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1
《三峽》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一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讚歎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最後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於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紮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薰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一節比較成功的一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一直迴盪著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一直浮現著一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一直沉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裡,學生們一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2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字。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3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的一篇典範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徵,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教學時,我設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理解文意。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三峽四季不同的特點。
3、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三峽》一課的教學,我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重點突出以下四個方面,即“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譯讀課文,理解文意”、”研讀課文,解決問題”、“誦讀課文”。最後,透過讓學生做一回導遊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每個小組選出學生代表進行朗讀,讓學生在朗讀比賽中互相學習,進一步糾正學生易讀錯的地方,大多數同學都能夠根據要求朗讀課文。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對文言文來說,只有先弄懂課文的意思才能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4
新一輪課改的實施,提倡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也由多媒體教學逐步走向網路教學。在網路環境下的課堂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藉助網站這個更加廣闊的平臺,蒐集資料,探究各種問題,交流心得,學習變的更加得心應手,網路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而教師,在新的課堂環境裡,進一步的轉變觀念,主要職能為引導點撥,組織交流等,不再單純的傳授知識,可以真正的起到“導師”的作用。
這堂網路環境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語文課,對於我和學生們來說都是一次新的嘗試。難得的是在電腦非常普及的今天,學生們對於在微機教室上課並不陌生,而且他們具備一些基本的使用電腦的技能,這些給我們的課程順利進行提供了幫助,他們透過巴東三峽專題網站裡的學習,瀏覽三峽的景觀,查閱資料,就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遠比過去單純的使用課本教學更加形象直觀,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一堂整合課程來說,網路製作人員與語文教師的配合是否默契對整堂課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這次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參與網路製作的人員和課程指導老師和作課教師積極配合,互相幫助,交換意見,順利完成了這次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網路製作和教學錄影任務。
不足:由於課程整合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教學設計還是畏首畏尾,沒有太放開,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還有待研究提高。
這種課程剛剛接觸,教師對網路教學比較陌生,使用多媒體廣播教學操作起來顯得不流暢。
希望以後有機會多參與一些這樣的活動。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5
《三峽》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個字,但卻已把三峽的形勢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其中寫到:急流奔瀉、飛舟御風、碧潭白浪、瀑布懸泉、峽谷深澗、懸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榮、猿嘯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漁歌、悽清謠諺……三峽七百里山川風物,萬千氣象,春夏秋冬、景色變幻,無不一一生動呈現。可以看出,這篇文字是極為省儉、精悍的,但內涵卻是極為豐富、充實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透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入情入境的教學氛圍,實現了情境互動,激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並透過朗讀進行文意疏通,重點引導學生疏通“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林寒澗肅”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因為這些是學生翻譯中初次遇到的句式,雖然互文和並提的修辭不要求學生掌握,但稍加提示會便於學生掌握句式。
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初步感知,引導學生透過梳理思路,明確本文的構思之妙。
然後讓學生“找尋景物的特點,領悟自然的魅力。”並進行交流,從中感受體驗三峽獨特的美。運用“讀”、“寫”、“說”的方式讓學生深入課文,品味課文,體悟課文意境。啟發學生拓展延伸,透過聯想和想象,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審美情趣,鍛鍊了言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領略三峽景物的獨特之美。接著透過“找尋寫作的美點,感受藝術的魅力。”讓學生感受文章中的寫景方法,併為隨後的寫作打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努力體現著與學生、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並由此迸發了些許火花。我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思考、評價及審美追求,讓學生學會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美的享受和薰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可以說,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見解,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求得新的發現。
當然,本課教學也留下很多遺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譯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實文言的字詞句,還有容量與時間的更好處理,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索。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6
《三峽》是一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選自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一篇經典傳世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特徵,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徵並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學時,我向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2、反覆朗誦中感悟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
3、掌握學習方法,輕鬆背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透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起著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積極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眾所周知,沒有提問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課堂,而有章法的朗讀,再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鬆地收穫。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穫美的場所。
本節課學生很好地掌握了相關的朗讀技巧,提升了學生“讀中品”、“讀中悟”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7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於今後的教學。
一、遵循新課標理念,結合文字特點,對課堂設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傳統文言文教學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以往講授《三峽》,自己都是安排的兩課時,本次因課堂性質特殊,便“逼”著自己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課前準備時與學生自然聊天,結合國慶旅遊打算指出遊覽自然山水的益處,自然匯入《三峽》的學習,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接著簡明進行文學常識的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透過配樂示範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字,讀準字音,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指名學生仿讀,其他同學評點。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畫出來,及時組織小組交流,質疑釋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地朗讀課文了。這時,組織班內交流:你有什麼困惑或收穫?透過生生問答,教師明確,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在通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三峽的'美麗神奇的景象主要體現在哪兩方面?到這裡,實際上學生對文字已經深入其中了。
接下來,進入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環節。透過展示畫面,回顧文字優美語句,品味三峽景色的美麗。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喜歡作者筆下的什麼景象,並再次組織有感情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後班內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峽特點的概括。 最後,結合課堂內容,拓展延伸,進行課堂練筆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字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一段美點品析,引導學生用筆深化對三峽特點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綜上,我認為,“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後還要用“寫”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在付諸筆端,學以致用,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我認為,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面對《三峽》這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因此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我大膽地改變了過去串講的形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全讓學生藉助
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誦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賞析,扣住景物特徵。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字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8
《三峽》教學反思這段時間在進行文言文單元的教學,上了《三峽》這節課後,有一點小感觸,簡單地記錄了下來。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的很感動。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起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的朗讀感受與學生交流,談是三峽的美。但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文章的感受時,學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說文章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過三峽吧,如果他們能夠到三峽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課文中有趙州橋、故宮博物院等等,我們不可能都到過,如果學生長大有機會去見識,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注重識記,記住一些“答案”。其實,我們光靠記憶,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吧!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9
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三峽之秋》是一篇略讀課文,按時間順序寫了三峽一天當中的景色變化。語言流暢優美,讀來琅琅上口,因此,讓學生“口中讀出感覺,心中讀出感情,眼前讀出畫面”就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讀”也就成了本課主要的教法和學法。
一節語文課要做到書聲琅琅看似容易,但要讀出韻味,讀出風格,卻非易事。安排在什麼時機讀,讀什麼,怎樣讀?這其中有很多講究。又因為是略讀課文,教師不可講得太多;怎樣處理這一導一放的關係,還真讓人頗費心思。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這是一節公開課,有很多雙眼睛在下面瞅著呢!為不使整個教學流程過於平淡,我採用結構倒置法,先引導學生學習“夜晚段”,透過品析“漁火”、“燈標”、“光暈”、“搖曳”等詞和“那清洌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飛降;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等句子,指導朗讀。“流暢”,幾乎每個學生都做到了,但對於“夜的寧靜”,學生卻未能透過朗讀展示他們的理解。在這個時候,如果我能打亂教學計劃,在此環節多給學生5分鐘,也許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出韻味來。可惜的是,我為了追求完整地完成教學任務,就那樣蜻蜓點水似的過去了。另外,當學生講到這是一個“幽靜”的夜晚時,我卻硬將一個“寧靜”交給學生,只因我預設的板書是“寧靜神秘月色清”。
接下來的環節是小組合作,選取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按“畫一畫,讀一讀”的方法進行學習,我認為這種設計是合理的,可問題是學生讀書彙報時,我對暴露的問題仍未能機智地進行處理。清晨的“明麗”,中午的“熱烈”學生並未能很好地品味,更別說讀出“感情”和“畫面”了。對此,我只是稍作點評,雖然我心中也是不甚滿意。但因為是公開課,我為了追求一節課的完整,走過場了。
事後一想,為何不能讓公開課危險一次呢?嘗試獨立備課而不僅僅依賴於教參;嘗試熟背課文而不僅僅要求學生做到;嘗試讓最後進的一名學生站起來讀書而不僅僅讓朗讀翹楚閃亮登場;嘗試讓學生說哪裡不懂而不僅僅大張旗鼓地宣講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嘗試讓自己的學生解讀文字出現的“不和諧的聲音”而不僅僅是千人一腔……這樣一來,學生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受益了。
真實的缺陷無須隱藏,因為我們面對是的正從無知到有知的學生。再說了,刻意追求課堂完整是對學生一種溫柔的傷害。看樣子,有效課堂的營造不僅需要一名知識淵博的老師,更需要一名善隨機應變的老師。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10
《三峽》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注》中的一篇典範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徵,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藝並感受文章美麗,在教學時,我設定了一下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反覆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輕鬆背誦。這樣設計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能夠學生欣賞到文章語言的魅力。
《三峽》一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一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透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一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文章,掌握重點字詞,之後用“減字背誦法”加以驗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位,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是在。
無提問的課堂,有章法的朗讀。美麗的文章,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美美地學習,美美地收穫。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穫美的場所。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的教學反思 篇11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透過三峽風光影片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透過採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透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為美景,便於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透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透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瞭解抓住事物特徵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後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