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通用22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通用22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

  2.會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4.透過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求異思維,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創新精神。

  重點: 掌握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計算除數是一位數的乘除、連除的兩步計算題。

  難點:正確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方老師帶大家去一個你們很樂意去的地方-學校閱覽室。在那裡可藏著很多的數學問題。走!我們一起看看去。

  [說明:由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引入新課,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同時又容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帶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交流合作,解決問題

  擺書

  1.學生細看課件的資訊,領會題意。

  師:誰能來說一說發現的數學資訊

  生:閱覽室有200本書, 2個4層的書架

  (隨著學生說的課件出示條件)

  師:根據圖中的資訊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生:2個書架有幾層?

  生:一個書架可以放幾本書?

  生: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2.合作探究。

  師:看同學們提了這麼多的問題,猜猜看老師今天最想請大家解決哪個問題?

  學生的回答展示,今天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平均每個書架每層放多少本書?

  3.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並列式計算,再在小組內交流你是怎麼想的,總結一下有幾種方法

  4、彙報,展示交流4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在黑板上)

  彙報的時候說一說你列的算式的意思,並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1)200÷2=100(本)

  (2)2×4=8(層)

  100÷4=25(本) 200÷8=25(本)

  (3)200÷2÷4 (4)200÷(2×4)

  =100÷4 =200÷8

  =25(本) =25(本)

  5、彙報時提問:

  (1)200÷2求的是什麼?結果再除以4是什麼意思?

  (2)2×4算出的是什麼?200÷8表示什麼意思?

  (4)4×2是什麼意思? 200÷(4×2)求的是什麼?去掉括號可不可以?

  師總結:第一個是按書架分先求一個書架有多少本書,第二個不按書架分,先求的總層數。然後按總層數分,雖然思路不一樣但是都是平均分,我們都能解決同一個問題。

  6、比較這幾種演算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和同桌說說看。

  師:你喜歡用哪種方法就用那種方法。

  師:(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綜合算式。像這樣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運算。

  7、觀察算式,發現運算順序

  師:像這種連除、乘除混合運算,在算的時候怎樣判斷先算什麼後算什麼呢?

  請大家仔細觀察(3)、(4)兩個算式,比較一下,看看在計算順序上你有什麼發現?

  可能情況:算式不同,得到的結果相同;(從左往右算,)

  (3)式沒有括號,先算200÷2,後算100÷4;(4)式先算括號裡的,再算除法;

  8、小結:像連除法和乘除混合運算這樣的同級運算都是從左到右一步一步計算的,如果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裡的,再算括號外的。(板書)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剛好看到《小學教學》雜誌上刊登了“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關於《平均數》一課的課堂實錄與報告,我非常興奮,並嘗試運用張老師的思路上了這節課,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說課,我就選擇了這節內容來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從教學過程說起,並順便結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闡述我的教學方法和其蘊含的教學思想,以及所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老師很喜歡籃球,這不,昨天下午還與五年級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次“1分鐘投籃挑戰賽”。怎麼樣,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

  1、出示李強3次投籃的成績:5個、5個、5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強一分鐘投籃的水平?

  2、出示萬林3次投籃的成績:3個、5個、4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林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為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3、出示王鵬3次投籃的成績;3個、7個、2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王鵬一分鐘投籃的水平?還可以怎麼求出這個數來?

  4、討論思考:“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它能代表王鵬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能代表第二次的嗎?能代表第三次的嗎?它究竟代表什麼?

  這裡,我把李強的成績設定為3個“5”,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強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然後讓第二個出場的萬林設出3個不一樣的成績,製造認識衝突,引發學生想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給學生比較直觀的表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最後再給出一組不同的資料,鞏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並追問“還可以怎麼想”,逼學生想出求平均數一般方法來,即“先合併再均分”,並板書在黑板上。

  完成板書後,教師適時進行點評總結,告訴學生:“這種透過‘移多補少’或‘先合併再均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並連續幾個追問:“4”能代表王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它究竟代表什麼?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它只是表示一組資料的總體水平(板書)。

  至此,在直觀演示、板書算式、連續追問,課前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已經基本達成。

  二、深化理解,建構新知

  1、三個學生完成比賽後,該老師出場了,我故意賣個關子說:

  正式比賽時,老師要求投4次,他們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結果。(多媒體展示)4個、6個、5個。猜一猜,老師投了第4個後,結果會怎麼樣呢?

  2、在學生多次猜測後,老師出示第4次投籃成績:1個,然後問:

  請估計一下老師最後的平均成績是幾個?你為什麼不估計為6個或1個?

  3、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最後一次投5個、投9個的話,平均成績會是多少?可以動手算一算。

  4、多媒體出示3個統計圖:問: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據的變化都會牽動平均數發生變化,但不管怎麼變化,平均數總是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板書)。當然,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的發現,那自然美不勝收了?

  三、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學一點新知識,我們都應該安排一些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我設計的練習以下幾項:

  1、三張紙條:7cm、12cm、8cm,老師估計它們的平均長度是10cm,大家認為對嗎?

  2、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麼一則資料,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釐米。這是不是說,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釐米?

  3、《xxxx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30年前,也就在張老師出生那會兒,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8歲。你發現了什麼?可有位老爺爺今年70了,他看到這則訊息後不但不高興,還很難過,這是為什麼?你怎樣來勸勸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平均數?它們各代表什麼?

  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進而解決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生動的,有價值的。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根據購物圖指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探索先乘後加的混合運算順序。在課堂中精講多練,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指導學生練習計算方法。透過練習學生正確地進行兩步式題的計算,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計算能力。

  教學目標:

  1、透過小熊購物的問題情景引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後加的運算順序,體會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絡。

  3、能正確計算有關的兩步式題目。

  教學重點: 掌握先乘後加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理解脫式計算的運算順序及格式。

  教學方法:情景匯入、自主探究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件,故事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週末到了,小熊胖胖和壯壯相約去超市購物。超市裡的東西可真多呀!。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了超市的食品區。

  (出示情景圖)

  二、快樂探索,學習新知。

  (1)透過看情景圖,獲取數學資訊。

  仔細觀察從圖中你能獲取哪些資訊?

  (教師鼓勵學生把所看到的說出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之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2)如果你是小顧客,你想買哪兩樣東西呢?(每種食品,數量不限)

  (此問題的設計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準備,學生上面所提到的問題,教師根據需要可挑選幾個寫下來,學會後可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會非常濃厚,積極性也很高。)

  (3)仔細看圖,說一說小熊買了什麼食品,應該付多少錢呢?請你幫他算一算。

  a、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b、小組內討論交流。

  c、展示彙報。

  學生可能出現分步算式解答:

  3×4=12(元)12+6=18(元)

  綜合算式解答冒號:

  3×4+6或者6+3×4

  (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明確每一步要求的是什麼?表示什麼意思?)

  預設:若班裡只有分步算式解答師應先啟發學生將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然後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時間。

  (4)說一說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什麼?

  (結合上面的實際情景及運算,透過學生自己探索得出運算的規律,使學生獲得成就的喜悅。)

  (5)師介紹脫式計算的格式及方法。

  脫式計算的格式及運算順序是本課的難點,師應多強調。

  三、鞏固練習。

  解決課前(2)中提到的問題,生獨立完成,師集體訂正。

  四、小結。

  在兩步混合運算中,有乘法也有減法,應該按什麼順序計算?

  生答: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五、作業。

  練一練

  六、板書。

  小熊購物

  法一:3×4=12(元)12+6=18(元)

  法二:3×4+6 法三:6+3×4

  =12+6 =6+12

  =18(元) =18(元)

  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 情景匯入使數學更加生活化,更加有趣。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際問題及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我在這節課創設購買食品的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現實中學習探索知識,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體驗到生活真有味,數學真有趣。

  2、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交流溝通,彙報展示,評價反思,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學生參與率高。

  不足之處:

  1、練習環節應進一步最佳化,應在此處多做思考。

  2、雖然對學生有生成性引導,但啟發性語言欠佳。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4

  一、 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透過上學期的努力,我班多數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漸濃,學習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學習成績在不斷進步,但是由於我班一些學生數學基礎太差,學生數學 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沒有顯著改觀,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設法關注每一個學生,重視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教學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是初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學 任務非常艱鉅。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努力把本學期的任務圓滿完成。九年級畢業班總複習教 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複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經過與外校九年級數學教學有豐富經驗的教師請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學複習計劃。

  2、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式主要是透過二次函式影象探究二次函式性質,探討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議程的關係,最終實現二次函式的 綜合應用。本章教學重點是求二次函式解析式、二次函式影象與性質及二者的實際應用。本章教學難點是運用二次函式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透過探究相似圖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學難點是相似多這形的性質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銳角三角函式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三角函式的概念及特殊銳角的三角函式值。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各種三角函式的概念,掌握其對應的表示式,及特殊銳角三角函式值。本章的教學難點是三角函式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與檢視

  本章主要透過生活例項探索投影與檢視兩個概念,討論簡單立體圖形與其三檢視之間的轉化。本章的重點理解立體圖形各種檢視的概念,會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檢視。本章教學難點是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檢視。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知識與能力目標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二次函式的影象、性質與應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邊形的判定方法與性質,掌握銳角三角函式有關的計算方法。理解投影與檢視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透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絡,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

  (2)透過體驗探索的成功與失敗,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3)透過小組交流、討論有關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4)透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對數學的興趣。

  三、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l、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鑽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製作考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數學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圍,分享快樂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

  4、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於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強學生解題速度和準確度的培養訓練,在新授課時,凡是能當堂完成的作業,要求學生比速度和準確度,誰先完成誰就先交給老師批改,凡是做的全對要給予獎勵。

  7、加強個別輔導,加強面批、面改,加強定時作業的訓練。並進行作業展覽,對作業書寫的好又全部正確的貼在學習園地中。

  8、積極主動的與其他教師協同配合,認真鑽研教材,搞好集體備課,不斷學習他人之長處。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藉助直觀圖形,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分數的大小。

  2.會利用分數比大小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觀察、猜測、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大小”是在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認、讀、寫簡單分數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比較簡單分數大小的過程。基於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理念及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們將課堂教學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1.分類整理——意在從一組原始材料出發,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透過分析、討論、思考發現:要比較分數的大小必須先觀察分數的特點。這樣設計,真實再現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自然地運用到分類整理的方法。

  2.探索規律——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透過分、折、塗的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嘗試概括比大小的規律。

  3.運用規律解決問題——透過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和遊戲情境,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有意識地聯絡生活,使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交流解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座落在市政治、文化中心,周邊環境相對比較好。學生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大部分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由於學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知識面很廣,求知慾望也很高。因此,教師在本節課中及時鼓勵、適時引導,營造自主的數學活動情境,讓學生自發地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

  〖教學設計〗

  (一)分類整理

  師:分數王國的小夥伴們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吧!

  1/2,1/4,2/3,3/4,2/5,3/5,5/6,6/7,3/8。

  (學生讀一讀。)

  師:大家看,這麼多的分數如果進行比較,你們有什麼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能不能把這些分數分類整理一下?試試看。

  (同桌試著分類整理。)

  分母相同的分數:1/4和3/4;2/5和3/5。

  分子相同的分數:1/2和1/4;2/3和2/5;3/4,3/5和3/8。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5/6和6/7。

  (二)探索規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的比較

  師:任選一組分母相同的分數,用圖形折一折、塗一塗、比一比。

  1/4和3/4;2/5和3/5。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實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1/4 3/4○1/4

  3/4○1/4

  2.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

  板書:1/2和1/4

  (猜一猜,再驗證,四人小組交流,全班彙報驗證過程。)

  3.反饋評價

  (1)61頁試一試:填分數,比大小。

  ()○()

  ()○()

  (2)按分數先塗上顏色,再比較大小。

  3/10○7/10

  1/8○1/4

  4.總結規律

  (1)思考討論:①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兩個分數,大小有什麼規律?

  ②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大小有什麼規律?

  (2)學生總結:①在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時,看分子,分子大的就大,分子小的就小;

  ②在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時,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就小,分母小的分數就大。

  (3)思考: 2/3和2/5;3/4,3/5和3/8;5/6,6/7誰大誰小?

  (全班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像這樣的分數你會比較大小嗎?分子、分母都不同呢?如果不能解決可以存入問題銀行。)

  (三)用規律,解決問題(教材62頁“練一練”)

  1.按分數塗顏色,並比較分數的大小。

  2.在正方形中,塗出它的1/4。

  3.第3題。4.數學遊戲:我說你拿。(小組競賽)

  生1:拿出全部的3/10。

  生2:我應該拿3根。

  生3:拿出全部的12。

  生4:我應該拿5根。

  ……

  5.聯絡生活,發現問題。

  師:你在生活中發現過分數比大小的例子嗎?會解決了嗎?說一說。

  (生舉例。)

  〖教學反思〗

  學生在整堂課中反應積極,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用圖形直觀驗證猜想的方法十分感興趣,效果也不錯。針對學生情況,我適度地拓展知識的廣度,如:交流“分母不同、分子相同但不是1”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比大小,出現學生自發地運用圖形探討結果的場面,也為以後的知識系統性打下基礎。但還應更關注群體教學環境下的個別學生,克服這些學生為活動而活動、隨波逐流的傾向。

  〖案例點評〗

  本教學設計有下列幾個特點。

  1.從給分數分類入手,先觀察分數特點以便更好由學生總結分數比大小的方法。

  2.為學生提供大量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空間,突出體現教師的組織、引導、合作者角色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數學問題的設計不拘泥於教材,更多地挖掘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6

  設計說明

  本節課旨在鼓勵學生透過畫圖的方法分析數量關係,列出乘除混合的算式,解決較複雜的實際問題。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關注了下面兩點:

  1.關注畫圖在分析數量關係時的作用。

  在教學中,出示每一個問題之後,都先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呈現題目中的數學資訊和數量關係,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為正確列式計算打好基礎。

  2.關注解題思路的歸納總結。

  本節課的兩個例題,內容相似,解題思路雖然存在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聯絡。在教學中,當學生解決完每一個例題之後,都及時回顧反思,總結解題思路,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親自講過故事嗎?在一次語文課上,淘氣和同學們要輪流講故事,這給淘氣帶來了一個難題,你們想知道是什麼難題嗎?願意幫他解決嗎?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講故事》。

  設計意圖:用談話的方式以及學生熟悉的話題引入新課的學習,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探索學習,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19頁情境圖。

  提問:畫面中為我們提供了哪些資訊?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髮現:淘氣5分可以講850字,同學們約定每個故事不超過3分。

  學生可能提出問題:淘氣3分能講多少字?

  2.畫圖分析題意。

  (1)請學生完整敘述題目中的資訊和問題。

  (資訊:淘氣5分講了850字;問題:淘氣3分能講多少字)

  (2)用畫圖的方式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

  師: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情境中給出的數學資訊和問題嗎?比如列表或圖示。

  (獨立構思,動手畫一畫)

  (3)組織學生交流。

  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方法並解釋其中的意義,只要能正確表達題目中的數學資訊即可。

  3.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根據圖示或表格所表示的題目資訊,獨立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算出結果。

  (2)全班交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師:你們是怎樣列算式的?為什麼這樣列算式?算式中的兩步分別表示什麼意義?

  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解題方法和思路。

  (3)給淘氣提出建議。

  師:淘氣想要3分把這個故事講完,你認為他應該怎樣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淘氣可以講得快些或刪掉一些情節。

  (4)回顧反思,體會解題的思路。

  師: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先求的是什麼,再求的是什麼?以後再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思考?

  引導學生根據剛才的解題過程總結:解決類似問題一般要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

  4.即時訓練。

  (1)出示問題:笑笑講一個故事用了4分,平均每分講150字。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應講多少字?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數學資訊。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解決問題,寫出答語。

  師:這道題與上面例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嗎?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根據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列式解決問題,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

  (3)總結解題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此題與上面例題的數量關係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明確解決此類問題一般要先求一共是多少,再求一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透過上述環節,學生進一步熟悉了畫圖分析數量關係的方法,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113頁例2及P116頁4-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引導學生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4、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際能力。

  5、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

  教學難點:

  怎樣排列可以不重複,不遺漏。

  教具準備:

  課件、數字卡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遷移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錶演嗎?(喜歡)今天聰聰、明明要跟我們到影劇院看錶演,我們大聲地喊他們出來啊!

  師:好朋友見面,握握手。(聰聰、明明跟大家握手)如果全班36個同學分別跟聰聰、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為什麼?(不管誰先跟誰握手,都是同是兩個人)

  師:對,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的知識,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數學廣角。(板書課題)

  師:那我們趕緊進影劇院吧!(課件出示影劇院門口)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情景激趣

  師:(課件出現密碼二字)密碼?哎呀!我把密碼給忘了,是379?還是739呢?我只記得這個密碼是由7、3、9組成的其中一個三位數,同學們,怎麼辦呢?沒密碼可進不去啊!

  2、合作交流,探討方法

  師:那麼7、3、9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呢?請大家拿出數字卡片,小組合作擺一擺,擺的時候注意:

  ①要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②你用什麼方法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③比一比哪組最快。

  學生活動、彙報。

  師:你們找出來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誰願意那上來給大家介紹他們組的擺法。(可多拿幾個不同順序的,然後讓學生說。)

  引導學生說:排列的時候,先確定百位上是3,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7、9就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再確定百位上是9,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3、7又有兩種不同的排法,最後確定百位上是7,分別交換十位和個位上的數3、9又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合起來一共擺出6個不同的三位數,這6個三位數分別是379、397、739、793、973、937,這樣按順序排列,既不會重複也不會遺漏。

  師:同學們剛才聽了幾位同學的方法介紹,你覺得誰的更好些?(比較發現重複、或遺漏或無順序排列,從而引出按一定順序排列較好)

  學生髮言。

  3、引導學生小結:

  排列時,先確定一個數位上的數,然後交換其他兩個數位上的數,各有兩種不同的排法,合起來都能組成不同的三位數,這樣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4、指導看書質疑

  師:請大家開啟書本P113頁例2,邊看書邊自己說說書本上是怎麼擺的?

  學生活動

  師:誰看懂書本上的想法,給大家講一講。(強調方法)

  師:密碼到底是哪一個呢?你認為是幾?好,那請大家把自己心中的密碼大聲地喊出來吧!(課件演示密碼轉動過程)

  是:739,猜對的舉手,yes!我們可以進去了,向前衝,嘿、嘿、嘿!

  三、實踐應用,開放練習

  1、創設情境,完成P113頁“做一做”

  師:哇!這影劇院真漂亮!同學們趕快找座位坐好。看看第一場表演什麼?(西遊記)嘿!很熟悉。誰來說說你對“西遊記”的認識有多少?

  學生髮言

  師:同學們知道的真多,那圖中的四師徒在幹什麼?誰來說說。(學生說大意,注意說完整)

  師:你覺得××同學說得怎樣?師傅說:“交換位置,再來一張”(課件出示)那交換三個徒弟的位置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師:那請大家在小組裡面排一排,照一照,並說說你是怎麼排的。

  小組活動

  小結:引導學生說出先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再交換兩個人的位置,各有兩種排法,合起來一共照出6張不同的照片。

  2、完成P116頁第5題

  師:“西遊記”好看嗎?下一場表演什麼呢?(課件出示小紅帽)這個故事你們聽過嗎?好,誰上來給大家講講。

  學生上臺講故事。

  師:××同學講故事真好聽,你們有留意到螢幕出現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小紅帽,獵人,大灰狼)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時,扮演過獵人的小朋友說:“該讓我演大灰狼了吧?”你知道他想幹什麼?(想變換角色,他不想演獵人,想演大灰狼了。)他們的角色還可以怎麼變化?你們能幫助他們排一排嗎?

  學生活動

  師:哪組願意上臺演一演。

  學生上臺表演。

  師:剛才表演的同學真棒,一下子就把6種不同的角色變化都找出來了。

  3、完成書本P116頁第4題。

  師:表演結束了,老師覺得有點餓,這樣的天氣去吃點什麼好呢?你們想吃什麼?

  學生髮言

  師:你們的介紹也不錯,不過天氣越來越冷,我想吃點辣的來暖暖身子,你們怕辣嗎?哦!有的怕辣,有的不怕辣,那不、怕、辣這三個字共有幾種不同的排法呢?請大家用練習本排一排,再讀一讀看一共有幾種讀法。

  學生活動,學生彙報。

  師:不怕辣的同學,放學後可以建議你的父母去吃一頓麻辣火鍋。

  四、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師:在回來的路上聰聰、明明要考一考我們。我們看題目。(課件出示題目)請拿出數字卡片動手擺一擺,要注意可以隨意擺放的,看一共能擺出幾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誰來說說你找出幾種不同的三位數。

  學生活動、彙報,師板書。

  五、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師:你覺得自己、同學和老師表現得怎樣?

  六、板書設計

  數學廣角

  379397

  739793

  937973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透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透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小故事匯入新課

  放寒假時小紅去了一個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園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該向東、西、南、北哪個方向走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築物?願意當小導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幹什麼嗎?大家想和他一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早上太陽在什麼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麼方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後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麼建築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建築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裡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計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一位數除兩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溝通舊知,建立聯絡。從樹上摘蘋果,課件出示蘋果樹圖,看誰摘得最快?

  600÷6 27÷3 240÷8 160÷4 3 ) 9 9 )37

  [設計意圖]:透過回憶舊知,溝通舊知,建立聯絡自然引入本節內容。

  2.師: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這是一個植樹的好季節。(課件出示春天圖,再出示同學們舉著隊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樹的情境圖),讓學生說圖意。

  3.引導觀察:圖中告訴我們哪些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以提出什麼問題?怎樣列式?(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演)

  生:三年級平均每班植樹多少課?42÷2=

  4.師:42÷2等於多少(生:42÷2=21)

  你是怎麼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擺好42根小棒,把四個十和兩個一平均分成兩份。出示圖片:

  生:口算40÷2=20 2÷2=1 20+1=21

  同學們會口算出答案,那麼怎樣用豎式計算呢?(揭示課題)板書:一位數除兩位數。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植樹情景引出新課,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樹立起學好書學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領悟演算法

  (1)探索豎式:用豎式計算,你們會嗎?試試看學生獨立計算後,反饋

  第一種第二種

  21 21

  2)42 2 )42

  42 4

  0 2

  2

  (2)比較一下,你喜歡哪一種演算法?說說理由。

  學生髮表意見:(學生多數會喜歡第一種演算法,簡單、豎式短,很少有學生喜歡第二種也就是課本例題的形式)

  師:其實第二種方法有自己的優勢,它能讓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計算過程。

  (3)師邊用電腦演示邊講解:筆算除法的計算順序和口算一樣,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請哪位用第二種方法做的同學上來講解一下。(師配合補充)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同時,樹立選擇最優方法的意識。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時本著“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操作形成表象,動腦想算理,動口說演算法,及時規範豎式的寫法、總結演算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安排既體現知識的產生過程,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利用操作、演示、歸納、概括等方法揭示具體到一般的規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維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P20做一做

  2、請你當小法官,別判錯。

  1 4 2 21

  2 )28 3 )69 4)84

  2 6 84

  8 9 0

  8 9

  0 0

  3、買作業本:小紅去買了3本同樣的作業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業本多少錢?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好的學生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相對差一點的同學也能夠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辨析練習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預防學生計算時出差錯,讓學生運用剛學到的計算方法來分析、判斷和推理。安排自選練習,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大多數學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練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得開心嗎,你都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進行簡單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識網路,整理學習思路,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0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例項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增加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透過動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絡,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能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瞭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指導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不叫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小學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1

  練習目標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估算能力和應用能力。

  2、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教具準備

  投影裝置、郵票、口算卡等。

  練習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口算練習。

  用口算卡片出示題目。

  (1)12×3 24×2 16×3 40×7

  (2)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結果時,語言表達要完整;

  (2)抽選部分題,說說計算方法。

  2、計算練習。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提問部分同學,檢查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專項練習

  1、課文第34頁的第10題。

  (1)請學生拿出語文書。

  (2)開啟指定的一頁。

  教師在課前選定4頁,這時指定每一組開啟其中的一頁。(一般來說,選出的頁面字數較為接近。)

  (3)讓學生先後估一估這一頁有多少個字,再算一算。

  要求:

  1)先獨立完成;

  2)小組中彙報,自己估算結果;

  3)列出算式,計算。

  4)小組校對結果。並對比估算結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誤差太大,找出問題,及時糾正。

  (4)彙報每一組的計算結果,看看有什麼發現。(這時學生會發現這裡的每一頁字數都比較接近。)

  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使他們懂得因為排版規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書中,每一頁的字數相差不多。

  2、課本第35頁的第11題。

  (1)出示情境圖。

  實物投影出示課本插圖或直接開啟課本。

  (2)認真審視情境圖。

  請學生認真審視情境圖,明白情境圖的問題情境,說一說已知什麼,要求什麼。

  (3)討論。

  每人一瓶,35人應該付多少錢,怎麼算。(先算一瓶多少錢,再算35瓶多少錢。)

  (4)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5)反饋、矯正。

  3、課本第35頁的第12題。

  這是一道鞏固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4、課本第35頁的第13、14、15題。

  這類問題學生已經接觸過,並已經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難度,鼓勵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只是第15題,可以請學生口頭表達圖中的問題情境,說一說已知什麼,求什麼,是怎麼列式計算的。

  學生計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這裡不一一列舉。只要有道理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表揚,激發求知的積極性。

  三、鞏固練習

  小黑板的選用作業。

  四、作業設計

  “五星級”對應的練習。與“口算”書對應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略)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透過複習,使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的統計知識進行整理,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體驗統計的全過程,掌握統計的方法。

  2. 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使學生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問題,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整理統計知識,進一步體驗統計的全過程,掌握統計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

  空統計表、統計圖,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 知識梳理

  師:說說本學期我們都學習哪些統計知識?

  生:複式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師:本學期我們學習統計表和統計圖,與以前所學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麼優點?

  學生小組交流整理。

  師歸納(板書):

  複式統計表:可以表示兩個事物,便於比較。

  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

  二、 統計知識的應用、內化

  1、統計表

  師:下面我們就用所學的統計知識來解決身邊的一些問題。

  師: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你們都打算到哪裡度過呢?就讓我們來統計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園

  市民廣場

  兒童樂園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計(人)

  (動手操作完成表格)

  師:你能根據表中的資料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嗎?

  (教師摘錄問題)

  師:這些問題你會解決嗎?(人)

  學生解決問題。

  2、統計圖

  師:請你根據統計表,完成下面統計圖。

  (要求: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評價並回答問題)

  海洋公園

  市民廣場

  兒童樂園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師,你準備帶全班同學去哪裡?為什麼?

  (3)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3、綜合應用

  獨立完成書本P127題15

  反饋----交流-----評論

  三、總結昇華

  本節課,我們複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確地進行除法的估算。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訓練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啟用基礎

  1、口算下面各題。

  640÷8= 500÷5=

  60÷3= 200÷4=

  4200÷6= 1200÷2=

  36÷3= 360÷9=

  80÷4= 300÷6=

  2400÷6= 42÷2=

  2、先判斷商是幾位數,再計算。

  576÷3= 386÷4=

  二、學習新知,探究規律

  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節假日,小麗一家三口出去遊玩,要在賓館住三天,他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仔細觀察主題圖,你能幫幫他們嗎?

  生:能!

  1、初步學習估算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資訊,要解決什麼問題?

  生1:我知道了住宿3天一共花了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費是多少。

  師:你真會讀題目!仔細觀察這個問題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生1:問我們“大約”多少錢。

  師:觀察的真仔細!那麼“大約”是什麼意思呢?

  生:大概、差不多、估計…….

  師:所以我們是不需要算出準確結果的!誰會列式?

  生1:267÷3

  師:為什麼要用除法呢?

  生1:把26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師:會估算嗎?

  生:會!

  師:請你們在課堂練習本上嘗試算一算,算完後同桌交流演算法。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教師巡視。

  師:誰能把你的演算法分享給大家?(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計算方法)

  生1:把267看作與它接近的整百數300,267÷3≈100(元)

  生2:把267看作與它接近的幾百幾十數270,267÷3≈90(元)

  生3:……….(方法合理均可)

  師小結:透過分析,我們發現以上幾種方法均正確,事實上估算方法具有多樣性(師板書)。

  師:那你們覺得每天的住宿費比90元多還是比90元少呢?

  生1:比90元少,因為每天90元3天就是270元,而實際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元少。

  師:說的真棒!你們聽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比80元多還是少呢?

  生1:比80元多。因為每天80元3天就是240元,而實際花267元,所以比80元多。

  師:你真會想!說的很有道理!

  2、在練習中總結估算方法。

  課件出示小練習(估一估)

  208÷5≈ 124÷3≈ 82÷9≈ 23÷6≈

  師: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自己試著做一做

  指名學生回答做法,師幫忙總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而個別的是需要結合乘法口訣進行估算的(想一想什麼數與除數相乘最接近被除數,商就是幾)。

  師:在我們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用估算的方法很簡單的幫小麗解決了問題,也正確的回答出老師剛才的問題,今天我們共同探討、學習的就是: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師板書)。

  師:你們願意幫助老師解決問題嗎?

  三、課堂練習

  1、學校合唱隊為4名男隊員購置演出服共用去388元,每套演出服大約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

  2、

  (1)海龜的壽命大約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還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並解答嗎?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作業:第31頁練習六,第2題、第3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4

  練習目標

  1、進一步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口算卡等。

  練習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課文聯絡一中的第1題。

  教師運用口算卡片處事題目,要求學生直接回答算式計算結果。回答時,要求語言表達完整。

  考慮題目數量不夠,增加題目。

  (1)20×20 30×50 12×30 40×7

  (2)15×30 25×40 16×50 80×15

  2、補充計算。

  (1)28×24 (2)42×35

  要求: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討論;

  選取部分學生板演;

  提問算式意義。關注個別學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理解計算中每一層的含義。

  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表揚多種演算法帶來的新思維。

  3、用豎式計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學生獨立完成,請3人上臺板演;

  2)同桌之間互相檢查。

  3)教師講評,及時糾正錯誤。

  4)提問學生,計算過程的注意點。

  二、專項練習

  1、練習一的第2題。

  “選數填空”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其目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

  學生自己先填寫,然後讓學生說一說解決策略。

  歸納出:把題中各數的0先暫時省略,再來進行選數填空,最後再補上0。

  最後,彙報結果。全班進行訂正。

  2、練習一的第6題。

  這是一道數學趣味題,同樣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策略意識。

  解決過程:

  (1)首先,讓學生明白題目的具體情境,懂得要解決什麼問題。

  (2)要求找到能開啟開鎖的鑰匙,用連線與萬寶箱連線。

  (3)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老師:看誰用最簡便的方法,最快找出來。

  (4)彙報結果。

  3、練習一的第7題。

  這是一道判斷題,同樣引導學生不必計算,運用估算進行判斷,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

  策略:把因數進行取捨成整十數,然後把結果進行比較。如54×24=4526(錯),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確結果應該小於1800。

  三、鞏固練習

  課內外作業。

  課文練習一的第3、4、5題,第8、9題。

  第3題:主要是時與分的單位換算,這一問題學生在上一節課已經遇到,沒有困難。

  第4、5題,鼓勵學生獨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8題,學生可能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法:一是先計算出蘋果汁與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們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蘋果汁與橘子汁分別有幾瓶,再算出它們一共有多少瓶。這兩種演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

  第9題,共有3個小問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啟發學生想一想:今後碰到類似的要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解決。

  2、小黑板的選用作業。

  四、作業設計

  “五星級”對應的練習。與“口算”對應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略)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索兩位數乘整十數(各位都不進位)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過程,初步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2、 在具體的情境中,應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 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索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應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培養自主探索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 談話:我們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們一起到三年級看看他們的牛奶是怎麼分配的,好嗎?

  掛圖出示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教學例題。

  (1)列算式。

  提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並列出算式嗎?

  學生討論並交流,根據問題收集相關資訊,注意每箱有12瓶

  師::要知道10箱夠不夠,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討12X10的演算法。

  談話:觀察例題中的10箱牛奶是怎樣擺放的,你能利用學過知識計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嗎?

  學生自由計算

  2、教學“試——試”。

  出示問題:如果搬下30箱,夠分給多少個同學喝

  你是怎樣算的?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1)列式:12X30=——( )

  (2)學生嘗試口算,再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談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內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學生有不同意見,應給予鼓勵,然後讓他比較幾種演算法中最簡便的方法是哪一種。

  3、歸納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方法。

  提問:你認為兩位數乘整十數怎樣口算比較簡便?(引導學生認識到兩位數乘整十數,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數,再在得到的數後邊添寫1個0。)

  三、複習鞏固,綜合運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錯誤。

  (3)分析每組題之間的聯絡,鞏固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1)指名回答。

  (2)討論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先把兩個十位上的數相乘,再在得到的數的後邊添寫2個0)。

  3、做“想想做做”第4題。

  (1)一個學生拿卡片,其餘學生搶答。

  (2)同桌互相評價。

  4、做“想想做做”第3、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演算法和得數,並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三種數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五、課堂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內容:課本第28-29頁的例5和例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是0”。

  2.能熟練掌握一位數筆算除法法則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熟練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商中間有0的兩種情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我們來看一幅畫,樓老師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

  孫悟空找來4個西瓜,說每人分一個。豬八戒非常積極說:“我來分。”貪吃的豬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饞了,他想反正有4個我吃掉一個吧,就這樣他一個又1一個把4個西瓜全吃完了,這下他怎麼分給孫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課

  1、西瓜一個都沒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誰會算?

  0÷3=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啟發學生想:根據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幾,就得想幾和3相乘得0。

  再讓學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

  2、出示例題6

  309÷3=

  (1)要求學生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列豎式進行計算。

  (2)當學生計算到十位時,教師重點指導:由於被除數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數3相乘得0,0減0得0。

  (3)計算完畢後,向學生說明中間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並要求學生用虛線圈起來。

  (4)問:豎式中用3除0的這一步可以省略,那麼,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為什麼?(不可以省略,因為0起的是佔位的作用)

  (5)現在,我們把這題用簡便寫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學板演)

  (6)鞏固算理:

  ①404÷4=11。討論:這題的結果正確嗎?商中的兩個“1”應在什麼數位上?為什麼?商的十位上為什麼要寫0?應該怎樣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彙報、交流

  3、420÷3=

  先由學生獨立試做。

  彙報、交流

  明確:在除的過程中哪位不夠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佔位。

  4、試一試

  750÷5 980÷7

  對比例兩題,今天學習的除法有什麼共同點?(板書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在計算中應注意什麼?

  三、小結

  這節課,我們研究的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內容:

  教材第26頁例6例7,完成第26--27頁“練一練”和練習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0乘一個數的含義,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2、使學生掌握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能應用“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正確筆算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

  教學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筆算:123×3

  筆算乘法要注意些什麼?

  2、3+3+3+3,你能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嗎?還可以怎樣寫?(3×4或4×3)

  二、自主探索,學習例6。

  1、0+0+0+0,你有能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嗎?4×0或0×4,結果是多少?為什麼?

  2、7×0=?0×7=?你是怎樣想的?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一些算式嗎?

  讓學生任意地說一說。例如:5×0=0×5=

  10×0=0×10=

  100×0=0×100=

  ......

  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你發現了什麼?

  :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3、口算練習:

  6×0=5+0=0×9=0×7=

  1×0=0+2=0×5+2=

  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5+0不等於0?

  三、自主探索筆算方法

  1、出示203×3=

  (1)你會用豎式來算一算嗎?

  (2)學生嘗試進行列豎式計算。

  (3)交流計算方法:

  這個0是怎麼得到的?這樣寫行嗎?為什麼?

  (3乘百位上的2是6個百,這樣寫就變成6個十了。)

  (4)想一想,在這裡“0”起的什麼作用?

  2、比較複習題和例7。

  你發現了什麼?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3、對比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第1題的積中間有0,第2題的積中間沒有0?第4題的中間怎麼會有2個0?

  4、改錯練習。

  (1)出示練習六第2題。學生獨立判斷這些題目做得對嗎?

  (2)找出錯處,並尋找錯誤原因。

  (3)獨立改正。

  5、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第27頁的練一練第2、3題。

  四、課堂

  今天我們學習的乘法筆算有什麼特點?(板書課題: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計算這種型別的題目要注意些什麼?

  五、課堂作業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內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在實際操作中,增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米與釐米、分米與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活動引入

  (一)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請同學們分別用手勢表示1毫米、1釐米、1分米。請大家用手勢表示1米大約有多長?1釐米大約有多長?1米等於多少釐米?

  (二)思考:要量課桌的長度,你覺得用哪個長度單位比較合適,為什麼?(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應該用釐米比較合適)

  (三)估計一下課桌的長度。

  (四)請學生量課桌長度,可用1釐米長的手勢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學生尺去量,看誰量得既準確又快。

  1、每個學生動腦筋,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測量。

  2、在4人小組內交流各人的測量方法,評評優劣。

  3、選幾個小組來反饋資訊。預設學生可能選擇以下幾種測量方法。

  (1)用1釐米的長的手勢去估量。

  (2)用學生尺去測量,如尺子最大刻度為12釐米,然後將一個個12釐米相加。

  (3)用學生尺10釐米10釐米地量,並相加,最後一次與不足10釐米的長度再想加。

  (4)先請學生自評測量方法的優劣,再請他評,最後選出最優方案。

  二、主動探索,學習新知

  (一)初識分米

  透過反饋交流,引導學生想象:由於課桌比較長,用釐米做長度單位來量還是比較麻煩,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測量方法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板書課題)

  (二)感知分米

  1、猜測一下1分米有多長,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嗎?(可從尺子“0”刻度一端開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問: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在自己的學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將拇指和食指張開,量出1分米的長度,感知1分米的長度。

  4、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5、估一估,課桌大約寬幾分米,再準確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剛才我們瞭解了分米與釐米的關係,那麼你想知道1分米與1米的關係嗎?(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解決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準備的1米長的繩子,兩人合作,一個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個同學就在紙條上做一個記號,觀察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

  方法二:因為1分米=10釐米,1米=100釐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書:1米=10分米)

  (三)運用分米

  1、填空,在[ ]裡填上合適的單位,在()裡填上合適的數字。

  床長2[ ],也就是( )[ ] 。

  一支鉛筆長2[ ]4[ ],也就是()釐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兩次能跳()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長是1分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米

  一把米尺的長是100釐米

  3、在〇裡填上<、>或=

  20釐米〇3分米1米〇99釐米

  80釐米〇8分米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寫了一篇數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寫得怎樣。

  20xx年9月20日(星期四)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釐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釐米的樹被風颳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釐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裡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裡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請學生各抒己見,把認為不正確的地方改正過來。

  三、課堂總結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9——52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1日=24時,能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使學生辨別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不同,及互換方法。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發現與普通記時法的聯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

  教學難點:

  互換的規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聯絡生活,引出兩種記時法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嗎?老師今天特意帶來一段電視節目的音樂,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聞聯播的片頭曲)

  2.有誰能告訴大家,新聞聯播是什麼時候播出的? 19時和晚上7時是同一個時刻嗎?我們來看看片頭畫面所顯示的時刻。(課件展示片頭畫面的19:00)

  3.看來,晚上7時就是19時,這是兩種不同的記時方法。

  二、展開:經歷過程,建立數模

  1.師:老師這裡有兩張節目預報表,從這兩張節目預報表上,你發現了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疑問嗎?

  2.師:同學們透過觀察,發現了同一時刻播出的電視節目用了兩種不同的記時方法來表示。左邊的記時法稱為24時記時法,右邊的記時方法稱為普通記時法。

  3.師:“ 普通記時法為什麼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詞語?”“24時記時法是怎麼回事?”“這兩種記時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研究。(出示課題:24時記時法)

  4.理解24時記時法的原理

  師:下面就讓我們跟隨時間老人的腳步,看看時間是怎麼匆匆走完一晝夜的。(演示動畫)

  並出示條形圖展示。

  5.溝通兩種記時方法

  剛才老師給大家講述了24時記時法的原理,下面我們繼續來看畫面。(出示圖片)這三幅圖片分別是一天中的什麼時候?你能用24時記時法說說她們在什麼時間、幹什麼嗎?

  師:把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改成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要注意什麼?

  小結: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上午的時間和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是一樣的,下午的時間則應要加上12,因為下午的時間是在一天的後一個12小時裡的。另外,使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間時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詞語,因為它對應的時刻是的。

  三、總結:坡度練習,鞏固新知

  1.快速搶答

  請判斷下面的時間是普通記時法,還是24時記時法?說說理由。

  凌晨4時 5:00 早上8時 19:00 晚上10時 22:00

  2.超級換換換

  用24時記時法表示下面的時間。

  凌晨4時 早上8時 晚上10時

  用普通記時法表示下面的時間。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時記時法

  提問:你見過生活中哪兒使用24時記時法?

  ——銀行的營業時間圖。

  提問:銀行儲蓄業務上午幾時幾分開始,下午幾時幾分停業?

  ——車票圖。

  提問:他下午幾時到火車站較合適?

  ——禁行標誌圖。

  提問:上午幾時幾分到下午幾時幾分這段路禁止小汽車通行?

  4.我當小主持

  這裡是用普通記時法安排節目的,你能用24時記時法預報下面的節目嗎?

  節目時間 節目名稱

  早上7時30分 動畫樂翻天

  早上10時30分 智慧樹

  中午12時 動漫世界

  晚上8時 銀河劇場

  5.添時針遊戲

  這裡是一個特別的時鐘——只有指著12的分針。同桌兩人,一人用24時記時法報整時,一人貼出時針位置。

  6.難忘時刻

  在歷時刻也記錄著一些讓我們自豪的瞬間,讓我們一起回放這樣的幾個時刻吧。

  出示圖片:

  7.你知道嗎?(課件播放)

  8.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什麼內容?你學會了什麼?

  同學們今天的24小時過去了,同時也意味著下一個24小時的到來(明天),明天過去了,又會有一個24小時(後天)會到來,時間就是這樣不斷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暫的,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時間,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讓我們共勉吧!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0

  一、教學內容

  1.有餘數除法的計算

  2.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用口算和筆算計算有餘數除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三、編排特點

  1.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實際背景。

  透過主題圖的展示,使學生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實際背景,使學生感覺到計算問題的提出是有現實意義的。

  2.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絡。

  本部分知識是表內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學用豎式計算有餘數除法之前,先教學用豎式計算表內除法,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瞭解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3.體現彈性要求。

  計算有餘數除法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筆算。

  四、具體編排

  1.主題圖

  教材上呈現了一個校園裡的活動場景圖,圖中顯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樹之間都插著4面小旗子,跳繩的小朋友每4個人一組,籃球場上每5人為一組,黑板報下面的花每3盆擺一組,這些都為用除法計算提供了素材(因為都是平均分),至於分的結果是整除還是有餘數除法,要具體看被除數和除數的數量關係而定。透過這樣的情境展示,讓學生知道計算問題就是從生活實際中產生的,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例1(利用表內除法教學豎式)

  (1)利用情境引出計算問題。

  (2)利用學過的表內除法教學豎式,透過在豎式中註明各部分名稱,幫助學生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教學時要結合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和豎式的寫法。

  3.例2(有餘數除法)

  (1)採用例1情境的延續。

  (2)體現彈性要求,可以從圖上看出結果,可以寫成橫式(口算),也可以用豎式計算,重點教學筆算,把橫式和豎式對比,使學生了解餘數的含義。

  (3)教學時要提醒學生注意商和餘數的實際含義,並注意兩者所用的不同單位名稱。

  4.例3(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1)透過改變被除數的數量,使學生自行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2)具體教學時,可以採用兩種方式:除數不變,改變被除數;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

  5.練習十二

  第2題,與例3有所不同,被除數不變,改變除數的大小,仍可以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第3題是有餘數除法的一種變式練習。

  練習中還編排了一些乘加的題目,如第5(4)題、第8題,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餘數除法的互逆關係,為利用乘加來檢驗有餘數除法打好基礎。

  6.例4(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同樣體現彈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筆算。

  7.P55“做一做”

  體現開放性,學生可以自由地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

  8.練習十三

  在用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到實際情況的合理性。

  第5題,其中一個條件隱含在圖中(每張桌子能坐4只小動物),解決問題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張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動物至少需要多少張桌子。

  第6、7題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如第6題,44除以5,商8餘4,但實際需要租9條船。第7題,可以在教材問題基礎上接著提問“到底需要多少個房間?怎樣安排房間比較合理?”讓學生以數學的解決為基礎再結合實際的因素加以解決。

  第8題,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生活經驗,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不能簡單地用總的枝數除以每束花的枝數,也不能憑某一種花的情況來決定,而是要分別考慮三種花的情況,再綜合解決。

  五、教學建議

  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

  雖然除法豎式在這兒是第一次出現,但表內乘除法的計算學生已經熟練掌握,要讓他們自己探索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學會用豎式計算。教學時,也可以對錶內乘除法進行適當的複習。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會用毫米作為測量物體長度,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釐米= 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在二年級我們學習過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要精確地測量物體長度,需要什麼工具?(用尺子量)

  2、請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學生彙報: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所量物體的一條邊,看這邊的另一端指向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讀數時要平視。)

  3、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長度單位,並用手比一比有多長?(學生回答)

  4、填上合適的單位(課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6、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7、提問: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釐米時,該怎麼辦呢?

  8、能不能用學過的長度單位米或釐米來精確地表示書本的厚度?(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遊戲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在活動中產生知識上的衝突,為新知的出現做好鋪墊】

  二、新授知識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認識釐米與毫米的關係。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發現什麼呢?(同桌交流)

  (1)很多個1釐米。(0—1、1—2都是1釐米)

  (2)除了釐米刻度外,1釐米中間還有更小的格。每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個小格一個小格地數(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0個小格就是1釐米。1釐米中有10個1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釐米多2格,是多長?(1釐米2毫米)

  (5)填一填:2釐米=()毫米5釐米=()毫米70毫米=()釐米

  (6)你能測量出書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個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長?拿出一張光碟,看一看,摸一摸。這張光碟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小魔術: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碟,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寬度大約1毫米。讓學生反覆做一做,加深對1毫米的認識。)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猜一猜,幾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接近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學生卡的厚度)【透過多次的直觀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概念從實際中來,便於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會用到“毫米”作單位?(小的物體)

  (4)生活中的毫米:

  ①1角硬幣、1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約10天長1毫米,腳趾甲大約20天長1毫米。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用到毫米。

  四、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或數。

  一隻螞蟻長約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釐米。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篇22

  教學目標

  1、透過使學生經歷猜測、探索、驗證的過程來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在建立長度觀念時,對毫米、釐米、分米、米之間的關係易混淆,故教學時應講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比較它們的長短,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投影儀(或掛板)、米尺;學生準備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幣、一枚一元硬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快樂學堂——由浙江大學網路資訊系統有限公司提供

  由學生測量的結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遊戲引入。

  測量遊戲:同學們,你們每組桌上有一個籃子,籃子裡有幾種東西(“一元硬幣、一分硬幣”各一枚、一張紙條、一塊橡皮),請你們看看分別是什麼?誰能用尺子準確測量出它們的長度或厚度?(小組合作)然後小組彙報。

  猜測:一元硬幣的厚度。測量一枚1元硬幣或1分硬幣的厚度為什麼不能用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來表示呢?(學生自由發言)

  一枚1元硬幣(1分硬幣)的厚度用米或釐米做單位都不合適,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比釐米更小的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認識毫米。

  繼續播放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快樂學堂——由浙江大學網路資訊系統有限公司提供

  觀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麼新發現?(同桌交流)

  彙報交流: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用兩支筆的筆尖指著,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

  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格。一釐米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1釐米裡面有10個1毫米。

  (板書:1釐米=10毫米)。

  你身邊什麼物體的實際長度接近1毫米?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練習:

  量出一枚1分硬幣的厚度。

  填一填: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

  動手操作:用學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課桌寬是多少?(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釐米”做單位時,一一測量很麻煩。)

  獨立探索:你感覺用一個多長的長度單位量課桌的寬比較合適?

  彙報交流,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有一個比釐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像量課桌這樣的物體長度時用米、釐米或毫米做單位都不合適,我們就要創造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互相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釐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彙報並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板書,把課題補充全:分米的認識)

  (2)問:1分米等於多少釐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的長度,表示出2分米的長度。

  (3)學生用直尺量1米長的繩子,每1分米作一個記號,問:1米里面有幾個1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4)練習

  與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

  三、利用知識,解決問題

  繼續播放課件:毫米和分米的認識——練習區

  1.量出數學教科書的寬是幾分米幾釐米幾毫米?(1分米4釐米4毫米)

  2.在()裡填上合適的單位(投影或掛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長是1(),一把米尺的長是10(),一把米尺的長是100()

  一個墨水瓶高約1(),教室的門高約是2(),寬約是1()

  四、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即直觀又準確地記住它們之間的關係呢?

  五、板書設計:

  1、毫米、分米的認識

  2、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