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1

  《烏鴉喝水》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九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生動活潑,淺顯易懂,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文中插圖形象鮮豔,有助於學生觀察想象。本節課的優點有:

  一、整體思路清晰,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本文賦予烏鴉人的思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感悟“烏鴉急著找水—喝不著水—想辦法喝水—喝著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透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理解課文,明白遇到問題要自己動腦筋辦法來解決。

  根據《新課標》對這一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因此我設計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學會寫筆畫“斜鉤”;

  (2)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藉助標號認識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烏鴉善於觀察、勤於動腦、並利用現有條件解決困難的精神。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小學,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我將“識字、寫字、朗讀理解課文”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一、二自然段中,抓住“到處”一詞來理解烏鴉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卻喝不到水的焦急。三、四自然段抓住烏鴉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觀察瓶子裡的水是怎樣慢慢升高的,從而體會烏鴉喝到水的喜悅心情。我覺得這一環節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也就成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採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課堂內容

  根據學齡初期,兒童感性認識較強,理性思維較弱,而且活潑,好動,富於想象,喜歡嘗試的心理特徵,依據教材特點,我擬定以下教學方法:

  (一)直觀教學法:讓學生透過生活中的直觀的東西、表情、動作來記住字形,理解字義,讀懂課文。在本文中,讓學生看圖說話,仔細的觀察圖片上的內容,說出自己想到的話,並表達出來,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體驗法:透過對烏鴉的動作、心情的體驗,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感情。在本文中,讓孩子們用手當烏鴉的嘴,伸進瓶口,體驗烏鴉沒有想出辦法時喝不著水的著急心情,再帶著這種感情朗讀課文。

  (三)以讀代講法:在課堂中充分體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以學生的朗讀,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學習完課文時,我讓學生回顧全文,齊讀全文並思考問題:“你覺得這是一隻怎樣的小烏鴉呢?請用一句話誇誇它!”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好詞好句積累。

  (四)探究法:引導學生去比較和發現,積極探討嘗試想出另外的解決辦法,讓學生懂得去觀察思考、學習。在課文的最後,進行拓展和探究,我提出“要是沒有小石子該怎麼辦?還有其他的辦法嗎?為什麼要放石子而不是其他東西呢?”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合理想象,發散思維。以這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本節課雖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多種形式的指導閱讀較少。

  多種形式的讀可以激發學生喜歡讀課文的熱情。讀是學好語文的重要環節,是積累語言的基礎,是促進語感的形成。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有限,要讀好一篇課文實在不容易。應該採取師範讀、知名讀、分角色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閱讀。本節課上先是讓學生齊讀課文取代了老師的範讀課文,以致學生很難一下把情緒投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缺乏注重指導學生用多種的方式讀書。因此,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在想象中讀。在讀書時引導學生想象作品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想象事物的形狀、顏色、作用等。《烏鴉喝水》中,應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烏鴉找不到水的時候是怎樣的著急,從而突出烏鴉急著喝到水的心情。學生透過想象很快地感知了語言文字,加快了語言的積累。

  2.在思考中讀。就是讓學生讀完一部分,要停留下來想一想,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讀懂,把不懂的地方做一個記號,再繼續往下讀,讀完了,原來不懂的地方可能會清楚明白了。如果還不懂,再反覆讀或請教老師。學生把不懂的地方讀懂了,弄明白了,說明學生理解了語言,學習了語言。

  二、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在課的一開始就讓他們總結段意,有些超出其能力範圍,可以改成以填空的形式,略有提示的完成每個自然段的總結;或者在本節課的最後讓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複述課文,從而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的完整性。

  三、課堂表揚用語較少

  表揚和激勵是一種智慧,是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過程,更是一種對學生的愛。而當教師真正走進學生心中,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有效教學也就會在由“表揚和激勵”搭建的橋樑上順利完成。因此,在課堂上我應多采用不同的表揚用語,如:“你的頭腦真靈活!”、“這位同學思維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觀察真仔細,同學們真能幹,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你與眾不同的見解真是讓人耳目一新!””“這位同學真是勤奮好學,值得大家學習!”“哇!你們真是好樣的,對學習真有耐心,也很有毅力!老師佩服你,為你感到驕傲!。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要想做一名孩子心目中好教師,我們就應該追求課堂教學的最理想境界。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探索。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個學生都有綻放的機會。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2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漸漸升高了。”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說說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這是本課的唯一教學目標。課上,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為討論點,滲透教學目標。我就以此作為研究物件,透過往瓶子裡放石子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讓學生在實驗中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多方交流,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也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大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3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19課《烏鴉喝水》是一篇老課文,在幾次教改後依然被列為重點講讀課文。而在全面提倡課改的今天,要求教師要直面新課程,把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帶入新的課堂。

  不得不承認,在課改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經常要面對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答非所問,異想天開,而這些往往要讓教師不知所措。然而在教完《烏鴉喝水》這課後,我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有了新的認識。

  一、珍惜學生美麗的錯誤

  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我組織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烏鴉為什麼喝不著瓶子裡的水?”經過討論,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裡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著。但有一位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這時,學生也分成了兩派,一方認可這位學生的意見,另一方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

  突然“從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被打斷教學的我顯然有些始料未及。在備課時,怎麼沒有想到這一點。突然我靈機一動,向學生講了兩個句子:“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讓他們說說這兩個句子的.區別。他們都說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我因勢利導:“其實大家的^答~`案是一致的,一些小朋友以烏鴉作為參照物,確定瓶口太小,瓶內的水太淺了;而另外一些學生以瓶子作為參照物,認為是烏鴉的嘴太大了。這二者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就像‘你比我行’與‘我不如你’兩句話一樣,只不過兩種表達方式中一種是常用的,早已習以為常,另一種很少用到,以致少見多怪。”學生聽了也連連稱是。小朋友充滿自信地“固執己見”,我們怎能不為之喝彩?為孩子的勇氣喝彩,也為其中閃現出來的亮麗的思維創新的火花喝彩,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對於這種“美麗”我們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二、保護學生獨特的見解

  透過我的啟發,並做了實驗演示。大部分學生都形成了烏鴉真聰明,透過投石子,終於喝到了水的共識!突然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烏鴉不一定喝到水!那是一個胖胖的小男生,稚氣的臉上滿是執著。一語驚人,我有些驚慌失措,“你為何這樣說?”我追問。“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孩子忽閃著大眼睛。教室內靜得出奇,我也是滿腹狐疑。“石子怎麼會淹沒水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後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希望小朋友們也要注意!”顯然我有些發怒了。

  在學生們的齊聲“知道了”中,孩子默默地坐了下去,沮喪的神色中透出一絲不服。馬上,我後悔了,又向他請教“烏鴉為何不一定喝到水?”開始他十分膽怯,不信任地看著我。經我再三鼓勵,他終於同意為大家做一次演示:“昨天我和康康玩過了,他的瓶裡裝的水多,投進石子後,水滿到了瓶口;我的瓶裡裝的水少,石子反而把水淹沒了。只有瓶中盛著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我恍然大悟。是呀,書中只說瓶裡有水,若是少半瓶的話,烏鴉就喝不到水了。真聰明!我摸著他圓圓的小腦袋,由衷地讚道:“今天你使我們學到了許多知識,謝謝你,小老師!”孩子終於自豪地笑了,神采中更多了一份自信。

  且不說“烏鴉不一定喝到水!”是否一定正確,但它卻充分表現了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從實踐中得出結論更是一種求實的科學品質。不正是由於這種精神、這種品質,才有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真理嗎?一句富有新意的“石子把水淹沒了!”卻差點被我視為不知常識,還成了教育其他學生的反面素材。如若一個極富創造力的見解就這樣被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許就會夭折在課堂這個搖籃裡!教學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師生雙方相互平等,在^對`話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在以上教學中,我慶幸自己尊重了學生的觀點,耐心地聆聽了學生的見解,並肯定“烏鴉不一定喝到水”的正確性,對學生大膽的懷疑精神和求實的科學品質作出讚賞,那麼此刻,教學的意義就超出了烏鴉能否喝到水的問題了……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4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時,透過設問: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透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成為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著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裡。”“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垃圾桶裡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裡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裡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裡的水倒進碗裡,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由此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著水的。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著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

  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著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透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著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做一做、說一說的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的學習語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學一年級語文《烏鴉喝水》教學反思5

  烏鴉是又黑又醜的鳥,然而,課文中卻給烏鴉以讚美,如,“寒鴉數點”,“暮鴉棲未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烏鴉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我們在談到烏鴉反哺的故事,對烏鴉懂得孝敬“老人”這一點,深感敬佩。在本課《烏鴉喝水》中,我們又以認識它聰明能幹的一個側面。

  在課文的學習中,先請小朋友整體感悟整個故事,請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也知道了什麼?接著出示一副圖——烏鴉找到一個有水的瓶子,可是瓶子裡的水不多,喝不著,怎麼辦?為了解決困難,先出示句子——一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引烏鴉找了這麼多地方,真不容易,該怎麼讀呢?請學生大聲地讀句子。

  學學烏鴉的動作、表情,邊飛邊讀。學生邊讀句子邊表演的情趣很高,只是活動中只感覺了烏鴉飛到東來,飛到西,沒有把“找”這個詞落實於實處,這一環節在課堂上應及時引導,讓學生明白烏鴉找到水,是那麼的不容易。烏鴉終於找到了一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