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合集1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

  《小蝌蚪找媽媽》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優美,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但針對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難點的特點,我選擇了第一課時進行教學。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雖然有成功的地方,但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做到了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整個教學活動圍繞識字認字寫字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主發現、自主學習,還注重了方法的介紹,小組自學活動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得較為成功,還採用了多種遊戲形式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並進行鞏固。

  有待提高的地方:

  第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不夠。

  在本節課,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認識“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會寫“什、麼、變”3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培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第1、2個目標的實施還是順利,但由於沒有控制好時間,第3個教學目標只實施了一半,沒有完成原設的教學目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自讀課文這一環節,我給學生安排了讀準字音、圈出生字、標出自然段三個任務。事實上,這些任務的完成我們都可以把它安排在課前先學的預習中完成,為課堂教學節省時間,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也就是做到蔡老師提到的“注重課前先學”。其次,在展示學習方法這一環節,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問學生有哪些解決識字困難的方法。其實這些方法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們一直在滲透,學生很多都已經知道了,在這裡如果我只是稍加提醒後把方法展示出來,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如何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

  第二,沒有及時抓住教學生成資源。

  在“我演你猜”的遊戲環節中,一個學生抽到的是“披”字,但他卻做出一個劈柴的動作,把“披”和“劈”這兩個同音字混淆了。我當時的處理只是讓另外的學生上臺,做出正確的表示“披”這個動作的演示,讓學生選擇。現在回想一下,其實我當時可以把“劈”和“披”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從觀察字形入手理解其字意間的區別。“劈柴”要用刀,所以下面是一個“刀”,“披衣服”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的“披”。在這一環節還出現了一個我當時忽略了的問題,就是很多學生在演示“鼓”字時,做出了打鼓的動作。這時候,學生其實是把名詞的“鼓”當成動詞的“鼓”了,但我卻沒有留意到,沒有及時抓住這一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課後,經過蔡老師的指點,我發現如果我像蔡老師說的那樣,把這幾個生字以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鼓”改為“鼓起來”,“披”改為“披著”,那麼上述問題就不會出現了。這時,我更加體會到蔡老師所說的“抓住課堂生成資源”的重要性。課堂是生成的,教師真的要有善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意識。

  第三,對學生的關注度還不夠。

  這節課我採用了多種的教學形式與策略,有課件演示、小組合作學習,遊戲鞏固等。大部分學生都學得十分投入,但還是有個別學生注意力還不集中,沒有把心思放在課堂上。課堂上,我對這一小部分學生忽略了,沒有做到面向“全部的學生”。這是我對學生關注不夠的一個表現。另一個表現就是課堂激勵性評價語言的匱乏。

  以上這些方面,都是我以後要努力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2

  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池塘裡遊淶游去的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關注著小蝌蚪的變化,伴隨著小蝌蚪的變化我給孩子們講述了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故事中小蝌蚪們一會兒游到東一會兒游到西的動態變化使我想到,在體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中有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走的教學目標,原來的活動方法是先念一段兒歌然後向指定方向跑,教學中幼兒常出現機械應付的現象,易失去活動的耐心和興趣,我想如果我能用這個故事情節貫穿活動的始終,把故事作為一種隱蔽性的環境,掩蓋教學目標,那麼將會增加活動的樂趣,調動幼兒的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這樣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滿足了一定的活動量。

  教學目標:

  1、教幼兒練習聽訊號向指定方向跑,鍛鍊幼兒腿部肌肉力量。

  2、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3、願意參與體育遊戲,體驗在遊戲中奔跑、追逐的樂趣。

  4、培養競爭意識,體驗遊戲帶來的挑戰與快樂。

  5、促進幼兒手腳和全身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小蝌蚪找媽媽》,教師和幼兒扮小蝌蚪。

  2、配班老師在場不同方位扮演(鴨、魚、龜、鵝、青蛙)媽媽。

  3、幼兒胸飾(可正反翻轉)一面為小蝌蚪,一面為小青蛙。

  4、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教師和幼兒在場地中間蹲下作睡覺狀)

  (音樂聲中)春天來了,暖和的春風輕輕地吹著,陽光照著池塘裡的水,青蛙媽媽生的卵慢慢活動起來,變成了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們在水中游來游去,十分快活。

  教師和小朋友在描述中慢慢甦醒,隨音樂在水中自由自在游來游去,活動身體。

  [評:教師以角色身份帶領著幼兒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動,做遊戲前的準備活動]

  二、展開部分

  1、老師:聽,什麼聲音?咦,小夥伴們,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讓我們一起去問鴨媽媽吧!

  2、小蝌蚪們游到鴨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鴨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鴨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嘴巴又寬又大。好孩子,去問魚媽媽吧!

  3、小蝌蚪們游到魚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魚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魚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烏龜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魚媽媽,再見!

  4、小蝌蚪們游到烏龜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烏龜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烏龜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好孩子,你們到前面去問一下鵝媽媽吧!

  小蝌蚪:謝謝您,烏龜媽媽,再見!

  5、小蝌蚪們游到鵝媽媽那兒

  小蝌蚪問:鵝媽媽,您好!您看見我們的媽媽了嗎?她在哪裡?

  鵝媽媽答:看見過,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好孩子,你們快去找她吧!

  6、小蝌蚪繼續遊,青蛙媽媽來了。!小蝌蚪:啊!我們找到媽媽啦!

  [評:小蝌蚪們高興地跟著媽媽游來游去,間或停下進行有禮貌的對話,有利於活動節奏的控制]

  三、結束部分(小蝌蚪們翻出小青蛙胸飾)

  1、(音樂歌曲小青蛙)小青蛙們高興地圍著媽媽跳舞,做各種親熱的動作,跟著媽媽一邊呱呱叫,跟著媽媽一邊學蛙跳。

  [評:這裡表現小蝌蚪愛媽媽的情感同時又加大了幼兒腿步肌肉的活動強度]

  2、青蛙媽媽:孩子們,田裡的害蟲可多了,練好本領跟媽媽一起去捉害蟲吧!

  3、青蛙們捉到害蟲後,高興地和媽媽一起聽著音樂自由舞蹈。

  [評:這裡的自由舞蹈即為一種放鬆運動]

  教學反思:

  小班幼兒的模仿性強,喜歡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著做什麼,適合開展集體性的遊戲,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教師也和幼兒一起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帶領幼兒活動,以角色的情緒影響著幼兒情緒,使幼兒自然而然的跟著活動,活動的情節性既主動的迎合幼兒又不失教學目標,活動中有一定的運動量,強度適合小班,整個活動中幼兒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情緒參與遊戲,遊戲中的音樂使得孩子們更加投入,也使遊戲增添了一份吸引力。遊戲中的對話既鍛鍊了幼兒的語言又培養了幼兒自覺使用禮貌語言的良好習慣。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3

  隨著園本課程的開展,我們小班的寶寶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芽”的秘密。我們老師在“芽之韻”裡制定的為新生命,新氣象。除了讓寶寶們接觸植物的“芽”,也讓寶寶瞭解生命的“芽”。其中美術課《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一節有關生命的“芽”內容。

  寶寶們對小蝌蚪都不陌生,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們特意讓家長帶來了小蝌蚪,看著蝌蚪在瓶子裡游來游去的樣子,孩子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所以當我問到小蝌蚪長什麼樣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開頭非常順利,於是我教給孩子們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孩子們也很快領悟到。另外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佈局,小蝌蚪會朝不同方向遊,而且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在得到孩子們的答允後,我開始發紙給幼兒操作。

  基本上很多寶寶都已經瞭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遊,每個地方都有小蝌蚪,畫面看上去很整潔、大氣。當我走到小宇邊上的時候,我頓時火冒三丈。只見他的畫面上畫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著一個方向遊。這孩子簡直是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於是我很不客氣地說:“小宇,你怎麼話的?老師的話你沒有聽進去麼?”“陳老師,它們都是兄弟姐妹,它們一起去找媽媽的。”“那你不要畫的靠得這麼近,應該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們還太小了,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幫助,一起走去找媽媽,這樣才好的。”我還剛想說什麼,只聽見他又說:“老師你看,這個是班長,他帶著小蝌蚪一起找媽媽!”頓時,我語塞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於是問他:“它們會找到媽媽嗎?”“當然會了!這麼多小蝌蚪,一定會找到媽媽的。”

  反思:

  其實小宇也沒有錯。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已經掌握了手指點畫小蝌蚪的要領,但是他卻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會表達的孩子。

  我曾經說過:“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是力量。”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會這一句話,我也做過實驗,就是剩下的飯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滅光,沒有浪費。

  而小宇記住了這一點,透過這一幅畫將“團結就是力量”表達了出來。

  如果碰到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們應該聽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裡面的閃光點,例如小宇的我們應該說:“不錯。小宇你的小蝌蚪點得真好!”。最後我們可以提醒他說:“你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媽媽。那你能不能試試老師的那種方法,大家四處找,這樣找媽媽的時間久減少了。等你那幅結束了,我們再來試試看好嗎?”我們為什麼不給孩子再一次機會,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兒,另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4

  聾校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理解語言、掌握語言,運用正確的語言進行表達,而語言教學最重要、最艱鉅的任務,就是幫助聾生建立語言資訊和視覺形象的相互感應關係,它們之間具有彼此觸發的能力。我們都知道,人的認知活動是從感性開始的。因此,直觀教學對於聾生的認知顯得尤其重要。採用直觀教學法,能使聾生充分運用視覺器官,觀察事物形象媒體,使聾生獲得的概念鮮明、完整、充分而真實,具體而明確。此外,直觀教學法也能喚起聾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是較好的直觀教學手段。

  新課程理念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的本質就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交流、相互溝通、想互啟發、相互補充,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能與學生真誠地開展交流,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凸顯小蝌蚪找媽媽生動的動態畫面,幫學生建立了語言資訊和視覺形象相互感應的關係。接著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找”與“變”的兩條線索,讓學生主動觀察這兩個交錯進行的過程,然後主動思考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最後主動進行有序地、完整地表達。透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小蝌蚪在長成青蛙過程中,身體上發生的變化,使學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著、最後”這幾個詞的先後關係,同時也學會了使用這幾個詞語。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聾生能說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話,為提高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大有作用的。應該說多媒體技術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保持課文情節的完整性、保持語言文字表達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觀察、主動學習課文內容。這對聾生理解語句意思很有效,對訓練聾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聾校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該為多媒體技術帶來的便捷而歡呼,更該為多媒體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5

  人只有在不斷的反思中才能獲得成長,任何一堂課,都不會十全十美。我的這節課成功之處在哪裡?不足之處又在哪裡呢?我靜下心來好好地進行了反思——

  成功之處:

  一、抓住兩條主線教學,思路清晰

  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找”,講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鯉魚阿姨就迎上去問,看到烏龜像它們的媽媽就追上去喊,最後看到大青蛙才游過去叫媽媽。同時在找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是第二條暗線“變”,先長出兩條後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後尾巴變短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我的教學設計就圍繞著這兩條主線展開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駕控課堂,使之不偏離主方向。孩子們在學的時候也輕鬆明白,興趣昂然。

  二、從培養孩子興趣出發,設計流程

  這是一節低年級的課,所以更應該還課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課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觀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講解。在本課的設計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儘量採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調動他們的興趣。

  三、識字、寫字、學文,內容全面

  本堂課不是孤立地單純講讀課文,而是做到了把“識字、寫字、學文”三方面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使得課堂結構豐滿,學生全方位吸收知識的營養。尤其是寫字教學,選擇了兩個學生易錯的“變”和“披”進行指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注重寫作知識的滲透,潛移默化

  單從文字表面看,內容十分淺顯,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們能否藉助文字,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呢?這一直是我課堂研究的方向。在這節課上,我在幾個地方巧妙地滲透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1、在講“青蛙”一段時,讓孩子們變成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其實也是一種寫作方面的訓練;

  2、在講小蝌蚪和烏龜的那一段對話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小蝌蚪把烏龜當成它們的媽媽呢?(因為烏龜也有個大嘴巴)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認錯,是因為鯉魚媽媽沒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徵描寫清楚,才造成這樣的誤會。以後我們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全面和具體,把特徵說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對,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徵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瞭解。

  這問題就是引導學生明白以後在描寫人物外貌的時候,一定要描寫完整和具體。

  五、注重多種能力的培養,機智到位

  1、朗讀能力:本節課我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朗讀能力,我配樂範讀,孩子們配樂接力讀,表演讀,師生分角色共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孩子們的朗讀能力一步步提高;

  2、想象能力:在講“烏龜”一段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蝌蚪們看到烏龜,會怎樣想、怎樣說?學生回答:(前邊那隻動物就是四條腿、寬嘴巴,它可能就是我們的媽媽吧!快,追上它!)課堂上,學生們精彩的發言,都是自身思維的超越,更是對課文的超越,體現了其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這是我有意地在培養孩子的想像能力,為今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堅信:只要我每一節課都有意地在這方面進行訓練,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將會快速提高。

  3、表演能力:在講遇到“鯉魚”、“烏龜”和找到“青蛙”的三個部分中,我讓孩子們和我一起表演,孩子們一個個興趣盎然,表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膽量和表演能力都在得到鍛鍊。

  不足之處:

  1、不鼓勵挑毛病: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完之後,有個孩子讀小蝌蚪的話,讀得不緊不慢,沒有讀出著急的語氣。我就問同學們:“這三個同學中間,有一個讀得不到位,是誰呢?”結果孩子們都紛紛評價開了,挑起了這個同學的毛病。我覺得這一問問錯了,這樣會培養孩子光挑別人缺點的毛病,不會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人。其實我應該直接問這個孩子:“小蝌蚪找不到媽媽了,心裡有什麼樣的感受?那麼,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呢?請你再讀一遍。”這樣的引導,不但節省了時間,也沒有給學生挑毛病的機會,還保護了讀得不太好的這個孩子的自尊心,何樂而不為呢?以後得注意了。

  2、師生分角色共讀課文未完成:原來在全文學完之後設計的這一個環節,目的是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一教學現象,起到回顧全文的作用,但由於時間關係,省略了這一步,稍有遺憾。可以考慮前邊的“老師配樂讀”和“學生配樂分段接力讀”合二為一,就能節省出一定的時間,最後進行這一環節了。

  4、資料彙報沒有進行:課前讓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青蛙的一些資料,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青蛙是益蟲,我們應該保護它。我看孩子們都準備得很充分,可是還是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讓孩子一一彙報。但能在課前進行資料的查詢,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課堂展示只是一個分享的過程,這個放在下一節課進行也可以……

  總之,一節課不可能面面俱到,課堂永遠都有遺憾,但有遺憾就會有思考,有思考就會有進步,我會在不斷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6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 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

  在教學時,我採用瞭如下方法,感覺比較成功:

  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匯入題時採用了層層揭示的方法。如教學本課時,我先用謎語引出“蝌蚪”,學生在猜謎之後興趣已被激發,然後,我又說“可是這群小蝌蚪最近卻遇到了些麻煩事,它們悄悄告訴宋老師當它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它們很羨慕,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在哪?它們聽說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所以想請你們幫它們找找媽媽,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話音剛落,全班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願意!”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

  二、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本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用了自讀、對讀、男女生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了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讀的同時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來,要知道,能夠這樣的表演,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樣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令孩子興致盎然。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7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的,兩條線索齊頭並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這一環節的。

  一、抓明線從課題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並提問:小蝌蚪是什麼樣子的?這一動畫畫面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透過學生的主動觀察,使小蝌蚪的樣子給學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著再問,題目中哪個詞是重點詞,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是怎樣找的?結果怎樣?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聽錄音範讀課文,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層次。

  二、引暗線透過上面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據鯉魚、烏龜的指點找到媽媽的,我接著提問: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媽媽對他們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為什麼說:“你已經長成青蛙了”引導學生回頭去找每一小節的首句,再將學生的回答透過多媒體逐次演示在螢幕上,使學生開象地瞭解了小蝌蚪在找媽媽的同時,身體外形怎樣變化的,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透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對這一暗線的瞭解得到了加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從而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文章寫了一群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的事。教材既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又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匯入新課時,我從學生喜歡的小蝌蚪入手,透過有趣的動畫演示,激發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之情,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以及課外知識說一說對小蝌蚪的瞭解,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後說著自己對小蝌蚪的瞭解。緊接著,我又展示青蛙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學生觀察仔細,能抓住特點說出它們的不同之處,緊接著匯入新課——小蝌蚪找媽媽。本文動詞的使用比較有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表示不同動作的詞,首先讓學生上臺來做做動作,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感受對這三個詞語的理解,尤其是當有的學生表演不到位時,我讓他找一位自己喜歡的朋友上來再演示動作,然後兩個人一起表演,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詞語,而且不容易忘記,最後再讓學生表演讀,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瞭解小蝌蚪的禮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過在表演的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我讓更多的學生上臺參與到表演讀中,這部分教學時間有些超出,因此,在後面提煉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的變化的順序時反而略顯時間不夠,雖然學生也能說出小蝌蚪的變化,但個別學生說的不夠精準,這也是需要今後需要有效調控課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9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最後一篇課文,是篇脫離拼音的的看圖學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

  由於本班學生是農村孩子,對蝌蚪並不陌生。教學本課我直接匯入,問:你們誰見過蝌蚪,在哪裡見過,長成什麼樣子?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觸發他們的生活實踐,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匯入後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副圖,猜猜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課文以對話為主,我以朗讀為主。本課文沒有注音,學生朗讀有一定難度,我以教師範讀形式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內容。設計問題:小蝌蚪有什麼特徵?它們是怎麼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它們的媽媽是誰?有什麼特徵?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圍繞問題圖文對照展開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分段讀、男女生讀、小組內分角色朗讀等。並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找找、劃劃做記號,養成讀書留下記號的好習慣。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提高了讀的質量。課文第二、三小節寫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先指名讀這兩小節,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誰,又碰到了誰,在這個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理清了文章脈絡。

  然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急。最後,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並表演,進一步體會。朗讀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朗讀自主學習,同桌或小組內共同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0

  教學要求:

  1.學會13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認識3個新字。完成課後有關詞句練習。能說出趨向動詞的不同用法。

  2.理解課文內容,回答課後問題。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仔細看圖,講述圖意,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態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正確理解動詞。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蝌蚪貼圖、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1.昨天,老師撿到了一張“尋人啟事”,你們想看看嗎?

  2.(出示尋人啟示)讀: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是誰?它在哪?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引導看圖

  1.圖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麼地方?(指名看圖)說說小蝌蚪的樣子。

  (學生試說: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黑的,長著長尾巴。)

  2.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鯉魚烏龜)教師相機板書:烏龜

  三、自學課文

  老師提出要求,對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瞭解字義,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讀懂。讀後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小蝌蚪找媽媽的?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有什麼變化?

  四、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在課文裡找出生字,畫下來,讀一讀,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說說生字的結構特點,然後寫一寫。

  (3)教師重點指導: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結構,蟲字旁。群,qún,13筆,左右結構。灰,huī,6筆,半包圍結構,右下是“火”。腿,tuǐ,13筆,左右結構,右邊是退。姨,yí,9筆,左右結構,左邊女字旁,右邊夷字邊。注意“女”作偏旁時,橫不要出頭。寬,kuān,三拼音,10筆。嘴,zuǐ,要讀準平舌音,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龜,guī,7筆,注意下邊的寫法。擺,bǎi,左右結構,13筆,追,zhuī,翹舌音,9筆。要寫好右邊。肚,dù,左右結構,7筆。鼓,gǔ,左右結構,13筆,注意寫好右邊的筆畫。

  2.試著回答問題:小蝌蚪是什麼樣的?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青蛙長得什麼樣?

  五、課堂練習

  認記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認讀生字新詞。

  2.聽寫:蝌蚪

  一群灰色

  烏龜寬嘴巴

  鼓眼睛

  3.說說小蝌蚪和青蛙的樣子。

  二、導學課文

  1.導讀第1自然段

  (1)課文裡是怎麼描寫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長著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裡游來游去。)教師一邊講評一邊板書: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現在在做什麼呀?(快活地游來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裡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們也來快活地讀讀書,請齊讀第一段。

  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怎麼了?(長出了兩條後腿。)(師貼長後腿的畫於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媽媽了,於是鯉魚媽媽決定幫助它們找媽媽,它是怎樣回答的呢?課文又是怎樣寫的呢?我們就是這群小蝌蚪,再來讀讀他們的話。(生讀蝌蚪的話)

  (5)(出示——鯉魚)老師現在來當鯉魚媽媽,誰來當小蝌蚪,向我打聽?(請學生當小蝌蚪來練習)

  (6)交換,學生念鯉魚媽媽,教師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師生對讀,邊讀邊做動作)

  (7)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知道蝌蚪媽媽的特點是什麼?(四條腿,寬嘴巴。)

  2.導讀第3自然段

  (1)小蝌蚪聽了鯉魚媽媽的話,繼續遊啊遊,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師貼長前腿的畫於黑板上)

  小蝌蚪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背後趕上去打招呼)表演動作。

  3.導讀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讀本段。青蛙媽媽什麼樣?找出描寫大青蛙的句子。

  板書:四條腿(蹲)

  寬嘴巴

  大眼睛(鼓)

  綠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過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媽媽,心裡很高興、很踏實)表演動作。

  4.齊讀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們同學一樣聰明,認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又會發生什麼變化暱?(小蝌蚪尾巴變短了)(師貼出小蝌蚪尾巴變短的圖片)小青蛙以後跟著媽媽做什麼?(捉害蟲)

  5.小結: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專門吃害蟲。青蛙善於捕捉害蟲,一隻青蛙一天要吃害蟲40~50只,多的達到200多隻。一隻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隻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

  三、課堂練習

  1.讀寫生字新詞。

  2.仿寫句子。

  地點有什麼樣子幹什麼

  池塘裡有一群小蝌蚪大腦袋,黑灰色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有一群鵝

  有一群小雞

  有一隻猴子

  第三課時

  一、複習檢查

  1.看拼音,寫漢字。

  Qīngwāmāmayǒusìtiáotuǐ,kuānkuāndezuǐba,gǔzhedàyǎnjing,pīzhebìlǜdeyīshang,lòuzhexuěbáidedùpī。

  2.說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開始什麼樣?後來呢?教師板書:

  大腦袋

  黑灰色

  長尾巴→長兩條後腿

  長兩條前腿尾巴變短

  尾巴不見了→脫掉了尾巴→換上了綠衣裳。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把課文內容講一講

  老師提示線索:池塘裡……小蝌蚪遊呀遊……小蝌蚪遊呀遊……小蝌蚪遊呀遊……,不知什麼時候……

  四、總結

  課文裡透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講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每一段的寫法都是一樣的:先寫小蝌蚪的變化,再寫小蝌蚪看見了誰,最後用對話來結束。

  透過本課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詞,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作者根據圖畫的主要內容,合理想象,按順序寫出了這樣一篇好文章,對我們今後的看圖作文會有幫助。

  五、課堂練習

  1.說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課後習題3。

  板書: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

  變

  →

  青蛙

  大腦袋

  →

  長了兩

  →

  長了兩

  →

  尾巴

  →

  不見

  黑灰的身子

  條後腿

  條前腿

  變短

  尾巴

  長尾巴

  ↓

  ↓

  ↓

  找媽媽

  →

  鯉魚

  →

  烏龜

  →

  大青蛙

  →

  捉害蟲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a.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c.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1)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2)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暱?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1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最後一篇課文,是篇脫離拼音的的看圖學文,是一篇搞笑的童話故事,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忙媽媽一齊捉害蟲,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

  由於本班學生是農村孩子,對蝌蚪並不陌生。教學本課我直接匯入,問:你們誰見過蝌蚪,在哪裡見過,長成什麼樣貌學生爭先恐後的回答,觸發他們的生活實踐,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匯入後我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副圖,猜猜從圖中你明白了什麼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課文以對話為主,我以朗讀為主。本課文沒有注音,學生朗讀有必須難度,我以教師範讀形式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資料。設計問題:小蝌蚪有什麼特徵它們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小蝌蚪找媽媽分別遇到了誰它們的媽媽是誰有什麼特徵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小蝌蚪發生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圍繞問題圖文對照展開多種形式朗讀。如:自由讀、指名分段讀、男女生讀、小組內分主角朗讀等。並要求學生拿起手中的筆找找、劃劃做記號,養成讀書留下記號的好習慣。學生在讀中瞭解資料梗概,獲得整體感知,提高了讀的質量。課文第二、三小節寫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我先指名讀這兩小節,讓學生思考小蝌蚪先碰到了誰,又碰到了誰,在這個過程中小蝌蚪有了哪些變化,理清了文章脈絡。然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體會小蝌蚪找媽媽時的心急。最後,我讓學生分主角朗讀並表演,進一步體會。朗讀不僅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也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得到昇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透過朗讀自主學習,同桌或小組內共同完成老師設計的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2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裡?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一邊迫不及待地開啟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匯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麼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⑴ 初讀。教師有趣匯入課文以後,隨即丟擲問題。

  ① 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②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徵。學生在讀中瞭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⑵ 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① 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裡遊,就追上去。

  ③ 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④ 分角色朗讀並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⑴ 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後,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透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⑵ 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後,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徵。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透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暱?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3

  《小蝌蚪找媽媽》它是一篇脫離拼音的看圖學文。課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青蛙的生長程。現就本節課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為直觀:上課前,我利用課件收集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大青蛙。透過學生觀看課件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設問題:當學生透過第一次瀏覽課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媽媽後,我出示青蛙圖片,讓其觀察兩者外形差別。學生紛紛說兩者不像,於是我丟擲問題:小蝌蚪要變成青蛙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換言之,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要發生哪些變化?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線,這一暗線就是文章的重點。

  三、多形式討論深入引導: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麼樣呢?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丟擲,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並加以引申。透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並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四、讀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學生透過暗線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變化過程。此時,我趁熱打鐵,出示如下填空題:

  小蝌蚪先長出兩條(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再過幾天,( )變短了,漸漸地,( )已經不見了,小蝌蚪長成了( )。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透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儘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4

  在《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一個知識點的訓練:複述。

  在語文教學中,複述課文,是理解能力的訓練,也是寫作能力的訓練,是讀寫結合的一種較好的形式。複述訓練的內容一方面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它經過專家精心挑選、整理、編輯,文質兼美,富於兒童情趣,最適合相應年齡段小學生學習,是進行復述訓練最好的素材。

  而本課其中一個知識目標是: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所以用複述的方法來訓練,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但在教學設計時,我又遇到兩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問題一:一年級複述難不難?怎樣的難度才適合我們班的學生?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專門查閱了網上關於一年級語文教學中“複述”的教學文章,知道了複述訓練中有四種:1.背誦性複述;2.提示性複述。3.創造性複述。4.表演式複述。其中,提示性複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維組織,又降低了難度,特別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可以根據課文插圖小蝌蚪變化的特點,讓學生邊觀察邊複述,還可以提示關聯詞“小蝌蚪先是長出……,接著……,然後……,最後……”。

  問題二:這個環節出現得早,好不好?這就要看學生課前的預習和複述前得讀書充不充分了。實際教學證明了,學生課前預習好了,複述前的讀書就提出明確的讀書要求和目標,如讀書前佈置思考任務“想知道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嗎?請讀故事,邊讀邊把關鍵詞找出來”。這樣,學生即使在老師沒有開始講解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對課文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學生的複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15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資料。在課後,反思自身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缺乏的地方,但自身感覺也有勝利的地方,就上我能充沛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溢了朗朗書聲。

  一、激發同學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小朋友特有的年齡特點和他們愛考慮,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身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同學的好奇心,問同學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小朋友們爭先恐後表達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麼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裡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小朋友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同學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小朋友們透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勝利發現的同時,小朋友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需先悟出情,語文課程規範中指出:“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規範去要求同學,而是讓同學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小朋友,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身手,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小朋友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小朋友認為應讀得慢一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小朋友認為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小朋友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身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訕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小朋友,小蝌蚪連自身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媽媽的資訊。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小朋友們對文字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珍貴的呢!

  三、為同學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同學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同學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的個體差別,促進每個同學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同學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小朋友朗讀的情況,正視小朋友們水平的差別,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假如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褒揚,而是褒揚中指出缺乏,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同學的朗讀熱情,使小朋友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同學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同學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同學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勝利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同學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同學扮演,要想扮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需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小朋友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發明性地進行教學,才幹為同學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小朋友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