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通用1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2、提高詩歌鑑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把握詩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夠正確理解詩歌的主題意義和詩歌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歌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遊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澱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反覆吟詠,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聽過這樣一句詩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首詩的最後一句有沒有聽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而是彼此相愛,卻不能夠在一起。”一般我們以為,生與死的距離,就足以隔開兩個人了。但是,最可怕的距離,是兩個人的心明明貼的很近,卻不能在一起。這是怎樣的一種傷痛?今天讓我們走進《涉江採芙蓉》,共同感受詩中揮之不去的思念與憂傷。

  二、介紹文學常識

  1、《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文人作品,五言詩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譽為“五言之冠冕”,用平淺質樸的文字表現深厚的感情,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之情。梁蕭統將之合收在《文選》中。

  2、蕭統,南朝梁代蘭陵人,文學家,梁武帝(蕭衍)的長子。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學生自讀一遍詩。

  2、聽範讀一遍,跟讀一遍,教師做朗讀指導。

  本文是一首五言詩,讀的時候節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要注意讀準語調,語速和斷句。

  3、下面來練習朗讀,朗讀時想象詩句的畫面,感悟詩句的情感。

  四、合作探究: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1、學生討論,並說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

  (1)閨婦思遠: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諧音雙關,暗關“夫容”。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多情而憂傷的思婦的纏綿深情。

  (2)遊子思鄉:旨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

  聯絡時代背景:東漢末年,一些中下層文人為了尋求出路,往往要離鄉背井,外出遊學或遊宦。他們長時間遠離家鄉,過著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顆疲於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對那美好的故鄉無限懷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

  女子在採芙蓉遙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想象著所思的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這個想象出自女子對於男子愛情極深的信任,心有靈犀一點通,襯出下文“同心”二字不是空話。“憂傷”的也不僅僅是女子一個人,這個畫面中相對出現了兩個人隔著遙遠的長路互相思念,這首詩的意味更加深刻。

  五、總結語:

  《涉江採芙蓉》僅用清淡自然地筆觸,寫出了一世的悲苦。儘管千年前的那個採蓮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詩,只要有四季的變換,在這世間就會存在著一種思慕的情懷,永遠也不會改變,永遠也不會消失。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掌握詩歌中重要字詞的讀音及意思,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學習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合作演繹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及意境。

  4.培養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來再現詩歌畫面,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

  把握優美深邃的畫意、詩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音訊、PPT。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守,未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裡面的《涉江採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1.蕭統與《文選》

  蕭統,梁武帝的長子,曾立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諡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文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各類文學作品的選集,收集秦漢以來的文學作品,共三十卷,也稱《昭明文選》。《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卷二十九。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並非一人一時所作,因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確定,故編者題為“古詩”,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沒有題目,一般以詩的第一句作為題目。

  在文學史上,《古詩十九首》標誌著五言詩歌的成熟。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劉勰(xié)推崇它為“五言之冠冕”。

  二、課堂活動

  任務活動二誦讀詩歌,置身詩境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初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梳理生字詞讀音,並用“/”劃分朗讀節奏,能流利的誦讀詩歌。

  (設計意圖:學生自行梳理生字詞字音,主動關注生字詞,能流利的誦讀詩歌。)

  2.教師播放《涉江採芙蓉》朗讀音訊。

  (設計意圖:透過朗讀音訊,幫助學生糾正字音,幫助學生體會詩歌情感。)

  3.教師播放背景音樂《煙雨荷柔》,學生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再讀詩歌,體會詩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誦讀詩歌。)

  任務活動三品味詩歌,體味詩情

  學習任務2(4人一小組合作探究)

  1.詩中主人公採芙蓉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採芙蓉是為了“遺”遠方的“同心者”,“遺”“所思”。採芙蓉就是為了贈予所思念的人。

  2.這首詩為什麼是“採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明確:蓮,君子之花;蓮,佳人之花;蓮,愛情堅貞之花。

  3.你從“遠道”一詞品出什麼?

  明確:“遠道”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一些訊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歡樂的採蓮背景上,抒寫獨自懷遠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4.“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這兩句裡有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包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意象:“舊鄉”“長路”。

  “舊鄉”在“漫漫”長路的那頭,看不到也望不著,“舊鄉”的愛人此時也正凝眸相望嗎?相愛卻不得相見,濃濃的相思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將“遠道”意思說盡。

  5.“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兩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明確: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6.從詩中找表達感情的字眼,並概括主題。

  明確:字眼:“思”“憂傷”

  表達遊子對愛人和家鄉的深切思念。

  (設計意圖:透過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理解詩歌、自主學習能力,並且感悟詩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與深沉的思鄉意。)

  任務活動四合作描摹,情景再現

  學習任務3

  關於《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6人一小組,嘗試演繹這一情景。

  明確: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與深沉的思鄉意。

  (設計意圖:在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討論抒情主人公的性別,考察學生的文化常識及邏輯能力;演繹展示情景能提升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表現自己的能力。透過整個活動感受詩歌所傳遞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誦詩歌,體會詩歌思想情感。

  2.運用聯想和想象描摹詩歌的畫面。(不少於150字)

  (設計意圖:當堂背誦檢測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及學習效果,描摹詩歌畫面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歌的意境。

  2、品味詩歌語言。

  3、學習“對寫法”這一修辭手法。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及“對寫法”修辭手法的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方法指導

  1、熟讀成誦,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仔細品味詩歌的語言,透過對關鍵詞語的正確解讀來領會整首詩的含義。

  3、透過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教師匯入: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鍾嶸在《詩品》中更譽其為“天衣無縫,一字千金”。這足見《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涉江採芙蓉》,感受其爐火純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課探究:

  1、《古詩十九首》簡介:

  是東漢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2、題解:

  3、詩歌頭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意象:

  1、“芙蓉”:荷花、蓮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詩歌:

  (1)、《愛蓮說》/周敦頤

  (2)、《如夢令》/李清照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質高潔、聖潔以荷花喻意境之靜謐悠閒。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構成的意境:

  提問:“芙蓉”在全詩意境的營造上有什麼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為一種情感意象來使用,表達一種純潔、堅貞與寧靜的意味,詩歌開頭即以“芙蓉”為意象,為全詩營造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二、鑑賞評析:

  (一)、品析“還顧”“漫浩浩”兩詞運用的妙處。

  “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讓人彷彿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的身影,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

  “漫浩浩”一詞,讀起來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路途遙遠,歸家無望。這兩個詞,透過動作和畫面,傳達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憂傷之情溢於言表卻又不說破。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間,具有含蓄不盡、餘味悠長的表達效果。

  (二)、問題探討:

  關於《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還顧”者都是男子;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

  三種看法:

  女子採芙蓉女子還顧男子在故鄉女子採芙蓉(想象)男子還顧女子在故鄉

  男子採芙蓉男子還顧女子在故鄉

  引入:《<涉江採芙蓉>賞析》/朱光潛

  (三)、“對寫法”修辭手法講解:

  1、引入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2、對寫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鄉懷人,卻撇開自己,從對方下筆,透過想象對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達心中的思念和懷想。這種“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3、好處:

  1)擴大了詩歌意境,豐富了情感內涵。

  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有什麼寫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潔、清幽。

  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三是“對寫法”的運用。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鑑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

  (提示:方式是試圖採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託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採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託了對親朋的美好祝願。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麼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採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後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麼?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誦讀理解詩歌。(知識能力)

  2.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過程方法)

  3.透過誦讀、理解,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感情。(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描繪出採蓮思人的畫面感。2.理解中國古典詩歌中思鄉懷人的“哀傷”和“美麗”。

  教學方法

  對話探討法多媒體演示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初中和小學已經學過很多中國古典詩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也善於用豐富的詩歌內容和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遠的如《詩經》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詩有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宋詞有李之儀的“我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

  三、介紹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吟讀、譯讀、背讀、閱讀。

  1、吟讀:體會情味(方式:聽錄音、嘗試讀出情味)要求:

  a)聲音要有起伏。

  b)節奏比較自由。

  c)讀出一點古人的味道。教學過程:

  (1)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請一位學生按照要求吟讀一遍。朗讀指導:

  五言詩的斷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詩採用二三字格式斷句,但是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

  (3)全班齊讀。

  2、譯讀:理解內容(方式:師生探討、學生分享)

  要求:

  a)將古詩譯為現代散文

  b)儘量做到字句優美

  c)用解釋擴充套件的方法來解釋,即將有的字解釋一下,把有的意思擴充套件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畫面和情感的詞語。教學過程:

  (1)“芙蓉”的意象:為什麼要送芙蓉?芙蓉有什麼含義?

  (2)詩中明確表達情感的詞是哪個?

  (3)老師示範“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學生將剩下的部分翻譯成現代散文。

  譯文:踏過江水去採芙蓉,美麗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採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長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現代散文:

  我蕩著一葉小舟,在藍天碧水之間採摘那最美麗的荷花。江岸水澤之畔,還有數不清的芳香的蘭草。

  採摘這美麗的芙蓉要贈送給誰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兒啊,他卻在遙遠的遠方。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我魂牽夢繞的故鄉。可是卻只看到漫漫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雲煙。

  我們之間情真意切卻兩地分離,也只有憂傷而抑鬱地老去。

  (4)小組展示,選擇其中優秀的幾篇,老師適當點評。

  (5)配樂,老師讀現代散文,學生讀古文。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詩歌情感內涵,品味詩歌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

  2、在理解應用中,複習象徵、疊詞、借景抒情等表現手法。

  3、掌握對寫這一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多元體會詩歌淺顯語言背後深刻的情感內涵。

  課時:

  一課時

  一:匯入

  一段悠揚的音樂把我們帶入了今天新課的學習。好,一個小競賽,猜一猜這首歌是哪位影視人物的代表曲目?這正是來自江南水鄉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採蓮曲》。的確,採蓮與江南的女子有著不解之緣,採蓮女輕巧的小船蕩起了荷塘中多少歡樂的漣漪,而那皓腕下的紅花又寄託了多少江南女子繾綣的情絲。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恰恰與採蓮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涉江採芙蓉。

  二、整體感知

  (一)初讀,讀準讀順

  1、自主讀詩。

  2、單人朗讀,評點指正,在此基礎上全班齊讀。

  3、整體梳理,解決重點字詞問題。

  4、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出之前朗讀出現的問題,指導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進行朗讀,全班再次齊讀。

  (二)再讀,整體把握

  1、本詩的情感從整體上來講主要有哪些?

  憂愁、孤寂、苦悶思念(題眼)

  2、做這種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達出來,使這首一無艱深之語,二無冷僻之詞的短詩感人至深,流傳千古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啊,我們就有必要深入文字,從藝術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潛藏的感情了。

  三、析讀,逐句賞析。

  1、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1)詩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透過哪個舉動引發的?

  涉江採芙蓉

  (2)為什麼所採之花定為芙蓉,且以芳草蘭澤渲染之?

  鑽戒象徵永恆,白紗象徵純潔,我們的主人公以蓮為信物寄託情思,所以蓮花在此象徵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蓮花的高潔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潔。

  2、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1)那麼,這樣高潔美麗的蓮花,作者送出去了嗎?為什麼呢?

  所思在遠道。

  (2)這種急轉直下的心理活動,作者是用什麼句式表達的呢?

  設問,問答兩體。“所思在遠道”是不是對“採之慾遺誰?”的回答呢?自問自答,自言自語,你能從中捕捉到什麼資訊?

  自問自答,自言自語,可見境況孤冷;而孤冷的境況又曲折表達了什麼情感呢?

  生:對遠方親人的思念。

  3、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1)此時遊子不覺回望故鄉,那麼他看到思念的故鄉,思念的親人了嗎?

  沒有,他看到的是,長路漫漫無邊無際。

  (2)這句詩前半句敘事,後半句寫景,無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疊詞:內容重複,音韻悠長,使路的形象在長度和寬度上無限延伸。

  4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層層鋪墊渲染之後的直接抒發,那麼你看到了什麼樣的情感?

  悲傷惆悵

  真情堅守

  社會批判(此處知人論世)

  (2)那麼研討至此,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層,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語言背後,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讓我們帶著自己的解讀再一次誦讀全詩,讀出你們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對寫手法

  1、學生討論,並說明理由,並從各自理解的角度闡述詩句。

  2、明確

  採蓮者應為女子。第一,採蓮主要是女子從事的活動,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採蓮曲,第二:遊子之求宦多在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麼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莢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著“夫容”,而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還顧者應為男子。因為“舊鄉”即故鄉,還顧說明此人不在故鄉,而漂泊在外,而為功名羈旅漂泊的定是遊子無疑。

  3、指出問題所在,詩歌中出現了兩位主人公,而抒情主體只能有一個。從而引出對寫手法。

  4、定義介紹

  5、結合本詩詩句,具體分析。

  6、表達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詩句中應用了對寫手法的部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杜甫《月夜》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五、小結——深衷淺貌言淺意深

  1、那至此,這首詩我們就分析完了,現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對《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的高度評價了嗎?它的語言雖然不及漢賦華美,不及律詩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話,自然古樸的語言背後,卻運用了、設問、疊詞、借景抒情、對寫等多種表現方式,使詩人的深情看似單純,實則九曲迴腸,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的藝術魅力。你讀懂了嗎?

  2、配樂,帶著對這首詩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作業佈置:試著詩歌改寫為一篇800字左右的記敘文,要求符合原詩情感基調,有一定的細節描寫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7

  一、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賞鑑能力,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著重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找準切入點,從讀詩、品文、賞情、悟法入手,緊扣“四個一”,在教學中滲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種語文思想,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領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採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多是文人創作的詩歌,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這首五言詩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導學生鑑賞古代詩歌的極好範文。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對其要求及方法還很陌生,尤其前三課不是太簡單(如《詩經》篇章),就是太難(像《離騷》),或是太長(如《孔雀東南飛》),都只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古代詩歌的特點,這首詩歌才開始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鑑賞領域。新課標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學目標:

  ①透過朗讀教學,逐層深入地把握詩歌的情感。

  ②運用聯想和想象描摹詩歌中的藝術畫面,進而揣摩詩歌的意境。

  ③引導學生從意象領會詩中高潔的情懷,從而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品格。

  五、教學重點、難點

  ①抓住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情境,培養學生詩歌鑑賞能力。

  ②透過朗讀和探究,揣摩詩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

  六、教具、課時安排:多媒體課件一課時。

  七、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主要採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引導學生透過聽、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

  八、教學過程:

  (一)一個故事的匯入,營造氛圍

  播放《紅豆生南國》的曲子,在音樂的背景中教師開始講述“紅豆”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乾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來象徵愛情或相思),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王維《紅豆》一詩,解析紅豆是思念的象徵,所以人們採擷它寄託相思之情。藉以引出在古詩中,詩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採芙蓉》去體會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學常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西漢)古詩,皆在其下。”(注:教師要對此進行淺析,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價值。)

  (三)一種深情的朗讀(主要解決下面兩個任務),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導學生翻譯詩歌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直接抒情的詞或句。

  明確:憂傷

  (2)詩中誰在憂傷?(啟發學生從多角度闡釋自己的觀點)

  明確:

  A遊子在憂傷——這是一首遊子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歌。

  (首句說遊子採摘香花芳草欲送給對方;次說所思的人身在遠方,心願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即:採蓮人、送蓮人、思鄉人同為一人——遊子

  B一種相思、兩地憂傷

  閨中女子採摘芙蓉想要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思念自己,他發出“長路慢浩浩”欲歸不得之嘆。這樣理解與下文“同心而離居”一句相應,相思是兩個人共同的感受。即:採蓮人與送蓮人為女子,思鄉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遊子。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種相思、兩地憂傷”的情境,可做相應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讓學生明確這種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詩歌中的作用。

  小結:詩中把客觀實際與主觀想象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濃郁。

  教師總結:至此,學生已經初步把握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播放朗讀音訊,讓學生來深入品味詩歌的情感。

  (四)一類人、景、物關係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兩個任務),深入掌握主旨。

  1、物與人的關係

  (1)詩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確:芙蓉、蘭、芳草

  (2)這些意象有何特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這些意象的特徵,可以引出相應的例項。)

  如:“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孔子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物(意象)人

  蘭————孔子

  芙蓉————屈原

  蓮————周敦頤

  小結:這些意象所表現出來的特徵,與人物的內在品質相關。由此也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質也存在著聯絡。

  教師歸納:詩歌中意象的總體特徵是美好的,能表現出主人公的品質是高潔的。

  我們把這種藉助意象傳達內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傳情。

  為了鞏固學生對此的理解,可做相應拓展。賞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陳毅的《青松》。讓學生明白詠梅、詠松的目的在於抒發自己的情懷和志向。從而認識到主人公藉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慾傳達出其美好情懷。

  2、探究事與情的關係

  問:由詩歌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出詩歌寫了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主要寫了採摘芙蓉這件事,表達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這種藉助採摘植物來表達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們把這種手法叫做——借事傳情。(可舉相關例子讓學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類似的採摘植物表達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別表達的是自己對親人的留戀、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達的是對人的相思、祝願之情。還可引入《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來對比閱讀,體會這種手法)

  (五)一項詩歌特點的賞析,感悟詩歌的本質。

  1、賞境

  問:詩歌構築出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出了何種意境?(讓學生用優美的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構築出的畫面,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歸納:這是一幅清新、美麗、自然的畫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純潔、高雅的意境。

  2、賞情

  朱光潛在評論此詩歌時說它看起來很直率,但實際上很曲折。而這曲折恰恰體現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該如何理解?

  採芙蓉(熱情、欣喜)——欲遺誰(傷感)

  望舊鄉(希望)——路漫漫(惆悵)

  同心(幸福、喜悅)——離居(絕望)

  小結:實質上,詩歌雖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內容無限。小詩中常常能孕育豐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閨情》讓學生體會此詩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悵的變化過程,並以此啟發學生寫作避免平鋪直敘。

  (六)總結

  引古人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來總結全文,讓學生了解其深遠的藝術價值。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鍾嶸《詩品》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

  ——胡應麟《詩藪》

  “實五言之冠冕也。” ——劉勰《文心雕龍》

  (七)作業佈置

  把此文改寫成一篇散文,以遊子的身份抒發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書設計

  芙蓉採芙蓉

  借物抒情借事傳情

  採芙蓉(欣喜)——所思在遠道(失落)

  望舊鄉(熱切)——長路漫漫(憂傷)

  同心(欣慰)——離居、終老(絕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學反思:

  巧妙地從情感切入,強化詩歌的誦讀,注重優美語言的詮釋,緊扣詩歌的意象,補充拓展詩歌的內容,不僅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抽象問題,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的達到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引導學生體悟“懸想”(對寫法)的手法,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體悟“懸想”,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吟誦賞析法、探究與討論。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組織學生,瞭解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文人五言詩。

  (三)吟誦本詩,整體感知本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詩歌鑑賞品味。

  提示:詩歌鑑賞方法與步驟:

  1、讀順暢,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詩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聽讀詩歌,誦讀指導。

  五言詩的斷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詩歌採用二三字式斷句,但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第三個字適當延長髮音時間。

  (2)學生齊讀,感知大意。

  (3)學生齊讀譯文,再次感知詩歌內容,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4)思考:

  ①詩中主要藉助哪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②找出本詩的“詩眼”,並概括主旨。

  (五)問題探究。

  關於《涉江採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麼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學會朗讀五言詩,運用想象和聯想能力描摹詩歌畫面;

  3.理解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

  【教學重點】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學難點】

  多角度解讀詩歌

  【學生分析】

  由於教師長期按傳統模式教授詩歌,對內容機械講解,原本優美精緻的詩詞常被講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蠟,教師變成了生物系講解剖學的學者,賞析詩詞變成了將一首首詩詞“五馬分屍”,原本營造的典雅絕美意境也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對鑑賞詩詞興趣並不高,對詩詞的學習僅停留在翻譯詩句,背誦詩句就完成任務的認識上。故而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激發他們的熱愛之情,才能進入詩境,鍛鍊想象能力,與詩歌發生共鳴。

  【教學內容分析】

  本詩是一首反映遊子羈旅異鄉的遊子詩。大意是講,一個人去採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後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看起來比較簡單,語言質樸無華,沒有多少生僻字和難以理解的難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於其中。泛泛而讀,如同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反覆咀嚼賞鑑,則回味無窮,始覺甘如飴。故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激起審美體驗的靈感。

  【教學過程】

  一、導語(透過多媒體展示豐富多彩的古典遊子詩之名句。訓練拓展遷移能力,用類比法鑑賞詩歌)

  中國古典詩詞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反映遊子羈旅異地他鄉,思戀故鄉和親人的“遊子詩”不在少數,宛如詩壇一支奇葩,散發著別樣的藝術光彩。下面回憶背誦並簡單賞析以前學過的遊子思鄉詩。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了詩人因看見明月引發思鄉之情。又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借蕭瑟悲涼的秋景塑造了一個漂泊異鄉孤苦伶仃寂寞惆悵的詩人形象。

  二、朗誦?(師朗誦,學生朗誦。培養朗誦五言詩的基本能力,掃除讀音障礙)

  1.先講朗讀方法,注意斷句和朗讀的語氣。斷句:五言詩一般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師示範。不可讀成蘇軾的豪放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樣大氣磅薄正義凜然。因本詩是遊子思親詩,最後一句直接畫龍點睛,寫出“憂傷以終老”,那種相知相愛不能相守的別離之情應該是很悽楚的。故應該怎麼讀才能表達這種語氣呢?(緩慢,悠長,低婉,哀傷的語氣)

  2.再聽老師朗誦。字音:遺讀wèi?贈與,送給,如遺之千金。

  3.再聽學生集體朗誦,自由朗誦。點評。

  三、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一下本詩的大致情節。

  明確:一個人去採蓮,想把美麗的蓮花送給思念的人,結果因為路太遠沒送出去,想到以後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傷感。

  結構思路:採花——送花——望鄉——思親

  四、品析鑑賞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選擇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起什麼樣的作用?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採摘芙蓉的美麗優雅迷人的情景,營造的是輕鬆歡快的氛圍。可聯絡《荷塘月色》裡引用的梁元帝的《採蓮賦》的描寫採蓮的盛況,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芙蓉”“蘭澤”“芳草”等意象,用環境描寫側面烘托詩人情懷的高雅,感情的純潔、美好。

  補充說明蓮花的意象:《愛蓮說》(宋)周敦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第三、四句: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主人公表達情感的方式是什麼?花送出沒有?想象主人公情緒發生怎樣的變化?使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明確:摘花欲贈送親人。可花沒送出去。由作者自問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緒悄悄地由歡欣轉為失落,為後文的黯然神傷作鋪墊。

  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熱鬧歡快的場景來襯托人的悽清心境。王夫之:“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3.第五、六句: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文學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的內容。?

  明確:畫面感鮮明強烈。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似乎能看見在美麗的荷花,歡樂的人群背後一個主人公正孤單憂愁地站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方向張望,可是展現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遙遙。

  4.第七、八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情感:黯然憂傷和兩個彼此相愛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義。因愛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銘心,故才憂傷以終老。

  五、此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本詩主要採取了什麼表達手法?(歸納能力)

  明確:遊子思念愛人、家鄉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

  心情變化:輕鬆歡樂——樂極生悲——憂從中來——愁苦綿綿

  六、討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誰?合理想象,創設情景,談談自己的觀點和依據。

  A.是男主人公。本詩全為實寫,寫他採花送花望鄉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鄉的情人在採蓮,並思念他的情景;後四句則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虛寫,後實寫。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採蓮。後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訓練拓展遷移,對比閱讀的能力)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情思。

  八、作業

  背誦詩歌,並將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百餘字的散文。(訓練記憶能力,寫作能力)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10

  一、複習詩歌的知識

  詩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就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

  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

  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

  (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麼?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

  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並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麼?“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後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總結:對於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透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透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於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鑑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瞭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3.培養學生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鑑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4.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字詞過關,讀懂詩歌,對詩歌的初步鑑賞。

  難點:透過品味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鑑賞。

  教學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回顧“詩歌(古風)發展脈絡”匯入新課:

  我在剛學過的《孔雀東南飛》一課中給大家歸納過“詩歌(古風)發展脈絡”這一知識點,不知同學們還有印象嗎?即《詩經》——楚辭——樂府民歌。由於當時只學到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所以只歸納到此。這節課,我們將學習詩歌(古風)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南朝蕭統的《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並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於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於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鍾嶸《詩品》評價道:“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今天,我們首先學習其中的一篇《涉江採芙蓉》,“窺一斑而見全豹”,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大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

  2、教師範讀。

  3、一生朗讀,師生評價。

  4、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遊子思念親人(妻子)、思念家鄉的情感。

  1、2句:涉江郊遊採摘芙蓉

  3、4句:人在遠方心願難遂

  5、6句:回望故鄉長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

  四、深層鑑賞《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是“以樂襯哀”的手法。“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訊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板書設計:情節藝術手法突出特點

  1、2句:涉江郊遊採摘芙蓉——以樂襯哀(芙蓉、蘭澤、芳草)

  3、4句:人在遠方心願難遂——自問自答(設問)意境高潔、清幽

  5、6句:回望故鄉長路漫漫——動作細節(還顧)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聯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詩十九首》中疊音詞的魅力:

  《涉江採芙蓉》和這首詩都運用了疊音詞。“漫浩浩”一詞,運用疊音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

  《迢迢牽牛星》一詩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盈盈”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盈盈”是水的形態,“脈脈”詩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表現物件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確切不移、自然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現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採芙蓉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思路:

  《涉江採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寫羈旅行役的詩。羈旅行役詩的最主要情感表達就是遊子思鄉或者思婦懷人。

  在這首詩中,既有描寫思婦的詩句,也有描寫遊子的詩句。

  我們可以假設,抒情主人公是採芙蓉的女子,那麼詩歌的前四句便是實寫。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採芙蓉,想起遠行的戀人。而由“所思在遠道”自然過渡到後文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上,所寫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為太想那個人,於是就望著遠道出神,想象著那個人在環顧望鄉,也在想著她——這就是虛寫。

  同樣,我們也可以假設,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那麼“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就是實寫,而前面女子的動作、行為就是虛寫,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於是想象(或者回憶)女子採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這種想念對方卻不直接寫出來,而是曲筆去想象,從對方入筆,想象對方想自己的寫法就是我們虛寫中比較特別的一種——懸想,也叫對寫。對寫在《詩經卷耳》中就有出現,《古詩十九首》之後,也被後世的詩人經常用在相思懷人類的詩歌中。這一手法的使用,會加大讀者的想象空間,拓寬詩歌的意境,有詩從對面飛來的效果,同時在情感的表達上也更深沉、更強烈。

  基於以上對文字的理解,我把“體會並探討詩歌的感情;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作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對詩的瞭解還不夠深,對這首詩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誦讀感受,品味意蘊,想象情境,體會情感。解讀課文的同時,教師適時加入對本詩寫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透過本詩對《古詩十九首》的寫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瞭解,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閱讀。同時,在詩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遊子思鄉懷人上升為人們對於美好的渴望與追求,從而跳出個人的兒女情長,豐富詩歌意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涵養學生的心靈。

  教學目標:

  體會並探討詩歌的感情;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美。

  教學重點:

  認識對寫手法,感受詩歌的含蓄美。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深沉的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啟發法。

  課前準備:

  查閱《古詩十九首》相關資料,瞭解各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1、《古詩十九首》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政治混亂,社會腐敗,戰爭四起,社會的動盪不安。下層文人漂泊蹉跎,宦遊無門。他們已沒有太多顧忌,敢於把內心深處的自我毫無掩飾地表露出來,寫出最真實的人性。正是這種生命意識的自覺,真情實感的流露,傳達出了人生最動人的感覺與經驗,而這種純粹的自我之情是讓我們普通讀者最感動的地方。

  葉嘉瑩先生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自己的整個生命去寫詩的。”如此,《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無疑是最好的詩人。他們所寫的內容多為彷徨失意、離愁別恨以及人生無常。某種程度上看,有些消極,但關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與體驗,抒發了人生普遍的情感與思緒,更好地展示了那個時代文人士子的心靈世界,並且在藝術成就上繼承和發展了《詩經》,長於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寫也更細膩深沉。

  2、他人評論。

  南朝劉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龍明詩》

  南朝鐘嶸:“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

  葉嘉瑩:“《古詩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謀篇、遣詞、表情、達意等各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所謂‘驚心動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壯語或者光怪陸離。”——《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

  沈祖棻:“(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而’字包括種種困難,反折有力;‘以’字則明甘心無怨,絕無兩意,分長憂以終老也。”——《唐宋詩賞析誦詩偶記》

  教學流程:

  一、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古詩,誦讀是最重要的手段。讀是我們走進文字,體會情感的最直接途徑。老師先來給大家誦讀一下這首詩。(教師誦讀《涉江採芙蓉》)現在請大家大聲地自由誦讀《涉江採芙蓉》兩遍。讀完這首詩,你是怎樣理解的?現在,請根據你的理解來做一個填空題。

  (屏顯)

  這是一首()的詩。

  提示:可以從詩歌的內容、情感、語言特點、閱讀感受等角度,結合詩句簡要說明,合理即可。

  預設:

  內容:遊子思鄉、思婦懷人、兩人相思;情感:憂傷、哀怨……

  語言:含蓄、蘊藉、樸素、平淡;

  閱讀感受:美好的,動人的,引人思考的……

  (此環節為誦讀感受,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內容、語言等。)

  二、品讀詩歌,感受含蓄

  大家的解讀如此豐富和多元,是因為選擇的視角不同。如果站在遊子的視角,寫的就是思鄉的憂傷;而如果站在思婦的角度,就是懷念遠人的哀怨。一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個,你覺得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遊子,還是思婦呢?詩歌八句都是寫遊子(或思婦)的嗎?

  明確:若前面四句思婦懷人為實,則後面遊子望鄉為虛,是家中思婦想象她牽念的遊子在遙望家鄉,想念著她;若後面遊子望鄉為實,則前面四句思婦採芙蓉思遠人為虛,是遠行遊子念及故園時想象(或回憶)的一個畫面……

  (屏顯)

  懸想,也叫對寫,從對方下筆,想象對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於寫相思離別之苦與羈旅惆悵之思這一類題材。含蓄蘊藉,有“詩從對面來”的效果。這種手法在《詩經》中就有出現。《古詩十九首》之後,唐詩、宋詞中均有使用。請說明一下《月夜》中“對寫”手法是如何表現的。

  (屏顯)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此環節在前一個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品讀詩歌,探討交流,認識“對寫”這種手法,體會詩歌含蓄蘊藉的語言特點。)

  三、延讀詩歌,拓展提升

  鍾嶸評價:“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一般情況下,古詩中很少使用虛詞,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兩句有兩個虛詞,一個“而”,一個“以”。大家感覺一下,去掉這兩個虛詞影不影響情感的表達?

  明確:“而”是轉折,同心離居的重重困難、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種種無奈盡在其中;“以”是修飾,也可以是轉折。因為相愛,我願為你憂傷終老;即便憂傷,我仍要念你終老。“一字千金”可見一斑。看似樸素平淡的語句,卻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驚心動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壯語,或者光怪陸離。《古詩十九首》就是這樣的好詩,只讀其中一首兩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讀一下。

  (此環節,從鍾嶸評價入手,由本詩擴至《古詩十九首》,引領學生課外延伸閱讀。)

  好的詩歌是興發感動的力量,即便遠隔千年,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詩歌傳達出的那種情感。體味別人的情感,給自己精神力量——這是我們讀詩、學詩的最高境界。大家現在思考一下,遠行遊子想念的、期盼的僅僅是某一個具體的人嗎?我們從象徵的角度思考一下,這首詩讓我們懂得了什麼道理?

  明確:愛人、故鄉——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體的某一個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種期待,一個信念——它是那麼美好、純潔,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靜靜地綻放在那裡,但或許,終我們一生,都無法抵達。縱然如此,我們仍然要奔向它!

  (此環節,拓寬詩歌的情境,由課內跳到課外,引領學生將閱讀和人生相結合,涵養學生心靈。)

  重新整理這節課,將自己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覺得除了詩詞欣賞以外,這首詩在寫作上也給了我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