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通用11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乘加乘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

  在備課時我借鑑了別人的想法,上課時沒有直接出示書56頁的圖,而是在黑板上畫了4棵樹,然後貼磁鐵蘋果。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些樹上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大部分學生都會用加法計算4+4+4+3=15,我肯定學生的想法,繼續提問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這時有學生觀察到前面有3個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這得到了我所要講的乘加算式,但乘減有點困難,我於是說看看老師變魔法,在第四棵樹上添1個磁鐵,變成了4。

  觀察後又把這個拿下。很快有學生反應說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書在黑板中間,讓學生觀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麼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引出乘加乘減,但在說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講得不是很詳細,還有我先在每棵樹摘掉一個,讓學生列式時,效果不太好,式子沒寫對,答案也不對。我又講了一遍。然後做書上練習,比剛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錯的。在巡視中發現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根據圖提取資訊的應用能力不強。

  所以乘法口訣一定的抓實,保證每一個學生熟練。這樣才能保證正確率,同時應讓學生樹立用乘加乘減解答應用題。可以先試著加法,然後再改寫,但以後要強化。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2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於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於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並透過主題圖資訊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1、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我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我時刻在關注著他。我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彙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聽,過後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2、注重教學的開放。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3、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透過練習我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透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透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透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3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著。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演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後,我透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4

  《乘加、乘減》是蘇教版第三單元第七課時的內容,本節課學生要會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乘加、乘減算式的含義,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能根據圖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聯絡具體情境理解運算順序,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難點是能在計算乘加乘減式題中發現規律,並能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演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

  下面我談幾點對本節課的反思:

  本節課利用金魚一共有多少條來匯入,先出示3個魚缸,每個魚缸裡都有4條金魚,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條?”。這裡讓學生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尊重學生個性,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和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在接著出示一個魚缸,可是這個魚缸只有1條金魚,現在提出疑問現在該怎麼計算“一共有多少條金魚?”學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經驗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圖的理解,學生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乘減則是個難點,學生比較難想到,這時候需要引導,假設:最後一個魚缸也有4條金魚,就是4個4,可是其實魚缸裡並沒有4條金魚,所以要把多補的3條去掉。利用這樣的情境來理解乘減算式應該先算乘法,再算減法。這對學生思維來說是一個難點,我在這節課中處理的不夠妥當。有部分學生還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運用到其他題目中。

  在鞏固練習中設計果園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氣清新,景色優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來了,主要的設計意圖就是學生結合主題圖景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數學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足與需改進之處:

  1、學生動手計算偏少,大部分由學生口答。

  2、在新授課講解從情境圖中引出乘減算式這一步驟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思考時間太少,這一難點沒有突破。對於例題中學生想到的可以補上3條金魚,其實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上3條金魚,列出乘法算式,4×4,接著再去掉補上的3條金魚,這樣學生可能更好理解乘減的這種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題中,最後一盤只有2個桔子,也可以引導學生補上3個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補上去的3個桔子,最後列出乘減算式5×5—3=22。我想這樣是不是能更好的達到本節課“圖式結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練習環節中的摘蘋果遊戲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鞏固練習的設計有待思考。例如:在練習中課設定貼紅星:每次貼3顆,1次,2次、3次,最後再貼一顆,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

  4、乘減部分是本課難點,在這部分處理的太倉促。要是能進行乘加算式與乘減算式進行對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5、在果園情境圖中,在處理時要是分塊彙報更好,西瓜組,燕子組,梨子組,長頸鹿組。那麼這裡可設定超連結,譬如:學生提出西瓜有多少個?就可點選西瓜出示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後,再點擊出示算式。

  6、教師說的偏多,應該將課堂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生,多讓學生說說依據情境圖來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程標準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

  7、教師課堂語言有待提高,教師親和力不夠,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板書設計有待加強。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感覺學生學習有點困難。它要求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透過創設情景,是順向思維,學生掌握得還可以,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對中差生來說,理解有點困難。我吸取了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多創設情景、多擺小棒、多說擺的過程。出示主題圖:如:在科學活動課上,老師把小朋友按3人一組,分成了3組,還有2人。

  學生很快想到3個3,再加上多的2人。學生透過觀察發現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但是乘減算式4×3-1=11學生一下子是想不出來的。這時我結合圖意引導學生想:前面3組每組都是3人,第4組為什麼只有2個人呢?生:我想原來每組都有3個人,小紅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來有4×3個人,再減去小紅走了的1人:4×3-1=11。學生能夠想到比4個3少1。也就是說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

  同時結合擺小棒幫助理解,邊擺邊說擺的過程,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得出乘減算式後,我讓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與前面學習的算式有什麼不同?生:這兩個算式中都有乘法。師: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減法)應該怎樣計算呢?同學們相互進行討論。生: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減法)。

  整節課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然後口算式題並說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讓學生充分牢記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迴歸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後,設計了富有開放性、創造性的題目,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內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中一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於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並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透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定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絡,並透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透過圖式結合、心裡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不足之處:

  1、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最後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計算方法。

  2、在理解乘加乘減的意義時,引導不夠準確,導致學生不明白,說不出。

  3、在本節課提出了演算法多樣化,而沒有最佳化演算法。

  4、由於時間掌握不夠準確,導致後面練習沒有出完。

  改進措施: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備課時要把重點內容分析透。組織好引導語言,用簡練的語言讓學生明白。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7

  作為一名剛剛入職的新教師,9月18日上午,我進行了加入教師行列以來非常重要的一次講課: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於老師、曲校長和我們實驗二小的各位前輩在我教課結束後,對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實用、有價值的建議,使我在數學教學設計上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天,我的收穫頗豐!

  以下是幾位前輩的評課及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將其整理如下:

  1.課堂的放與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研究這一點不錯。但是,在總結學生成果,呈現學生作品時存在問題。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彙報自己的解題方法,這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是隨意的,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而且也會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節課呈現的內容也出現了。這使得本節課資訊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節課我要重點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數學的抽象化思維。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如玉米被一個一個掰走,小汽車開走兩輛等,讓學生直觀具體的體會到乘減是一個優勢,但是卻過於強調生活化,沒有把乘減的數學抽象化思維展現出來,不能從生活中的數學抽象出數學算理,假設思維。

  3.連加、加減混合運算與乘加乘減運算的梯度、聯絡沒有詮釋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從連加、加減混合運算如何上升為乘加乘減運算,前後缺乏對比、總結與昇華,使得學生過於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於乘減的出現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從乘減的角度設計本節課,這使得原來很順應學生思維的乘加被忽略了,這也體現出了作為新教師的我缺乏經驗,顧前不顧後,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這一需要我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磨練。

  5.問題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圖後,所提出的問題應是玉米地裡還剩多少個玉米?還是現在玉米地裡一共有多少玉米?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求一共,很多學生很容易會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還剩,那麼學生較傾向減法。

  6.課堂中的很多細節需要我注意。如:對情景圖的闡釋,要說明每個玉米杆上有3個玉米,有三個玉米杆,讓學生體會到3個玉米為一組。在列式解答時,需要加上單位,給學生留下答題要帶單位的好習慣。

  以上是各位前輩對我提出的幾點建議,每一點都直中要害,每一點都凝聚了各位前輩豐厚的教學閱歷,對我受益匪淺。

  下面是我對我的課以及各位前輩提出的建議的幾點反思。

  一、讓課堂更加收放自如。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彙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於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來呈現。選取什麼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採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這是為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後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二、生活化與抽象化的數學。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後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後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三、階梯式的課堂教學。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丟擲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鍊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後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絡。最後,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透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後的感悟,作為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裡,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8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透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透過“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子?”這個問題,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如:引導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透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給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同時,使學生感受在樂中學。當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處。如: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留給學生空間,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

  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9

  小數乘法、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這節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溝通兩知識點的內在聯絡,讓學生知道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小數中同樣運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先把例題改成整數連乘的應用題,喚起學生對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回憶,在此基礎上百例題中的整數改成小數,讓學生感覺到這兩個題的`情境和數量關係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運算順序也應一樣,從而得出“小數的運算順序跟整數一樣”,學生掌較好。由於前面知識的掌握有點欠缺,對題率並不高。

  又一次證明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0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乘加、乘減》就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發現和與眾不同的方法,鼓勵創新思維,用恰當的評價為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和諧地發展。

  上完《乘加、乘減》一課,對本堂課教學進行了小結,發現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既有所“得”,也有所“失”,還有所“想”。

  一、所“得”即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在使用教材中體現新理念。

  《課標》中指出:“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是透過對“玉米主題圖——圖二”理解,從而解決今天所學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據主題圖設計了“圖一”、“圖三”的教學內容,這樣跳出了課本的框框,不拘泥於課本,實現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生活情境中激發求知慾望。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乘加和乘減的知識時,我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始,創設生活情境,情境中蘊涵著數學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情趣,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同時創設情境,使學生從靜態學習走向動態學習。在教學本節課過程中,都是創造一種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有趣的生活中探究數學問題。

  3、在自主合作中探索知識。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絡。目標引導下的自主學習尤其重要,重視學生自主探索,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透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在出示“玉米圖三”時,便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然後在小組中交流各自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學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1;3+3+3+1=11;3×4-2=10……這種不同的解題策略不僅有利於培養思維的靈活性,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

  4、在趣味練習中深化知識。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對趣味性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數學課堂上趣味的新鮮的事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本節課的“給杯子蓋蓋子”、“奪紅旗”、“摘蘋果”、“購物”的活動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在完成的練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寓練於樂。

  二、所“失”即本課教學中沒有處理好的環節。

  沒有最好的課,只有更好的課。在《乘加、乘減》的教學過程,我對於最後一環節的練習處理的感觸頗深,同時也深感遺憾。這個環節的練習設計是非常好的,首先,它帶有極大的趣味性,同時又是為教學服務,目的是透過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而由於經驗不足,事先沒有把規則講清,就急於讓學生進行購物,以致出現課堂中較為“亂”的情況,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從中卻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樂趣,事實上學生也能在購物活動中很好的掌握和運用了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

  三、所“想,即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把握。

  在教學的道路上要學的太多了,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更需要教師教學技巧,再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使數學教學活在動中充滿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篇11

  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很重要,是進一步學習四則運算的基礎,由於學生長時間習慣了從左往右運算的順序依次計算,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導致運算順序的錯誤,因此在教學時從分步列式出發,讓學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為什麼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導學生接受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學生推向認知發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探究,注重體驗。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本課選擇學生喜愛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有學習價值的材料作為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選擇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定。教學混合運算,要讓學生知道並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後算加減,而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答得出運算順序。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主要過程,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本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經歷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讓學生在全班交流時勇於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加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獲取新知後,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在授完新課後,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決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然後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則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我在執教本課教學的過程中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這次的教學雖然存在種種的不足,但同時也讓我收穫了很多數學教學上的經驗,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最佳化數學課堂,最佳化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