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把固體放入水中的教學設計

把固體放入水中的教學設計

把固體放入水中的教學設計

  一、學情調查與分析

  首先在三年級一個班進行調查,這些內容是同學沒有學過的,透過5道結構性很強的題目瞭解同學已有的知識儲藏和思維水平。其次同樣的5道題目在四年級進行調查,這些內容同學以前學過,瞭解知識運用和發展的難點。最後從一個班抽取思維水平和知識儲藏層次不同的同學進行訪談,透過訪談,瞭解同學在固體沉浮規律問題上所表示出來的不同的思維軌跡,有利於在教學中照顧差別。

  透過調查確定了探究固體沉浮規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難點,我認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體沉浮現象的基礎上搭一個彈性跳板---指導同學體驗改變固體的沉浮,有了這個體驗之後,就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二、教材分析和處置

  《固體和液體》單元是根據課程內容規範中“物質世界”裡的“物體與物質”的相應條文編寫而成。

  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我把本單元教材做了處置,共分兩大體系。體系1中包括《認識固體》、《把固體放到水裡》、《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體系2中包括《認識液體》、《把液體倒進水裡》。在體系1中,我將《把固體放到水裡》和《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進行融合,根據同學的生活經驗和認識事物的規律,分離出3個具有結構層析的內容:

  1.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2.引入重量和體積因素,探究改變固體沉浮的秘密。

  3.嘗試同液體分離。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屬於第一區域性,把固體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現象,體驗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三、活動目標和指向描述

  知識技能:把固體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現象。

  過程與方法:探究改變固體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嚴謹實驗,體會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透過探究,嘗試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四、資料結構性分析

  1.結構層次性

  第一層次:探究資料是生活中常見的,經常拿來研究物體沉浮的資料,有小木塊、雞蛋、石頭、鐵釘、螺帽、玻璃球。

  第二層次:探究資料也是生活中的資料,但是我們一般不拿它們來研究物體的沉浮實驗,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筆、蘋果、安全絲、蠟燭、玻璃瓶、辣椒、橘子。同學對這類資料缺乏經驗,因此第二類資料的使用會給同學留下深度的思維空間。

  2.結構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來研究固體在水中的沉浮,也是開啟同學思維的.金鑰匙。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組發現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這一點讓同學知道同一個物體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變的。

  五、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將第一組資料放入水中,透過同學的回答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

  2.引進第二組資料,進一步協助同學感知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小組預測

  ●實驗驗證

  ●交流彙報

  生成問題:注射器會怎樣呢?為什麼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抓住矛盾,生成問題,將同學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自然地完成教學的過渡。

  (二)、探究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看來同一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在我們剛做實驗的時候還有一些資料,它們的沉浮可以改變嗎?請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方法改變它們的沉浮。

  1.小組討論怎樣改變固體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設,交流方案。

  3.小組探究,透過多種方式來實現改變固體的沉浮。

  4.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同學透過實驗,知道沉浮是可改變的,為下一節《探究固體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維和知識上的準備。

  (三)、探究引伸,引發新考慮。

  1. 我們實現了將物體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 設疑,我這有一個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時的實現沉浮變化。教師演示。

  3. 引發新考慮:你能連續不時的改變同一個物體的沉浮嗎?

  4. 課外探究

  教育應該有大課堂意識,科學課更應該有大課堂意識,沉浮自如的辣椒將同學的思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小朋友們課後探究留下獨白的空間。

  六、關於活動評價

  注重透過課堂評價組織教學,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節課我的評價方式有:

  關於評價主體:三元互動 。同伴、自身、老師。從他們中間我得到幾顆星?

  關於評價內容:廣角三維。我知道秘密了嗎?解決困難時我的意見起作用嗎?你有成績感嗎?

  課堂評價方式:倡議人文。

  這節課,我最滿意的地方是。我們組值得嘉獎的是 。

  七、反思一得

  科學探究課要有活躍的氣氛,更要有深層次的考慮,動思維和靜思維交相輝映,同學思維的活躍才是課堂活躍的第一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