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通用11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手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1

  整節課幼兒學習興趣很濃,都能積極表現自己,但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一、海綿紙準備的不充分。

  幼兒在做沙畫時,興趣很高,大多數孩子都說:“老師,我還要畫,還要畫”,可是每個孩子只准備了一張紙,這樣就沒有滿足幼兒的需要,會讓幼兒很失望,這是此節課的敗筆。

  二、問題處理的不當。

  我提問:沙子是怎麼跑到紙上的呢?大寶說:“用水可以使沙子跑到紙上。”王曉說:“用膠水可以讓沙子跑到紙上。”這時我應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來揭示答案,而不是我在前面示範,這就剝奪幼兒在課堂上的自主性。第二問題:沙子能做些什麼?高揚宇說:“能做蛋糕,”這時我應讓她說出是怎樣做蛋糕的?然後我再給予解答。這樣不僅能調動幼兒積極性,又能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難點部分講解的不夠詳細。

  在一幅畫中怎樣用多種顏色的沙子作畫是這節課的難點,在此部分我應示範再加以詳細的講解,這樣效果會更好。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2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在本課的匯入部分,我創設了有趣的情景,"老師請來一位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上課",教師的話使學生產生了好奇感,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然後是"貝貝"的出現和教師的表演更使學生感到非常新奇,輕鬆愉快的氛圍,使課堂變得活潑起來,學生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本課的匯入新穎而又富有童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做了很好的鋪墊;也是本課的成功之處。

  在研究紙面人的做法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玩一玩紙面人,然後是要求他們將紙面人拆開,看一看它是怎樣做的?在課中,學生小心翼翼地將紙面人"解剖"開,而後進行觀察、討論,從中看到他們迫切的要了解這個紙面人是怎樣做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激發了,他們認真的學習,探究,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得到了答案。當然由教師來講述紙面人的製作過程,他們也能獲得答案。相同的答案,不同的過程,帶給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精神更是難能可貴的。

  學生是否在學習中探究,完全看教師是否給予他們學習的機會和發揮的空間。我在本課中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探究能力,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機會,給予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我認為教師不應該只教會學生某種單一的本領,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從而使他們獲取更多的本領。

  以上是我對這次教學實踐的點滴體會,也許還比較初淺,我想我應該不斷的進行反思,使自己逐漸完善。本課中還存在著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我將用努力來彌補這些不足。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以生動的動物形象,向孩子們講述了小氣球幫助小鳥、小雞脫離困境的情境。在活動中,我主要是讓幼兒透過聽聽、學學、說說、演演、親身體驗的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刻地懂得當別人碰到困難時應想辦法幫助,同時讓幼兒明白幫助別人也可以給自己帶來滿足和快樂的道理。

  在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參與,認真投入地參與學習活動,在時間把控上較合理,上課流程較清晰,各環節銜接得自然流暢。在讓幼兒聽故事錄音時,幼兒較安靜投入。但是在第二環節根據圖片講述故事的時候,直接提問幼兒角色對話內容,有些難度,只有幾個能力較強的幼兒能回答出來。幼兒練習對話的機會較少。理解完故事就讓幼兒進行表演難度較大,表演的成分也較少。

  針對以上問題,大家在評課時積極地提出寶貴的建議。

  一、應先讓幼兒分段欣賞故事後再進行有實效的提問。

  二、出示圖片時應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每個畫面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小結。

  三、提供更多地機會給幼兒練習對話。在藉助圖片理解故事後,要把對話單獨拎出來練習幾遍,使大部分幼兒掌握對話內容,並加上動作引導,為後面的表演做鋪墊。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4

  縱觀小學美術教材,有多篇課、色彩課、創作設計課、手工課等,其中手工課是課堂氣氛最活躍的一種課型,但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使手工課無法圓滿完成,這也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遺憾。

  每次上手工課,走進教室的一剎那,發現小朋友們的桌子上零零碎碎地放著些上課要用的資料,有些有,有些沒有,感覺這樣的課總有些力不從心。當我問和小朋友們準備美術資料用具的情況時,有的學生說忘記帶了,有的學生則說找不到資料。隨之“響應”的有好幾位學生。今天美術課是要求學生用手工紙、剪刀等工具創作,上次美術課結束時,我特意關照同學們要記得帶各種資料。這麼多學生沒有資料,這課還是否按計劃繼續上呢?我暗暗地想道。全班同學都隨著我的深思而恬靜地等待著。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手工製作內容,學生沒有資料或準備不充沛,再好的教學思路和設計也是在“紙上談兵”。象今天這樣的情形已是屢見不鮮了,相信所有的美術老師都遇見過這樣的情況,是件令教師比較頭痛的事。

  當遇見這樣的情形,我們是該放棄還是該繼續呢?假如放棄的話,是不是要等到學生都把資料準備充分後才幹上課呢?這樣,我想,不只打消了已經帶了資料的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要浪費的時間就不止是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了。所以,還是繼續的好。那如何繼續呢?我們此時就可以改獨立操作為小組合作,透過確定籌劃組長、討論構思、分配製作任務、合作完成作品,解決區域性學生資料的缺乏,同時也解決了想象、構思的單一性,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對於那些未帶資料的小朋友,單靠批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是要鼓勵其參與小組的設計構思,協商其他同學進行製作,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

  但我們不能單靠小組合作來完成美術教材中的所有手工課,小朋友難免有時候會準備不充沛。所以,從另一面看,我個人認為對於美術教材的編排,也應該有城鄉差別,有一些美術手工資料在農村是購買不到的,或者,能否考慮在編排美術教材時,對於手工課的資料作適當的佈置,以減少學生為購買手工資料而煩惱的問題。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5

  手工課既能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又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及想象創作能力。但我也發現了手工課上的一些不如人意的小問題,如處理不當直接影響到課堂效果。現將這些問題進行反思,採取如下改進措施:

  一、準備“百寶箱”,積累創作材料。

  如有的手工課需要準備的材料太多,太雜,難以在短時間內準備齊全,因此影響了學生的手工創作。

  我採用的方法是這樣的:教學生將自己的小鞋盒做簡單的裝飾,寫上名字班級,以及鼓勵自己的一句話,變成“百寶箱”,專門收集各類材料,可以是平時的一些廢舊材料,比如各類塑膠瓶、化妝品瓶(盒)、易拉罐、糖紙、舊筆桿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歡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紙、毛線、麻繩、各類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小釦子、小卵石等),有了這隻“百寶箱”就是,學生就有了進行工藝創作的源泉。

  二、自制“垃圾箱”,保持室內衛生。

  學生在進行專心的進行手工製作,甚至是得意忘形的時候,產生很多的碎片垃圾,並落到地上是很正常的事情,讓學生去撿,並扔到分類垃圾箱中,常常會讓教室很亂。

  我會教孩子上課製作手工時把大的塑膠袋墊在桌子上,製作手工時直接接住掉下的碎紙片。等下課時再全部扔到分類垃圾箱中,即保持室內的衛生,又保持了教室的秩序。

  三、共享“無用的材料”,獲取“有用的材料”

  有些孩子卻常常因為彩紙的顏色不夠,影響了自己的手工創作而苦惱。

  因此我在課堂上一方面教育孩子要節約使用彩紙,剩下的碎紙片不直接扔掉而是單獨包在紙包裡,以便需要小塊時用。另一方面,號召同學們共享資源,色彩搭配不開時同桌交換彩紙,這樣同學們就可以互相幫助,又可最大程度上得使用了材料。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6

  為了培養幼兒勤于思考,大膽創新的能力,我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性的評價活動。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發現了什麼問題?當幼兒掌握一定的摺紙活動規則時,他們很願意對自己和同伴的活動做出評價,這時要善於抓住引導幼兒掌握良好的活動規則的好時機。於是我就設計了“你發現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問題,你不滿意,說來大家評一評。”對幼兒所提出的問題,我總是讓幼兒展開討論,在思考、分析的過程中來提高規則意識。

  2、你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的嗎?幼兒在摺紙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困難,我總是先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解決。由於幼兒生活經驗比較淺薄,我也讓幼兒在評價時提出自己的困難,並鼓勵幼兒共同商量,從多方面探討解決的辦法。

  3、為了以後玩得更好,我們還應該做些什麼?摺紙活動評價的最後一環節,就是為下次活動出謀劃策。鼓勵幼兒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幼兒協作創新,為下次活動做出明確的導向,發揮摺紙活動的魅力。

  總之,幼兒學習摺紙要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出發,制訂合理目標,提供摺紙環境,選擇適宜方法,把它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中,使它成為幼兒喜愛的活動。只有這樣,摺紙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7

  本次口語交際《做手工》是讓學生介紹一件手工作品及其製作過程,目的在於透過做、說、聽、記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本次口語交際的練習要點為按照順序說,注意聽,記住主要資訊。這節口語交際課我的教學設計較為簡單,課前讓每一位小朋友帶一件自己的手工作品。

  透過這節課,班裡的小朋友大部分會用“先、再、然後、最後”或“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句式介紹自己的製作過程,部分小朋友說話有條理性。但課後思考後發現,本節口語交際課還有一定缺陷,最突出的一點是課上學生說的時間太少,在學生評選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有時間交流討論,這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才能得到鍛鍊,這一點在今後的'口語交際課上一定要注意改進。

  只注重學生的“說”,“聽”的部分有些少。學生補充的內容要展現出來才好。

  改進措施:

  1.鼓勵學生樂於表達,願意向同學們介紹自己製作的手工作品。

  2.用普通話進行介紹,在介紹的時候能夠按照一定的順序說,用上“先……再……然後……”類似的連線詞,這樣語言表達會更清楚明白。

  3.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在聽的過程中能夠記住主要資訊。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8

  《燈籠》是一個幼兒們都喜歡的一種手工活動,孩子們馬上就要過六一兒童節了,對每年六一兒童節的情景記憶還非常的深刻!而掛燈籠是我國每個節氣的節日氣象習俗之一,有過好幾次經驗的孩子們對燈籠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孩子們對於這一做燈籠的紙工活動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興趣!

  剛開始,我用提問的方式,將孩子的記憶引入到兒童節並欣賞圖片幫助幼兒回憶!經過這一環節,孩子們對燈籠充滿了好奇和興趣!這是個非常好的現象!

  接下來我讓孩子們欣賞範例引導幼兒觀察燈籠的形狀,材料,然後教師進行示範,最後幼兒自己嘗試操作,然後進行同伴間的相互欣賞!透過這一活動,幼兒掌握了製作燈籠的方法,能對燈籠進行裝飾,鍛鍊了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

  但是在孩子操作的環節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一、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差。

  1、孩子們對於手工活動都非常感興趣,但是幼兒們的手部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善,手、眼、腦的動作都很不協調、

  2、幼兒日常生活中手工活動方面缺乏鍛鍊,對於手工方面的一些技巧都不太熟悉,控制能力也不強!

  二、缺乏自信:

  原因:個別孩子在家也不用見剪刀,對於剪刀的運用都不怎麼靈活,雖然在活動操作時,我會進行個別的一對一的輔導,但是仍有個別的孩子在屢試屢敗的情況下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對手工活動逐漸缺少了興趣和動力。

  透過這個活動我進行了反思,有什麼好辦法能夠讓孩子對手工活動想做,敢做,會做並做得很好呢?進過思考我想出了幾個改進的方法:

  1、在選材的時候要注意簡易性,難易度符合我班孩子的現有水平。

  2、透過家園合作,在家讓家長輔導孩子進行簡單的'材料操作,如:如何正確用剪刀,如何正確用膠棒等。在班級的區域活動中投放各種符合孩子現階段水平的手工操作材料,並在生活中鼓勵孩子多操作。在課上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手工技巧知識傳授和嘗試。

  3、多關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對其進行一對一指導,以鼓勵為主的方式。

  透過這次的反思,我發現了自己在這一方面教學的許多不足,還需更多的努力和學習。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難點是抓住物體特徵進行表現,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收集了一些圖片供學生參考,但由於準備倉促電腦出了問題,沒能展示,教學中只是點到而已,沒能落到實處。這一環節應該和上一材料分析環節緊密結合,讓學生知道所表現物的特徵,抓住特徵尋找所包裹的物品及表現方法大膽地表現。在本課課程中聽課教師使用粉筆盒即興指導一小組包裹創作了兔子的造型,這是課堂生成的亮點,但我卻沒能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知道抓住特徵表現兔子的方法,彌補課的失敗之處,這又是一個遺憾。

  一位西方教育學家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以投入千百年勞動的現成的大廈,而是使他的學生去砌磚,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築。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大力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的方法,主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包手工》一課中,我呈現給學生的是大量不同的範作共學生欣賞剖析,我教給學生的是基本的技法,沒有教學生學習具體一件物品的製作方法。抓住根本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課在技法點選這一環節,指導學生看圖分析書中的技法,用書中的技法表現大蔥,並啟發學生思索運用此方法能否製作出其它物品(但在實施時忘掉了,也是失敗之處)。讓學生了解創作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包裹、摺疊、撮、擰、組合、貼上各種方法。(遺憾之處是沒有將重點的技法板書進行強化)。在小組製作的過程中,我將範做分發給學生供分析,以啟發創作思路。

  本堂課的節奏把握還不夠緊湊,以至於結尾倉促,失去了展評小結的精彩環節,課堂不完整,今後這方面還需要精心推敲。本課難點突破的不夠到位。一節成功的好課體現了教師把握教材重難點的能力和駕御課堂教學的基本功以及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在遺憾中反思求索。深鑽教材,把握課程主旨,精心備課;滿懷激情融如課堂,與學生同呼吸共歡樂;走出課堂,尋找不足,在反思中成長。為了教育的夢想,我們辛苦者且快樂著,成長著。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10

  我們常說“童言無忌”,但隨著孩子慢慢大了,他們變得越來越靦腆,也不願意說。還有一些孩子自身就比較膽小、害羞,沒有當眾大膽、清楚表達的習慣,所以使得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變得只是個別孩子的課堂。因此在這節口語交際教學如何讓孩子敢說變成了我的研究方向,經過不斷的磨合,本節課我主要是透過以下幾個環節讓孩子想說,敢說會說。

  一、層層遞進,讓說話輕鬆起來。

  說話對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可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往往出現的最大的問題是說不到點子想,想說但是找不到方向,總是在亂說,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就是有最簡單的一句話的練習開始。由聽老師用一句話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開始,讓孩子在會聽的基礎上練習如何說。因此在這個環節中,許多不善於表達,不善於發言的孩子也能夠勇敢的舉起手來進行嘗試,並從簡單的仿說中找的自信,為下一步的口語交際打下基礎。

  二、層層示範,讓語言清楚起來。

  光是有自信對於孩子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碰到更難的介紹製作過程,孩子一下子就把建立起的自信耗光,這時老師的示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個環節中我藉著孩子們對我製作的不倒翁的喜愛讓孩子透過我的製作過程,複述我的製作過程瞭解到在介紹手工作品的製作過程中可以用上表示順序的詞語使得介紹讓人聽的更加明白,從而為下一環節的小組練習做好準備。

  三、層層深入,讓交流快樂起來。

  由我的示範在前,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孩子們鋪架了“梯子”讓孩子在交流的過程當中,輕鬆起來,並創設情境“巧手製作大賽”小組初賽,孩子們在玩中說,玩中評,玩中選,不知不覺的將自己帶入評委中,帶入候選人中,在不知不覺中快樂的人人說,人人練習的口語交際的。

  但是本課也有不足之處,孩子們說的簡單了,敢說了,但是思維卻不夠發撒,反思整節課,我應該再給孩子多一些的空間,讓孩子在敢說會說的基礎上說的更好,更加出彩。

  總之,口語交際口語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資訊、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而如何上好口語交際,仍需要我們的不斷學習與探索。

  大班手工教學反思 篇11

  本次口語交際安排的是讓學生介紹一件手工作品及其製作過程,旨在透過活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以聽說能力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口語交際教學要在學生已有的聽說能力的基礎上,規範學生的口頭語文,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本節課的設計,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二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提出的要求,力求體現“互動”這一特點:在生生互動中啟用思維,讓學生獲得平等交際的權利,培養合作精神;在師生互動中轉換角色,建立平等交流的交際平臺;在群體互動中展示成果,培養創新精神。

  首先謎語匯入,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中開啟學生的話匣子,讓他們敢說、樂說,為整節的練說創設了一個自在的環境。讓小朋友捏橡皮泥,捏自己喜歡的作品,體驗動手之樂,積極引導學生從中獲取交際材料。學生在暢所欲言時離不開生活,凡是學生自己熟悉的、體會又深的活動,原來我的課堂上沒有注意到孩子之間的互動性。平時的課堂,我只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忽略了其實生生間的互動也很重要。

  低年級孩子的表達又是狗缺乏條理性,句式顛倒的情況是經常出現的。我們常說“童言無忌”,但隨著孩子慢慢大了,他們變得越來越靦腆,也不願意說。還有一些孩子自身就比較膽小、害羞,沒有當眾大膽、清楚表達的習慣,所以使得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變得只是個別孩子的課堂。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要多給孩子豐富的語言,讓孩子能自我運用。因此在口語交際時,我們可以根據今天的主題適當的給孩子一些“詞語”。使孩子們能根據這些主要的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讓孩子們覺得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同學們的思路打開了,做的手工豐富多彩,五花八門。

  於是教師先示範說,然後在上課中引導孩子們把自己怎樣構思、怎樣做的過程的具體經過介紹給大家聽,接著,再大家評(聲音是否洪亮、敘說是否清楚完整。同時,對聽的孩子也要求:認真傾聽,及時提問題)。人家說的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為什麼?作補充。引導他們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作品,盡情地介紹,注意自己的手、腳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然後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們代表把自己製作的過程具體介紹出來,組織集體評價。同學們有了親身經歷,體驗到動手之樂,交際時興趣可高了,大部分小朋友語言樸實無華,字裡行間流露出了真情實感。特別是被評到最佳巧手獎的同學的作品被貼在黑板上展覽時,他們的心裡是多麼自豪呀!

  口語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資訊、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而如何上好口語交際,仍需要我們的不斷學習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