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木禾米竹》教學反思

《木禾米竹》教學反思

《木禾米竹》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木禾米竹》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助到您。

  《木禾米竹》教學反思(1)

  《木禾米竹》整篇課文把圖畫、古文字與象形字對應起來,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這幾個字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都已經接觸過,學生大部分會讀、會認。根據《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我將本堂課的目標定為:“透過故事、漢字演變、看圖畫識字。讓學生在樂中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產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每個字都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瞭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教學時為了增加趣味,一開始我引入了“倉頡造字”這個神話故事,告訴學生我們的象形字有264個之多,學生都來了興趣,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在有圖到形再到漢子的整個演變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漢字的有趣。同時,在整個識字過程中,我還補充了擴詞、用詞造句的訓練內容,強化了應用文字的能力。學生不但準確地記住了該字,還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與他人交流識字的方法。在識字中,給學生補充“木字加一筆”、“用木字旁組新字”,拓展學生識字,是學生有了更多的收穫。

  本課重點指導漢字的書寫,同時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多數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並能初步感受到漢字的美。學生在書寫時能夠認真觀察,個別的學生觀察不認真,寫字的姿勢還需要糾正。拓展識字環節設計有些單一,還應該在“趣”上多思多想,提高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

  《木禾米竹》教學反思(2)

  1、掌握科學的識字規律,給學生一個豐富的課堂。

  漢字是一門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認識並掌握這些特點和規律,對於指導我們識字、寫字、甚至是用字是大有裨益的。漢字難學,這其實只是表面現象,是沒有用科學的識字方法來進行教學的一種無奈的表白。

  《木禾米竹》一課主要認識學習的木、禾、米、竹這四個字,這四個字都是象形字,象形字是透過描摹事物的形象和特徵而造成的字。象形字能直觀地反映字義,所記錄的詞多為常見的客觀事物,學生能夠見形知義,一次見識就會印象深刻,好學易記。

  因此,課堂教學我充分利用象形字的這些特點,藉助實物圖、過渡圖(既像事物又像漢字),分析漢字的每一筆像什麼,幫助學生建立起從圖到字再從字到圖的聯絡,到達形義結合,見形知義的效果。

  2、擴充現有的教學資源,給學生一個豐富的課堂。

  從教學任務上看,這堂課只要求木、禾、米、竹這四個字會讀、會寫、會按筆畫記字形,看圖瞭解字義即可。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我認為,若只完成這些任務不能夠很好的體現新課程理念,也就是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學內容的範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所有有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為學習內容。

  總之,作為教師,要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豐富的課堂,這樣才能帶給學生以廣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讓學生在廣闊的精神空間中自由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