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0篇)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可以算是本冊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這部分教學中面積計算和周長計算在學習的初期,許多學生比較容易混淆,面積單位的合適選擇,或是什麼時候用面積單位什麼時候用長度單位,使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其實出現這種錯誤,主要還是學生在學習時自主探究的不足夠。可以說學生對於面積單位的大小沒有一個明確的大小概念,對於面積的計算公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新授課,由學生主動探究發現,更能夠讓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也比較適合學生探究發現。所以在這一課的例題教學中,我先請學生計算準備的正方形的面積(和書本上正方形一樣大),在計算的過程中,出現了2種情況,有的認為是“1平方分米”,有的認為是“100平方釐米”,這就為新課的學習產生了一個認知的衝突,為什麼出現2種答案,到底哪種對?接著先請學生比一比,排除計算的正方形不一樣大這種情況,再來深究各自的計算方法,找到其實只是採用的單位不同,但是計算的都是正確的,這就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這一結論。

  在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這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後,學生很容易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經過部分練習後,學生能很紮實的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但是這節課上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十分枯燥和乏味的,在這裡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不是很合適,只是採用書本上的直接的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現在教學後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例如將簡單的面積換算可以改變為判斷題:邊長是10釐米的正方形,他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這樣的題目既考查了學生的面積計算,有考察了學生的單位換算,更有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與掌握。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昨天,我們學習了三個面積單位,分別是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學生對這三個面積單位所表示的實際大小有了一定的感知,並能用手勢表示出來。為這節課(研究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間的進率)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我考慮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這百進位制關係學生肯定難以理解。因此,我決定把這一抽象的知識要化為學生直觀的、容易接受、理解的知識。於是,我就藉助“動手操作”---這把能撬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我提前讓學生每人準備兩個正方形,(分別是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處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時,我採取引導、半扶半放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圖形,仔細觀察它們的實際大小。藉助學具,想一想、猜一猜,1平方分米=?平方釐米,然後同桌交流想法和結果。這時,只見學生紛紛參與,有的學生用兩個學具比劃著量;有的學生用直尺進行平均分;有的學生在對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

  操作五分鐘後,只見有學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並用一種很期待發言的目光看著我,我知道他們一定想出了方法並探討出了結果。這時,我說:“孩子們,想好的同學再想想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沒想好的同學快一點兒”。2分鐘過去了,大部分學生都舉起了小手,我開始指名彙報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趙怡萌說:“我先把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對摺後再對摺,這樣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分,每份是16平方釐米,16再乘4就等於64平方釐米。”這時,我並沒有及時給出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引領學生分

  析怡萌的思路是否正確,透過我的引領指導、學生的動腦思考,不但能正確判斷出怡萌的思路是正確的,結果是錯誤的,還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可謂是一箭三雕。

  “誰還有不同的思路?”這句話剛開口,學生又紛紛舉起小手。黨皓的思路是:把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橫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豎著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1釐米。這樣,10乘10等於100。因此,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兆恆的思路是: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橫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再把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豎著放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面,量一量,一共有1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10乘10等於100。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李亞文的思路是:直接計算,1分米=10釐米,10釐米乘10釐米等於100平方釐米。

  聽到同學們的回答,我很高興。說實話,學生能想出這麼多的想法,這令我出乎意料。

  在處理“1平方米=?平方分米”時,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動手操作的方法。因此,我只在黑板上畫出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解決的,在這次的彙報過程和結果中,除了上述的4種方法外,又有一種方法:他是把這個正方形對摺,看一看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中有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後再乘2。

  透過學生彙報的過程和結果,讓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創新思維具有很大的“爆發力”。只要你引導到位、啟發到位,他們就能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以前,我總是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惟恐課堂秩序亂,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看來,我這種顧慮是多餘的。這時我想起一句話:“水到底有多深,只有自己親自去試一試”。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一活的資源。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知識,表面上看內容較簡單,但真正掌握起來又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與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時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再透過面積計算的方法得到了不同單位的面積分別是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釐米,然後透過比較得到了這兩個答案都表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自然而然的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整個環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了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學到的知識,記憶深刻。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地記住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熱情高。但也有少數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主要體現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上,這些學生容易將面積單位間的關係弄反,由小單位變成大單位時,前面的數字應該變小,而個別學生弄不清楚,有單位變大數字變大,單位變小數字變小的情況,後面的教學中要注意這個問題。課後要引導這些學生觀察、總結,形成技能。課中體現出教學機智還不夠,有些學生出現的問題沒有能夠及時進行糾正。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麼是100,並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所以本課教學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發現問題,提出設想,實際操作,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大膽的猜測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引發問題的出現------光憑看和猜不能統一答案,同時為學生準備了必須的操作工具,讓學生帶著問題,滿懷疑惑和好奇去探索。學生剛學習完面積的推導,很容易想到擺的方法。但擺的方法畢竟不簡便,其他的學生在討論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邊長,因為直尺是以釐米作單位的,所以計算出來的正方形面積也是以平方釐米為單位的;也有的同學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將1分米換算成10釐米進行面積計算。不同的方法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使不同思維程度的學生都能透過自己的探索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本課設計主要採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時間應用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的。

  1、 複習與思考。

  複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舊知識的矛盾點,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做了必要的鋪墊,起到鋪路搭橋的作用。同時設計成生活中的問題,貼近生活,實踐了課標中的理念: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同時又在生活中實踐應用。這樣就可以水到渠成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究

  2,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除了學生自己的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資料外,我還讓他們用不同的單位計量同一個圖形的面積。如:對小一些的用分米和釐米為單位分別測量,如課桌、寫字檯等;對大一些的用米和分米測量,如教室、住室等,測量後再分別計算出面積。

  學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與1平方釐米有什麼關係?”然後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最後利用遷移類推的規律使學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自己獲取知識,樹立了自信心,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在這部分教學中,儘量做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探究,這樣學生獨立設計試驗,在組長的組織下真正的探究。但是有一個問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做、也明白,可是自己的方法不能用語言很好的.表達出來。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成功,我會注意在以後多讓學生用語言自己去表達。

  3,解決問題,實踐應用。

  學生探究出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後,有一種應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結果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馬上引入實踐應用。我把匯入時的問題設計成第一道練習,將20平方分米直接轉化成平方釐米,學生在這時已經可以解決了,透過他們的獨立思考,積極的將問題加以解答,是對知識的一次實踐應用。這種“學以致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的最後總結時我設計了一個題目:1平方米=( )平方釐米,有一定的難度富有挑戰性,同時又是對原有知識的綜合利用。讓學生利用知識的融會貫通,應用自己探究獲取的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儘量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單位和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這一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為什麼是100,並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用進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探究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的關係時,我先出現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學生很容易說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時,就讓學生猜一猜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裡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透過猜測,再根據這個正方形的邊長為10釐米來計算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得出的結果是:猜測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裡可以擺100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就是100平方釐米)與計算邊長10釐米的面積也是100平方釐米相等。從而得到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用同樣的方法得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再根據以上兩個算式推匯出: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面積單位名數的改寫是不作新授知識來探究的,只是在面積單位間進率新授後的做一做中出現,直接讓學生各自練習,但本人在讓學生嘗試進行名數改寫時,有的學生只知道結果,說不出為什麼;有的學生只會做高階單位名數改寫成低階單位名數,反之就不會做。所以我在這樣的情況下增加了把高階單位名數改寫成低階單位名數與低階單位名數改寫成高階單位名數的補充例題教學。這樣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在名數改寫應乘進率與除以進率的問題,我想至少幫助了一部同學對這方面知識的鞏固。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抓住瞭如下幾點:

  1、在學習長度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發本課內容,這樣有助與學生以後區分長度單位和麵積單位間的進率。

  2、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

  3、重點突破了平方分米與平方釐米間的關係,先讓學生透過計算面積總結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然後利用規律很簡單地總結出1平方米與100平方分米的進率關係。

  4、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建立在長度單位基礎之上的,透過前面學到的1平方分米、1平方米定義的得來,藉助圖形卡片,再次重現這些較大面積單位的得出過程。如邊長1分米(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1分米乘1分米=1平方分米,同時還可以寫成10釐米乘10釐米=100平方釐米,從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教學中,儘量藉助較直觀的物體與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這兩個相鄰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得來過程。有些學生在面積第一節課給出的“面積格子卡片”學具中,早已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的發現,他們有的是透過數的辦法看出來的,有的透過數後自己結合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將“為什麼?”化解開來。

  所以,我們的教學仍舊需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上,這樣的教學更容易被學生們所接受與理解。在用同樣的方法得出三個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後,我們對面積與長度單位間不同的進率進行了小結,讓學生由直觀上升到理性的知識體系,形成總結與經驗,明確各級單位進率的化解辦法。

  但有些同學仍然很容易將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學生在學了面積單位的進率後,長度單位間的進率也有了負面遷移,自覺地將長度的進率也都變成了百進位制。同此我得出這樣一個感覺:光說不練的數學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只練在當下的數學教學更是空洞的,數學知識有僅像蓋樓房走階梯,更應該是一個鏈條,緊密地聯絡,長期地轉動,知識才能持久地被掌握與擁有。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兩種教法中都有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兩種操作實踐活動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卻有本質的區別。在“教法一”中,學生雖然被調動起來,不停地隨著教師的指令動手操作。可是,如果仔細分析,學生的行為實際上是對教師指令的被動回應,他們並不清楚為什麼要進行這些操作活動。這樣做,看似讓學生觀察與探究,實質上仍然停留在“告訴事實,驗證結論”的水平,學生的思維活動投入量明顯不足,多數學生只有行為的參與而缺少認知參與和積極的情感參與。

  而“教法二”的設計更具探索性、開放性和自主性,教師先引導學生提出大膽猜想,然後啟發學生:你能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嗎?此時的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當然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實踐活動。在整個實踐活動中,目標是明確的,思維是發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結論是待定的,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自始至終是積極主動的。在此期間,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在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習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習了怎樣與同伴合作交流,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了落實。

  動手必須與動腦相結合。如果學生的操作實踐變成了簡單執行教師的“指令”,變成了一種機械的模仿與複製,只需手的運動而無需腦的興奮,那麼它的功效將會大大降低。操作實踐,需要一種積極探索的心理狀態,需要一定的思維空間和思維坡度,需要深刻的觀察、想象、假設、推理、探究等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加入,需要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轉變,從而成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數學思維活動。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課是第一次嘗試使用導學案上課,整體感覺沒有預想效果好。不論是從學生自主學習還是從師生配合方面均不理想。

  導學案的設計是將預習放在了課前,課堂上重點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新知,並進行整理和測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找到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的規律,建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關係。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先讓學生重點研究“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推匯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最後再拓展出 “平方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

  在重點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我主要讓學生結合剛剛學習的正方形的面積進行“做數學”——讓學生將1平方分米平均分成100個1平方釐米,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有了這個先畫、再分最後想的過程,學生深刻理解了之間的進率。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合作意識不強,即使是在小組合作中進行的,學生個體表現的意識也較強,沒有體現出團結合作精神。

  本節課雖然教學內容完成了,但很明顯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有待繼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