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1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將《亡羊補牢》這節課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教學結束後,靜下心將授課的過程回顧了一遍又一遍,經過反思我收穫了以下幾點:

  一、激趣匯入,鼓勵質疑。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內容比較簡單,如何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呢?我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在匯入時讓學生們去讀一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們透過文中的幾個字猜測到這則寓言是已經學過的《守株待兔》。在這裡我順勢告訴了孩子們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語言凝練,常常蘊深刻哲理於淺顯語言和生動故事中。我告訴孩子們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亡羊補牢》。這樣的匯入,不但激發了孩子們學習寓言故事的興趣,同時也推薦給孩子們《戰國策》這部國學經典。

  在引出課題後,我鼓勵孩子們大膽地去質疑,讓他們去猜想為什麼會“亡羊”。結合學生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去自主讀文。

  二、理解字義,形式多樣。

  學習詞語,理解字義,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這節課中採用了多種方式讓孩子們去理解字義。例如簡單的“則”的意思,我就讓孩子們直接回答,並加以表揚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詞語比較有意思,我就為孩子們創設一個主動感悟自主選擇的機會,促成他們的個性發展。例如學習“窟窿”一詞時,我想如果由老師直接講出意思來,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太深刻。於是我先讓孩子從部首“穴”瞭解“窟窿”就是洞。然後然給孩子們用手勢來表示“窟窿”,孩子們互相討論著,都在比劃著。這時一對孩子發生了爭執,男孩比劃了一個拳頭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劃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都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問孩子們:“大家為什麼覺得洞有這麼大呢?說說你的理由。”一個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鑽進去,應該是這樣大的洞,因為狼得從這樣大的洞裡鑽進去,最後才可以叼走羊啊!”整個過程,孩子們非常認真和執著。

  透過他們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課的“窟窿”是能鑽得過一隻狼和一隻羊的大洞。當他們得到我的肯定後,臉上都露出了高興的笑容。多可愛的孩子!就這樣,枯燥的學習詞語,也變得精彩紛呈了!

  三、練習說話,培養語感。

  這則寓言雖然短小,但是讀起來也特別有意思。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孩子們說出了亡羊和補牢的因果關係,我就讓他們練習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來說話,體會漢語的特別之處。在指導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孩子們先體會感悟,再朗讀。養羊人有兩次丟羊的經過。第一次他是滿不在乎,街坊勸說的話,他沒當回事;第二次他很後悔,覺得應該按照街坊說的去做,並立即動手將羊圈修補得結結實實。指導朗讀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養羊人對兩次丟羊的不同反應來練習朗讀。我先讓孩子們說說養羊人的心情,再讓孩子們自讀、分角色讀、比賽讀,透過反覆地讀,達到理解寓言含義的目的。

  四、聯絡實際,理解寓意。

  孩子們透過學習都能明白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那如何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透過講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時醫治的事情給他們起了個頭,這下話匣子打開了,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聽到的,看到的這類“亡羊補牢”的事情。這樣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漁,掌握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的最後,我總結了學習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們能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己去解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處:

  1、新課標指出:文字的內涵非常豐富,學生對文字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準備這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我僅僅解讀了文字的表面,沒有去挖掘出更深的東西。例如在後面的課堂中有位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狼是怎麼想的?我備課只備了自己看到的東西,而沒有進行深思。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時間不充分。很多孩子為了完成課堂練習,沒有好好地去品讀課文。

  3、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沒有放手讓孩子們去說,總覺得還是自己在引導著孩子上課。這幾點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要注意和深思的。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2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透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著的意思。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定了以下三大環節展開教學。首先是理解題意,初步瞭解寓言故事的內容,其次是深入學習課文,瞭解人物內心世界,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最後聯絡實際,理解寓意。最後,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全班的學習氣氛熱烈、積極。學生的興趣盎然,無論是同桌之間讀,還是跟老師合作讀,都能積極地配合,效果達到較好。在教學中,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能更直觀、更形象地展示課文,因此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也比較明顯。

  不足之處:

  1、指導朗讀這一方面還有待提高。學生讀得時候,我應該多指導。

  2、在學習完課文之後,讓學生聯絡學習和生活實際說說類似於亡羊補牢的事情,學生說得較為膚淺,說明學生對寓意理解得不夠透徹。

  3、粉筆字是老師必須做好的功課,我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應該多練練粉筆字。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繼續努力,多閱讀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教學設計,從中汲取寶貴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個人的語文素養。今後也要讓學生多把課文內容,多聯絡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看看有什麼相關聯的,從而從學中體會到知識和道理。

  語文《亡羊補牢》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校教研活動由我上了一堂語文公開課,我選擇了語文三下教材第九課《寓言兩則》的其中之一《亡羊補牢》。由於這則寓言比較短,所以安排了一課時完成。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幾隻羊,第一次丟羊後,不聽鄰居勸告去修補羊圈。第4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隻羊。第5自然段寫他後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故事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和行為的變化,透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覆閱讀和理解,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透過教學和課後聽課老師的點評,對本堂課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課題,引入新課

  我採用了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寓言並且舉例,從而引出課題,並且對課題中“亡”和“牢”這兩個字讓學生先解釋他們的理解,他們認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沒有多加講解,一直到課文學習完,總結的時候我在來回顧這裡,讓學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亡是丟失”、“牢是羊圈”,這個方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字的記憶和理解,但是有聽課老師指出,我應該再加一句引導的話,如“這兩個意思同學們到底有沒有解釋正確,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到課文中去找一找。”這樣可以使學生不會產生對錯誤知識的記憶。我對於這個說法也比較贊同。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指名讀,讓學生找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劃一劃,然後幻燈片出示一些詞語,一起學習。然後在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於詞語的教學中,雖然學生練習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學能說會讀了,但是還缺少正確地書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生字、詞語的書寫也比較重視,我恰恰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這個。

  2、在再讀課文時,我的要求是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但是當學生出現齊讀時,我沒有及時阻止。在說課文主要內容時,也只是請了幾位同學說,而且她說的比較繁瑣,我就馬上去幫助她說完整。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補充擴寫。

  3、在學生劃生字詞的過程中,我沒有反饋。在學習詞語時,也沒有出現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

  三、理解內容、體會寓意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是,學習了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丟羊的原因,然後又學習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丟羊後的做法,然後又回頭來學習第一次丟羊後“街坊”和“養羊人”對話?

  對於這個設計,我自己也感覺不錯。對於流程的設計合理,幾個問題的追問設計的比較好。環環相扣學生理解的很好。在學習完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後,我提出了“如果養羊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麼情況”,透過這個問題的回答,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我讓學生對養羊人兩次丟羊後的行為做了討論和評價,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以及能夠對寓意進行感悟。

  最後我還聯絡實際談想法以及總結了這個寓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