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著手,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讓學生在一個生動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習數學的快樂,在快樂中去學數學。

  《分類與整理》是新教材的一節融合《分類》與《統計》的一節新課。本章內容分為兩節課,第一課時《象形統計圖》,第二節是《簡單統計表》。

  本節課一開始,我就以學生比較熟悉的話題——逛超市開始,學生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然後透過找一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引入這節課的'主題圖——氣球圖,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分類和計數的結果清楚地表示出來嗎?然後請學生擺一擺(提示:可以畫一畫、寫一寫),透過這樣的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緊接著向學生提問: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好?然後加深難度問:怎樣可以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少?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從而介紹象形統計圖這個概念,並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擺,這樣擺有什麼好處。讓學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結構到有結構,學生們就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點。緊接著,我讓學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分類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和探究能力,這樣牢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分完後,就請兩位學生上臺合作擺出他們的分類結果,並將他們所擺出的結果進行說明。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馬上對於所擺出的結果進行反饋,誰最多,誰最少?然後讓學生提問。透過這樣的過程,又將用數學納入到了分類與整理中,讓學生學會從分類與整理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提出了一個拓展性的問題:如果把咱們班學生分成兩份,可以怎麼分?這個問題來源於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解決這個問題的積極性都非常的高,大家開始踴躍發言,紛紛的說了許多自己想到的分類方法。最後用生活中的現成的數學素材為他們留了一個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自己的房間……”真正的將數學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學會去探究生活中數學的美,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可惜本節課我在講《象形統計圖》的時候,我沒有著重強調它的畫法,導致孩子最後在做《練習七》第2題的時候,有的孩子是從上往下畫的,我應該先引導孩子觀察圖片的資訊,找到分類標準,在塗顏色的時候,提醒孩子們要從“下”往“上”畫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