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1

  今天聽了吳老師上的《語文園地三》,我受益匪淺。這節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語文園地教學的一個啟示,即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習語文,注意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進行拓展延伸。

  “語文園地”除了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技能進行系統地梳理,整合,鞏固以外,更注重在學生心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那麼,如何才能讓“語文園地”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樂園呢?吳老師給了我很好的啟示:

  一、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二年級的小學生,好動愛玩,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在他們的觀察和想象中,客觀世界是擬人化的世界,大至一片森林,小至一個小動物,在他們眼裡,都成了有情感有智慧的精靈。吳老師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組織教學,也就抓住了教學成功的關鍵。創設情境的做法尤為適用。創設了“我來做小老師”的情境,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激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輕鬆完成了鞏固識字、積累詞語的教學任務。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延伸拓展。

  教學中,吳老師充分利用文字資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並進行遷移。如“我來找規律”,“我來挑戰”,“讀讀說說”等訓練,都引導學生在自主發現的基礎上認字、寫字、說句子,而後以教材為依託進一步將教學作必要的延伸。如“我來挑戰”的教學“快點動腦筋想一想,誰是它的反義詞?”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在喚起學生將學過的反義詞,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拓展性訓練。

  語文教學的課堂越來越廣泛,吳老師大膽、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語文教學活動,這樣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識字加油站”是平時吃東西時聞到的、品味到的、感覺到,聯絡食物來講這些字,學生接受的比較快。

  2、同音字,形近字填空,這個內容比較難,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除了將課本中的字填好外,在學生練習的時候適當加寬。“我的發現”中“火”與“灬”是不同的書寫方式;“心”字底和“忄”也是這樣的,在教學時適當提醒學生,讓學生可以在今後遇到這些偏旁部首時能夠猜到字的意思。

  3、“日積月累”中十二生肖裡面的生僻字比較多,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對著圖畫認字,能夠幫助學生記憶。

  不足之處:這個單元的園地中的“字詞句運用”和“我的發現”聯絡非常緊,在教學中沒有很好地突出出來。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3

  第三單元《語文園地》共分為“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愛閱讀”五個部分。教會學生會認9個生字,熟讀識字中的詞語,區分形近字,根據偏旁,猜測字義。學會部首查字法,看到漢字會分析漢字的部首。瞭解中國的十二生肖傳統文化。培養愛閱讀的好習慣。

  一、教學效果:

  先從教學目標的實施看,我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即透過舉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部首與詞意的聯絡,能透過部首猜詞意。透過對十二生肖的認讀,初步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其次,從教學重點難點的教授來看,我基本上在這節課中解決了重點和難點,透過聯絡生活,把認字、學詞和認識事物聯絡起來,激發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讓學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兩人合作讀,表演讀等方式。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朗讀為主線,在讀中感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造性地學習。課堂中,我努力遵循倡導新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指導得也比較成功。如在指導學生體會小柳樹的美時,抓住柳樹的生長的過程與特點,運用多種形式將描寫小柳樹美的3句話一遍遍的在讀中感悟。同時,教會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抓住小柳樹的“美”,才能體會出她的得意傲慢自大;抓住小棗樹的樸實內斂,才能體會出它的謙虛。而感悟是由讀而來的。課文中出現的“得意”“跳起舞來”等詞彙,讓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狀態,他們都手舞足蹈起來,想象著自己就是小柳樹,在風中驕傲的樣子,自然就讀出了傲慢的語氣,從而很容易就說出了柳樹的自大。而小棗樹的樣子,不免讓人自卑,但小棗樹的謙虛也由著故事的發展有了改變。

  學生在讀中體會到了不用的情感,不同的性格。在分角色朗讀中,學生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從而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印象深刻。在課堂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回答“小棗樹和小柳樹你喜歡誰?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再次細讀文字,抓住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語言進行不同語氣地朗讀、比較和體會。學生不僅在讀中感悟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也體會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別人的長處。懂得道理後,我把這個道理引到了學生自身,看看周圍值得你學習的同學。讓學生懂得所有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該學會發掘並且更進一步,學會“取長補短”。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由此及彼,由這篇課文聯絡到之前的識字課的四字詞語。

  三、不足之處:

  對文字的挖掘和解讀還不夠深,導課、引課還不夠順暢。課堂教學過於拘謹、緊張。對學生放手學習和合作學習做得還不夠,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不夠。 教學中對學生領讀、多讀重視不足,課堂氣氛過於呆板,沒有讓學生放下包袱輕鬆學習。語言表達不夠精準到位,對學生的引導不夠好。面對聰明活潑的孩子,微笑和激勵就是一種最好的方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是對他們潛能的開發,又是對他們個性的張揚,運用得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這一點本節課作的不夠好。

  四、改進措施:

  應更多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讀、劃、問、說之中學得輕鬆自如。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4

  本次“語文園地”主要有“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我愛閱讀”。

  “識字加油站”讓學生說說看到“甜津津、酸溜溜”之類的詞語,會想到什麼食物,加深對字詞的理解和記憶。

  “字詞句運用”區分同音字、形近字;複習鞏固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我的發現”引導學生髮現、理解同偏旁的字的'特點。

  “日積月累”積累十二生肖的知識,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十二生肖是什麼。

  “我愛閱讀”閱讀有趣的童話故事《小柳樹和小棗樹》,從故事中讓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要多看別人的長處。

  一、教學效果

  “識字加油站”在交流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和說,達到語言積累和識字的目的。引導學生藉助拼音,讀準詞語,感受詞語在形式上的特點,再聯絡生活,讓學生說說讀到這些詞語的時候自己會聯想到什麼食物,如甜甜的葡萄,酸溜溜的梅子等,然後用這些詞語說說自己吃過的美食。

  “字詞句運用”透過拓展練習,讓學生弄清楚了同音字、形近字的不同含義。能夠藉助形旁猜測字義、準確選用形聲字。並且進行拓展,找出有相同的部件的生字,說說自己是怎樣區別的。如:“飄”和“漂”、“忠”和“鍾”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感覺成功的地方時:

  1、在進行“我的發現”的教學活動時,讓小組交流討論,觀察字形,找出特點,學生在掌握同偏旁的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課堂氣氛很濃厚。

  2、在“日積月累”環節中,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競賽活動,在讓學生說說自己和家人的屬相,說說生肖的故事,並且藉助多媒體欣賞生肖郵票、繪畫、民間工藝作品等,瞭解生肖文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背誦的速度也很快。

  三、不足之處

  我也感覺有些欠缺:

  1、在我的發現環節中,學生雖然做動作,做表情,在活動中感受偏旁的字和心理感情有關,但是學生沒能進行拓展,這是教學中失誤的地方,本來這應該是課堂的一個亮點,但是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的掌控能力還是需要加強。

  2、在“我愛閱讀”環節中,有些學生在交流讀後的感受方面,談的不是很到位,需要引導。在閱讀理解方面還需要下大力度。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注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透過課件、回答問題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5

  本園地上了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了兩個知識點“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這兩個知識點上“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在教學中適當的“扶”了,因為這兩個知識點在語基上需要點撥,畢竟是二年級學生,雖然有一些知識上的積累,但在字詞的含義之間還是有些模糊的。比如“我的發現”教材上有兩大組,第一組在語基上是“動作與動作所使用的工具”第二組是“物品與物品”場所的的區別。(在這環節學生還不算錯,能發現動詞、名詞)這裡本人點撥了(第一組都含有同樣的兩個字,第二個詞是在前一個詞基礎上加了一個字,兩個詞的意思也就不一樣了。例如:酒水要用酒水車;飛機場裡有飛機。)“日積月累”是反義詞的訓練(可以鼓勵學生先借助拼音讀讀不認識的字,看每組裡的兩個字之間有什麼,再運用自己發現的規律,自讀,認清字形。還提示學生若是去掉兩字中間的破折號,會發現什麼?)這樣一提,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兩個相反的字能構成詞語“寬窄、窮富、賤貴、善惡……”並適當運用。

  下面是一個教學片斷:

  師:出示飛機——飛機場 汽車——汽車站 圖書——圖書館

  齊讀

  問: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生1:兩個字,變成了三個字,裡面有一個詞語是相同的

  師:還有呢?

  生2:圖書館是用來放圖書的

  師:說對呢,那麼飛機場是用來幹什麼的?

  生N:是停飛機的……

  師:那麼,我們發現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

  生:是……前面是一種東西,後面是放東西的地方。

  師:真聰明,前面是一種東西,而後面加一個字,就變成了放這個東西的地方,你還能舉出什麼例子?

  在設計這節課的內容是時,我就在想有哪些可用資源,便於學生掌握?一開始,我想到讓學生做遊戲找反義詞,但又擔心他們找不到。於是換成找了對比鮮明的男女兩個學生,站到講臺上,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兩人的對比中,你發現有什麼不同。同學們都找到了好幾處不同,高矮、胖瘦、大小、長短……在找的過程中,有一個同學說到了美醜。我儘管意識到了這個同學的說法也許出自內心,但卻可能傷害到臺上的兩位同學,但我只是小聲的支吾過去了,沒有明確的指出他這種說法的不正確之處。

  《語文園地三》教學反思6

  一、學會審題

  學生在第一課時寫初稿時就要練習自主審題,沒有老師的任何指導。在習作指導課上,學生再次審題,我引導他們“你認為題目中最重要的句子是什麼,提示了什麼寫作要求?”這樣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不管是遇到怎樣的寫作題目,都追問自己:“題目要求自己寫什麼?怎樣寫?”如此指導和訓練,讓學生習慣於抓住主要詞句理解題意,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僅能幫助他們學習寫作,還有助於他們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快速地理解應用題的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因此,我認為在各科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審題的方法十分重要。

  二、學習仿寫

  由於是要在習作中真實地介紹自己,學生課前也已獨立完成初稿。我稍加點撥,學生的思路也容易得到拓展。問題是,該如何寫清楚自己的特點?這就成了學生寫好這次習作的關鍵。

  於是,我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外貌描寫入手,先出示一篇例文,讓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再品讀描寫外貌的段落,複習“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然後請一名優生朗讀其模仿《燕子》第一小節而寫的初稿片斷,從而進一步引導其他學生學習仿寫。緊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背誦《翠鳥》一課中“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尖又長的嘴。”這一句,讓學生練習仿寫及嘗試運用逆向思維改變描寫順序,靈活描述人物外貌。

  三、發展思維

  對於“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樣的說法,我並不大認同。我想:好文章是作者讀寫結合,調動生活與語言的積累,啟用並表達思想,在不斷地練筆中水到渠成的。

  對於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孩子來說,除了有必要堅持進行基本表達方法的運用的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啟用,這樣才能保持學生的表達熱情和興趣,逐步提高其寫作能力。

  在這節習作指導課上,我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由於習作要求“從多方面介紹自己”,那麼,指導學生理清寫作順序,將所要寫的內容進行排序,讓他們初步學習整理寫作思路,用簡單扼要的關鍵詞記錄自己打腹稿時思維的軌跡,就有利於學生養成先思考再動筆的好習慣。這樣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可以讓其習作內容編排有序,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使學生的語言更能為其表達思想服務。

  當然,我也不反對指導學生透過評改習作,從而提高表達水平。但這樣的方式僅僅是側重於在文稿中對字、詞、句的修改,改好了一篇習作,就像是在攀登寫作之峰時邁上了一小步;可是,如果在指導寫作時,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先確定好全文思路,理解表達方法的運用,再動筆寫作,這樣堅持下去,將會幫助學生跨進一大步。如此不拘泥於小節,從大處著手,將詞句的訓練放於平時的語文學習當中,而在作文課上則側重於滲透、掌握寫作知識,幫助學生領悟、運用表達方法,這樣,學生在攀爬寫作之峰時,將會做到目標明確,全力以赴,事半功倍。

  這節《介紹自己》習作指導課,我上得虎頭蛇尾,前半段,一切按照我的預設教案有序進行,在後半節課,一方面由於我未深思到底如何“評中引導”,另一方面也因為實物投影儀無法正常使用而影響了學習效果。但是,我想:這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對課堂的學習設計不夠深入、細緻而造成的,只想著見機行事,卻忽視了自己應圍繞學習目標而發揮的主導作用;此外,還缺乏較高的教學機智,沒有隨機應變,靈活調控好課堂學習的程序與節奏,這就造成了需要課後彌補的遺憾。

  雖然說,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可是我還是得思考如何改進“評中引導”這個教學環節。我想:在引導學生從分析例文入手之後,明確本次習作要做到“思路清晰,表達清楚”地“真實、多方面地介紹自己”,接著讓學生按“聰明隊”和“機靈隊”分組,每人選擇所給同學習作中的兩篇文章進行評析:“習作思路清晰嗎?有無清楚地多方面地展示真實的自己?”在學生分組交流後,可以讓兩隊以競賽的方式點評習作,老師引導學生緊扣習作內容與相關語言,進行針對性明確的引導,即點撥學生如何把表現特點的事例描述清楚,將自己當時怎樣“說、想、做”的表達清楚。如此設計,將有利於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理解寫作要求,幫助他們努力提高表達水平。

  我能帶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道路上走多遠?這首先取決於我自己有能力走多遠。透過上這節研討課,或許我對自己的“行走”能力有了一點信心,可是,前面的路還很漫長,我還有底氣和潛力繼續走下去嗎?如果不堅持學習和研究,不努力工作與反思,我會走得很慢,很慢,甚至會影響了學生的“行走”,那真是誤人子弟了呀。在此,我很想和大家,和學生共勉:讓我們走在學習語文之旅時,努力做到“讀書有內涵,說話有口才,寫作有文采,做人有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