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小於、等於、大於》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小於、等於、大於》教學反思

一年級上《小於、等於、大於》教學反思

  節課我教材中情境圖 “森林運動會”為引入,先透過小猴隊和小兔隊的比較引出“同樣多”的概念,從而進行“=”的教學。接著透過比較小松鼠隊和小熊隊引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概念,從而進行“>”“<”的教學。最後組織練習。

  反思本節課,有著以下諸多感受

  1、本節課我是依據書上進行教學的,總覺得每支隊伍之間多少關係的出現十分不流暢,因為孩子們都會透過數數告訴你每支隊伍之間的多少關係。其實可以時對教材做這樣的調整,把雜亂的四隊動物以要參加拔河比賽而排好整齊隊伍入場為由把所有動物的頭一一對應起來,讓孩子們在比較時能在視覺上一目瞭然。然後要孩子們自己說說想要哪個隊和哪個隊先進行比賽,接著問:“誰和誰比賽最公平?”從而自然地由學生說出“同樣多”的數學概念,在“為什麼同樣多”的問題中確定一一對應的關係進行比較,並抽象出了“4=4”這麼一個等式。

  學習完等號之後,再回到情境圖中來,接著問:“你覺得小熊家和小松鼠家比賽公平嗎?”得出“不公平”之後讓孩子們嘗試運用“一一對應”自主發現“小松鼠的只數比小熊的只數多”,並讓孩子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抽象出5和3的中間用大於號來連線。最後問題“小松鼠的只數比小熊的只數多,反過來還可以怎麼說?”來過渡到小於號的學習。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 老師和學生“一問一答”式或者“老師引導學生說”的模式很多,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孩子自主地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生提出小兔和小猴同樣多的的時候,老師問完“你是怎麼知道的?”之後便急著自己說出:“他們的頭是一個對著一個的。”而且還非常清晰地指著一個猴子頭對著一個兔子頭。甚至在後面比較小熊和松鼠的多少時仍舊不放心放開手讓學生去說,這不利於以後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自主思考。在比較完多少後,還可以嘗試讓學生再去比較其他的兩種動物之間的數量大小,這樣既開放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

  3、簡化兒歌,簡單記憶,牢固掌握。

  在備課時,我從網上看到了關於本節課的教學兒歌,大多都是長長的.四句,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學情告訴我,這些兒歌都太長了,於是我只取了其中的依據改編成:“開口朝大數”。

  整節課下來,學生應用符號問題就不是很大。可是我卻發現學生對於符號是大於號還是小於號區分有點困難。為了突破這點,我將其與式子的讀法連在一起,幾大於幾時,這號就叫大於號;幾小於幾時這號就是小於號。漸漸學生也能接受了。

  4、細節注意不夠

  (1)在教學寫>、<的時候,只是要求學生再橫中線的地方轉方向,這個時候還要繼續提醒學生要往下寫,而且要提醒學生這是要求一筆完成的,最後最好還要在轉筆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記出來,讓學生著重注意。一個小地方沒注意,學生寫出的>、<不規範,有的下半部平著寫,有的中間斷掉了。

  (2)在教材的三個練習中編者意圖是層層遞進,由具體事物的多少比較慢慢轉變成抽象的數字比較。但是在課堂中沒有很好地將編者的意圖體現出來。我們在出示練習的時候可一部分一部分地出示,而不是全盤托出。比如第一題,可先出示圖形,要學生說一說,然後再出示文字“()比()多”,這個時候先教學生認識“多”字,再填空,填完之後最後才出示日字格和圓圈,抽象出數字去比較大小。

  5、注重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

  本節課我較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訓練,在判斷符號時,我以“因為幾比幾多,所以幾大於幾”“因為幾比幾少,所以幾小於幾”“幾和幾同樣多,所以幾等於幾”來進行語言訓練,同時也利於學生的思維訓練。由於他們還只是剛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小朋友,所以在訓練時,我總是先說個樣子,學生照著說。畢竟低年級的學習模仿還是佔有一定比例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會說的程度各不相同,今後還需加強語言的訓練,由語言的訓練去強化思維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