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700字(通用6篇)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700字(通用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700字(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學難點也是重點。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從學生的生活問題入手,利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圖植樹問題展開。這節課我力圖將教學生學會知識,變為指導學生會學知識。透過讓學生經歷了“觀察、初步發現、舉例驗證、再觀察、發現規律、概括歸納”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學中,透過這次植樹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是從身邊的生活中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一共有多少名學生參加這次植樹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條件,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然後請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時利用情景,讓學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為後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點是理解算式的意義,我們在引導中進行總結(4+2)個25的和也可以寫為25分別乘以4和2,再把他們的積相加的形式,接著讓同學們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嘗試寫出幾個類似的算式,由於是網上教學,沒辦法直接展示學生的算式,於是我在大螢幕上寫出幾個算式,讓同學們來說一說他們的觀察到的算式,從而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規律。進而透過計算,發現運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計算更加簡便。

  這節課的不足:

  當我們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練習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在做題時會錯誤的把中間的+抄寫成×,導致錯誤。這說明學生沒有完全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進行區分,還需要再次進行強調。

  這節課上對學生的主題地位有所忽視。雖然是網課教學,沒辦法與學生共同在一間教室,沒辦法與學生面對面教學,但是顧慮到時間的限制與學生的互動,留給學生的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可以減少授課容量,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所有運算律中形式變化較為複雜,且跨越加法和乘法兩級運算的定律,對學生的記憶、理解與運用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探析錯因、讀法糾正、變式訓練上做足功夫,巧制策略。學生在正式接觸乘法分配律之前,學生陸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並能熟練使用這些定律進行簡單的運算。照常理推測,同為等式恆等變換,藉助已有的經驗,學生對於乘法分配律應該很容易接受。然而,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學生在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時出錯率較高。為此,教師應巧制策略,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如何幫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展現乘法分配律的性質,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學生理解的前提。要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有深刻準確的記憶和理解,用最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方式進行闡述才是上策。

  為此,我改進了教學方式——切換讀法,化難為易。

  [例題]植樹節那天,學校組織二(1)班的學生植樹,上午植樹4小時,下午植樹2小時,平均每小時植樹25棵,問:植樹節那天,學生一共植樹多少棵?

  步驟1:學生列式多為“25×4+25×2”和“25×(4+2)”兩種式子。

  步驟2:簡述各算式的算理:25×4+25×2表示先分別求出半天的植樹數,再求一天的植樹總數;25×(4+2)表示先求植樹總時長,再求植樹總數。

  步驟3:引導學生從數字計算的角度去理解:25×4+25×2表示兩個積的和,25×(4+2)表示兩個數的積。接著用一句話揭示它們的共同點:4個25加上2個25等於6個25,6就是4與2的和。以例項為物件,換成通俗的說法,完美呈現了算式的內涵,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步驟4:針對代數式表示的乘法分配律“a×c+b×c=(a+b)×c”,讓學生嘗試用通俗方式解讀,即a個c加上b個c等於(a+b)個c。

  實踐證明,滲入思維的讀法比機械復讀教學效果要好。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3

  今天靜下心來觀看了省賽課中葛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她巧妙引領。葛老師非常自然的藉助孩子們喜愛的農場遊戲,引入問題“誰能幫老師算算一共有多少菜?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先求什麼,後求什麼?”一方面教師問題的指向性簡練明確可以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另一方面藉助情景能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算式的道理,明確意義。更為巧妙的是此情景內容豐富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2×3+3×4和(2+4)×32×5+8×5和(2+8)×5(10+15)×4和10×4+15×4為後面的“觀察、分類和探究”做好鋪墊。

  大膽放手。在第一個“求菜”的情境中,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的過程,然而後面的“求花”和“求果樹”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了,很自然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分別列出了兩組算式:(2+8)×5和2×5+8×5以及(10+15)×4和10×4+15×4。

  這樣在學生喜愛的農場情景中,巧妙的引發出六道算式,為進一步的觀察和探究埋下了伏筆。

  得出6個算式後,葛老師再次丟擲問題:“這六個算式讓你分分類,你打算分幾類?理由是什麼?”然後葛老師又引導學生同桌先討論,然後集體彙報,於無形中讓學生經歷了各個層面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觀察——猜想——舉例驗證——,和從“特例”進行驗證等一系列的活動,最後歸納出一普遍性的規律。

  當結論得出後,葛老師並不是將字母表示進行簡單的灌輸,而是巧妙的藉助點子圖將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過程變為因需而設,從而呼之欲出。最後教師還透過乘法的意義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並且教師還透過兩組以前學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兩位數來打通乘法分配律與以前知識的聯絡。

  總之,本節課在學習方式上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並存,在思維發展上,教師引導與放手相結合,整個學習過程,因需而設,充滿了探究。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4

  教材提供了這樣一個主體圖:春季裡,同學們開展植樹活動,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裡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共有多少人參加植樹活動?學生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分別列出算式,接著透過計算發現,兩個算式可以用=連線,即25(4+2)=254+252,從而透過比較等號兩邊兩個算式的不同與相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當我在一個班按照此教學設計教學後,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表現有兩點:

  ①有些學生只是機械的記憶了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例如看到3544不能想到3540+354;

  ②由於沒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所以完全不能理解其逆應用以及當兩個數的差乘一個數時應用乘法分配律。如:他們認為6464+3664(64+36)64;265(105-5)=265105-2655。

  針對此情況,我重新設計了教案。增加了一個問題:負責挖坑、種樹的同學比負責抬水、澆水的同學多多少人?這樣學生又列出另外兩個算式,透過計算後用等號連線: 25(4-2)=254-252,接下來,我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兩組算式,充分地去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樣一來,促使了學生去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絡,抓住本質,尋找共同點,促進交流,順利地實現了自我構建和知識創造。學生的發現自然也就更豐富、更有深度了:無論是兩個數的和還是兩個數的差去乘一位數,都可以先把他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或者再相減。此外,我還引導學生從右到左的觀察等式,嘗試用乘法的意義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即:4個25加2個25就等於(4+2)個25,4個25減2個25就等於(4-2)個25,這樣幫助學生突破乘法分配律逆應用這個教學難點。

  我透過對兩個班不同的教學設計,感受到:認真鑽研教材,多動心思,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寶貴資源,會使教材的內涵更有廣度和深度,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知道什麼是乘法分配律,難點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並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所以本堂課我透過口算、讀算式、寫類似算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最後由學生總結出乘法分配律概念。本堂課我感到比較滿意的地方,就是把課堂的主體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們都很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是不足之處頗多。

  1、在要求同學們去總結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時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導致同學對乘法分配律特點的'認識比較模糊。

  2、課堂用語不夠簡潔。

  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我覺得教學此內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2、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經歷解題策略多樣性的過程,最佳化演算法,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多練。針對典型題目多次進行練習。典型題型可選擇(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對於比較特殊的題目可間斷性練習,對優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36×98+72;68×25+68+68×74,32×125×25等。

  四年級數學《乘法分配律》教學反思6

  “乘法分配律”的學習是在學習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之後進行的,對於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應用上都比前兩個運算定律更有難度,學生在新課學習和知識的應用的過程中思路還比較清晰,但是在作業的過程中出現的好多問題,讓人感覺孩子並沒有對定律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如:(40+4)×25,有時,只用40×25,後面只加上4就行了,還有的把這道題目改成了連乘題,根據孩子出現的問題和練習中出現的困惑,我認真的設計的這節練習課。

  第一,理清思路,,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們一起回顧了乘法的幾種運算定律,比較每種運算定律的字母公式,來區分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之間的外形結構特點,引導學生髮現,乘法結合律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者是兩個積的和.從運算子號上我們很快就可以找到它們的不同。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都只有乘號,而乘法分配律有不同級的兩種運算子號。

  第二,最佳化練習題,實行精練。針對學生在乘法分配律學習後在理解上的困難,及乘法分配律在練習形式上的多變,我找出課本、課堂作業本以及一些課外輔導資料上的乘法分配律的計算題,把他們進行概括總結,把不同型別的乘法分配律的方法進行練習,講解。讓學生對不同的乘法分配律的解決方法都進行嘗試,幫助理解,加深記憶。

  第三,一題多法。例如25×44,學生在利用乘法分配律拆分其中一個數據的時候,有多種方法,有的學生把25拆成20+5,有的是拆了40+4,還有的把25×44轉化成25×4×11,這些方法都可以,讓學生分辨出每一種方法所運用的運算定律,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此基礎上,選出最佳方案。

  乘法分配律的練習實在是多種多樣,變幻無窮,要想更好的掌握,關鍵還是要理解,需多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