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

  《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

  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吧!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和學員們一起懷著激動的心情坐在南寧市秀田小學的多媒體教室裡聆聽全國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師執教《秋天的懷念》。於老師中等個子,頭髮花白,帶著一副眼鏡,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樸素、儒雅和謙恭。聽完兩節課,讓我感受多多,回味無窮。於老師的課就像他的人一樣,是那樣的樸實、真實、自然。他在課堂上的雙基的訓練,朗讀的指導,細節的處理都是如此的簡簡單單,紮紮實實,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深情演繹語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對語文的理解詮釋本色語文的內涵。

  一、紮紮實實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癱瘓侍養捶打訣別

  師:透過預習,生字能讀準了嗎?

  生:能。(生齊讀)

  師:這裡有一個字要特別注意它的筆順。請同學們跟老師書寫“捶”字。

  (邊寫邊提醒學生注意筆劃,生跟老師書寫。)

  師:生字能讀了,詞語會嗎?這裡有一個詞語“訣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永別

  師:請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訣別”一詞的句子,好好讀讀,再想想是什麼意思?

  生:讀句子後回答。“訣別”的意思是最後一次見到;指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著。

  於老師的生字詞教學紮實、有效。“訣別”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書寫,於老師都是那麼的執著耐心,一絲不苟。於老師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於老師規範的書寫為每個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書的每一個字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畫寫的。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非常馬虎、粗心呢?與老師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藉助多種手段讓孩子識字、思考問題,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不多,而且有時為求速度寫得飛速。試問:學生如何能讓學生注意到這種認真的好習慣呢?聽了於老師的課,我深切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常態課,都要重視語文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脫離了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課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覆覆讀課文

  在兩節課中,幾乎全部都在朗讀,方式也多種多樣,尤其是於老師的範讀,真的是聲情並茂。不僅學生,連聽課的老師們都被他感染了。後來才知道,於老師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讀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慚愧。於老師反覆引導學生朗讀,一定讓學生自己從讀中去體會人物語言、人物思想,這是一種執著。

  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於老師都要訓練到位,十分認真。一上課,於老師問的是:“什麼時候拿到課文的?讀了幾遍?是朗讀嗎?”第一個瞭解的是學生讀書的情況。在學習完生字詞後,他請了四位同學讀課文。每位學生讀完他都會及時指出:“‘望著望著’這裡的輕聲讀得很準。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孃兒倆’這個讀音對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來。大家跟我讀。在一起讀讀這句話。”……一篇課文在課堂上的第一遍朗讀,就在這樣指名讀,正音,再讀,齊讀的過程中達到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很紮實,作為公開課也很樸實。接著,於老師便範讀課文。特別是最後母親臨死前說的一句話,更是充滿感情,非常難受的,一口氣讀出來:我還有一個……生病的……兒子……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讀完後,要求學生字字入目,一個標點也不要放過地讀課文,讀出味來。

  三、真真切切品母愛

  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後,於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首先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帶著思考讀母親。“秋天的懷念,不說也知道懷念的是母親,為什麼作者要懷念他的母親?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形,察其色。注意母親言行色的描寫,凡是描寫言行色的句子都劃下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圈圈畫畫,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穫。靜心讀書。”在於老師的一番引導之下,學生展開了自主學習。在交流時,於老師是先讓學生讀自己所劃的句子,然後聚焦到幾個細節描寫的關鍵詞“躲”、“擋”“笑”,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愛是理解,是呵護;是寬容,是平等;是惦記,是牽掛。然後用同樣的學習方法知道學生讀作者。整個過程就是讀、感悟、再讀、再感悟。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在初讀的基礎上著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重在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於老師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字,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

  看於老師的課,讓我想起了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的本色語文理念。不過,我也明白,於老師的“簡單語文”並不“簡單”,反觀自己的課堂,值得學,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精讀之,熟思之,記憶之,篤行之!我將記住名師的課例,用以指導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我相信,只要我們熱愛教育,善待學生,有著一顆愛心,我們一定能把語文“教出味兒來”。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3

  課堂上,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作者懷念誰?為什麼懷念她?一年有四季,為什麼作者只寫“秋天的懷念“?以疑入情,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慾望,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勾劃,很快就進入了探究性閱讀之中。在接下來的交流中,他們得出了結論:因為作者的母親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開了的時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懷念秋天,就是懷念他的母親。我感到:讓學生在課始進行質疑,有效地利用了“閱讀期待”,為學生在學習中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空間。

  作者為什麼如此懷念她的母親,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感知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的設計使我感到孩子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語言,進入了課文內含的情感之中。孩子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的回答各種各樣:偉大的母親、無私的母親,體貼兒子的母親、苦命的母親、優秀的母親、病重的母親、善良的母親、堅強的母親、慈祥的母親、熱愛生活的母親……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我感到設計“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情境,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強化了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同時,又打開了閱讀文字的突破口。

  學完這篇課文,我和孩子們都被這偉大的母愛所感動。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到:透過小組交流、集體評議,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究。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4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透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5

  今天講《秋天的懷念》其實是猝不及防,早上本來計劃第二節聽課,楊老師讓我第一節去給他們班學生上課,不管備了什麼,我把七年級第一單元除了文言文都備了,最後決定講《秋天的懷念》,《秋天的懷念》是精讀課文,也是新加的課文,我初中沒有接觸過,按理說是兩課時講完,結果我在14春用了不到一節課,上課前楊老師去印課文,我看到鈴聲響了楊老師也沒有來,就先讓學生們把課文在手機上搜出來看一遍,十分鐘後才開始上課,第一節課還是太倉促,有些東西都沒有講出來,板書也不詳細,下課後思考了一下,發現問題設定的不對,覺得文章題目為什麼叫秋天的懷念應該放在第一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文中懷念母親從哪些方面描寫應該放在母親的人物形象前面,順便提及寫人的方法,引出下一個問題,這樣會比較順,最後扣題,說明為什麼叫秋天的懷念,引導學生回答,最後總結,讓學生思考母親對自己的愛,這樣比較好。

  結果到了15秋準備聽陳老師的課,陳老師讓我再講一遍,這次我發現不是我之前提到的兩個問題順序不對,前後可以這樣排列,只是我連線的不好。我可以把人物性格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最好是朗讀,就像陳老師說的那樣可以防止學生幹其他事,這節課很明顯比上節課好很多,板書也很詳細,因為第一節課講過了知道不足在哪裡,這一節課補充。四十五分鐘我沒有講完,這篇課文四十五分鐘的確是講不完的,還有一個問題:文章題目為什麼叫《秋天的懷念》沒有講到,這是一個點題的地方,總之第二節課比第一節課要好些。楊老師還告訴我備課的方法和順序,兩個課時的課一定要分開備,先看課本再看課後題,最後看教學參考,這也是我一個需要改正的問題,感謝老師們指正。還有學生,因為我是在職教中心實習,所以學生們有春季秋季之分,這些學生最大的也只比我小五六歲,我心裡很是忐忑,幾節課下來,對學生也有了認識,14春的學生相當於高三,氣氛比較沉悶,需要想辦法調動積極性。

  15秋的學生相當於高二學生,很活躍,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他們雖然一個活躍一個沉悶,但是問題能回答出來,還能說到點子上,很不錯。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6

  一篇略讀課文,一堂校內公開課,來聽的都是自己人,我沒有做什麼特別準備,只按照尋常“套路”:讀、問、佳句賞析——就這麼上。

  相比於朗讀和賞析,質疑是活潑生動的。為使他們“會問”,我可是付出了很多氣力。在我看來,學生是否“會問”、所問深度如何,是他們語文水平高下的直接反映。作為教師,對學生可能提出的疑問,我自然有所準備,但是我知道,總會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把我當堂問倒也是說不準的事情——我當那是可遇亦可求的靈光的閃現,我喜歡並期待著那種情形的發生。

  預料中的幾個問題,他們都提出來了。和往常一樣,我儘量讓學生作答,而他們的群策群力,也總能完成任務的絕大部分。評議、點撥,如此而已——需要我認真出力的時候還真不多。作為教師,能夠如此偷懶,無疑是幸福的。

  問1:文章的題目為什麼不叫“母親的懷念”或是別的,而叫“秋天的懷念”?

  答:母親臨終前要帶兒子到北海賞菊花,這說明事情發生在秋季。母親是在秋天離開的,所以每到秋天,作者就格外懷念母親。

  教師:“格外”一詞用得好,掌聲鼓勵!

  問2:飛翔的大雁,甜美的歌聲,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看到聽到它們,作者為什麼要發怒?

  答:作者年輕輕的就癱瘓了,大雁能飛,而自己連站立行走都不能夠,他感到傷心絕望,所以會發怒。又因為心情不好,自然連歌也不想聽啦。

  教師:望雁而怒應當說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難的是如何將作者對歌聲的厭惡解釋清楚。你的回答合情合理,堪稱圓滿!

  問3:對於“跑”和“踩”之類的字眼兒,母親為什麼比我還敏感?

  答:怕兒子引起聯想傷心唄。假如我考了滿分,就不應該在不及格的同學面前說分數,這是一個道理啊。

  教師:能夠舉一反三,作觸類旁通的發散思維,很好。

  當然,我不可能總是如此瀟灑,終於有人將大家都難住了:

  問4:老師,母親在前面說“咱孃兒倆在一快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到了文章的後面,作者又說他要和妹妹一起好好兒活。媽媽為什麼不說三個人一起好好兒活呢,難道她忘記女兒了嗎?

  這正是我在備課時留意到的啊!聽到有人提問,看到無人能答,我像中了彩一樣的高興:

  “問得好!這正是老師期待的有深度的發問啊。讀書都要細心到這樣,那才有味道呢!

  “在家庭中,一個人的不幸肯定要成為親人的負擔,我想母親說這話的意思是:女兒總要長大,長大了總要去過自己的生活。只要能活一天,她就要盡心盡力地照顧病殘的兒子一天,母親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痛,也不願拖累女兒。‘我們孃兒倆’——這恰恰說明母親在愛兒子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忘記女兒啊。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母親臨終遺言:‘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也可以看出。自己已經病到了那種地步,還那樣深地愛著兒子和女兒,這正是母愛的偉大啊。”

  當然,做教師的不能完全被學生牽著走。在我這裡,肯定要有一兩個精心策劃的問題:說它“精”,因為它應當是學生問不出、答不了,但是經了老師的點撥頓覺豁然開朗的——這樣的問題,哪怕一課只有一個,時間長了,不愁他們的鑑賞和思辯能力不提高。

  請讀課文結尾部分的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開得爛漫。”

  “多麼優美的文字啊,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很明顯,在懷念之外,作者被陶醉了,他是在真心實意地賞花呢。現在我要問:當母親活著的時候,兒子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現在母親去世了,他反而能夠盡情地欣賞花兒的美麗,這是為什麼?”

  如我所料,學生怔住了。思無所得之後,他們將渴求的目光齊集於我。順便說一聲,後排聽課的教師也在竊竊私語,露出饒有興趣的神色,我在心中不無得意地讚了自己一聲:

  問得好!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7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透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裡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初中,對文字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字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字,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裡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8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9

  《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在初讀這篇課文時,就讓我潸然淚下,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堅強的往前走,我也願向文中的母親一樣永遠做一位堅強的母親,無私無悔為孩子付出,同時也透過學文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體會文中母親的偉大與無私。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環節。

  一、查閱資料,瞭解背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故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把著重點放在分析人物上,我想會不夠真實,而沒有真實感,學生也無法體會這樣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前先讓他們對史鐵生有一個瞭解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這時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想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

  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讀得潸然淚下,非常的動懷,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讀文評價中,一個學生也說道,老師讀得很好,我感動了。第一節課,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因此這一節課學生了解了課文的大概,解決了生字,也有了往下學的興趣。

  二、品讀感悟,溝通情感,深化理解,昇華情感

  第二節課,我著重請學生談談感受,這時我就把課堂交給學生們了,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說。

  1、讓學生暢所欲言

  開始讀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

  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2、讓學生各抒已見

  有的學生覺得剛才同學說的他還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我就給予他們以補充說,如:第四自然段中,當“我”答應了母親去看花後,母親的情感變化“喜出望外—高興—絮絮叼叼—敏感”把母親的那種深沉而無私的愛再一次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如:有的學生說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說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

  3、發掘學生獨特見解

  這針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讓他們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可以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可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學生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本文重點寫幾件事,為什麼著重筆墨來寫菊花呢?是因為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他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同時也是作者對把母親濃濃的思念之情寄於潑潑灑灑、爛漫開放的菊花這中。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能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正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故也以此命題。

  4、帶動後進生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說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說,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閱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說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說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透過兩課時的教學,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後再寫一封給父母的信,並要求他們寫完後拿給父母看。透過第二天的作業與家長的反饋看,很多同學都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也與父母作了次難得的交流。

  本篇課文的教學也許沒有精雕細琢,但學生投入了真情實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聯絡實際體會到了父母的勞累,所以說學習本課還是很真實有效地。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說母親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說出來。最後,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閱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字,課堂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於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說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說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溫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說:“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著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說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著,好好的帶著妹妹活著……”說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說: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著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援下,堅強地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透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2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援下,堅強地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透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文懷念母親,以追憶的形式,用平實質樸的文字,家常的話語,寫出了真摯深沉的母愛,同時傳遞出史鐵生對生命和生存的深刻的思考。

  教學形式注重以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來推己及人,感受真摯深沉的母愛,體會作者的悔恨和追念之情。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默讀,教師在深情地示範朗讀。然後集中解決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釋,進而初步討論人物情感,理情行文脈絡,再做文章分析。

  “我”與母親前兩次說起“看花”時的細節表現,學生雖然也能捕捉到,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所以在後來的教學中範讀後又加入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我”在雙腿癱瘓後的暴怒無常,母親的逆來順受百般隱忍等都在朗讀、評議和爭論中逐步被發現,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入準確了。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老師的講、練、問代替學生的讀、感、思。

  整堂課教師精神飽滿,真摯深情,教學流暢。學生學習注意狀態持久,參與面大,交流積極,思維活躍,情緒激昂,生成自然。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完善,板書規範,方法多變,手段適度,師生配合默契,效益明顯。

  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絡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

  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閱讀相輔相成,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透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為激勵學生教師將教學評價靈活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收到不可低估的神奇力量。

  《秋天的懷念》中有許多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其中蘊藉著真摯深沉的母愛,和作者深深的追念之情。引導學生找出這樣的語句,並結合課文具體語境,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感受母親對“我”的深沉母愛和“我”現在的追念之情。

  《秋天的懷念》的教學反思 篇14

  窗外微黃的樹葉,伴隨著孩子們朗讀聲“刷刷啦啦”地響著,才意識到九月已過半。站在窗前,眼前突然浮現出一位母親擋在癱瘓的兒子窗前,央求道:“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突然淚目!

  這是怎樣的一位偉大的母親!患了絕症的她,被抬上三輪車送往醫院,這一去竟是作者母子倆永遠的訣別。可是,母親臨死前卻不害怕死亡惦念自己,而是始終惦記著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一塊,好好活兒!

  備課時眼淚已不知流了多少次,站在講臺多次哽咽,最終放棄電子屏,拿著課本帶著學生讀著講著,不知不覺教室安靜了下來,朗讀聲漸漸低了下來,在讀到“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時,孩子們停下來不再朗讀,教室裡瀰漫著悲傷,我不去打擾他們,也陪著他們沉浸其中,很久很久……

  那節課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講完這節課,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對於這位偉大母親去世的悲傷。

  課後作業寫收穫,讀著孩子們的感悟,又突然間淚目。孩子們不僅懂得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更是回過頭去體味自己父母的偉大,一句嘮叨,一聲關懷,一個深夜蓋被子的動作……都在學生的回憶裡閃出偉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