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課件> 月光曲的教學課件

月光曲的教學課件

月光曲的教學課件

  月光曲一文是講述貝多芬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月光曲的教學課件,歡迎大家瀏覽。

  月光曲的教學課件(一)

  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讓讀者感動。課文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聽鋼琴曲時的感受,為學生學習現實與聯想相結合的寫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及相關生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抓住重點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並透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陶冶情趣。

  教學重點:

  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初步嘗試在音樂中聯想並進行練筆。

  教學難點:

  透過對貝多芬情感變化的體驗,探究其創作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談話簡介,激趣匯入

  1.同學們,知道今天我們要學習哪篇課文嗎?是的,《月光曲》。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誰聽過這支曲子?既然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我們想一想,《月光曲》,該是什麼樣的旋律呢?從音樂聲中彷彿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呢?請你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二、自讀課文,感知傳說

  1.現在請同學開啟書,自由讀一讀這篇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考: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動人的傳說呢?

  2.檢查一下同學們對字詞的掌握情況:

  萊茵河   盲姑娘    蠟燭   琴鍵  譜成    幽靜

  請大家從上面的詞語中找出一個形容環境的詞語,那就是“幽靜”。透過對“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語境的意義選擇理解詞語的意思,想想此處使用這個“幽靜”的妙處。

  3.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課文,體會感動

  (一)走近茅屋後的感動

  請大家默讀課文,用筆畫出貝多芬走近茅屋後被哪些話所感動,從中你聽出了什麼?

  學生反饋:

  1.“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流露出盲姑娘內心夢寐以求的願望,聽出了那份對音樂執著的追求與熱愛。

  指導朗讀:想聽貝多芬彈琴,對於盲姑娘來講,不是願望,不是希望,而是渴望!來,把這位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讀出來。

  2.畫出的句子是"......太貴了,......又太窮",從這句話裡看出了哥哥的傷心和內疚。

  指導朗讀:哥哥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辦法實現妹妹的心願而內疚、傷心,把哥哥這份傷心和內疚讀出來。

  3.畫出的句子是“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看出來盲姑娘的善良、體貼、善解人意。

  (二)彈完一曲後的感動

  就因為這樣的感動,貝多芬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彈過之後,雙目失明的盲姑娘與貝多芬素不相識,為什麼僅憑一首曲子就能猜到彈琴的是貝多芬呢?

  學生反饋: 盲姑娘有一顆對音樂特別敏感的心;因為熱愛音樂,所以對貝多芬來小鎮演出的事格外關注,猜測出此琴藝高超的人是貝多芬。

  知音難求啊!貝多芬彈琴是被兄妹倆熱愛音樂的真情所感動,產生了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和靈感。

  指導朗讀“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四、想象曲境,讀讀寫寫

  如此清幽的環境,如此酷愛音樂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讓貝多芬想了許多,於是他想把心中這份情感藉助於這清幽的月光用音樂釋放出來。面對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來琴鍵——聽!(欣賞《月光曲》)

  在這樣優美的音樂聲中,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徐徐打開了一幅畫。兄妹倆身處這美妙的旋律中,更是心馳神往。他們彷彿看到了什麼,我們來學習第9自然段。    1.教師出示相應語段: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一個接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    2.要求:讀一讀,你們發現其中的變化了嗎?你覺得這幾句話應該怎麼讀?    3.交流:     月亮的變化     (升起----升高----穿行)

  大海的變化      ( 微波粼粼------洶湧澎湃)    朗讀時語氣應該由輕到重,速度由慢到快,語調由輕柔徐緩到激昂。

  4.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 “皮鞋匠……波濤洶湧的大海”,最後讓學生當配音演員,結合大螢幕上出現的畫面給《月光曲》配上文字。

  5.同學們還記得剛上課時對《月光曲》的想象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獨特的月光世界。在本文關於曲子的想象中,哥哥的想象畫面是根據什麼來變化的呢?是旋律的高低快慢。下面,還要請你聽一首曲子,閉上眼睛,張開你想象的翅膀,在音樂聲中,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播放《牧童短笛》)請睜開眼睛,把剛才你看到的畫面寫下來,一會咱們交流。

  月光曲的教學課件(二)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八個生字,正確地讀寫和初步理解“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讀懂課文,理清課文層次。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3.從貝多芬的言行中體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發學生興趣——出示學習目標(一)

  同學們,這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傳說,那就是《月光曲》(板書課題)。這篇課文不但文字美,而且主人公的心靈更美。老師相信大家,在這美的感召下,同學們透過用心讀書,加上和同桌認真交流,肯定會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大家有信心沒有?

  1.出示1“學習目標”,指名讀

  1.我要學會8個生字,掌握相關的重點詞語;

  2.讀懂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學習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經過;

  3.體會貝多芬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初步感受他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2.出示2“自學提示”

  (1)用你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圈出生字並讀準字音;畫出重點詞語,與同桌交流理解意思;

  (2)再讀課文,思考《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譜寫的?《月光曲》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二、先學(一)——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三、後教(一)——評價與指導

  (一)交流自學情況

  1.出示課件3——“重點詞語”,檢查生字、重點詞語

  指名讀,重點詞義交流

  重點釋“譜寫”:“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麼?(“譜成”)。引深,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絃的詩篇。”

  2.檢查自學課文情況

  (1)《月光曲》是一首什麼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提示,讀第一自然段)。

  (旨在理解第一自然段:《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即《月光奏鳴曲》,或叫《月光》,傳說是貝多芬譜寫的。)

  (2)現在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貝多芬,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課前蒐集的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好嗎?

  先交流資料,再出示4“貝多芬的生平資料”,指名讀後,“請同學們不僅要了解這位世界級的音樂大師的生平,我們更要走進他的美麗的心靈。”

  (3)這一段中出現了一個詞“傳說”,什麼叫“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

  可能有的同學在心裡會產生疑問,“原來只是一個傳說啊!”那到底是不是他寫的呢?其實我們從貝多芬平時表現出的對貧苦人民非常的同情,特別是他的名言(出示5“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足以可見一斑了。有了上面的交流,想必大家一定會說出——

  (4)《月光曲》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待交流後,出示6“文意”)

  (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從同學們總結出的課文的主要內容來看,第一段屬於總起(也就是總的介紹),作用是——?為了引出下文——《月光曲》的傳說。那麼第二段(從第二自然段起至尾),主要寫幾件事?提示文意中的兩處藍色加粗的字。第一件事:“為他們彈琴”;第二件事:“即興創作《月光曲》”(快速找出相關的段落)。

  這樣同學們就非常明晰了課文的層次。再指名講一講。

  小結:分兩段:第一段(首段),總的介紹;第二段,寫《月光曲》的傳說,又先後寫了兩件事。

  同學們,還有需要交流的地方嗎?那麼,這節課我們就重點學習課文的第二段中的第一件事。

  四、學習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經過;

  1. 出示7“自學提示”:

  認真讀第一件事的`內容,(1)與同桌交流貝多芬為兄妹倆彈琴的簡要經過;(2)思考:貝多芬在彈曲子前,分別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想到什麼?說了什麼?(3)從貝多芬的言行中,你體會出什麼?

  2.先學(二)——學生自學課文,教師巡視

  3.後教(二)——評價與指導

  4.交流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簡要的經過,並從貝多芬的言行中,你體會出什麼?

  先簡單地交流,引導:

  指名讀描寫第一件事的第一節後,問:“你讀出了什麼?”

  理解“幽靜”

  ——一個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萊茵河水靜靜地流淌著,貝多芬在一條幽靜(板書)的小路上散步。這兒離熱鬧的地方比較遠,又給人的感覺是既——(美麗),又——(靜寂)這樣的環境就叫“幽靜”。我們就可以說“這兒多麼幽靜啊!”這小路就可以說“幽靜的小路”。

  5.引導“貝多芬為什麼給窮兄妹彈曲子?”

  (1)追問“貝多芬聽到了什麼?”——是什麼樣的琴聲?(好奇——“走近”板書)

  理解“斷斷續續”。

  從那所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斷斷續續”(板書)是什麼意思?能體會出來什麼嗎?(時斷時續,琴聲不連貫。彈奏者彈得不熟練)。

  (2)引導: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麼想?誰能猜想到。(喜歡自己的樂曲,而且生活一定不富裕。)。

  (3)引導:貝多芬正是這樣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又聽到什麼?(他聽到了一個姑娘和哥哥的對話。聽到哥哥說音樂入場券太貴,家裡太窮。板書“聽——太貴  太窮”)。

  試著男女生分角色讀。

  (4)讀後指導:

  姑娘說了幾次話,第一次(出示8)指讀,體會出什麼?(渴望能聽到貝多芬的彈琴),誰能把這“渴望”的心情讀出來。第二次說話(出示9)是真的“隨便說說”(板書)嗎?(不,而是夢寐以求的願望。)為什麼這樣說?(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理解此時哥哥的不安和痛楚的心情,對剛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能把妹妹不安和後悔的心情讀出來嗎?那麼,這是一對怎樣的窮兄妹?(相依為命,互相體諒)。

  ——同座對讀。

  ——指名分角色再讀。

  ——聽到這裡,貝多芬徹底明白了這真是一對什麼兄妹?“窮兄妹” 可能會怎麼想?(應該為窮苦人造福,至少要滿足他們的要求,給他們帶來快樂,於是就毫不猶豫地給她彈琴)。怎麼做的?

  ——推開門“走進”(板書)去。又是怎麼說的?(板書“說——彈曲   再彈”)這也就充分說明他“同情窮苦人民”(板書)。

  8.貝多芬進了屋,看到的是什麼情景,使他同情、感動?把這些詞語畫下來,再練習讀讀。(一支、微弱、正在、舊、失明)

  小結:學到這裡,我們知道了吧,為什麼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原來彈琴的是個盲姑娘。

  ——同桌分角色讀貝多芬和兄妹的對話。這次老師不指導,你們能不能讀好。

  9.指名分角色讀描寫第一件事的4、5兩節的對話。

  讀後指導:

  指點(結合示範):注意姑娘已經聽得入了神,她是那樣激動地說(出示句子10)。

  應該怎麼讀呢?要讀好,首先要理解。

  釋“純熟”(板書):技術高超而又熟練。

  10.重點指導“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這兩個“您”讀起來語氣一樣嗎?為什麼?

  ——技術這麼熟練,感情表現得這麼深,盲姑娘會想,這彈琴的人會是誰呢?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而後來她作出了判斷,既然能彈得這麼好,就只有貝多芬了,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教師示範,指名讀。

  五、當堂訓練

  1.讀自己喜歡的語段(三個人物的話語)。

  2.抄寫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