-泉水的來路)

  師:同學們,這是課文哪部分內容?(途中見聞)

  師:這麼美麗的景物,作者是怎麼描寫的?請同學們認真讀這段內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學生彙報自學結果)

  重點理解和朗讀以下句子: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掉調子。”

  透過對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讀,體會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錄象,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隨著畫面有感情的朗讀這部分內容。

  師:這麼美的語言你想記住它嗎?請你練習背誦這一段。

  學生自由背誦。指名一兩個學生試著背一背。

  結語:

  同學們,透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路線,領略了沿途的美景和雙龍洞的美麗奇特。可是你們知道嗎?作者遊玩雙龍洞後,拾級而上,有遊覽了冰湖洞。同學們課後可以看一看葉聖陶先生的文章《遊了三個洞》。本文就節選自這篇文章。

  【教學後記】

  1、學生預習課文後,能說清作者遊覽了外洞和內洞,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也能找出來。

  2、根據作者遊覽的路線,畫一張遊覽示意圖,大部分同學漏掉了金華城和孔隙。

  3、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覆朗讀描寫孔隙的自然段,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體會到孔隙的特點--窄。

  4、透過開展導遊大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