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1

  本週,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這是一篇關於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文章。

  在講地球的美麗和渺小時,作者把地球比作一葉扁舟,我選擇“扁舟”一詞作為訓練點進行教學。

  我首先向學生髮問:“把地球比作扁舟說明了什麼?”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明了地球的小!”

  這個比喻的作用真的僅此而已嗎?此時,我讓學生進一步想想這個比喻與先前接觸過的比喻有何異同?我們在打比方時,要求本體和喻體有相似之處,比喻得要貼切、恰當,而地球和扁舟除了有“小”這個共同點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出相似之處,這個比喻恰當嗎?

  學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不用米粒和皮球來比喻地球和茫茫宇宙,為什麼此處比喻忽略了本體和喻體的形似?是作者的失誤嗎?這樣,學生陷入沉思:“扁舟”更巧妙地寓意何在?

  透過及時的點撥,學生不難體會其巧妙的寓意:地球像一葉小舟行駛在茫茫宇宙中,如果人類在這“生命之舟”上任意破壞,後果則不堪設想。地球這個生命之舟將不復存在,而人類就更無處容身了。從“扁舟”這個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地球的“飄搖不定”,從中體會出了地球的容易破碎。

  因而人類更應精心保護地球,才是這個比喻地精妙之處。對這一詞語的深刻領悟無疑為課文中心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作者的用詞用語是經過了精心的考慮的,是處處體現了課文的主題思想的。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2

  所謂“語文味”,就是讓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體悟情趣。對於科學小品文的學習,同樣也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語言文字,摸索表達方式和語言規律,獲得語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

  下面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談談在科學小品文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語文味”的。

  一、抓關鍵詞語,揣摩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點——科學性、嚴密性。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採用對比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品讀:去掉“至少”一詞後讀讀句子,體會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學生在對語言的斟酌中理解了“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還只限於“40萬億千米”這個範圍,至於“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目前還不能確定,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科學小品文用語的嚴謹性。在此讓學生去文中找找類似的語句,運用刪減詞語的方法讀讀、品品,既增強了學生語言的敏感性,又訓練了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借品讀感悟,注重讀書方法地指導。

  例如:學生在感悟地球的可愛時,先讓學生了解地球的美麗、壯觀和慷慨提供資源,此時學生萌生了對地球的熱愛之情,趁機引導學生帶著讚歎、感激的語氣自由讀“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這段話,再指名讀,最後全班齊讀共同感受地球的可愛。這個時候告訴學生讀書不能僅僅停留在讀上面,要心腦並用,要把文字讀成畫面,那樣才能讀出自己的體驗,才能真正觸控到語言的.精妙之處。

  相信只要我們挖掘出了科學小品中的語文因素,就一定會讓我們的課堂煲出濃濃的語文味。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比較生動的科普作品,同時緊扣環保主題,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對學生的預習指導,引導學生充分蒐集了相關資料,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瞭解,對學習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學中我透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地球家園的美好,對地球母親的親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透過不少具有視覺震撼力的圖片,學生從中瞭解了我們面臨的十分嚴重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汙染,自然產生了保護環境的強烈願望。

  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讀一讀,說一說這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然後抓住了這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可愛”“破碎”“同時”,聯絡全課,說說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裡,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裡,為什麼要強調“同時”。在體會地球的“可愛”時,從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自然資源圖片、美得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為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透過完成表格式思考題,讓學生意識到,如果“不加節制”地“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也有許多需要可加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能實現,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讀這段話,“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把“設想”讀得稍重一點,以強調這僅僅是設想;“但是”要強調,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即使”可強調,使人們感到,這種設想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又有多少人”稍加強調,以便使人們意識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極少數人。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4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精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集體交流學習心得,教師抓住重點,適時予以點撥,引導學生突破難點。雖然,我想在本節課中努力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反覆審視教學設計,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因此,心中底氣很不足。

  “粉墨登場”之後,我努力體現著以下理念: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課堂中,我不僅身體走下來了,心靈走下來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真正充當了一個平等的合作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共建了一個快樂、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

  二、做真誠的賞識者

  在現代教育中要重視賞識孩子,這是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課堂上,教師能不能真正做到賞識每一個孩子,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討論的。課堂上,我透過親切的微笑、真誠的鼓勵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激發了孩子的進取心。

  孩子們表現得主動積極,課堂上出現了精彩的場面。“老師,我想做小老師,帶領大家學習第7、8自然段,可以嗎?”在聽到車美煥同學的請求的那一剎那間,我的心充盈著無比的喜悅,這不就是我一直渴求的讓孩子做真正的課堂主人的一個漂亮的回答嗎?我滿心喜悅地答應了。“小車老師”流利地朗讀著、從容地交流著自己的讀書感悟,自信地接受著同學們的挑戰,儼然一個“博學”的“小老師”。紀曉東、曲靖威等同學也不甘示弱,大膽地質疑……是的,把賞識的目光投向孩子,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還給我們一片精彩!

  40分鐘轉瞬即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後,我的心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我總覺得幾天來自己一直陷入一場迷霧中。經過幾位導師的講評,我的這份感覺終於變得清晰起來。牽一髮而動全身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雖然我也知道這是本文的“命脈”,但教學時,因忙於應順學生的自主,我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了。當全文都學習後,我忽略了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迴歸整體,只是草草收尾。

  聽著教研員夏老師的點評:“每教一篇課文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線索,找準思路,選好切入點。不管採用怎樣的形式學習課文,教師心裡始終都要有一條主線。”字字句句中肯,字字句句擊中要害,是的,不可否認,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仿走他人路”的傾向。在精心鑽研教材方面還有待深入,如:在學生彙報交流了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後,我沒有從整體上予以把握,引導學生及時小結,因而大部分學生獲得的還只是零散的知識。教學的思路還有待明晰,如:當學生彙報讀書心得時,教師被學生生髮出的一些小問題牽走了,一致“大框架”顯得不夠清楚。

  評價不應只是膚淺的表揚,“你讀得很有感情”、“你說的很好”……孩子們的評價還是隻停留在一個很淺的面上,給人空洞、乏味之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套話正有充斥整個課堂的趨勢。這的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致力於引導學生關注“你從他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什麼”“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讀得好?好在哪裡?”……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方面進行實效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落到實處,不在只是空套、只是點綴。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用心聆聽著導師們的點評,一直困擾在我心間的迷霧慢慢消散。我深知前進的路上還會有困惑,但我願與新理念一起成長,在摸爬滾打中鍛鍊自己,自信地走向明天……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5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值得反思,現將反思如下:

  一、本節課的亮點:

  1、教學中我利用課文題目中的“地球”一片語織教學,讓學生逐步加深對地球的理解,感受地球的可愛,並且讓學生自主讀書、聯絡課文深入思考,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自由與文字對話的空間。

  2、充分利用多媒體,有效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地球的可愛及與人類的關係,我出示宇宙中看見的地球圖片,使學生對地球的感情油然而生。

  3、小練筆訓練了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如教學最後拓展寫話:寫寫自己想對地球、對人類、對自己說的話。學生透過寫話、說話,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確了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二、這一節課的教學,也還有很多不足:

  1、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生理解課文資源有限這一部分時,學生的理解面較窄,沒有聯絡生活來理解。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不到位。朗讀形式有些少,朗讀課文不能融入到情境中去,課文朗讀缺乏美感。

  對於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我今後將努力改正,並將對教學繼續探究、完善。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6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六下的十四課《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本文是一篇比較生動的科普作品,同時緊扣環保主題,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在教學新課之前,我比較重視對學生的預習指導,引導學生充分蒐集了相關資料,學生對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有了較多的瞭解,對學習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透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地球家園的美好,對地球母親的親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礎上,透過不少具有視覺震撼力的圖片和觸目驚心的資料統計,學生從中瞭解了我們面臨的十分嚴重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汙染,自然產生了保護環境的強烈願望。

  課文中引用的宇航員的感嘆"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預設學生在理解"太可愛"與"太易碎"中會偏向於後者,所以在上課伊始,我就努力讓學生體會地球母親的"可愛"。從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自然資源圖片,美得令人驚歎的自然風光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從文字,從生活實際,從課件圖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親的美麗可愛以及她的慷慨無私。正是有了這樣的感情積澱,在後文的教學中透過理解"不加節制""濫用""隨意破壞"等重點詞語才更強烈地對比出,人類是多麼地自私,多麼地貪婪,讓學生意識到,如果"不加節制"地"隨意毀壞"資源,可愛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

  當然,在本課教學中也有許多需要可加以改進的地方,例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還不夠。指導學生朗讀這類作品,除了同朗讀敘事性作品一樣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還要注意行文的嚴謹,表達出這類作品的邏輯力量。如朗讀第四自然段的時候,"但是"之前為一個層次,可用較平直的語調,要強調"但是"後面人類的行為,以引起人們注意"但是"之後的內容,"不但……還……"可強調,人們的行為是在走向自我毀滅。在朗讀訓練中,雖然我有各個層次的安排與預設,希望透過文字,透過交流生態災難,看視覺震撼的圖片,看觸目驚心的資料,讓學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感受,朗讀好文字,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情緒沒有隨著教學的深入而高漲,使得學生的朗讀也沒有質的飛躍。由於學生初讀課文用時比較多,交流地也比較充分,後來的寫話就顯得特別匆忙,最後梳理課文用的小結也沒有完成。

  總之,這節課給我帶來的思考還有很多很多,這次上課的經驗積累,也激勵著我在將來的教學中留住精華,摒棄糟粕,努力做得更好!

  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師教學反思7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學小品文,從人類生存的角度向我們闡述了地球對人類的重要性。這篇說明文的條理非常清晰,從地球“美麗而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呼籲我們要精心保護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的又容易破碎的地球。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定位在:

  1、能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說出對句子的理解,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2、抓住關鍵句子理解為什麼只有一個地球,增強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找出有關的句子,瞭解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字,理解文字;再引導學生談地球的美麗,資源的寶貴;最後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的說理方法。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效果不錯。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致力於引導學生關注“你從他的朗讀中感悟到了什麼”“你覺得他那些地方讀得好?好在哪裡?”……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方面進行實效性的評價,讓評價真正落到實處,這樣才會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