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0篇)

  反思,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師我的體會:

  ①、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課這節課,書本總共兩個例題,且兩個例題都很難,如果一節課就講這兩題難題,那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比較低,另一方面會使學生畏難情緒增加。所以,我簡化教材,使教材易於操作,讓學生易於學習,有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接受新知識,降低學習難度。

  ②、除了備教材外,還備學生。從教案及授課過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對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對新知識的鑽研熱情又不夠高,這樣,造成教學難度較大,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處理教材時,把某些數學語言轉換成通俗文字來表達,把難度大的運用能力降低為難度稍細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樂於面對奧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數學,樂於學習數學。

  ③、新課選用的例子、練習,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運用性強,貼近生活,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既達到學習、鞏固新知識的目的,同時,又充分展現出數學教學的重大特徵:數學源於生活實際,又服務於生活實際。勾股定理源於生活,但同時它又能極大的為生活服務。

  ④、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使知識顯得形象直觀,充分發揮現代技術作用。

  二、學生體會:

  課前,我們也去查閱了一些資料,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以及有關的一些應用,透過這節課,真真發現勾股定理真真來源於生活,我們的幾何圖形和幾何計算對於勾股定理來說非常廣泛,而且以後更要用好它。對於勾股定理都應用時,我覺得關鍵是找到相關的三角形,並且分清直角邊或斜邊,靈活機智地進行計算和一些推理。另外與同學間在數學課上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有相互之間的討論、爭辯等協作的機會,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共同提高我覺得都是難得的機會。鍛鍊了能力,提高了思維品質,並且勾股定理的應用中我覺得圖形很美,古代的數學家已經有了很好的研究並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現代的藝術家們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時在課堂中漸漸地培養了我們的數學興趣和一定的思維能力。

  不過課堂上老師在最後一題的畫圖中能放一放,讓我們有時間去思考怎麼畫,那會更好些,自然思維也得到了發展。課上老師鼓勵我們嘗試不完善的甚至錯誤的意見,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體現了我們是學習的主人。數學課堂裡充滿了智慧。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將數學教學置身於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中;將知識的獲取與能力的培養置身於學生形式各異的探索經歷中;關注學生探索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並發展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及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主動想學

  上這節課前一個星期教師佈置給學生任務:查有關勾股定理的資料(可上網查,也可查閱報刊、書籍)。提前兩三天由幾位學生彙總(教師可適當指導)。這樣可使學生在上這節課前就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學習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創設情境,由例項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勇於驗證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動得出定理,並運用定理進一步鞏固提高。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對於拼圖驗證,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指導與鼓勵。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三、教會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課前查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課上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觀察能力、猜想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注重了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數學來源於實踐,而又應用於實踐。因此從例項引入,最後透過定理解決引例中的問題,並在定理的應用中,讓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整節課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和諧氣氛中進行的,在教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學生上講臺表達自己的思路、解法,體驗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態度。但本節課拼圖驗證的方法以前學生沒接觸過,稍嫌吃力。另在舉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時,學生思路不夠開闊。以後要多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應用拓展能力,使學生思路更開闊。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3

  《勾股定理》為八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教學的實踐中難免會有一些錯漏,為了彌補教學中的許多不足,數學網特地收集了相關的《勾股定理》教學反思人教版,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匯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這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有意義的圖案,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本節課把學生的探索活動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對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領悟和認識.從而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並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學生經歷從數到形再由形到數的轉化過程,經歷探求三個正方形面積間的關係轉化為三邊數量關係的過程。並從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發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由特殊推測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讓學生經歷圖形分割實驗、計算面積的過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在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透過解決問題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透過老師的介紹,體會一種新的證明的方法——面積證法。並在老師的介紹中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激發生的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內容以外,本節課還適時地向學生展現勾股定理的歷史,特別是透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運用方面的成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創新的精神.練習反饋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應用,還有貼近學生生活的例項,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學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廣泛應用.讓學生總結本堂課的收穫,從內容,到數學思想方法,到獲取知識的途徑等方面.給學生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多說.這樣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本節課歸納總結,感悟點滴,使學生將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素質,鍛鍊學生的綜合及表達能力.作業為了達到提高鞏固的目的,期望學生能主動地探求對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4

  我用了4課時講授了八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的第十八章第一節勾股定理:

  第一課時我主要講授的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驗證,並舉例計算有關直角三角形已知兩邊長求第三邊的問題;

  第二課時我主要講授了各種型別的有關直角三角形邊長或者面積相關問題;

  第三課時講授瞭如何用勾股定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第四課時主要講授了怎樣在數軸上找出無理數對應的點。

  這4個課時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發現法;為學生設計的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注意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無論是引入、拼圖,還是歷史回顧,我都注意去調動學生,讓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活動中。因此,課堂效率較高。勾股定理作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於其歷史價值和應用價值,因此我注意充分挖掘了其內涵。特別是讓學生事先進行調查,再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既加深了對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養了他們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勾股定理的驗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拼圖活動,並自制精巧的課件讓學生從形上感知,再層層設問,從面積(數)入手,師生共同探究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第二課時我依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個過程中,本節課始終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和與同伴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教師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進行引導或組織學生透過討論來突破難點。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發現勾股定理,本節課首先情景創設激發興趣,再通過幾個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過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學生透過觀察圖形,計算面積,分析資料,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係,進而得到勾股定理.

  第三課時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由例項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透過動手操作、大膽猜想、勇於驗證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動得出定理,並運用定理進一步鞏固提高,切實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新課程理念。對於拼圖驗證,學生還沒有接觸過,所以,教學中,教師給予了學生適當的指導與鼓勵,教師較好地充當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另外教會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多種能力。課前查資料,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歸類總結能力;課上的探究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觀察能力、猜想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本節課拼圖驗證的方法以前學生沒接觸過,稍嫌吃力。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活動,提高其實踐能力。

  第四課時我另外向學生介紹了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

  以趙爽的“弦圖”為代表,用幾何圖形的截、割、拼、補,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恆等關係;以歐幾里得的證明方法為代表,運用歐氏幾何的基本定理進行證明;以劉徽的“青朱出入圖”為代表,“無字證明”。

  總的來看,學生掌握的情況比較好,都能夠達到預期要求,但介於有關勾股定理的型別題很多,不能一一為學生講解,但我還是建議將北師大版本中的《螞蟻怎樣走最近》的型別題加入本教材。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5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採用了合作探究、操作體驗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首先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透過做一做、測量、判斷、找規律,猜想出一般性的結論;然後由學生想、做、量一量、猜一猜、去驗證結論……使學生自始至終感悟、體驗、嘗試到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品嚐著成功後帶來的樂趣。這不僅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同時也體會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而且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發現和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增強了學生敢於實踐、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和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和勇氣。

  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動,小組合作為主的課堂教學,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既能自主探究,師生又能合作互動的場所,培養學生成為既有創新能力,又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

  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也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準確地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建立幾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能正確遠用勾股定理解釋生活中問題,透過運用勾股定理對實際問題的解釋和應用,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注意從身邊的事物中抽象出幾何模型(直角三角形)的能力,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本質:“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能服務於生活”,激起廣大學生對數學對生活的熱愛。

  這節課主要是圍繞“課前預習?—設定問題—幾何建模—解決問題—相應練習,拓展延伸”這一主線軸展開教學工作。其中主要體現在:

  首先,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由教材中的例項引入,讓學生猜一猜,梯的頂端下滑0.5米,問梯的底端將滑動多少米?也是滑動0.5米嗎?學生將會得出不同的反應,甚至爭論;這時教師就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建立幾何模型(即直角三角形)再運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最終來驗證彼此的猜想,這樣一來,課堂氣氛特別輕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也格外濃。

  其次,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探討例1、例2時都是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一猜結論,然後再動手建摸、驗證、質疑、討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發現者、探索者,教師是參入學習的啟發者、協調者、激勵者,體現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創設機會,讓學生學會思考,樂於思考、善於思考。

  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問題讓學生多途徑思考,發現答案多種多樣,讓他們體味出教學的精彩,享受做數學的成功喜悅。

  透過備課、上課後,雖然取得一定成功,但感到作為一位數學教師,要不斷地及時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資訊;不斷地及時充電、更新、常常使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既要有領導者組織指導、調控能力,又要有被學生欣賞佩服的魅力;要讓學生課堂上配合你、信任你、喜歡你,只要達到了這一高度,我們才能輕鬆自如地駕御課堂,高效、高質、高量地完成教學預設目標。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7

  這節課重在匯入,引起學生的興趣,現談談本節課的反思: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鑑,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複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後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透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並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4、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閱、瞭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路檢索相關資訊,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路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瞭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後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資訊科技融入課堂,有利於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數學實驗室”,學生透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範。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8

  透過複習讓學生充分回憶前面學習的有關三角形的內容,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學生回憶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特別是面積法來驗證勾股定理,是本章教學的難點,對此學生應該先形成一個印象、概念,然後才能學習掌握好。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兩條直角邊求斜邊,這是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在上節課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練習過。但為什麼本節課中仍然有部分學生出錯呢?究其原因,是因為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太多,方法也較多、較靈活,因而學生對每一個內容與方法都仍是一種感性的認識,而仍沒達到理解掌握的程度。因此,當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問題時,往往就產生了思維上存在的缺點,從而出現各種錯誤。另一方面,教學中我們往往會採用一種“一問齊答”的問答形式,這樣會容易掩蓋學生的真實想法。其實,在解答此問題時,教師很容易就走進了這樣的問答方式,原因在於我們認為這樣的問題太簡單了,上節課學生也似學會了,於是便產生了一種忽視的教學。可現實卻往往不是這樣的,我們認為簡單的知識對於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往往是不簡單的。因此,教學中應儘量少用“一問齊答”的欺騙教師的問答方式,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引導學生分析錯誤,養成反思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獲。

  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變式,可以讓學生自我檢查對知識與方法是否能真正達到理解、掌握與運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解答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就是驗證勾股定理所用到的.方法——面積法。在課堂教學之初始讓學生回憶上一堂課的方法,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在這裡再提出來時學生就不會感到突然和陌生,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在講解問題的解答時,並不是把問題的解答方法與過程全部一下子出來,而是引導學生經過一步步的思考,讓學生自己在思考與感悟中得到問題的解答,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此時能對已經解答出來的同學大力表揚,並讓學生引導學生來解答餘下的問題,那麼效果會更好。

  數學問題生活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課程改革後數學課堂教學必須實施的內容。在解答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關鍵在於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然後才能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去理解、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的是學生自己探索、嘗試,並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途徑。本題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反思答案與方法的合理性,那麼效果會更好了。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

  這是課程改革以來出現的最多問題之一。課堂教學任務要完成,而課堂又要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那麼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呢?在本課最後的這個環節裡,如果能引導學生歸納本課學生的方法,特別是面積法,然後再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鞏固,那麼效果肯定會比這樣匆匆結束課堂要好。但是,這部分知識內容又什麼時候來解決呢?不解決行不行呢?這是課後困擾我的問題。“課堂教學應基於自身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論是課前預設(備課)還是課堂教學過程,都應以使絕大部分學生能真正學習掌握好為基礎。”經過本節課的教學後,我自己對有效的課堂產生了一個這樣的認識。在以“知識為中心”還是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這個問題上,我想應以學生為中心,同時兼顧教學內容的完成,如果發生矛盾時,那麼我想是不是仍應以學生為中心呢?這樣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怎麼辦呢?影響教學進度又怎麼辦呢?考試又怎麼辦呢?……。其實,歸根到底是:考試了怎麼辦呢?課程改革已走到了第七個年頭,考試始終是一根有形無形的指揮棒在影響著我們每堂課的教學,在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甚至於影響我們的教學理想。其實我們都很清楚,這樣匆匆的進行課堂教學,雖然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學內容,但實際上學生並沒有掌握好,考試時真的出現時學生仍是無法解答,那麼,這樣的教學豈不是也是無效的嗎?無效的教學是不是在浪費學生的精力與時間呢?這樣是不是有點自欺欺人了呢?想到這,我越感不安了

  因此,如果有機會再上這節課,就算前面能提高一點效率,節省一點時間,我也會省去後面的那部分內容,增加一些有趣味的生活問題,總結與反思本課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對本課學習掌握得更好,對自身的數學學習更有自信。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9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數學(下)《勾股定理》的第一課時,教材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過程,瞭解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識,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勾股定理的豐富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講課時,由於沒有認真準備,也沒有讓學生準備學具,所以在上課時,只是讓學生利用書中的圖形來進行探究。對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只是用了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了拼,運用同一圖形的不同表示法得出了結論。一節課,將課堂重點放到了對勾股定理結論的記憶和運用上,淡化了教材對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過程,結果只有班內少數同學學到了探索和證明方法,教學效果不佳。

  這節課講過沒多久,由於要參加優質課比賽,我又認真對這節課進行了準備。針對教材的任務要求,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

  1、欣賞圖片,激發興趣

  透過欣賞2002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會徽圖案,引出“趙爽弦圖”,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輝煌的數學成就,引入課題。

  接下來,讓學生欣賞傳說故事:相傳2500年前,畢達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家用磚鋪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某種數量關係。透過故事使學生明白:科學家的偉大成就多數都是在看似平淡無奇的現象中發現和研究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應該學會觀察、思考,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這樣,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指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2、分析探究,得出猜想

  透過對地板圖形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到一般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關係的探究,讓同學們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學習這種研究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嘗試解決,力求讓學生自己探索,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儘量學習更多的方法。

  3、拼圖證明,得出定理

  先了解趙爽的證明思路,然後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剪拼,並利用圖形進行證明。

  由於難度比較大,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巡迴輔導,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

  4、反思歸納,總結昇華

  一是讓學生自己回顧總結本節的收穫。(當然多數為具體的知識和方法)。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敏銳的觀察力和勤于思考的作風,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適時對大家進行思想教育。

  5、練習鞏固

  主要練習勾股定理的其它證明方法。

  6、作業設計

  請你利用網路資源,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來進行學習。寫出有關勾股定理知識的小論文,以便用來參加全市“小小科學家”創新大賽。一個月過去了,我已忘記了這一項特殊的作業,但部分學生卻寫出了出乎意料的小論文。

  在優質課上,對教材中的探究內容,不但製作了多媒體課件,還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了探究圖形和拼圖紙板。在課堂上,學生透過自己嘗試探究、小組交流合作、集中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參與課堂活動,雖然已是講過的知識,但在試講(本班學生)和比賽中(借外校學生上課),由於這次是讓學生來探究獲取知識,學生普遍參與,學習興趣深厚,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小組分工合作任務明確,課堂效果很好。學生在掌握了知識的同時,由於真正經歷了探究的整個過程,對科學家敏銳的觀察力和勤于思考的作風理解頗深,並學到了一些新的探究方法,在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和啟迪。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整個課堂絲毫沒有那種“熟課”學生不想上的痕跡。

  透過這節課的兩種不同的上法,以及學生的不同表現與收穫,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

  (1)新課改理念只有全面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中,與平時工作緊密結合,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內容為整體課程目標服務,不要僅限於本節課的知識目標與要求,就知識“教”知識,而要透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同時,還要充分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真正讓教材成為教育學生的素材,而不是學科教學的全部;

  (3)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為學生創造自我學習和創造的機會(如佈置開放性的學習任務:數學實踐活動、研究學習、寫小論文等)。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這樣去做,不但能很好地實施新課改,實現教育的本來目標,而且也一定能讓學生“考出”好的成績;不過,這樣教師一定不會輕鬆。

  勾股定理的應用教學反思 篇10

  星期四下午講了《勾股定理逆定理》第一課時,現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比較合理:著重體現“探究”這一主題,從“古埃及人得到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到學生用木棒模仿操作,再到畫圖自己證明等一系列活動,得出“勾股定理逆定理”,而對互逆命題,原命題,逆命題等概念的講解只是作為新課引入的命題點化了一下,沒有詳細講解、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瞭如何讓學生透過三角形三邊關係判斷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在經過課堂練習及課堂檢測來強化學生對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理解,分別從三角形的邊和角這方面來引導學生。

  (2)本課PPT的使用是想凸顯“特徵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思考,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難點讓學生突破,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每個環節都是緊密相接的。

  (3)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我感覺很滿意,學生在對問題的回答很積極,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實驗交流,自己總結歸納勾股定理逆定理,及證明中我給與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完成。整個過程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老師為主導的作用,課堂氣氛活躍,效果挺好。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及改進方法:

  1、本節課我沒有及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在學生上黑板做題時出現的錯誤沒能及時發現及改正。

  2、課堂檢測做完後應讓學生自己講解,但時間不夠導致這一環節沒能讓學生完成,而是在投影對了答案。

  在以後教學中,我會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生活經驗對數教材進行再創造,選取密切聯絡學生現實生活和生動有趣的數學素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空間,真正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