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通用2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通用25篇)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利用課本註解理解“之、故人、煙花三月”意思,在具體語境中理解“煙花三月、孤、盡、唯”的豐富內涵。

  3、創設詩境,反覆誦讀中體會詩人複雜心情,感受朋友之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4、掌握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步驟、藉助工具書等理解詩意。)

  二、設計意圖及教學思路:

  1、從詩題入手,理解這首詩講的內容,初知大意。

  2、透過貼黃鶴樓和揚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辭。自東向西,順流而下,理解“下”。

  3、抓住關鍵詞教學,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展開想象體會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煙花三月”既寫出離別時節,又透露出詩人對於孟浩然此行既帶著羨慕和嚮往又有不捨,即詩意的送別。“孤帆、唯見”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卻還佇立在樓上目送,想象話別場面,感悟深情。

  4、悟中讀,讀中悟,達到感情的昇華。

  三、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準備:課前積累本回顧摘錄送別詩;瞭解孟浩然,及李白寫詩背景,兩人相識故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送別詩

  這是一首名為《送別》的樂曲,邊看邊聽,你心中是否會飛濺起幾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幾首曾經讀過的古詩來。

  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師:白居易的送別名篇。

  《贈汪倫》李白和汪倫感情深厚嗎?能讀出來嗎?(生進步)這樣是不是有詩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的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送行時以作詩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師板書)

  (師寫到陵時)請同學們留意看老師寫這個陵。指導“陵”的寫法。請同學們寫兩個。

  (二)循序漸進,讀懂詩題。

  1、讀準題目

  題目當中就有兩個生字是帶後鼻音的,誰能讀準確?(課件出示二詞)

  請你帶大家讀一讀。

  師:他後鼻音讀得特別好聽讀準了音,詩句就讀得更好聽了,咱們一起來讀題目,黃鶴樓,齊——

  2、讀懂詩題

  同學們,從詩體題中讀懂了什麼呢?

  ☆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

  (你知道黃鶴樓在什麼地方嗎?)

  ☆要遠行的人是孟浩然。

  ☆廣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師:廣陵是揚州的舊名。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城市。)

  ☆ “之”在古詩詞中出現頻率很高,用法不同,請你選一選在這兒是哪個意思?

  題目告訴我們孟浩然要到揚州去,李白在黃鶴樓為他送行。

  4、感性讀題

  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他們之間的相識相知還有段小故事呢!透過預習誰知道?

  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啊!”“哪裡哪裡,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遊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遊,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

  師: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於是一首千古名詩誕生了……讓我們一起再讀詩題——

  讀懂題目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體會詩人創作詩歌的背景,這才算真正“讀懂詩題”。

  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從具體詩句中來體會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種真摯情感。

  (三)自主學習,讀通句子

  1、自由讀

  學習古詩的第二步就是讀通句子。在咬準字音的基礎上注意詩的節奏。自己試試。

  2、反饋,指名讀並隨機指導

  誰能讀?(指導:生字辭的讀音平舌音讀準)

  再指一名。師總結: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剛才這位同學是按“故人/西辭/黃鶴樓”停頓,這是二二三節奏。老師讀一句你們接一句。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就變成四三節奏(範讀),老師讀前四個字,後三個同學們讀。

  同學們前四個字,老師後三個字。

  就這種感覺,一起讀。

  (四)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1、詩句讀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詩句的意思。同學們可以一邊默讀一邊藉助書中和詞語手冊的註釋,初步瞭解這首詩的意思。

  2、理解“西辭、故人、下揚州”的意思。

  (師邊板畫邊解說:)滾滾長江水由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哪個同學能幫我找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師板書:揚州、黃鶴樓。為什麼貼在這兒呢?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故人在這是指誰?(孟浩然)

  由於長江水勢是自西向東,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這個下就是指——

  再一起讀讀這兩句詩。

  3、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播放江南春圖配樂。)你們的眼前是一個怎樣的煙花三月?邊看邊想有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誰還能用讀過的詩句來形容這美妙的春天?指名說,教師相機導讀: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楊柳如煙,是詩人嚮往之地。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4、理解“孤帆、盡、唯見”,感悟離別之情。

  師:看來三月的揚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為喜歡遊玩、善於遊玩的李白來說,在這美好的時光裡,不能去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種羨慕,但和感情篤厚的好朋友分別,心中更多的會感到——

  (生:孤獨、捨不得)

  默讀後兩句,邊在書上做記號,詩中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種情感?

  重點:

  (①“盡”、“唯”字襯托了李白送別孟浩然的過程以及對孟浩然無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獨立江樓,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著孟浩然的船,直到從視線裡消失,船都看不見了,他仍不肯離去,孤獨的站在那裡,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東邊流去。彷彿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揚州一樣。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目送之中!讀。

  機動點撥:我們知道,家裡有客人的時候,客人告別需要送送。一般關係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門,而關係密切的要送到大門口,親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車,等到車開動,也就回頭了。(李白怎麼送)李白不是這樣,他不僅送到江邊,送上船,等到開船,而且一直站在江邊不回頭,直到看不見朋友的船。這是什麼樣的朋友離開,這是怎麼樣的友誼?

  ②孤帆。長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說是過江千帆,怎麼會只有一隻帆船呢?(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關注友人的這隻船,江帆點點,只見一船。)讀。孤還有什麼意思?(孤獨、寂寞。沒有了好朋友的親密相處,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獨寂寞的。)讀。讀出孤獨。

  “我的心裡只有你—孟浩然。江帆點點,只見一帆,帆不見了,只看見長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揚州。”這唯見是什麼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為什麼李白還不離開啊?(生:捨不得。)

  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捨。讀出難分難捨的感情。指名讀。

  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延長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後兩句。我彷彿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

  (五)、展開想象,多元感悟。

  1、多麼真摯的情意,多麼感人的畫面!李白有多少心裡話想對孟浩然說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說什麼?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來。

  2、(放音樂)道不盡的千言萬語,這深深的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範讀。

  男同學站起來吧。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賽讀。

  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湧起——

  (六)拓展

  1、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帆去遠,心相隨啊!多麼的情深意長啊!我們再來讀一讀。

  2.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作業:課外摘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

  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包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繪的是詩人送別朋友的情景,體現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意。古詩語言凝練、準確而形神兼備。課文描繪出生動形象的畫面,浸潤著詩人真摯的情感。詩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別的畫面:柳絮如煙,繁華似錦,黃鶴樓下,長江之畔,詩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願離去。孤帆漸漸消失於天邊,長江之水依然浩浩蕩蕩滾滾東去。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孟、浩、唯、鶴、陵、州”

  2、會寫“州、帆、孟、陵、樓、浩、唯、鶴”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古詩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大意,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環節:

  一、激趣匯入:學生交流自己會背的古詩句,喜歡的學生可以跟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並匯入新課。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學

  1、教讀生字,糾正每一個字的字音,平翹舌、邊鼻音。

  2、書寫生字,規範的填寫在田字格里。

  (二)古詩教學

  1、範讀古詩,初步感受詩的內容。

  2、自己練讀,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3、指讀、反饋。全班齊讀。

  4、結合課文註釋、查字典、結合插圖在老師帶領下學習詩句,逐字逐句學習,理解。

  5、朗讀指導,結合自身體驗想象人物心情。

  6、練習有感情朗讀,感受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7、指導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8、指導、練習背誦。

  三、拓展: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是情,古人寫離別的詩詞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要注意平時的積累。交流此類表達友誼的古詩,如《黃鶴樓》,拓展學生的知識範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瞭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黃鶴樓最早建於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之:往,去。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提示:是誰送誰,從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藉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

  4、彙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⑴故人西辭黃鶴樓: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⑵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溼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⑶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在碧波盪漾的江面上,一隻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湧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⑷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6、練習背誦。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裡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背誦、抄寫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結合詩句,想象詩歌的情景,初步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情誼。

  3、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初步掌握學習詩句的方法。

  課前談話:

  學習流程:

  一、讀懂詩題,指導學法。

  1、誰來讀一讀題目

  師:一個學生,你都讀準了。

  2、誰有不同的讀法?

  師:你還讀出了停頓。

  3、一起讀課題。

  3、大家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第一個學生:之:到——你是怎麼學懂的?(“註釋”是學習古詩的好幫手,別忘了它。)

  第二個學生:如果你能把誰從什麼地方到哪兒去,放在前面說,會說得更通順。板書:送

  第三個學生:原來,我們還可以從題目中讀出一件事情來。

  4、再讀題目,讀出一件事情來。

  5、廣陵,就是揚州,這個“陵”字比較難寫,我們一塊兒來寫一寫。

  好,讓我們來把題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評價

  二、讀通句子,基礎性朗讀

  題目已經讀懂了,詩句又寫了什麼呢?我們來讀一讀古詩,再借助課後的註釋,想一想詩句的意思。

  1、自由讀全詩。

  2、個讀檢查

  3、個讀評價

  4、齊讀古詩。

  三、讀懂意思,理解性朗讀

  (一)學懂1、2兩句——敘事

  1、同學們讀得那麼認真,現在,誰想說說詩句的意思了?

  學生交流。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把事情說清楚了。

  如果把時間放前面說,能把事情說得更通順。

  當我們連起來說事情時,可以簡單地說成是“煙花三月”,如果再具體展開,就顯得有些囉嗦了。

  師:你的學習能力真強,老師請教一下,你是怎麼學懂的?

  u預設:煙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煙花換一個詞,這是怎樣的三月呢?

  師小結:透過換詞,我們不難發現,這裡的煙花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鞭炮、禮花”?而是指煙霧迷濛,萬紫千紅的春天。

  u預設:西辭——這裡的西辭是什麼意思?你明白嗎?

  課件出示,師:請看這幅圖,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孟浩然就要面對著黃鶴樓辭別了。這裡“西辭”點明瞭黃鶴樓和揚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發現沒有,老師用了這麼多的話才說清它們的關係。而古詩卻只用了——兩個字。古詩的語言多凝練啊!

  板書:西辭

  2、誰還想說?(誰能連起來說,把送別的事情說清楚。)

  3、小結:這兩句詩,就把送別這件事說得清清楚楚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兩句?

  4、再次朗讀。評價:你讀得很舒緩,一定在想象他們送別的情景。

  你一定讀懂了,你的朗讀讓我彷彿身臨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讀呀,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二)、學懂3、4兩句——繪景、抒情

  1、誰願意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2、生交流。師:哦,你看到了滾滾長江東逝水。

  你讀出了一幅畫面,誰能讀出更多?

  能不能從不同角度理解呢?難道這兩句僅僅寫的是景色嗎?你又體會到什麼呢?(望得遠,站的時間長,依依不捨,惆悵,思念……)

  你已經超越了想象,是心貼心的體會。

  是啊,心中無限的惆悵啊!因為古代交通極不發達,他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相見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師相信大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的加深,一定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u預設:盡。師:盡就是——消失,不見了。你一定是透過想象讀懂的,是吧?如果能發揮想象,我們能讀懂更多。

  3、讓我們來讀好這兩句。誰來?

  引讀:李白目送著一葉扁舟,漸行漸遠,此時他是多麼依依不捨啊!(一生讀)——方超穎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悵。——馮張弛

  帆已盡,水自流,剪不斷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終沒有離開,久久佇立江邊,望著滾滾江水,他會想些什麼呢?

  (課件:佇立的圖片)

  5、(學生說到了往事)師:也許他們會回憶起歷歷往事吧,他會想起什麼呢?

  (課件補充文字閱讀)

  6、往事如煙,還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為孟浩然要去面見張丞相了……

  李白會怎麼祝福呢?

  評價:補充如“金榜題名。”“祝你一路順風。”等詞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佇立江邊,縱有千言萬語,有與何人說?就讓這滾滾江水,捎去李白的心裡話吧。我們一起來寫一寫。

  8、交流.

  四、欣賞性朗讀

  1、李白的心,盡在字裡行間吶!誰願意把詩人的心融進你的朗讀裡呢?

  2、生個讀師:為了獎勵你的勇敢,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我特別欣賞xx把……讀得好,這一份依依不捨,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們再來欣賞誰的朗誦呢?

  有一位作家這樣說:會欣賞別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別人欣賞。

  五、積累古詩。

  1、誰能背了?

  生讀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長大了一定能做個出色的播音員!

  老師本來也想來讀一讀,但是聽了xx的朗讀,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們用心去吟誦,所有的老師一定會欣賞我們的朗讀。

  2、配樂、齊頌詩歌。

  3、抄寫全詩。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送別詩抄下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可以試著默一默。

  評價:xx同學已經寫好了,讓我們來看一看。

  同學們寫的都很正確,但老師覺得字還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過渡:李白期盼著好朋友早日歸來,可是半年過去,孟浩然沒有回來,一年過了,他還是沒有回來。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後再一次登上了黃鶴樓,去年的今天,往事歷歷在目,他不禁吟誦起這樣一首詩。

  4、補充詩歌——朗誦《江下行》,下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那麼,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麼呢?

  整體感知古詩意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二、讀懂詩題

  ⑴黃鶴樓在哪裡?

  出示:黃鶴樓背景介紹。

  師: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

  ⑵揚州是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揚州風光圖。

  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花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⑶體驗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讀詩題。

  三、讀懂詩意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⑴李白為什麼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裡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吳、越、湘等地漫遊。李白也喜歡漫遊,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的時間裡,比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內。他聽說孟浩然是個大才子,就主動拜訪他,孟浩然雖比李白大11歲,但兩位才子卻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一見如故,成為知己。

  ⑶帶著對“故人”的真摯的情誼,指導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⑴出示“煙花三月”

  ①看著這四個字,讓你想起了怎樣的畫面?

  ②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麼樣的三月?

  ③憶往昔,李白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麼呢?

  ④誦讀有關江南三月的優美詩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揚州的下換成“去”“往”等詞語有什麼不同?從一個下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江上總是帆船點點,而此時在李白的眼中,為什麼只看到一隻小船呢?

  ⑵描述送別畫面。(播放課件:送別)

  ⑶看了送別場面,有什麼話想對李白說?

  四、體驗詩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語言就是詩句,詩是要讀的,還要儘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讀古詩(配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柔情地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深情地送別。(男生齊讀。)

  一起豪壯地送別。(齊讀)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讓我們誦讀一些送別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濃郁的離別之情。

  出示: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板書: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

  李白……孟浩然

  難捨難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⑴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

  ⑵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1、引導: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

  2、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讀題:

  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2、解題:

  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⑶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理解詩意:

  (15分鐘。)

  ⑴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⑵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⑶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5、體會詩境:

  (6分鐘。)

  ⑴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⑵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⑶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6、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7、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9、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10、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11、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12、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13、佈置作業:

  (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⑴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⑵ 《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⑶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後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捨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於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並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透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

  ⑵補充介紹“黃鶴樓”、“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透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麼?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並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⑴靜態:

  ①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②送別的地點──黃鶴樓。

  ③送別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送別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⑤送別的心情──孤。

  ⑶動態:

  ①送別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⑴緩緩西辭,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麼?

  ⑵煙花是什麼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麼?

  ⑶孤帆遠去,你還能見到什麼?

  ⑷長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裡讓你感受到了情?

  ⑴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⑵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⑶孤帆遠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後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⑴自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你知道哪些關於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麼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裡?“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嚮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裡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絡孤帆來解釋;

  惟:聯絡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麼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⑵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⑶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裡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穫,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裡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麼的?

  3、喜歡嗎?為什麼?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佈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麼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願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讀題:

  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2、解題:

  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⑶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4、理解詩意:

  (15分鐘。)

  ⑴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⑵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⑶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5、體會詩境:

  (6分鐘。)

  ⑴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⑵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⑶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6、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7、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9、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指令碼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10、學習小組合作撰寫指令碼。

  11、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

  12、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指令碼。

  13、佈置作業:

  (1分鐘。)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⑴有感情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⑵ 《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⑶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間情誼深厚。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後兩行寫景,景中卻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消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學情分析】:

  剛接手的班級,語文基礎較差,但比較活躍,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對於古詩比較感興趣,有積累的習慣。

  【教學方法手段】

  1、課前師生共同蒐集相關資料,瞭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可以按照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學習古詩的重點

  4、2、匯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草》《山中送別》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教學

  古詩可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一首詩就蘊藏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長長的歷史,讀詩不但有利於陶冶情操、豐富語文知識,更重要的,孩子們這是在傳承我們祖國的文化啊!“腹有詩書氣自華”做個有品位的人,平時就要多讀詩、多積累詩。現在誰能把你平時積累的古能為大家信手拈來一首?(生背誦)

  1(生背,師相機評價: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濃濃的思鄉詩

  寥寥數字贊不盡的祖國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溫馨的抒情詩

  春光無限好,寫景詩

  2.師說題目,生接說(《贈汪倫》《草》《山中送別》)

  3.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離別容易相見難,於是詩人在送別時做得詩稱為送別詩

  二.教學古詩

  20古詩兩首(板書)

  師:課前大家已經做過預習了,一起說出第一首的詩題(生齊說)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師生寫)很好!注意“孟”是我們需要寫的生字,注意他的寫法

  告訴我作者是誰?(生:李白)唐代大詩仙李白

  齊讀課題!(生讀)

  1、解題:

  師:“之”什麼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課本下面的註釋中有!(師: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看註釋學習古詩便捷的好方法。)

  師:題目中你還知道了什麼?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廣陵

  師:這是去的位置,廣陵就是揚州,(畫位置)在長江中下游江蘇中部,一個花繁錦簇的名都,被譽為“富甲天下”!

  師:還能瞭解什麼?

  生:李白是在黃鶴樓送朋友

  師:送的地點,(畫位置)黃鶴樓位於長江上游武漢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享有“天下絕境”的美稱,(點課件黃鶴樓)歷代詩人都喜歡到此遊覽作詩,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來此遊玩的

  師: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老師還不太明白,能告訴老師嗎?

  ⑶觀看欣賞: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季節裡的揚州城。

  (課件播放揚州風景,教師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調中介紹:在唐朝,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遊。而三月,更是揚州最美的時候,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濛,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搖晃著,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指導朗讀: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裡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

  (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嚮往,讀出詩句的美麗。

  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裡很羨慕,很嚮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裡又是什麼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們在一起遊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雲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後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後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隻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從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麼?

  生:我看出李白很捨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那你來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捨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神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捨,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啊!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師:繁華的長江交通運輸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條帆船嗎?生;不

  師;會有?

  師:千帆競渡,舟楫如織,可詩人為什麼說是“孤帆”呢?

  生:因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師:因為只有這條船上有——朋友

  ……

  師:他的心裡、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從這兒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這份濃情厚意讓李白佇立江邊,目送友人,久久都不願離去啊。

  師:(點音樂)現在我們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邊:(配樂)

  A、朋友的小船已經開了好一會兒了,你還在望啊,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B、船已經越駛越遠了,影子也漸漸模糊,可你仍在翹首凝望啊,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這船的影子已經消逝了,只看到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邊,可你還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著望著不禁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睜開眼睛!

  李白,你佇立江邊這麼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藍天,你到底在想什麼啊?

  師::有牽掛嗎?(有)你怎樣牽掛?帶著你的牽掛,送送朋友——

  有期盼嗎?(有)怎麼期盼?帶著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嗎?(有)你怎麼祝福?帶著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師總結:是啊,長江水帶著我長長的思念,帶著我美好的祝福,帶著我的深情厚誼滾滾東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離別之意,都包含在了這句千古絕唱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1、孩子們,(點)煙花三月,名樓作別,李白回憶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思緒萬千,這綿綿的思緒喲,全化作了這篇傳世佳作——全詩(配樂)

  2、這綿綿的思緒喲,也唯有化作這——故人…【

  【板書設計】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長孟浩然

  心相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寬,意韻深遠,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唱響“讀”的主旋律,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在讀中悟美,在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學習“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在老師的指導下,藉助工具書、註釋、圖片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感悟詩歌的內容,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能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閱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容,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蒐集相關內容。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景匯入,揭示詩題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2、指名背誦《贈汪倫》、《別董大》。

  【設計意圖】

  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鋪陳一種調子,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初步感知古人送別的深情。

  3、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爭相歌詠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堪稱送別詩中極品,被人們傳誦至今。

  4、板書詩題,學習“孟、浩、陵”三個生字,瞭解詩題中有關“送”的內容:誰送誰?在哪裡送?朋友要到哪裡?

  【設計意圖】

  40分鐘的課堂是有限的,教師應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此環節緊扣題目,隨文識字,從詩題入手,設計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詩歌講述的故事。

  二、互動交流,分享資訊

  1、課件展示黃鶴樓名樓風采,認識這座江南名樓。

  2、出示地圖,瞭解“黃鶴樓”與“揚州”的地理位置,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

  3、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李白與孟浩然的資料。

  【設計意圖】

  古詩的創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板畫不但助於學生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於理解詩中“西辭”等意思。互動交流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為深悟詩情奠定基礎。

  三、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自由練讀古詩,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名朗讀全詩,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藉助註釋等方式瞭解詩的大意。集體交流:

  ⑴、指名概述詩的大意。

  ⑵、引導學生質疑。

  ⑶、結合板畫弄懂“西辭”意思。

  【設計意圖】

  疑者,覺悟之機也。質疑環節有助於提煉研度專題,體現課標提倡的順學而導的課程理念。

  四、賞析儷句,入境悟情

  賞析“煙花三月”

  1、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畫面,並用一、兩句話說一說。

  2、共議“煙”的豐富內涵。(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3、出示多媒體課件,配樂欣賞煙花三月的揚州如詩如畫的春景。

  【設計意圖】

  介入音樂元素,播放揚州春景影片,欣賞“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形真”到“意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3

  一、匯入

  師:同學們逢年過節的時候有沒有出過遠門走親戚?你走的時候你的親戚是怎樣送你的?說了什麼話?

  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現代的親友送別的場面,那麼在我國遙遠的古代朋友之間分別時是怎樣送別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空,老師邊寫邊指導個別字的寫法)

  二、新授

  1、齊讀詩題

  2、自讀題目,想一想讀懂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來詩題的大意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3、師: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題目,那麼請同學們讀讀詩文,看能不能讀正確,讀流利。

  ①生練讀;

  ②指名讀,指導停頓。

  ③師範讀

  ④生自由讀

  ⑤齊讀

  ⑥在指名讀。

  4、過渡:讀通詩句還不能學到古詩的精華,接下來我們來體會一下古詩中的那種真摯的感情。

  師:“故人”是什麼意思?

  生:老朋友。

  師:要去哪裡?

  生:揚州

  師:什麼時間去的?

  生:煙花三月。

  師:三月是個鮮花盛開的季節,作者送別老友時站在長江邊上,那裡肯定開滿了各色的鮮花,詩人為什麼不寫鮮花三月,而寫“煙花三月”呢?

  (師引導,想一想作者此時的心情?送別老友時的心情應該是傷感的,留戀的,那麼眼中不自覺地就有了淚水,有了淚水之後,看東西就朦朧,所以,作者把滿眼的鮮花看成如煙霧一般,那是因為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想:你能不能體會到詩人那種因為老友分別時的傷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開時的那種心情。

  讀:把這種心情融入到詩中,讀出來。

  (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師:同學們讀的真有感情,我們再學習後兩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由這句詩你能體會到什麼?

  (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很長,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見了,此時,他會像什麼?)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齡相差十多歲,當時李白還沒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揚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訪孟浩然。二人一見入故,不久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師,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詠三嘆

  a看到那漸漸遠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為良師孟浩然對自己的教誨和指導,不由得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b看著那漸行漸遠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對自己生活上的照顧,又一次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當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視線裡消失時,李白想到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時,不覺得淚已流出,此時,他滿懷深情地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小練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傷心,你會對他說什麼?請你寫下來。

  結束本課

  師,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真摯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們用朗誦來表達這種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吧,齊誦全詩,結束本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4

  教材分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本節課以“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透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並會默寫。

  過程與方法:

  結合課文註釋、網路資源、朗讀、想象等方法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中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會背許多古詩,著名詩人李白瞭解嗎?他有幾個名字?

  2.詩仙李白的詩我們已學了好幾首,你能背一首嗎?

  從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情感豐富的李白,李白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廣交朋友的詩人,著名詩人孟浩然、王維、杜甫、賀知章、王昌齡都是李白的摯友。今天,我們再跟隨李白的詩句感受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

  3.齊讀課題。

  二、讀詩題

  1.“送”是什麼意思?這是首送別詩,從題目中可知道些什麼?

  2.齊讀詩題。

  三、讀詩文、知詩意

  1.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讀準字音和節奏。

  2.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詩句中每一句話的意思,你都讀明白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書下的註釋,老師為你提供的關鍵詞和網址,查詢相關的資料來體會詩句的含義。先完成的同學在組內互相說說。

  3.說古詩大意

  師:有什麼不懂的嗎?

  (1)西辭。大家不妨看地圖,黃鶴樓與楊州的位置關係,明白了嗎?

  (2)下的意思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麼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你們想知道麼?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揚州三月的圖片,你們看看還可以用什麼樣的詞描繪這揚州的煙花三月?(出示課件)

  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難點】學生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代的交通和通訊都非常的不方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方式,也成了詩人們爭先歌詠的題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板書標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螢幕出示生字詞,學生朗讀)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瞭解詩人李白和寫作背景。

  3.回顧以前學詩的方法。(如查字典、看註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4.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詩的大意,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作者在黃鶴樓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廣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讀

  1.學生思考詩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誰?

  2.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西辭”是什麼意思?

  (武漢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西辭是西邊辭行的意思,就是離開西邊,順江東下到揚州。)

  4.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5.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引領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四)鞏固提高

  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小組內交流,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五)小結作業

  小結: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作業: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蒐集這一類詩的興趣。佈置預習作業。

  四、教學反思

  首先,小學段的詩詞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需要老師採用多種朗讀手段,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其次小學課堂應是非常活潑,充滿活力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寓教於樂,從而樂學、好學。此外,古詩詞約義豐,教學時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做到書寫認真、規範。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技能目標

  增強學生理解送別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字詞查查字典,熟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45分鐘)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生字、詞語)。

  一、課前交流,質疑匯入

  1、你聽說過李白嗎?你們以前學過他的什麼詩?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詩好不好?(學生背誦李白的詩歌,教師鼓勵)

  2、你們願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說明】

  透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利用課件播放伴有悠揚的古箏音樂的範讀,學生注意聽朗讀時的節奏。

  2、你也想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指名朗讀)

  3、學生齊讀古詩,感知詩意。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分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6、反覆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設計說明】

  多讀是學生了解和學習古詩的一中捷徑,在讀中感知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悠揚的背景音樂更能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詩意

  1學生根據註釋理解題目意思、再次瞭解作者。

  (出示課件中註釋及作者生平事蹟)

  2全班交流,瞭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誰?簡介孟浩然其人,並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瞭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瞭時間。(課件出示黃鶴樓的圖貌和簡介)

  (2)反覆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生試著解釋意思,先互評後師評)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裡,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後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送別時意境的想象。

  (學生根據註釋和圖文,理解意思,展開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練習朗讀,並加上動作。

  (3)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設計說明】

  將電教資源和參與式教學融為一體運用在課堂,尤其是在古詩的教學中效果很明顯,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四、練習背誦,感悟全詩

  1、聽課件範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音樂伴奏下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感悟全詩(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師問:學習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想說的嗎?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生答:依依不捨之情,或依依惜別之情,或兩人的深情厚誼等等。(教師鼓勵與總結)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學習本詩歌曲

  (教師播放課件中關於這首詩所譜的歌曲,學生學唱,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說明】

  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六、教師總結

  離別是憂,離別是愁,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透過敘事、寫景表現了朋友之間難分難捨、依依惜別之情,四十分鐘很快過去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讓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詩,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你我的感動和溫暖。

  七、佈置作業

  解釋這首詩的意思並說說自己讀後的體會

  【設計說明】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此作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附: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依

  煙花三月下揚州。依

  孤帆遠影碧空盡,惜

  唯見長江天際流。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緩解學生緊張氣氛 烘托課堂氛圍

  同學們,與往常相比,我們的教師裡發生了什麼變化?班長閆興回答說:“今天我們這節課來了幾位聽課老師,那作為班長,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歡迎聽課老師呢?班長閆興帶領大家鼓起掌來。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上完體育課和做了課間操,同學們累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送別》(師唱)有的同學隨同老師一起唱,唱完之後,同學交流感受,有的同學說出與親人分別時傷心、難受……進而匯入新課,今天老師與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首送別詩,並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解詩題、說詩人

  1、解詩題:

  透過思考,能說出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2、說詩人:

  生預習,知道本詩的作者是李白,學生介紹詩人李白:唐代詩人,我們學過他的詩有《早發白帝城》、《贈汪倫》。老師補充:黃鶴樓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

  四、品讀詩句,走入詩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點名學生讀,讓學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詩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學生回答:黃鶴樓和揚州。教師板畫黃鶴樓、長江水、揚州。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學生能夠說出“西辭”的含義:詩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了,由黃鶴樓向東乘著小船經過長江到揚州去。

  板書:

  名樓送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現象:

  老師讓同學們說出“煙花三月的揚州”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學生說出:繁花似錦,草木茂盛、漂亮、美麗……教師藉機嚮導,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裡,李白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那我們帶著何種心情、用什麼語調來讀這兩句詩呢?

  ⑷ 學生試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教師:接下來我們看看三四句詩,點名讀,讓學生找出用得較好的詞語。

  學生: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孤帆、盡:

  ① 品“孤帆:

  教師:在那浩瀚的長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個小船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為什麼李白這樣說呢?

  學生1:因為只有一隻小船載著孟浩然溪流而下。

  學生2:因為只能看見一隻小船。

  教師:在煙花三月的日子裡,李白沒有心情觀看其它風景,他佇立江邊,只能看見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說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捨不得離開孟浩然。

  ② 思“盡”:

  教師:那第三句中的“盡”指的盡什麼,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師:能具體的說一下嗎?

  學生:是孟浩然載著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見了。

  教師:那什麼沒有“盡”呢?

  學生:是李白與孟號然的情感。

  教師板書:

  情永在

  ⑶ 欣賞第四句詩:

  教師:這個時候,詩人李白還能看見什麼呢?

  學生:一江春水。

  教師:那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學生:裡面還有與好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⑷ 換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師:假如你現在是李白,說一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1:難受。

  學生2:捨不得離開。

  ⑸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⑹ 對全詩劃分節奏,進行朗讀。

  五、精確概括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學生:重視友情,朋友的友誼不能忘……

  教師板書:

  珍惜友情

  六、教師總結

  在人世間,有很多情,有一旦與他人結交就產生的友情,有你每日來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親情;有同學們成家之後,就產生的愛情,無論哪種情感,我們都要好好珍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詩,把握詩的節奏美,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等詞語意思。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2、學生會吟誦,養成審美情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學生會根據吟誦知識吟誦,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讀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學用具

  課件吟誦音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播放《贈汪倫》

  聽過這首詩,老師的心中有種淡淡的哀傷,這讓我不禁想起畢業時與好友分別的場面。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那麼,在“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同李白一起登上黃鶴樓為好友孟浩然餞行吧!

  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師:讀完題目你知道了什麼?(請你來說)(誰送誰、在哪裡送?“之”的含義、誰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板書:送別李白—————孟浩然)

  介紹李白情況(PPT),講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

  (看來蒐集資料,是我們理解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三、讀詩、誦詩。

  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千古送別,去感受那濃濃的離情別意。

  1、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老師範讀。

  3、請李然同學讀古詩,師評價。

  過渡:古詩有節奏美,誰來劃分一下節奏。

  出示古詩(劃好節奏)指名朗讀,齊讀古詩,拍手讀古詩。

  四、吟詩(給詩標註平仄。要求:平長仄短,入短韻長。)

  指名兩位同學黑板上標(口訣:135不論,246分明。)平聲用“—”,仄聲用“│”入聲字用“!”韻字最長,用長橫。(標過糾正對錯,手勢吟誦,明白依字行腔)

  過渡:老師覺得將古詩標出平仄還不夠,要想有感情地吟誦出來,還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這就是依義行調)請大家藉助下面的註釋,然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的大概意思。

  1、學習一、二兩句。

  師:誰來說前兩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

  師:這裡的“西辭”你怎麼理解?(PPT地圖)黃鶴樓在西邊,揚州在東邊,老朋友辭別西邊的黃鶴樓,去東邊的揚州,所以詩人說故人—————————(生接)西辭黃鶴樓。

  孟浩然要在煙花三月前往揚州,三月的揚州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圖片)你們想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美麗的景色?

  柳絮如煙、繁花似錦。

  師:真是太美了,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卻要與老朋友分別,怎能不讓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傷悲,還有更多的話想要說,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孟浩然說什麼呢?

  練習說話:

  生:孟兄,在這繁花似錦的煙花三月,我們本可以在這黃鶴樓上飲酒作詩,可如今你卻要離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聽了又會怎麼說呢?)

  生:李兄,不要太過傷感,王勃曾經說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是啊!千言萬語都難以訴說自己心中的那份離別之痛,帶著這種情感再來吟誦這兩句詩。

  2、學習三、四兩句。

  師:後面這兩句詩可以說是千古傳誦,其中蘊含的深意你能讀明白嗎?

  生: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水浩浩蕩蕩地向天邊流去。

  “孤船”是誰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長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有許多,為什麼詩人只看到了一隻船呢?(因為詩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師:過境千帆皆不見,心中只有孟浩然,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啊!誰來吟誦這兩句詩。

  師:從你的吟誦中老師聽出來了,好友的船雖已消失,但是對孟浩然的(思念、友誼)卻沒有消失?

  過渡:是啊,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所以在李白的眼中:離別就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不捨;

  過渡:同學們眼看孤帆漸漸消逝,李白仍然佇立在江邊,久久不忍離去,此時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李白的心情嗎?(依依不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

  師:你能吟誦出這份依依惜別之情嗎?(板書:依依惜別)(兩名學生吟,師評價。)

  3、手勢齊吟全詩。提問吟誦。

  五、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在古代,因為交通的不便,人們一旦分別,相聚就遙遙無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送別詩。你們都知道哪些送別詩?

  學生反饋,老師相機出示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用剛才學習吟誦的方法唱出來。

  結束語:同學們,離別是一段情,離別是一首詩,離別是一支歌,古人離別贈詩,我們再來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我們在音樂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並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讀熟課文。

  2、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⑴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

  ⑵教師注意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麼?

  3、這時長江裡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裡會想些什麼?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藉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1、引導: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

  2、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會是什麼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指令碼,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指令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重難點】

  目標3。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1、師:聽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好飲酒。酒後絕妙的詩詞隨口成誦,人們盛讚他“斗酒詩百篇”,稱他為“詩仙”。

  2、師:真棒!一猜就準!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送別詩嗎?

  (生答《贈汪倫》。教師叫生齊背。)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送別詩的傳世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螢幕出示全詩。)

  二、解題,介紹背景資料

  1、齊讀詩題:

  師: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想想題目講的什麼意思。

  2、指名講題目意思:

  相機板書: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讀,理解詩意

  1、師:李白為好友孟浩然送別,心情如何呢?請同學們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學生讀古詩。)

  2、指一名學生:老師見你讀得津津有味,能給大家讀讀嗎?

  (學生讀。)

  3、師:真不錯!第一次就讀得這樣好!誰想再讀讀?

  (2~3名學生讀。)

  師:一起來一遍。

  (生齊讀全詩。)

  4、大家讀得真好!只是每行詩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請你們對照註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

  5、首先學習第一、二行詩:

  ⑴ 自由讀這兩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學生質疑。)

  ⑵ 指名講詩意。

  (2~3名學生講。教師引導學生把話講通順。)

  ⑶ 齊讀這兩行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詩意。

  6、學習三、四行詩。(用學習一、二行的方法進行。)

  7、師: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

  (1~2名學生講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師:大家學得真好!請默讀古詩,找出哪兩行敘述了李白與孟浩然送別的事情,哪兩行寫了李白送別時看到的景色?

  2、師:讀得真細緻。知道他們分別的時間嗎?

  (生:煙花三月。)

  師:能描繪一下煙花三月的具體景象嗎?

  (學生口頭描繪。)

  3、“煙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⑴ 教師讀詩,讓學生體會江南美景。

  師:大家想讀讀嗎?

  (學生齊讀。)

  ⑵ 老師講解大意:

  詩中的江南,無邊的翠綠映襯著鮮豔的春花,到處鶯歌燕舞。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風中輕輕的飄舞。多麼明麗的江南啊!後兩行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朦朧迷離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樓臺被迷濛的煙雨籠罩著,若影若現,似有似無。多麼詩情畫意的江南的春啊!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齊讀《江南春》。)

  師:是呀,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麼樣呢?

  (學生作答。)

  師:詩人在平淡的敘事中,依依惜別之情自然地流露出來。寫法太絕了!

  4、後兩行詩寫景,更是絕妙!來品品吧:

  ⑴ 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師:“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⑶ 是啊。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後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幹什麼?(生:他久久地不願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麼?(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⑷ 師: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討論。)

  生討論,彙報。

  ⑸ 對!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他們的友誼真是“情深意長”。

  五、朗讀並背誦古詩

  1、師: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女同學先來。

  2、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這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讀。)

  5、配樂齊背這首詩。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後來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這首詩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註釋。來,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兩遍,把詩抄寫在書旁。)

  2、老師給你們推薦一首流行歌曲。這首歌的詞兒是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的。聽了會幫助你們更深地理解這首古詩。播放吳滌清歌曲《煙花三月》。

  【板書設計】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長 孟浩然

  心相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後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範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麼?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儘管依依不捨,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裡知道?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麼意思?

  這麼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麼詩人卻說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麼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後,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裡,還有很多關於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後蒐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這節課上,我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蒐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談話匯入,瞭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拓展學習”來進行。

  一、情景匯入,瞭解背景

  本課教學從李白的《贈汪倫》匯入,讓學生從詩人感受到朋友送別自己的深厚情誼中遷移到自己送別友人的真情,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透過自學,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麼送”這兩個問題。

  三、學習古詩,體會詩情

  本環節透過學生自由讀、聽課件範讀、齊讀、教師範讀、劃分節奏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初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在教學中就透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在處理“怎麼送”這個問題時,我主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透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比如:“這時長江裡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麼?”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誦讀詩文,感悟詩情

  本環節透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學習,加強聯絡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後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絡,激發學生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透過反覆的積累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

  2、節奏顯得前松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

  3、對於難點的突破,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2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絡、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中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透過理解詩句,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驗作者情感。

  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注重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強調學習古詩方法的傳授、遷移,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能力,最終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古詩,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3.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

  4.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透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並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揭示題意。

  1.播放名曲《送別》,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在這樣的一種音樂聲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別的詩來。

  (李白《贈汪倫》、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題匯入

  同學們為什麼古代有這麼多送別的詩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以寫送別詩就成了當時送別的一種習俗,有無數文人寫下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詩句。我們今天的課文《古詩兩首》就安排了這樣兩首送別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憶學習古詩方法。

  學習新課之前,請大家回憶一下學習古詩的方法是什麼?

  (知詩人——讀詩文——解詩意——悟詩情)

  4.揭題釋題。(知詩人)

  (1)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詩題,注意“孟”、“浩”、“陵”的寫法)

  看老師寫課題,寫字要一筆一劃,做人也要認認真真,如果同學願意可以舉起你的小手和老師一起寫。“孟”第一筆注意是橫撇。“浩”三點水三點位置要擺好,右邊“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別注意右邊“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師把“陵”右邊再寫一遍,下課了還能記住這個字麼?

  (是的,課堂學得好,課後不用學)

  (2)簡介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誰能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師可適當補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3)釋題

  自己讀一讀課題,看看從課題中能看出哪些內容。

  ①師生互動,瞭解黃鶴樓課件展現黃鶴樓雄姿;

  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最新一次修葺黃鶴樓,竣工於1985年。

  ②出示長江示意圖,明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資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達。廣陵:即揚州。

  ④交流資料,瞭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

  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為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作好鋪墊。

  ⑤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設計意圖:講解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為學生理解詩句埋下伏筆)

  (4)讀題。

  詩題的意思我們都瞭解了,誰再來讀一讀詩題。

  (設計意圖:在師生交流中,透過畫面──黃鶴樓雄姿、簡筆畫──黃鶴樓及廣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動內容,使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達到了解題入境的效果。)

  二、讀通讀順。(讀詩文)

  弄明白詩題,下面我們進行第二步——讀詩文。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預設:如學生充分預習了,可直接進入第二環節。

  昨天預習了嗎?都讀了幾遍?誰願意來試一試。

  2.指讀正音。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讀通、讀順、讀熟)

  三、理解詩意。(明詩意)

  1.讀準字音讀通字句,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詩句中每一句話的意思都讀明白了呢,下面請大家默讀詩句,出示自學要求:

  A、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

  B、有不懂之處作上標記。(求助熱線——1多讀看圖,用心思考;2看註釋或查工具書;3向他人求助)

  2.集體交流。

  (1)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的含義。理解“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碧空”、“盡”、“唯”的意思。

  (2)質疑解疑。有沒有不懂之處了?

  (3)練習完整地講述詩意。

  四、賞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詩情)

  1.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蘊,想象美景。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藍色的薄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3)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4)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播放畫面欣賞,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導朗讀前兩句。

  (設計意圖: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再欣賞圖片加深感受,最後有感情朗讀,讓學生感受、理解、表達融為一體。)

  2.品析“碧空盡”、“唯”的含義。

  (1)品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體會詩人仁立凝望遠帆的情景,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朋友感情之深。

  為什麼是“孤帆”?“盡”了的是什麼?無“盡”的又是什麼?

  (2)從最後一句中,體會詩人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對摯友的一片深情。

  討論: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3)指導朗讀後兩句。師引讀——

  師:這句話內涵這麼豐富,怎麼能讀好呢,看看插圖,李白站在江邊,假如想象一下我們現在站在江邊,船已經開了好一會兒,李白還在望啊,不禁想起兩首詩——生讀。

  師:船已經越來越遠了,真是——

  師:這船已經消失在碧水藍天了,李白想起了他們在一起的情景,於是他脫口而出這樣兩句,讀——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感受到了什麼?

  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讀到這裡,同學們你們對故人有更深的瞭解了嗎?他們只是一般的朋友嗎?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們怎麼把這種情深意重讀出來,站起來讀可以,坐著讀也可以,看怎麼把這種意境讀出來。讀。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設計意圖: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可點撥學生如何讀出抑揚頓挫,觸發學生深入體會;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多樣化的反覆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顧全詩,拓展延伸,歸納昇華。

  1.歸納總結全詩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

  2.蘇教版《黃鶴樓送別》拓展閱讀。

  3.激發學生體會第二首詩及其他送別詩的興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機器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收集詩人,黃鶴樓及廣陵等有關的資料,做成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的送別詩有哪些?《山中送別》,生齊背。

  2、在古代,由於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板:送別詩)

  3、請大家開啟書本第100頁,第20課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詩,都是堪稱送別詩中的極品,今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們以前是怎樣學習古詩的呢?(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板)

  (一)、解詩題

  1、生一起把課題讀一遍吧。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1:從題目中我知道了在黃鶴樓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師:很好,你讀懂了送的地點。

  生2:從題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廣陵。

  師:你能從題目中知道那麼多,真不簡單呀!

  3、題目的意思是什麼?(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到廣陵)

  (二)、知詩人

  1、誰來說說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白是唐代詩人、被人們稱為詩仙,酒仙、俠客,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後人望塵莫及。

  2、誰來說說孟浩然是一個怎樣的人?他也是唐代詩人,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他比李白大12歲,但兩人一見而故,成為知己。我們學過他的詩有哪些呢?《春曉》《過故人莊》

  (三)、讀詩句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述了一件什麼事?

  2、這首詩裡面有五個生字,誰願意來讀?(孟、浩、陵、辭、唯)

  3、齊讀生字。

  4、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指名讀。

  5、出示節奏(七言詩,可以是二二三節,用筆劃一劃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6、師範讀,請注意朗讀時的節奏。

  7、你也想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8、學生齊讀古詩。

  9、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男、女讀。

  10、分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四)解詩意

  大有把詩讀得這麼好,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其實讀懂古詩有個好助手,就是藉助書上的註釋,我們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讀懂古詩,下面請大家藉助課後的註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間相互討論。還不懂的可以作記號,等下提出問題。

  1、前兩句:“故人”是什麼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誰?“西辭”是什麼意思?這裡的“辭”字,你們能給它組個詞嗎?(告辭、辭別)詩中的“辭”字就是告辭、告別的意思。(組詞也是理解字義的一個好方法)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所以說西辭。

  “黃鶴樓”點明瞭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是什麼意思?點明瞭時間。為什麼是下揚州而不是上呢?(因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3、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心中是多麼的依依不捨,請同學們齊讀1、2句。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詩有多種翻譯法,可以是直譯,也可以是意譯。)

  ☆(李白)在(西邊的)黃鶴樓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裡,老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東邊的揚州去。(出示齊讀)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麼呀?

  生:望那隻船

  5、“孤帆”是什麼意思?

  6、在唐朝勝世,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說,江南三月,長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為什麼說是“孤帆”呢?因為此時此刻李白的心裡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隻帆船。

  6、從這個“孤”字,你還知道了什麼?

  這小小的一個“孤”字,就把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7、當時的李白孤孤單單地站在那裡,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遠影在碧空盡。“盡”是什麼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經消失了,但李白還在那裡久久凝望,此時,孤帆雖盡,什麼是未盡呢?(他們的友誼、情誼)真是“帆影盡而情不盡”呀!

  8、這是多麼深的情誼呀!誰來讀讀第3句?(請2生讀)

  9、齊讀第3句。

  10、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此刻,李白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出李白當時在想些什麼?

  出示:故人的船漸漸遠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將你到廣陵;B、好朋友,我真捨不得和你分開啊;C、老朋友,你在他鄉一定要過得好好啊)

  11、彙報

  12、這深深的祝福,這依依不捨,這濃濃的情意,就像這滾滾長江之水連綿不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3、4句。(指導讀3、4句)

  3、4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在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五)入詩境—悟詩情。

  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後兩句寫景,帆影已消失,而詩人李白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將情與景交融在一起,真是餘味無窮。從詩句中,詩人送別老朋友時的心情怎樣?(戀戀不捨、依依不捨,依依惜別)表現了朋友間真摯的愛。

  三、朗讀並背誦古詩。

  (1)李白在默默地看著好朋友孟浩然離去,詩句於是在他心中噴湧而出,一起讀古詩。

  (2)人生離別多,多少年以後,當我們和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起這首詩。(齊讀)

  (3)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這兩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會想起這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練習背誦。誰能把這首詩背出來。

  (5)全班背誦。

  四、拓展

  1、黃鶴樓這一別,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深情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他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帆去遠,心相隨!多麼的情深意長呀!

  2、一首詩就是一首歌,老師給你們推薦一首歌曲。這首歌的歌詞是根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寫的。聽了會幫助你們更深地理解這首古詩。《煙花三月》

  五:練習

  六、作業

  師: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課後,你們可以上網查詢相關的送別詩,感受古人的情懷,體驗友誼帶給我們的溫暖和感動。

  我們除了讀過送雖詩外,你還讀過哪些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有關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遊子吟》,你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出示作業:

  1、回家把這首詩背給家長聽;

  2、一首古詩就是一首優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這首古詩改編的歌《煙花三月》聽一聽。

  七、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地點:黃鶴樓(西)廣陵(東)

  人物:李白孟浩然

  時間:煙花三月

  表達情感: 依依惜別

  教學反思:

  在課上學生能積極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讓學生回答得太少老師說得太多,在引導理解上沒有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在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上引導不足,匯入時間過長,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上能做到多教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對古文的學習興趣,多讓學生說,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在多聽的情況下發現不足在加以引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4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高,意蘊深遠,本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感悟詩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字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批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4、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引入課題。

  師:孩子們,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嗎?你與朋友間的情意如何?你有過與朋友離別的經歷嗎?當時感受如何?(學生自由回答。)

  師:是啊,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讓人難過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讓我們一起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好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設計意圖】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鋪陳了一種調子,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

  二、揭示詩題,讀通詩意。

  1、板書詩題。師生共同書寫。

  2、齊讀詩題,透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說詩題的意思,教師適當點撥。)適當簡介黃鶴樓:黃鶴樓在湖北武漢,它與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岳陽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出示圖片)

  3、那你瞭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友誼嗎?(生自由回答。)

  師補充簡介:古代交通不方便,離別之後就很難再相見。於是,寫詩送別詩成了一種習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或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他們一樣的瀟灑飄逸,一樣的詩才出眾,互相仰慕,相間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麼依依不捨。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想再讀一遍題目嗎?(生再讀題)對,我們這才算真正“讀懂詩題”。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步:“讀通詩句”

  4、自由讀,強調讀準音,認清形。

  5、指名讀。

  指導環節:指名讀,試讀,師範讀,生評價。指導讀出情感、韻味,讀出詩的節奏感:二二三節奏、四三節奏。個別讀,齊讀。

  師:經過我們的反覆練習,我們已經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了。這才是真正的讀通詩句。

  【設計意圖】瞭解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為深悟詩情奠定基礎。

  三、理解詩意,體驗詩情。

  1理解詩意

  ①先借助註釋,自己學一學,再把你讀懂的句子說給同桌聽,

  ②同桌交流自學所得。

  ③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師小結:同學們理解得真好,全詩圍繞一個“送”字記述了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麼李白是怎樣送別孟浩然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

  【設計意圖】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一環節有助於學生提煉語言,體現順學而導的理念。

  四、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多媒體出示)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出示長江簡圖,明確黃鶴樓和揚州位置。)

  師: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要沿長江由西向東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2、那麼他們是在什麼時間分別的呢?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想象。

  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

  師:大家能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可以用一些詞語來形容。

  預設:奼紫嫣紅、百花盛開、花團錦簇、細雨如煙、鳥語花香……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蘊,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在音樂中想象,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邊出示圖片師邊敘述:三月是最美的時節,瘦西湖畔,楊柳依依,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淡的雲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正是盛唐時期,整個時代都如煙花三月般美好。

  師: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誰願意讀一讀前兩句?(出示前兩句。)

  板書:景美

  (4)指名朗讀前兩句,適時指導評價。

  3、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理念】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板畫不但有助於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於理解“西辭”等詞句內容。“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師:正如同學們所讀所感,煙花三月是最有詩情畫意的季節,想像一下,往年的這時,詩人和朋友在一起會幹些什麼?

  預設:他們會一起遊覽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賞月,談天說地,說生活見聞,談心中理想……

  2、師:是啊!詩人本該和朋友一起吟詩作畫,可是今天老朋友卻要離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樣呢?你能用一個詞描繪一下嗎?(生:依依不捨、難捨難分、情深意長……)

  適當評價。

  3、那麼這情景體現在哪兩句詩中呢?大聲讀出來吧!(出示後兩句詩句。)

  4、自由讀這兩句詩,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嗎?(生答。)

  5、師:引導學生隨著李白的目光反覆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6、師問:從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麼?隨著學生的回答,指導朗讀。

  創設情境:李白望著望著,繁華的長江交通運輸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這可能嗎?是人為什麼說是“孤帆”?你從中又體會到了什麼?(配樂)是啊!讓我們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邊:

  老朋友的小船緩緩起航了,你望著那隻船,望著望著,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船已經到江心了,影子也漸漸模糊,可你仍在翹首遙望,你望著那隻船,望著望著,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邊,你還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託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著望著,你不僅吟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7、師:此時此刻,你在想什麼?(生自由說。)

  板書:情深

  師小結:回顧全詩,詩人對好朋友濃濃的情都包含在了這短短的詩句中。詩中有畫,詩中有情。(多媒體出示相關畫面。)師敘述:

  緩緩西辭,隨江南下,那是不捨。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孤帆遠去,仍然駐足遙望,那是孤獨寂寞。

  滾滾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設計意圖】師生互動,情感交融,把悟詩情推向高潮。並進行了情感遷移,給了學生一個表達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

  五、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 情境中朗讀:

  (1)古人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帶著李白的深情,誰能讀這首詩?

  (指名讀,適當評價。)

  (2)人生多離別,多年以後,當我們和親朋好友分別時,我們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這首詩。(男生齊讀。)

  (3)如果有一天,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記住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會想起這首詩。(女生齊讀。)

  (4)相信此時,這美好的情感,這千古佳句已經深深留在了你的腦海中,讓我們試著背出這首詩。

  2、當堂檢測。

  3、回顧學習古詩方法。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煙花三月》

  師: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

  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多媒體出示古詩。學生自由朗讀,體驗詩情。)

  讓學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體會詩中濃濃的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之間的聯絡,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高度。歌曲的播放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學反思:這是一堂洋溢著真情與深情的課。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說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開頭輕鬆的談話,地理位置的板畫,李、孟關係的瞭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較為全面的瞭解,為後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送”展開教學,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覆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佔鰲頭。激情的敘述,個性化練讀,充滿鼓勵的範讀,教師的送詩,《煙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將學生的情感體驗又一次推向高潮。

  專家建議:

  1、告訴不等於發現。要讓學生主動碰觸知識,引導他們在發現中學會學習,感受學習的樂趣。

  2、抓詞句要增加深度、厚度、靈動度。教師要加強對文字的解讀。

  3、雖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識,但還未達到最大值,最後環節的送別詩應再次引導學生做簡單感悟,讓離別慢慢進入學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聽到花開的聲音,要在課堂上時刻感受學生的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問問自己“我該怎麼做?”努力把孩子們帶到水草豐茂的地方。透過這次講課,我經歷了又一次歷練,我也在成長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後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範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著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麼?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儘管依依不捨,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裡知道?你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麼意思?

  這麼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麼詩人卻說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麼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著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後,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裡,還有很多關於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後蒐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