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幼師語言課教學反思範文

幼師語言課教學反思

幼師語言課教學反思範文

  有這樣一個現象一直讓教師們感到困惑,即我們並不缺乏對新課程教材的認同與實踐,但為什麼成長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師只有在不斷的教學反思中才能創造更有質量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專業化水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學前的反思——邊預設邊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從一個教學活動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諸於實踐,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公開活動的時候。其實這樣一個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經驗,更認真地研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

  1.教學前的反思側重於教育活動的目標及價值

  教師在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活動的時候都要不斷思考:開展本次活動對推動幼兒當前有效發展的價值到底在哪裡?它包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選擇這個教材;開展這個活動能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可以選用哪些關鍵的素材和資源更好地達成活動目標。

  2.教學前的反思要關注幼兒的經驗

  《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個個素材點,只有在屬於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活動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前我們必須對幼兒的經驗進行充分地思考:幼兒已經有了哪些經驗?適合本班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最具有挑戰性的經驗是什麼?幼兒的經驗怎樣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遷移運用?

  我曾經嘗試在兩個不同的中班開展同一個數學活動“過生日”。

  中一班的幼兒正在開展“幼兒園裡朋友多”的主題活動,他們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兒園過生日,並且已經開始相互調查瞭解,製作交換生日卡片。所以在認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們都具備了開展“過生日”活動的經驗基礎。在交流“誰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個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誰和誰同月過生日”等問題時,幼兒能很快做出反應,並且生成了很多有價值的話題,如“為什麼2月29日過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掛曆上找不到”“寒暑假裡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兒園過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兒也喜歡過生日,不少幼兒也有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日的經驗。但是他們對自己具體的出生日期並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掛曆上看年、月、日的經驗。因此,儘管一開始在回憶和交流過生日的快樂體驗時也很熱鬧,但之後的報生日找朋友,在掛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環節就出現了冷場。教師事先預設的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討論話題也難以深入展開。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該幼兒非那幼兒。在開展每一個教學活動前對幼兒的經驗多一份瞭解與思考,活動的質量也就多一份保證。

  二、教學中的反思——邊教學邊反思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上是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幼兒的興趣、熱點、生成問題以及學習狀況調整活動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學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動中動態生成的事件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育現場幼兒自發生成的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及時進行價值判斷,調整預設計劃,靈活地反饋應對。

  如在進行“值日生”的公開主題活動中,原本還是豔陽高照的天氣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兒一下子將視線轉向窗外。教師當即做出判斷: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教育契機,於是馬上讓幼兒思考討論: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將怎樣記錄晴轉雷陣雨的天氣呢?幼兒頓時回過神,非常有興趣地討論起來。

  .根據幼兒對教師預設問題的反應進行瞬間反思與調整問題是影響教育活動質量的關鍵。當幼兒對教師的問題不感興趣、不知所云、答非所問,或者答案總是處於同一層次,同一角度時,活動就會出現“冷場”。這時教師就要即刻反思調整自己的問題,甚至可讓幼兒來提出問題,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在“動物照相館”的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近大遠小”這一概念非常缺乏經驗,就馬上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長頸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張集體照,可是熊貓大叔拍出來的照片總是不能讓三個朋友都滿意,這是怎麼回事?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熊貓大叔嗎?這樣的問題情境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問題意識,而幼兒的提問也充分反映出了他們對“拍照”的已有經驗,教師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兒經驗了。

  三、教學後的反思——反思付諸於行動

  教學後的反思最好在活動結束後進行,這樣可以及時把活動中未發現的問題、教育現場生成的問題或者師生間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記錄下來,為後續教學做好準備。

  1.教學後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動效果與預設意圖的相近性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成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環節或哪些問題突破預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穫?如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學後的反思可側重分析教育現場即時調整或活動後還需調整之處

  教師在活動後可以問自己:今天活動中我哪些地方作過調整了?為什麼要調整?怎樣調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學活動“我們的秋季運動會”中,第一次分組教學時,幼兒對劉翔奪冠等話題交流得非常熱烈,但是對接下來如何設計開展自己的運動會卻缺乏經驗。當時教師的調整是捕捉幼兒現場交流的熱點,如“我們比比誰跳繩跳得多”來重點設計如何開展跳繩比賽,從而讓幼兒有話可說,有話會說。第二次的調整是,教師有目的地推出“跳繩排行榜”,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運動興趣和競爭意識,使教學目的得以較好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