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通用26篇)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通用2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下人家》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

  《鄉下人家》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透過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我感覺有以下的收穫和失誤:

  一、抓字詞。

  字詞教學仍是教學中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在初讀課文後,就檢查本課中要認的5個字和要寫的14個詞語,並且對課文中出現的容易唸錯的多音字“冠、率”進行指導。讓學生找找“冠”日常生活中的詞語,如雞冠、奪冠、冠軍、張冠李戴等,再聯絡實際理解。這樣從多音字的音義結合起來記憶,更有助於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在課文朗讀中有位女生還把“結果”的“結”唸錯了,在課堂上對這個字及時指正並且區分了兩個“結果”的意思和讀音。對於一些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搗衣”,就藉助圖片讓學生進行理解。

  二、抓主線,結構清晰。

  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主線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品一品,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讀。

  三、多層次的讀,讓學生在讀、悟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

  “初讀”: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字詞,質疑問難。

  “細讀”:質疑後,邊讀邊想,弄清文章段落層次,梳理文章脈絡。

  “情感朗讀”:感情朗讀重點語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讀出味道。

  “自由讀”學生透過讀,認識生字新詞;透過讀,理清文章畫面,;透過讀,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透過讀,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但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對文字的處理上有問題。第一個環節本想出示課文中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的情景取個清新明快的名字,為後面的課文畫面取名做好充分的準備。但當我出示圖片讓學生取名時,學生都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後來我和其它老師一談,都覺得這個環節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說有點拔高,與後面概括課文畫面又有點重複累贅。不僅沒有實現事先的預想也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雨後春筍”這個畫面的語句品析沒法完成,而匆匆結束。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

  《鄉下人家》這篇課文,透過空間、季節和時間的交替描寫,展現了“屋前搭瓜架、門前種鮮花、屋後春筍冒、院裡雞覓食、河中鴨嬉戲、門前吃晚飯、夜靜催眠曲”的田園風情。在教學中,我從增強學生主動性入手,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引起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鄉下人家》所在單元組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我校地處城鄉結合處,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對農村生活有一定親身體驗,一定程度上容易進入文章意境。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自瀆品味,指名交流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最後的欣賞讀,把讀貫穿由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體氛圍創設得比較好,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一節課下來,師生對“鄉下人家”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的和任務。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3

  鄉下人家是樸素的、自然的、淳樸的。庭院前紅瓜綠藤、庭院後的鮮花竹筍、自在的雞群鴨群、隨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常令我魂牽夢繞。喜歡親近大自然的那種滿懷欣喜的陶醉感覺。常去鄉下走走,會感覺煩惱和憂愁,無從生髮,滿心裡只有盪滌心肺的清新空氣。

  迷戀鄉下的自然,崇拜人性的天真。我渴望,我的課堂也能給學生一種自然質樸的感覺。期待學生在聽課時,能感覺如同隨意漫步鄉間小道一樣愜意。

  本次市小語會有送教下鄉的活動,要求用最原始的教學手段來上一堂語文課,我報名參加了。選擇的課題就是《鄉下人家》。這是一篇描繪鄉下人家自然、淳樸的生活場景的散文。全文一共描繪了六處鄉下美景。文字如同鄉下的空氣一樣清新、自然而又飽含作者的喜愛之情。我有個美麗的願望,期待在這節課上能上出田園特色來。

  認真研讀了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課程標準以及教學參考用書後,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兩個目標:

  一、透過形式多樣的讀讓學生展開聯想,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

  二、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習透過寫平凡的事物表現鄉村美景的方法。圍繞兩個教學目標,我開展了一系列明確指向目標的活動,讀寫結合。課堂中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討論氛圍,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讓我越上越有信心。學生的讀、寫能力在課堂上有所提高,整體感覺課堂實效性較強。

  有兩點教材處理非常巧妙(感謝第一次試課時老師們的指導)。

  一、對於本課寫作順序的教學處理。本課的寫作順序是空間和時間並行的,教師瞭解這種順序都有些難度。在教參中,把了解寫作順序作為了難點。我認真閱讀教材後發現,這種寫作順序模糊不清,和學生講述清楚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幾乎沒有價值。於是我將文章梳理為三大板塊,植物、動物和人物。這樣不僅文章寫作線索明晰了,還能對學生的寫作題材提供提示。

  二、給課文中的圖畫命題。命題是最具主觀意識的活動。在第一次試教中,因為命題答案的五花八門,浪費很多品詞析句的時間。我意識到類似命題這樣的開放性練習,作為公開課的練習是極不明智的。

  於是我在第一課時,和學生探討了畫面的命題。留出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說,然後在根據畫面內容,給學生一個濃縮的題目。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為第二課時騰出了時間。

  今天的評課老師們也犀利地指出我的問題,我深感認同,深受啟發。課堂中的問題設計,語言囉嗦,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確。其次在品詞析句方面不夠具體細緻,感覺有些泛泛而談。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補充詩文,教材中的提示泡泡、以及課後練習等使用不夠充分。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非常感謝今天參加聽課評課的老師們,你們對課堂詳細、正確地分析給了我很多啟示。帶上你們的意見,我會做得更好!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4

  《鄉下人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抓住了鄉下人家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透過“選讀探究——品讀感悟——朗讀再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讀中賞詞、品句,讀中積累、感悟,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自己《鄉下人家》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由於我們師生全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山裡人,匯入新課會和城市的孩子或曰大部分學生截然不同。我採用了對比圖片的方式,先讓孩子們欣賞旖旎的城市風光圖,談感受;再引入熟悉的農村風景和生活場景,談自己家鄉情況和城市的不同,從而引出課題,同時也是對課堂內容適當的鋪墊。我想:如果一上課就出示農村各種事物,孩子們可能就會有點厭煩,畢竟天天生活在其中。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更加高效,我出示自學要求,明確學習目的。學生透過自讀課文來完成學習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掌握生字詞,能夠讀通課文,為理解課文打下基礎。隨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習成果先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同時教師一邊巡視,一邊瞭解學習情況。最後在全班內反饋,教師在旁邊適當指導,這樣既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又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是貫穿本文始終的一條主線,我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反覆讀這句話,體會作者筆下鄉下人家的特點,初步瞭解鄉下人家一年四季獨特迷人的美景。

  這一教學環節是這節課的主體,緊扣文字1——6自然段中“瓜藤攀簷圖、鮮花輪放圖、雨後春筍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月夜睡夢圖”等幾個美好生活圖景開展教學。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繪鄉下人家迷人景色的段落,並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給每處風景起一個“如畫般”名字。雖然學生不能精準表達畫面,但只要能說出基本意思就行,為了不讓學生遺漏畫面,採用填空形式,學生基本都能找出來。

  為了讓學生髮現和體會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特點,品悟語言之美,感悟鄉下人家之樂,體會對比及擬人等修辭手法表情達意的作用,我抽學生感情朗讀自己喜歡的畫面或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說出理由,並帶動其他同學閉眼想象場景,從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領略表達技巧和表達的效果的統一,同時滲透人文培養於其中。

  四、為了真正瞭解學生當堂的學習效果,採用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詞語和重點句檢測。本文語言樸實自然,沒有較難理解的詞句,再加上學生本就是鄉下人家的孩子,檢測效果固然很好。

  總之,本節課教學基本上完成了預定設計,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既定學習目標,談出自己的感受。但他們很少有人走出這裡,對於鄉村風光,他們早已經習以為常了,儘管這篇文章語言樸實生動,清新秀美,也不能點燃他們激情,交流時的方式和語言顯得單一;其次學生的讀後感悟能力比較強,但朗讀再現的能力較弱。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5

  《鄉下人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文章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屋前搭瓜架、門前種鮮花、屋後春筍冒、院裡雞覓食、河中鴨嬉戲、門前吃晚飯、夜靜催眠曲”的田園風情。在教學中,我從增強學生主動性入手,以閱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引起共鳴,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透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嚮往。

  2、多媒體創設情境。我精心選擇了部分非常貼合課文內容、富有美感的圖片製作成課件,利用多媒體展示鄉下風光的美景圖片,不但讓學生對鄉下生活有了初步印象,而且使學生儘快進入了情境,給了學生以很強的視覺衝擊,產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課件中配以優美的音樂,為學生朗讀和入情入境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抓重點詞語品讀,知識點的教學比較紮實。這篇課文可謂是“段段是風景,句句是畫面”。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句的“獨特迷人”展開學習,先找出文中“獨特迷人”的畫面,從上課的情況看,學生比較會讀書,關鍵詞語都找到了。學生也能抓住幾個擬人句、作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學習,領悟到了文章的表達方法,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4、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在這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中,我運用了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男女生賽讀、自己感悟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這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

  5、課堂中時間的控制還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的課前鋪設耗費了時間,而後面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寫寫中的說和寫展開的不夠。讀了課文,欣賞了圖片,其實學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達的,但由於時間關係,我給學生自我表達、展示的空間不夠。

  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體氛圍創設得比較好,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一節課下來,師生對“鄉下人家”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6

  陳老師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

  一、自選方式,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陳老師帶學生進入課文,讓他們透過自學瞭解課文內容,並用上恰當的詞語概括地說說你對課文的理解。學生透過初步的概括後,把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實踐,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從初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到精讀課文,理解、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我都引導學生自己讀,自己學,自己彙報,自己評價,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

  三、大膽質疑,給學生探究學習的環境。教學中,陳老師始終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主體”,尊重學生,尤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課程標準》語)。只有允許學生盡情表達,而且鼓勵學生盡情表現,才能談得上解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7

  《鄉下人家》,美得就像一幅幅鄉村風物圖。庭院前紅瓜綠藤、庭院後的鮮花竹筍、自在的雞群鴨群、展現了一幅幅自然質樸、親切祥和的農家畫面。

  如何讀出這樣的畫面,我在第一課時的初讀課文時主要分為兩步。一是在詞語的出示,我分為以下幾組:第一組為鮮花植物組。第二組是動物活動的一組,如覓食、搗衣、率領覓 歸巢催眠……第三組是片語,如別有風趣的裝飾、鮮嫩的筍、碧綠的藤、綠綠的'濃蔭、獨特的風景……讀準字音、讀出自己的理解。為下文理解課文奠定情感的基調。

  二是初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找出全文中那一句概括鄉下人家的特點。學生立刻找出:“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我問:“那作者筆下,都為我們描繪了哪些迷人的風景呢?”

  有學生舉手:“有些人家,還在……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

  “你能用簡潔的詞語來概括嗎?”

  “門前種著許多花草。”

  “就按你說的,門前種花草。”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紛紛受到鼓舞,在位置上討論開來。我接著讓學生舉手講。(後來想想,這時讓學生自由討論,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接下來,屋前搭瓜架、河中鴨嬉戲……一幅幅富有生機的畫面在孩子們的嘴裡蹦出來。

  把課文讀成一幅幅畫,正是語文畫中有文,文中有畫的體現。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8

  透過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我感覺有兩個方面做的非常的好:一是體現了新可標的師生關係;二是加強了朗讀訓練。

  一、在課堂上,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讓他們找自己喜歡的地方給大家推薦,在推薦之後,肯定也有喜歡同一個地方的孩子,之後一起交流、討論,這又體現出一種合作。整節課都是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而老師只是一個課堂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

  二、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的訓練

  朗讀對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都都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節課上,閱讀是核心,在課堂中,我是從這幾點入手的:

  1、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因此,在指導朗讀時就要針對學生這一點,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例如:在學習第五、六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處場景,喜歡讀的同學就練習有感情的讀,喜歡背誦積累的就練習背誦。彙報交流時,不僅讀給大家聽,還要說出就喜歡的理由,說後又帶著自己的感受和體會讀,每個人都不一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題氣憤異常活躍。

  2、給學生學會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既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教學中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閱讀,能夠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對於較難理解的,對於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都要重點來學習,來讀。如:作者透過對動植物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對雞的描寫,紡織娘唱歌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形象,不僅要充分的讀中感悟,還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3、多層次的讀和指導,讓學生在評、讀、悟中提高了朗讀能力:

  如:每讀一邊遍都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

  ⑴ 初讀。感知課文內容,解決字詞,質疑問難。

  ⑵ 細讀。質疑後,邊讀邊想邊議,弄清文章段落層次,把握文章結構,梳理文章脈絡。

  ⑶ 精讀。感情朗讀重點語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讀出味道。

  ⑷ “自由讀”學生透過讀,披文入境,融情於聲,以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總之,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讓學生們對鄉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體的體驗,在整節課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也感受到學生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後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多讀書,多積累好詞佳句。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鄉下人家》一課後,心裡有些激動。因為課堂的幾處生成帶給了學生清新的感受。如對句子的理解。“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師:兩者相比,為什麼可愛得多了呢?

  生:鄉下人家門前的瓜架上不但有青,紅的瓜,還有綠的葉和藤,顏色漂亮得多。

  生:這些瓜開花的時候,或許還有紅、黃的花,花兒漸漸地開,一朵接著一朵,花謝以後又是一個個小小的青青的瓜,每天都能看到新的變化,這是多麼可愛的啊!

  生:看著這些每天都會變化的花和瓜,能不帶給人好心情嗎?

  生:雖然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看上去比較威武,但是長年累月靜止不動,多看了會覺得毫無生趣。而鄉下人家屋前的瓜架卻是天天都會變化,天天都是那樣的生機勃勃,顯然是可愛多了。

  學生體會到了語言中藏著的情味,能從顏色、變化、和心情等幾方面去感受鄉下人空的清新與生氣。這一處的生成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豐富了他們的情感,有助於學生在平時觀察時更加仔細。這也許就是生活在鄉下邊沿或者是常去鄉下的緣故,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有共鳴,更有補充內容。真好!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0

  《鄉下人家》是篇寫景的文章,我一直認為寫景文章不大好講,不好講的原因在於寫景的文章需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領悟到文字所描述的景象,讀出自己的感受,因此,本課設計我努力突破這一點,抓住重點詞句,運用多媒體、豐富多彩的語言體會景象。每講一部分,每體會一部分,就朗讀一下中心句,產生迴環往復,不斷加深理解的作用。另外,本設計還努力突破寫景文章只是就景講景的窠臼,而是透過“是誰創造了這些美景”這個問題,指向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讓整篇文章景中有情,景中有人,情景人相融。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文章是四年級第六單元第一篇講讀課文,作者陳醉雲先生抓住鄉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場景,呈現出六幅美麗的畫面:屋前搭瓜棚、屋後竹筍冒、院中雞覓食、河裡鴨嬉戲、院落吃晚餐、夜聽催眠曲,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樸實中又帶著幾分華麗的美。

  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品讀感悟、朗讀再現,讀中質疑探究,讀中想象遷移,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反思自己這一課的教學,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的部分:

  一、在院中雞覓食這幅畫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透過讀自己喜歡的部分,感受母雞雄雞的悠閒自在,引導學生髮現作者透過擬人手法的運用可以把身邊的事物寫的形象生動,並及時設計一個小練筆,練習這種寫作技巧,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二、品讀感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透過指名讀、評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齊讀、引讀等方式交錯使用,最後配樂讀。這樣不同層次的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提高了朗讀能力。

  不足之處還有許多:自己對課前的教學輔助工具準備檢查的不夠充分;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超出了自己的預想,影響到自己的教學思路,心理素質還需鍛鍊;板書的設計還要再多下功夫,一目瞭然,重點突出;整節課中心內容的把握以及何時將文章感情推向高潮還應再反覆揣摩。

  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力爭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執教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鄉下人家》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現在就整個教學過程的呈現情況、學生學的情況以及學生從這節課的收穫情況,來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自認為本節課教學過程完整,詳略得當,基本完成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標》第一課時的要求。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從課堂中有所收穫。但對於一個新手語文教師,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專業的語文素養和淵博的知識。學生需要一滴水,那麼老師必需擁有一泉水。在語文專業素養和淵博的知識方面還有些欠缺,以至於教學中由於緊張,教態不夠沉穩,教學預設和現實呈現差距大,教學中新生成的問題較多,處理方法欠佳,不具備教學機制。整個教學中引導學生讀的地方太少,沒有充分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畫面。對於教材挖掘還不夠深,在教學的過程中缺少亮點。

  在第三個默讀課文,梳理畫面這一環節,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的不夠巧妙,存在牽著學生的思維走的問題,沒有充分體現學生自學自悟、自主探究。此環節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詞句,從讀文字到說感受再到想象畫面,學生才能感受到,田園生活的親切自然、優美恬靜。

  課堂中問題提的不夠精巧,例如:作者為我們描繪了那些獨特、迷人的風景?給看到的風景起一個名字。請大家默讀課文,在文中找一找,並在相應的文段旁邊進行批註。這一問題,提問的不夠精妙,語言過於隨便。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今後應該加強學習,加強讀書做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自學自悟。

  本節課的教學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只有不斷剖析自我,才能發現教學中存在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3

  《鄉下人家》通過幾幅畫面的描繪,生動展示了鄉村生活的自然和諧,給人如詩如畫的美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整堂課我都在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提煉別人感悟語言的方法。孩子們掌握了“發揮想象”、“進行對比”、“引用詩句”、“聯絡課外書”等豐富多彩的談體會的方式。這對學生感悟文字、提升語言水平有著莫大的益處!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我收集了幾篇有關鄉村生活的名家作品,讓孩子們在更多的優秀文章中去感受鄉村的獨特迷人。

  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我引導他們去傾聽,去分享朗讀高手的技巧,比如“入情入境”等絕妙的方式。另外,我還採用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如指名讀、比賽讀、範讀等,以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

  創新能力對一個民族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我在課堂上很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引導孩子把自己當成課文的主角,去思考會做什麼,說什麼;再比如,我常讓孩子們閉眼傾聽,想象畫面。這些環節都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本堂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為主,老師只是適當地點撥、引導,旨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感悟能力、語言水平、朗讀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由於時間有限,個別環節稍顯倉促,應讓更多的孩子擁有展示的機會。

  《鄉下人家》是一篇描寫田園風光的美文,讀後讓我久久回味。字斟句酌越品越有味,一種桃園風光般的仙境,滋潤著我們這些大鄉的兒女!故鄉的情悄然湧上心頭!

  這樣一篇風光如畫的美文,怎樣能使孩子投入這其中呢?我深深地思量,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讀書的空間,努力讓學生在這書香中品到自然的氣息、看到這如畫的美景。

  一、咬文嚼字,感受語言之美

  透過語言文字想象“雨後春筍、群鴨戲水、月明人靜”的自然質樸、活潑風趣、人間天堂的美!在誦讀中讓學生感悟農家生活的獨道之處。

  二、聯絡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農家的雞群覓食想開去,你好像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園生活的和諧美。透過讀,披文入境,融情於聲,以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在這種品讀中,我和孩子們也確實彷彿嗅到了濃郁的泥土芬芳,聽到熟悉的蛙吵蟲鳴,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彷彿在與鄉下人家促膝談心,一起享受著鄉下人家生活的樂趣。

  多給孩子品讀的機會、想的機會、說的機會,學生收穫的則是智慧、情感的薰陶,心靈的淨化、思想的啟迪。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4

  《鄉下人家》是一篇描繪能加生活的優美記敘性散文,裡面描述的場景,溫馨和諧到不行。共用了兩個課時,也差強人意,算是講完課了。但沒事留了個小尾巴,關於寫作結構的,因為有點難度,所以明天再講吧。

  課文挺好講的,主要都是以孩子們讀、悟為主,我的引導為輔。但是我發現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還是挺多的,例如說,我引入的例子比較少,貌似不太能夠激發起猴子們的興趣了,而且。我就算打比方說明,也沒有把握好度=分析那個句子——“花兒既樸素又華麗”,我分析這對一起呈現的反義詞的時候,舉了例子說“張老師我既兇狠又溫柔”。猴子們還是有點反應的,但後面,我引導他們說出花兒“樸素”是因為隨處可見,而且並不名貴。其實到這裡就夠了,可以截住了,然而我還嘴賤補上一句“而且可能一不小心就被牛吃掉了,可能上面還留有牛屎呢”==臺下的猴子都忍不住喊:老師你好惡心啊。此時我真的想揍我自己一頓=、=為人師表啊。我的重口味就應該收起來啦拜託。

  再有不好的地方,貌似課堂還是有點拖沓了,到了第二課時的時候,就有點趕進度的感覺了。這樣時間把握得不好,還是不行的。要改要改。

  明天上下一課《牧場之國》,選讀課文,希望這些缺點都不要再犯了吧。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5

  《鄉下人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陳醉雲用散文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家園、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主線,層層深入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

  二、抓取重點,扶放結合

  在這篇課文中羅列了五個不同的鄉村生活場景:瓜藤攀簷圖、鮮花筍芽圖、雞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秋夜蟲鳴圖。因為每一幅圖畫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有選擇地講讀。因此,我主要引導學生們學習了瓜藤攀簷圖、鮮花筍芽圖,鴨覓食圖、院落晚餐圖、秋夜蟲鳴圖等內容根據他們自己的愛好,自由朗讀,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反覆朗讀,深入理解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取教師引讀、自由讀、競賽讀、男女生對比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鄉下那樸素的美、和諧的美和充滿生機的美,並透過朗讀來表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課堂效果非常好。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感覺效果比較理想。我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和引導,整節課學生都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的興趣也濃厚,收穫很多。最後我建議城市裡的孩子,也可以選取身邊的一處景物,學著作者試著寫一寫,寫出它的獨特迷人。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6

  《鄉下人家》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的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想要讓學生透過朗讀,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作者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表達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由衷的熱愛、讚美和嚮往。在本次研修中,我認真聆聽了元老師的課,收穫頗豐:

  1、圍繞主線,展開教學

  在課堂開始之前,元老師能主動親近學生,跟學生進行交流,為課堂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整堂課始終圍繞“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給每一部分起小標題,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脈絡十分清晰,學生也能明白整堂課學習的重點,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學習效果不錯。

  2、指導朗讀,以讀促悟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關鍵。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鄉下人家的詩情畫意,元老師在朗讀指導上下了不少功夫。在課堂上,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比如指名讀、合作讀、評價讀等等,透過不同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最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針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反覆朗讀,在朗讀中領悟作者的用意,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到自己的知識寶庫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元老師用心地將文中具有特色的內容與圖片聯絡到一起,邊讀邊播放,創造出一個美好安逸的鄉下人家的情景,更好地幫助學生領悟課文內容,讀出該有的情感。

  3、適時評價,關注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裡思維才最活躍。在課堂當中,元老師始終以鼓勵、讚賞、期待的態度對待學生,在學生朗讀過後,給予適當的評價,並將方法穿插其中,使學生獲得表揚的同時,明白怎樣朗讀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恰到好處的語言,營造出了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豐富內心的情感體驗。

  4、現代手段,豐富課堂

  雖然我們的孩子生長在鄉下,由於年齡有限,也有看不到的鄉下美景。於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論是匯入還是學習過程,元老師都輔以精美的圖片,讓鄉下美景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在匯入創設情境中,增加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精讀品析過程中,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們看到了平時沒有看到的鄉下田園風光,孩子們的眼界開闊了,個性張揚了,為生活在鄉下而感到驕傲了。

  總之,整堂課教學目標明確,關注學生實際情況,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輔以恰當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幅生動優美的鄉下人田園風光圖,使學生在朗讀的同時注重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以及熱愛生活的感情。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都應該從課文中發現美,使學生感受美,讓語文學習成為一種美的享受!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7

  最近,在教學活動中,使我印象深刻的課文是《鄉下人家》。這篇文章是用抒情的筆調描繪了鄉下人家樸素的景緻,祥和的氣氛,勤勞的生活。這些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畫。可能是我自己也比較喜歡這種文體,對於這種生活也比較嚮往,所以我希望我的學生也能體會到鄉村生活的美好,也同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這篇課文我們分了兩個課時進行學習。在第一課時,學生解決了生字的識讀問題,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以及瞭解了全文的內容。第二課時,我準備讓學生透過朗讀、想象,欣賞優美句段等手段來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整一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概括閱讀技巧,師示範如何品讀。針對我班學生“不愛說,不會說”的特點,他們不知道什麼樣的句段是優美的,什麼樣的字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於是我先跟他們概括出一些技巧,比如說,學生可以從文段中找出相關的修飾手法、關鍵字詞、句式或詞語搭配,然後細細品讀,悟出內涵。我舉了一個例子,示範如何品讀。在第一自然段中,我讓學生注意這個句子:“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簷。”這裡用了一個“雖然……但……”的轉折句以及“或……或……”的句式,我們可以從中悟到鄉下人家雖然小而簡但是勤勞和快樂的;從“一個個”、“長長的藤”、“綠綠的葉”等疊音詞的使用中,可以看出鄉下人家的美好;再比如,“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堅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這個句子運用了比較的手法,將鄉村與城市進行比較,寫出了鄉下人家的自然樸素與城市的威嚴冷漠。

  然後,由學生小組合作,嘗試品讀。作了歸納、示範之後,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一下子就能找出很多關鍵的詞句,而且品讀得比較到位。比如,從“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這個擬人句中感受到竹筍的俏皮和鄉下村的勃勃生機;從“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些擬人句中,感受到雞鴨的可愛以及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向住。

  最後,我們師生一起為文章歸納出小標題,我先歸納出前兩個:

  ①屋前搭瓜架;

  ②花美主筍冒。

  學生也模仿歸納出:

  ③院裡雞覓食;

  ④河中鴨嬉戲;

  ⑤門前吃晚飯;

  ⑥夜靜人入夢。

  有些學生還跟我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都變成詩人了……”課後,我作了一個簡單的調查,喜歡這篇文章的同學竟達100%,比課前的人數增加56%。

  我認為這節課是較為滿意的。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學生的情緒是快樂的,他們是樂於這種學習,享受這個學習過程的;從教師方面來看,本人認為,

  1.這節課的目標設定得較為合理,目標導學作用得到了發揮;

  2.設計的重難點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3.教師的幫助、指導、點撥、啟迪、提升作用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4.教師的課堂調控作用也得以發揮;

  5.教師很有激情,課堂體現出濃濃的語文味。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8

  《鄉下人家》是人教版第八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它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替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反思自己《鄉下人家》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亮點:

  一、抓住主線,提綱挈領。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條主線來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此上串下掛,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這樣就使整個教學結構清晰、合理。

  二、在“讀”中感知、感悟。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在本課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透過“賞讀悟情——品讀想象——朗讀再現”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幾個擬人句、作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 如:“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竹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讓學生體會“探”字的妙處。“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讓學生想象雞和樂融融的情景等等。

  2、精心選擇了部分非常貼合課文內容、富有美感的圖片製作成課件,造成視覺衝擊,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入情境。如:青紅的瓜,春筍,雞鴨覓食,各種鮮花等。

  3、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指名讀,自讀品味等,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由淺入深層次性的朗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不足之處:

  1、除了重點段落以外,其他段落的朗讀訓練效果不是很理想,沒有在朗讀中滲透朗讀技巧。比如在教學“鄉下人家在天高地闊的環境裡吃飯”這段時,可以問學生:“你認為這樣的環境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去讀?”然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去讀會更好一些。

  2、某些環節學生參與度不足,問題設計應更有梯度,教學語言應更生動淺顯,從而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人人分分秒秒有事可做。

  總之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的研究是沒有止境的,今後還需且行且思,爭取更上一層樓。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19

  《鄉下人家》描繪了鄉下人家樸素的景緻、祥和的氣氛、勤勞的生活,這些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教學中注重自主閱讀,先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是:分述鄉下人家生活的幾個反面:植物——動物——農家傍晚生活,再感悟作者優美的語言,體會閒適的田園生活。本課教學目標:

  1、 認識本課的生字,生詞,能正確拼讀“裝飾”、“雞冠花”“歸巢”等詞語的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優美的句段 。 學生品讀重點句段,積累優美語言,感受鄉下人家獨特、迷人的風景是教學重點。從平凡的事物中展現鄉村生活的畫面,讓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從而產生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是教學難點:

  一、高校課堂上課開始,首先出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學生齊讀,理解。知道本課所學的內容。

  二、生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工具。中年級同樣不能忽視生字詞的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的時候,以詞塊的形式呈現生字詞,讓學生描述畫面,連詞成句,給學生提供了多方面的運用機會,避免瞭解詞的機械和積累的無序,放大了生字詞的教學形式。

  三、在學生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詞語描述文中描寫的景物,利於學生理清脈絡,整體把握課文,感受鄉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四、在品讀“雨後春筍”這一段時,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喜歡的句子,說理由,同桌互相交流 , 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探”、“成群”、“許多”等詞語體會雨後春筍生機勃勃的情景,然後透過引導學生誦讀、比較、想象,與筍芽兒對話,不僅使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實踐,更是靈性的湧動、情感的流淌、個性的張揚,富有濃厚的情感和韻味。

  五、存在的不足,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應定位為引導學生讀通、讀準、讀順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本節課學生朗讀的量不夠,就過早地進入品讀課文的環節。應注意對學生進行通讀課文的訓練,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先把課文讀通、讀準、讀順。農村小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表現得不夠好,沒有大膽交流討論,不過才四個學生一組,全班八個學生,課堂活躍不起來。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0

  這是一篇標準的散文,作者扣住“獨特、迷人”,向我們展示了鄉下人家七幅很有特色的美景。文章文章樸素,但字裡行間飽含深情,文章“形散神聚”,是很具新課程特色的文章,而對這屆五年級來說,他們是陌生的,所以,我把它分為三課時來完成學習。

  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讀通課文,自己理解生字、詞語,並由學生找出其中七幅畫面,用“地點+景物”的格式歸納五字標題,然後自己研讀句子。

  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一至四小節,透過分析,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來體會文章所描繪的意境,同時,也展開想象,來豐富理解,能完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能感情朗讀的目的,讓學生領會鄉下人家的美景。

  第三課時,將會讓學生用本課的學習方法來研討第5~6小節,讀讀──悟悟──說說──再讀讀,迴歸第二課時的《歸園田居》及課後戴望舒的小詩《在天晴了的時候》,讓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和諧,迴歸朗讀,重點指導。最後讓學生以補充小詩:地點+美好事物的形式,延伸拓展。

  本課,我課前安排了一組鄉村生活的圖片,進行了說話練習,目的是感受身邊的鄉村風情,激起探索的興趣,而後根據學生找到的重點句,讓他們自找畫面,讀、悟、說,最後又迴歸配樂讀——展示讀,並以自創的小詩來進行小結,引出完整的重點句。陶淵明的詩是為了讓學生將本課所學內化,會讀出詩中的悠然自得,最後以佈置作業與小結結束。

  雖然基本上完成了預定安排,但我覺得上課時方式顯得單一了些,而且在第一課時僅僅安排學生自讀自悟是不是有點脫離實際,因為發現學生過度重視研讀,而忽視了基本的朗讀,所以有些地方還要糾正讀音,以致本課時朗讀未見明顯提高,雖說第三課時也安排了迴歸朗讀,但肯定是無法重頭再來的,而且教師的臨場調控能力也有待提高,上課時未能想到換種方式讓學生展示朗讀,如拿著話筒上臺配樂讀,展示讀,那學生表現肯定會更好,而課後延伸時安排的小詩,也可以選擇正貼近生活的,更可以出示配樂朗讀版,這樣可能學生更易接受。

  接觸新課程,感受頗多,也更多地見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出寶貴意見,讓我不斷成長!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1

  《鄉下人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用散文的手法,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生活的美好品質。在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主線,層層深入。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然後交流品味。

  二、抓取重點,扶放結合。

  在這篇課文中羅列了六個不同的鄉村生活場景:門前的瓜架,屋前的鮮花,屋後的竹子,院落的雞,小河的鴨,人們夏日晚餐和秋夜睡眠。因為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有選擇地講讀。這些場景中包括兩處植物,兩處動物,兩處人們生活的描寫。因此,我分別抓取了一處植物、一處動物、一處生活描寫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進行引導,其餘的內容根據他們自己的愛好,自由朗讀,做到了扶放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啟發想象,發展思維。

  因為大多學生沒有親眼見過鬱鬱蔥蔥的瓜架,也沒有親自到過鄉間田園,因此,我藉助多媒體手段,展示鄉村獨特的風景。同時啟發他們談談:如果你來到這裡,最想做的是什麼?鄉下人家在這裡都幹些什麼?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帶著想象出的情緒來朗讀課文,效果很好。

  四、反覆朗讀,深入理解。

  在教學本課時,我採取自由讀、想象讀、體驗讀、配樂讀、分工合作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鄉下那樸素的美、和諧的美和充滿生機的美,並透過朗讀來表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課堂效果非常好。

  五、補充資料,激發情感。

  學生大多是城裡孩子,對鄉村生活了解不夠。我在教學文字內容之餘,補充了關於鄉村四季風光、生活勞作、童貞童趣、傳統風俗等資料圖片。使課堂氛圍得到了昇華,激發了學生了解鄉下風光,體驗農村生活的慾望。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感覺效果比較理想。我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和引導,整節課學生都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學生的興趣也濃厚,收穫很多。美中不足的是,我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直引領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沒有引申到農民勞作的辛苦。若再引導學生感受農村生活的勞苦與艱辛,那麼學生對鄉下人家的生活了解得就更深入了。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2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在教學這篇文章時,要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 我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資訊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

  我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透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 我們要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字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在陳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著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在教學“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時,把“探”換成了“長”,細心的學生讀著也發現了,於是,老師就很好地引導學生體會了“探”字用的好處,學生說到擬人等。 學生美麗的情感在朗讀中飛揚。朗讀對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形象思維,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都都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四年級下冊課標中有一個學習要求,既初步學會理解課文的幾種方法,如:抓住重點句段閱讀,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絡上下文理解,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等等。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讀,能夠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對於較難理解的,對於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都重點來學習,來讀。

  如:在教學“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這一句時,出示南瓜,絲瓜等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接著讓學生來朗讀,就有情趣多了。 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圍繞“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的風景。”這句中心,充分讓學生自主地去挖掘,哪裡可以體現“獨特、迷人”?之後一起交流、討論、感悟,這又體現出一種合作。整節課都是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3

  這篇文章呈現出了六幅美麗的畫面:屋前搭瓜棚、屋後竹筍冒、院中雞覓食、河裡鴨嬉戲、院落吃晚餐、夜聽催眠曲,展現了鄉下人家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樸實中又帶著幾分華麗的美。

  在院中雞覓食這幅畫面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透過讀自己喜歡的部分,感受母雞雄雞的悠閒自在,引導學生髮現作者透過擬人手法的運用可以把身邊的事物寫的形象生動,並及時設計一個小練筆,練習這種寫作技巧,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品讀感悟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透過指名讀、評讀、抓住重點詞感悟讀、齊讀、引讀等方式的交錯使用,最後配樂讀。這樣不同層次的讀,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提高了朗讀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超出了自己的預想,影響到自己的教學思路,整節課中心內容的把握以及何時將文章感情推向高潮還應再反覆揣摩。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4

  《鄉下人家》》是部編版四年下冊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閱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交流品味。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濃厚,效果也不錯。

  課文描寫鄉下人家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畫面都很美。在學習了課文之後,在課堂上利用時間,進行寫話訓練。

  鄉下人家,在屋前搭一瓜架,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先讓學生把課文中的內容用以上句式寫下來,這樣即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鞏固,又訓練了學生說話的能力。然後,給學生課外的圖畫,讓學生用以上句式練習說話,並想想鄉下人家還有什麼什麼風景,這樣啟發學生想地球已經調至震動狀態象,發展學生的思維。

  總之,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也感受到學生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後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多讀書,多積累好詞好句,注意提高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5

  《鄉下人家》透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

  一、抓住一條主線,使教學結構清晰。

  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條主線:“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能體現鄉下人家獨特、迷人風景的句子,注意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閱讀。對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閱讀,在頭腦中想一想作者描繪的畫面,使學生很快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交流品味。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興趣濃厚,效果也不錯。

  二、在“讀”中感知、感悟。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開頭的齊讀課文,學生讀得整齊,有感情。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先扶後放。

  學生讀書後,我和他們先一起歸納出1至6自然段每段分別寫什麼,板書出來,再重點學習了第一自然段,讓學生透過反覆讀,找出這一段主要在寫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來的?你想怎麼讀這些句子?從這一段中讀出了哪些寫作方法?學生交流,並練習朗讀找出來的句子,再讓學生從2、3、4、5、6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自己學習,自學好了之後在全班交流,學生的發言面比較廣,每個自然段都有學生選學。

  四、啟發學生想象,發展學生的思維。

  因為課文的每一個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處處講,處處讀,這就要有選擇的讀和講。在教學時我採用了比賽的方式:“你最喜歡書中描寫的那個場景,想象一下,說一說它美在那裡?然後試著畫一畫,給它們起個最合適的名字。看誰選擇的場景畫得最美。”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僅用簡潔的語言擬了幾幅圖的名字,如“雨後春筍圖”、“鴨子戲水圖”、“門前晚餐圖”等。對於文章中較難理解的,作者採用的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的重點語句,在讀書時,教師則加以指導,如:作者透過對動植物擬人化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中的“探”字的理解。我讓學生這樣想:如果你就是這些小竹筍,那麼快想探出頭來幹什麼呢?鮮嫩的小春筍們,你們探出你們的頭來吧,把看到的景象說一說。還有對雞的描寫,紡織娘唱歌等等,都寫得非常生動、形象,不僅要充分的讀中感悟,還要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五、形式多樣品課文。

  在學生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把城裡人和鄉下人進行比較,比一比,說一說,看誰的家鄉美。由於我們的學生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他們大多從小生活在鄉村,對農村生活和環境比較熟悉,他們在把現在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進行比較一番後,很會用自己的話總結表達,並且發表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

  回顧學習過程,教師只要善於在課堂學習中進行合理化的組織者、安排和引導,那麼整節課學生都會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決問題。學生的收穫也會很大。

  《鄉下人家》教學反思 篇26

  《鄉下人家》這篇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換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下面,我來談談教學體會。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

  教學時,我主要分為四步:

  1、看圖匯入,進入美好情境。這樣一來,學生可以馬上進入美的情境中,激發了學習興趣。

  2、自讀自悟,感受生活的美。佈置學生朗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海中再現美的情境。

  3、品讀課文,展示自學成果。全班交流學習感受,並透過做小主人邀請客人這一方式,內化語言。

  4、讀讀寫寫,積累語言。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他們的朗讀中,我可以及時瞭解到學生學習的反饋資訊,以學定教。作業上進行分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要求,介紹鄉下人家的一處場景。

  在教學時我採用了比賽的方式,“請你為自己最喜歡、最想擁有的那幅畫擬個名字,並且想象著說一說它美在那裡?比一比誰選擇的畫最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僅用簡潔的語言擬了幾幅圖的名字,如“雨後春筍圖”、“群鴨戲水圖”、“月明人靜圖”等,而且對文章語言的分析、品味則更是精彩,如“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中的“探”,“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搗衣,它們也不吃驚”中的“吃驚”。另外,他們還非常有創意地把現在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相比較,談了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

  我感覺,教學本課時,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透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其次,知識點的教學比較紮實,能抓住幾個擬人句、做比較的句子,深入展開教學,使學生不僅能自己入情,更能體會作者的情感。但是,課堂中時間的控制還不是很好,開始部分的學生試讀,分段讀耗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後面重點的讓學生讀讀、想想、說說,就展開的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