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一、表現在材料提供上。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透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2

  《找規律》本單元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日常生活裡經常會遇到與選配有關的實際問題,如服飾選配、飲食搭配、顏色搭配、路線選配、隊伍組配……讓學生研究一些常見的搭配現象,初步學會搭配與選擇的方法,體會選配的規律及計算,是發展數學思考的載體,也有益於學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研究簡單的搭配現象。聯絡實際問題理解“選配”的含義,學習不重複、不遺漏地有序選配,探索計算選配方案總個數的方法。

  本節課中我首先設定小明購買活動用具的情境,提出一個“可以有多少種選配方法”這個問題。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學生是有難度的,之前我設定了一個坡度:提問“可以怎樣選?”藉助這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什麼是“選配”。接著讓學生有目的的探討一共有多少種選配方法?此環節透過生與生的交流,讓學生明白不僅可以“先選木偶、再配帽子”,也可以“先選帽子、再配木偶”。這樣透過觀察、猜測、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打開了學生的選配思路,激發動手選配的熱情,構建起對數學富有個性理解的過程。

  接著是用圖形代替實物,連線表示選配,再次體會選配的過程,設計這個層次的活動是讓學生經歷從實物到圖形,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數學教學中的解決實際問題,其目的不侷限於問題的答案是什麼,教育價值更體現在獲得實際問題裡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這裡用圖形代替實物有取材方便、操作簡便等優勢,還有利於學生深入體會選配的含義,引導學生逐步構建數學模型。

  然後是找尋兩種物體選配間的規律。學生髮現規律並不是很困難。因此在此環節中我有意設計了讓學生分兩組進行研究:一組研究2頂帽子,8個木偶的選配情況;一組研究4頂帽子,4個木偶的情況;研究了三組事例:2、3、6;2、8、16;4、4、16,這樣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兩種物體個數與選配種數之間的關係。最後讓學生在得出兩種物體間搭配規律後進行驗證。

  本節課中在這幾個環節讓學生去探索:

  1、學生用學具擺一擺之前,教師給予學生比較明確的學習小提示:就是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因為要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所有選配方法,富有挑戰性,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的願望。

  2、研究兩種物體的數量與選配方法的種數,這三種數量之間的關係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或許有些學生在2、3、6的情況研究中能夠發現規律,但並不能僅僅從一個例子中得出規律,所以藉助這個例子,再研究2個例子,這樣讓學生在“找”中探究,讓學生在“找”中思辨,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共識,悟出規律,讓規律在學生的探究中內化,建立解決這類問題的模型。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重點突出生活因素,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在最後設計了襯衫與領帶的搭配,讓學生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在這裡考慮到思考的難度,設計了一個坡度,分別說出3件襯衫可能的搭配方法,最後再說出選配方法的種數是12的可能性。

  總觀本節課,我努力透過課本中的主題圖創設情景,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在學生分工合作中,選一選,配一配,培養孩子有序、有規律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出選配的種數與兩種物體數量間的關係,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3

  《找規律》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本著“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教學產生的興趣,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這一理念來設計、實施教學。回顧整節課,學生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主要有以下幾點:

  1、激趣匯入,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快樂遊戲貫穿於課堂始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先是全班學生合唱一首兒歌《小星星》,輕快的歌聲引入,再用同學們非常想得到的獎品智慧花入手,從動作、圖形顏色的重複排列,引出課題找規律。接著圍繞“裝扮聯歡會的現場”這一主題,將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現實場景中,將數學與學生進行零距離接觸。在這美麗的“節日世界”裡,學生用獨具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以積極的心態去創造、去享受,以激發他們愛數學、發現美的情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課堂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猜一猜等教學環節,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還有讓學生創造規律,孩子們都爭先恐後的要表演規律,課堂學習氛圍空前高漲。玩中學,學中玩,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的學習輕鬆又快樂。

  2、探究性、活動化是本節課教學成功的關鍵和保障。

  《標準》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主創造出不同層次的規律,有圖形的規律,聲音的規律,動作的規律……本節課中學生經歷了探索規律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口、動腦中學會創新,切身感受到數學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只要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活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時,一直在擔當著主人翁的角色,主動地探索規律、創造規律,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

  3、聯絡生活,感悟規律的美,融品德教育於數學課堂中。

  生活中處處存在規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尋找規律,感受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又讓學生暢所欲言,表述規律,孩子們的思維得到了昇華,並從孩子們的回答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學生找到了紅綠燈、斑馬線都是有規律的,適時教育學生過馬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學生在欣賞規律美時,當課件播放到軍人叔叔齊步走的圖片時,適時教育學生要向軍人叔叔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收穫了精神食糧。

  本節課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趣味中觀察、猜想、欣賞,在美的感受中學習有趣的數學,更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4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特點,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本節課預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物的變化。

  “簡單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這一節課,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畫一畫”這一活動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規律,進一步提高找規律的能力,同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此外,學生透過“擺一擺”,自己創造規律這一環節,使學生對規律的認識得到了昇華,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在小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5

  一個個生動而有趣的數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選取了學生感興趣的場景,主要是想透過讓學生對手帕與夾子、蘑菇和小兔、籬笆和木樁的觀察,明確每行中物體都是間隔排列的特點。

  但是實際教學時,由於教師的提問過於寬泛,沒有指向性,干擾了學生,造成了學生觀察時無從下手。其實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大家從小兔樂園裡,看到了三列排列得整整齊齊的物體:手帕與夾子、蘑菇和小兔、籬笆和木樁,每行的排列有什麼特點?你發現了什麼規律?這樣一來,學生觀察時有了目標,就能從具體情境的觀察和分析中探索並發現隱含的數學規律,避免無效的探究過程。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6

  《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讓學生透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探索、發現事物或者圖形的排列規律,掌握找規律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找出的規律,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體。透過塗、擺、畫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快樂的六一兒童節,節日的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旗、小花、彩燈都是有規律排列的,小朋友的站位也是有規律的。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規律的美,使學生獲得了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另外,還有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規律,這些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新授的設計分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找“彩旗”的規律。設計的方法是師生互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尋找“彩旗”的規律;第二個層次,同時出現“燈籠”圖、“彩花”圖和“小朋友排隊”圖,由同桌討論找出規律。這樣設計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著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

  三、雖然學生知道每一幅圖中的圖形都有規律,但在語言表達上有些不夠準確,不會用簡練的語言描述圖形的排列規律。適時引導,老師做示範,鼓勵學生多形式嘗試說說規律。

  四、開放性的練習設計,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動的過程,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大膽創新的意識。學生透過“塗一塗”“擺一擺”的創造,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又體現“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五、本課的教學沒有停留於尋找規律和創設規律上,而是適時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類似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之美,獲得靈活性的思維磨鍊。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7

  找規律這節課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發現規律、找出規律、用語言描述規律、會用規律、創造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述能力、推理能力等,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欣賞規律美。

  這節課上得並不完美,課後進行了反思:

  一、課的開始是給出10個圖形,10秒記住,男生女生比賽,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髮現有規律的一組記得快、記得準,沒有規律的一組不好記憶。

  在實際教學中,雖然男生那組沒有規律,但男生的速度並不慢,記得也比較準,雖然在第三個圖形時有點慢,但後面的全部說出來。

  課後進行了反思,發現在設計上出現問題,除了第三個圖形不好記憶外,其他的圖形還是有規律的,沒有更好突出有規律一組好記這一特點。

  二、在觀察主題圖時,設計的是讓學生觀察,找出哪些是有規律的,然後一一分析,出示彩旗規律時,重點講解,讓學生髮現規律,,圈出一組規律,教學用語言表述規律。

  課前準備不充分,沒有給學生準備彩旗圖片,學生沒有辦法動手圈一圈,只是直觀的看課件。在後面的規律中都是學生一起說,點名讓學生說較少。今後課堂應多給學生說的機會。

  三、在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時,事先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創造規律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家完成的。這也是教學方面的一個失誤。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紀律方面: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天氣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學設計不吸引他的注意力。教學方面:課前顏色記憶大比拼設計不充分,沒有突出規律的特點;課前沒有給孩子準備圖片,沒有讓學生準備彩筆,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提前準備,教師做好準備才能更好的把課上好。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8

  我今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接受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內容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在教學環節當中,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找一找、擺一擺、塗一塗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然,這節課還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情境時我處理得有些倉促,在逐個呈現彩旗、彩花、燈籠、小朋友排列的隊伍圖時,沒能清楚的引導學生在找事物規律的時候,只要找到一組是什麼,在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組一組重複的出現,如果是,我們就說它是有規律的,這樣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對找規律的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另外就是沒有全面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實施多元的評價。在今後的教學當中,我一定會不斷的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時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9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複雜一些。此次找圖形的規律以迴圈排列為主。這樣,學生不僅要看清形狀和顏色的組合規律,還要發現圖形排序上的規律,對學生的觀察能力與綜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對於二年級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與掌握不是易事。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

  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係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了一個找小婧房間的規律情景。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教材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小婧房間的圖案引出規律:呈迴圈排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我在考慮的時候,根據目標之一,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規律,把主題圖作為牆面和地面出現,請同學和老師共同來找規律。透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牆面圖案的規律,說得很全面。另外,引導學生把圖形改變方向進行觀察,以便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規律。

  三、創設探究平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仍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在“找規律”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組織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活動:

  A、呈現問題情境,提出思考問題。

  B、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的“秘密”,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

  C、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彙報自己的想法,師生共同驗證。

  D、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圖中排列規律。這樣教學,把教材中抽象的規律引發為一個過程,一個讓學生參與觀察、猜測、合作、驗證、概括的探究學習過程。在練習中,再次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自由設計圖案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創造“規律”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意識。

  課上下來,有成績之處,也留下不少遺憾。

  1、課上,正如課前預設,我創設了一個個美麗生動、熟悉親切的生活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仍有一小部分“學困生”跟不上學習程序,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他們不能獨立做題,或是出現較多的錯誤,分析原因:在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雖然重視規律的表述,但沒有引導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不利於記憶,更影響運用的熟練度。

  2、匯入時間太長,環節太多,影響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時間。

  3、教學環節要整合。第一種規律——“排頭到排尾、排頭到排尾”的教學展開用是太長,“牆面、地面裝修”與例題中的規律類似,限於課件製作技術沒有修改,在找、說規律的基礎上作了一點深化——滲透週期問題,揭示“迴圈”概念。安排4人小組排隊演規律的環節,可以安排在例題前面,在探索完所在的迴圈運動規律之後,既能加深體驗又可幫助梳理知識,加深理解,整合以上幾處教學環節,讓學生進行自由設計不至於“紙上談兵”。那樣,課堂會因學生的大膽創新呈現更多的精彩。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0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流層:創設情境,感知規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運用,最佳化策略——提高練習,加深理解——生活問題,擴充套件延伸,課後反思自己本課的教學活動,有值得慶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進的方面。

  本節課我本著“紮實、有效”的原則,力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相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設計教學。

  1、關注新舊知識聯絡,促進知識整理。

  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在四年級兩冊教材中分別學習了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係的規律,以及對幾種物體進行搭配或排列的規律。本課研究的是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並要求學生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週期現象表現為一種週而復始,迴圈出現的結構。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透過眼前預料以後,透過有限想象無限。學生首先要透過觀察發現現象中的規律,初步認識週期現象,然後對現象的後續發展作出判斷。

  2、關注數學與生活聯絡,感受數學價值。

  本課不管是例題材料的選擇,還是練習設計,均來自學生身邊的喜聞樂見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燈、黑白棋子”等,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激發了學習的極大熱情和興趣。

  3、關注數學方法的滲透,學會數學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數學學習不應始終在經驗上徘徊,而應是不斷地從生活背景中提煉數學資訊、揭示數學規律、最佳化或重組認知結構的過程,即數學化的過程”。本節課改變了“由一個例題就總結規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導學生經歷活動的過程,在豐富感性積累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歸納共同點,總結規律。這樣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經歷了抽象概括的過程。

  (2)遷移和類推。

  數學教學提升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水平,使學生的認知經歷一個思維昇華的過程,把握本質東西,如本節課學生經歷“3個圖形為一組依次排列,推出第17個圖形是什麼;進而按照規律推出第19個、24個圖形各是什麼”後,進一步引導推想:“2個花盆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3個彩燈為一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由具體例子推想到一般情況,滲透遷移和類推思想。適時提升,有效促進心智發展。

  (3)多角度觀察思考。

  本節課在學生掌握一組圖形排列規律的基礎上,力圖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透過課外延伸,使學生感受“無限”的數學思想。力求讓整節課更協調、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

  在圖形的迴圈排列變化中,為了更顯直觀。在圖形的迴圈排列中,增加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環節,使規律更加顯現。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1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的《找規律》一課的延伸,與之相比,不同之處是圖形排列規律複雜一些,呈現出形狀和顏色的迴圈變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目標一是: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一基本達成,大部分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但還有一少部分學生不能用語言說出圖形的排列規律。目標二是:能找出生活中迴圈排列的規律圖形。這一目標達成效果不好,由於時間問題,只讓學生欣賞了一些有規律的圖片,沒有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有規律的的圖形。

  首先,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透過讓學生觀察兩排圖形,發現第一排圖形比較容易記住,因為第一排圖形有規律,讓學生複習舊知,發現規律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講解新授課時,我透過讓學生先觀察聰聰家的牆面設計,先讓學生找到牆面上都有什麼顏色,什麼圖形,剛開始學生只說出了圖形的形狀,而沒有說出顏色,後來,我就提醒同學們說。要說出生麼顏色的圖形,這時同學們能夠說完整。然後讓學生觀察牆面上的圖形排列有什麼規律時,我直接讓學生四個人一個小組根據老師的要求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問學生找到了那些規律,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斜著看的規律,這是我及時提醒了他們,讓他們橫著看、豎著看有什麼樣的規律。在老師的提醒下,大部分學生能夠找到橫著看和豎著看的規律,但是在小組進行彙報的時候,我發現學生用語言描述起來不較困難,讓學生說的較少,針對迴圈規律應讓學生多說。講完牆面的規律之後,只是我應該總結出迴圈規律的概念,但由於課堂上比較緊張,這一點教師應該總結出迴圈規律的概念,結果放到了學生說出地面顏色的規律後面一塊總結了。

  在設計練習時,第一題和第三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效果也比較好。但是到第二個練習時,大部分學不能找到第四組圖形該畫什麼,因為這一題是把最後面一個圖形放在了移到了最前面,而前面在講解牆面和地面的規律時,讓學生倒著看,會發現也是把最後面一個移到了前面,如果在講牆面和地面時給學生指出來,對於第二個練習就沒有難度了。然後讓學生生活中有規律欣賞圖片,本來欣賞完,準備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規律,但由於時間,直接讓學生設計有規律的圖形了。到最後也沒有時間進行展示。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2

  本週我上了一節一年級的《找規律》高效課堂展示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在教學中力求引導學生透過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的過程,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透過兒童喜歡的六一兒童節的話題談話匯入,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提高興趣。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體現數學的價值。在本節課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參與數學活動,在動態的過程中體驗規律、感悟規律、應用規律,同時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設計了“找、塗、擺”等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以活動為主線搭建探究平臺,刺激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參與。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年齡特點,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利用課件體現生動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高效參與課堂活動。

  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在這節課中,對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考慮不夠全面,數學學科的課堂同樣也肩負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責任,培養學生數學語言也是一個重點。數學語言的表達應該嚴謹、完整。可是我卻因為過多的關注活動的組織、調控,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的訓練和培養。在尋找到規律後沒有教給孩子規範性的語言表達規律,以至於在後面的教學和練習中,孩子雖找到了規律,但表達不夠準確。另外一點就是教師本人的能力有待提升,對於課堂生成的資源要及時處理,學會利用資源。今後我將以課程改革和校本教研為契機,加強學習研討,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3

  找規律活動對於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要求孩子思維靈活,需要孩子先感受再發現,才能理解規律,而這些要求單靠老師的講解顯得收效甚微。針對這個情況,在平時的小遊戲中,我讓孩子透過觀察來發現和感受生活中的一些規律,激發他們創造簡單規律的興趣,感受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美術活動中,就可以在運用規律來進行花邊裝飾,還在整理班級用品時也可以運用規律性地來排列,在排列隊伍中也同樣可以運用規律進行,使得幼兒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在活動《找規律》中,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先詳細、深入講解操作材料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根據卡片尋找規律,然後講述排列規律,幼兒的興趣很高。然後再出示規律型別卡片,讓幼兒來匹配;果然幼兒在操作材料中運用已有經驗,順利完成,最後展示生活中運用這些規律來排列的圖片,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活動延伸中我讓幼兒自己設計規律排列,把活動推向了,更激發了他們學習和運用規律的興趣。

  該活動中,我讓幼兒先各個環節緊緊相扣,層層深入,從找規律到講述規律,從排列規律到欣賞規律,最後靈活運用自主排列規律。活動中發現無論是簡單的AB型規律還是ABB型規律或者是ABC型的規律,幼兒運用的都比較自如。活動效果充分說明了幼兒的發展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幼兒的思維也在廣度上有了一定的進步。

  嚴謹的數學活動需要將抽象的東西賦予實質,讓幼兒從形象思維提升到邏輯思維。這樣幼兒才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不僅獲得了系統性的知識,更為以後學習比較、歸納等數學的學習打下初步的印象基礎。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4

  3月16日的數學中心研究組活動和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均有老師上了此內容的課,現將個人的思考整理如下:

  1、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對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的進行思考、探究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本節課的新授活動設計:第一次活動,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用圖片試著擺一擺、畫一畫、找一找有幾種搭配方法,然後組內交流,指名彙報,互動評價,重點在讓學生理解怎樣找能有條理有順序,以及解決搭配的兩種策略。第二次活動,用符號代替實物,用聯線代替擺放,幫助學生向抽象思維過渡,(活動過程同上)第三次活動,增加兩種不同實物的代替符號,學生找出搭配的方法,瞭解學生搭配中的有序性和條理性,以及兩種解決策略掌握情況。

  第四次活動,繼續增加兩種不同實物的代替符號,使之無法用聯線的方法找出有多少種搭配的方法,讓學生產生認知需求,探究出多少種搭配方法與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關係。

  3、練習的設計,本節課的練習設計要重點突出生活因素,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此外,還可以從搭配的結果反向思考兩種不同事物數量的可能性。

  請大家互動交流。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找了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片,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

  這節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我的教學的:

  1、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動畫片讓學生來猜一猜為切入點,透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主題圖中有規律的事物,然後讓學生讀一讀切實感受規律,讓學生圈一圈,理解規律的實質:一組一組重複出現。接下來讓學生說,一個人說,集體說,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

  3、在練習的過程中,分別出示了按照不同顏色排列的規律、按照形狀排列的規律以及按照位置不同排列的規律,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習找規律是為了用規律,所以在練習中又讓孩子們猜測根據規律下一個圖形是什麼,不僅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再創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透過塗色創造規律,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透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6、課件的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當中的因為規律而產生的優美圖案,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在發現由小朋友圍成一圈的規律時,孩子們只能發現男生女生的排列,而沒發現還可以按照女生男生這樣的規律排列,而在處理這一過程中比較急,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也是因為在準備時,沒有做好充分的預設。在老教師的點撥下,我應該在前面就出示一些以為排頭不一樣而造成的規律不一樣的現象。

  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學生描述由四個一組的規律時,學生出現了兩個兩個一組,而且學生在表述時,我也沒有理解他們的意思,一方面是因為我的提問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還是沒有佔到孩子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經常與孩子們交流,及時瞭解他們的想法。

  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多給孩子一些表達想法的時間和空間。在讓孩子們舉例說一說現實生活中的有規律現象時,有的孩子還想表達,但是由於時間的原因,我打斷了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也不能發現孩子的潛力,以後要改正。

  這節課,總的來說孩子們還是在愉快的氛圍中度過的,掌握了找規律的方法,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6

  綜合實踐課需要動手實際操作,往往有許多課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發生,所以在上課前應做到儘可能充分的準備,準備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設計。切忌草率備課或根本無備課,必須嚴把備課關。認真備好課是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前提。教師在上課前應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計劃的安排,根據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同的學生認真細緻地備課,它包括:實踐活動的步驟;對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測;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表現的評價策略等,杜絕實踐活動課的隨意性、自由性及無序性。實踐活動課本來就難以把握好教學節奏及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如果不在課前認真地設計好,實踐活動課將是一盤散沙,不能達到教學要求,完成教學計劃。

  2、準備學具。學具是實踐活動課的必備用具,包括一些常用的測量與繪圖用具,如直尺、三角板、圓規、量角器等;也包括一些常規的生活用具,如小刀、剪刀等;還包括一些實物模型,如小方紙盒、圓柱體的茶杯等。

  本節課由於課前已佈置了要學生準備必要的學具,因此,學生對學具的準備是較好的,尤其是有幾個學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自己吃飯的碗蓋代替老師要求的一次性方便碗做托盤,不僅節約,而且頗有創意,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上課特別認真,發言特別積極,效果也特別好。

  3、課前實驗。課前教師自己的實驗也是教師課前準備的一個重要內容、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實驗受到客觀條件及種種因素的影響,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透過親自動手,能及時發現實踐活動的難點和關鍵,及時瞭解學生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為教學設計提供具體、真實的素材,就能針對實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修改實驗操作設計,指導後面的實踐活動,以期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