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幾》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篇一:《9加幾》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P96、98頁內容。
教學目標 :
1.透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各種方法;透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並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小棒20根。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複習鋪墊
1、談話引入:同學們,我們學校正在開運動會,你們想去參加嗎?要想參加,就得先過兩關,下面就讓我們闖關吧。(採用闖關的形式複習1和幾組成幾與10與幾等於十幾的習題)
2、師:我們順利地闖過了兩關,趕快到運動場去吧,那裡的運動會已經開始了!(出示校園運動會的場景圖)
二、自主嘗試,探究演算法
1、創設情報境,教學例1
(1)師:運動場上的比賽熱鬧極了,請仔細看一看,同學們都參加了哪些比賽專案?
生:有踢毽子的、跳繩的、跑步的、跳遠的。
(2)你最喜歡哪個比賽專案,數一數每個專案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歡跳繩的,有3人參加?
(3)師:同學們觀察的可真仔細,這些運動員參加這些比賽很辛苦,於是學校服務隊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給運動員準備了許多好喝的飲料(出示數飲料畫面),送走了了一些,請仔細看一看,還有多少盒沒送?
生:還有13盒沒送。
(4)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討論、彙報。
(小組內同學交流,然後各級彙報。學生們有的用點數法,有的用接著數的方法,也有的用湊十法等多種計算方法)
(5)師總結:同學們可真會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這三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2、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料,也有的同學是透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的?
提問:要算有多少盒怎樣列式?(板書:9+4)
師:今天我們來研究9加幾。(板書課題:9加幾)
師:9加幾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代表盒子裡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請一名學生操作,教師引導語 言:盒子裡的9盒再加上幾盒式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後還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於多少?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師:誰能結合板書完整地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計算9+4的?
3、利用課本右邊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如:運動會上有9個踢毽子的,還有6個跳遠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遠的一共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
列式算式後,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彙報後,教師啟發:你還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學生每提1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於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三、練習鞏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看圖說圖意,並動手圈一圈,再看圖寫出得數。
2、看圖列式。(“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看圖填寫,訂正時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3、教師提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會計算9加幾的算式嗎?請說出幾個9加幾的算式並說說怎樣計算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什麼?(9加幾)同學們想到了許多的方法。其中的“湊十法”能讓我們計算得更快。
板書設計:
9加幾
9 + 5 = 14 9 + 7 = 16
1416
教學反思:
這節課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數學地思維,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一個重點。低年級的數學教學,要注重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深入地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數學課堂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這些,在以上教學片斷中得到了較好地體現,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時時閃爍著創新思維的火花。反思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數學的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的體驗,透過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平等、開放、操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才能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的教育理念。
篇二:《9加幾》教學設計及課後反思
一、複習鋪墊
師:小朋友們,大家好!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出示小猴圖片)看——小猴今天和我們一起學習數學呢!
(由小猴帶來的口算題進行復習: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學生口算後,教師將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側)
師:剛才口算的這些題,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幾的。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計算這些題,你為什麼這麼快?
生:都是10加幾,就能很快算出得數是十幾。
二、學習新知
師:(出示圖片)有一天,猴媽媽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讓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小猴看到這麼多桃,饞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頭:小朋友們,你們願意幫助小猴嗎?
生:願意!
師:我們先來看,這些桃是怎樣擺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擺在盒子裡,還有—些桃擺在桌子上。
生:盒子裡有9個,盒子外面有4個。
師:用什麼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個桃呢?
生:用加法。
師: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生:因為是把盒子裡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併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師板書出算式9+4)
師:那麼,怎樣算出9+4的結果呢?請同學們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獨立探索並與同桌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算到得數的?
生:我是數著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個放到盒子裡,外面還有3個,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減去1就是13。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聰明!剛才有同學說,;先把盒子裡空著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個,得13。哪個同學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
(師指名一生上臺演示,並逐步對應板書——)
師:為什麼從4裡面先拿1個放盒子裡?
生:這樣就可以放滿盒子,一盒10個。
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師:剛才大家算得很好。我們再來看,小猴家的花園裡栽了兩種顏色的鮮花,
(師出示“試一試”圖片,如下圖)
(師引導生列出算式後)
師: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9+7。也可以在教科書上先圈出10個再填一填。 (生動手圈圖並計算)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把9朵紅花和l朵黃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黃花就是16。
(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板書思考過程)
生:我先把7朵黃花和3朵紅花圈起來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紅花加起來是16。
師:這種想法也不錯!
師:這兩種計算方法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變成10再算的。
師:是啊!我們在計算時,既可以先把9湊成10,也可以先把7湊成10,然後再想10加幾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l題,如下圖)
師:請大家觀察圖,左邊原來有幾塊?右邊呢?
生:左邊原來有9塊,右邊原來有6塊。
師:猜一猜,小猴想怎樣算呢?小猴為什麼只搬1塊過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邊先湊成10塊,
師:是啊!小猴真聰明,也學會了“湊十”的方法。請大家在課本上的方框裡填上數,然後同桌互相說一說怎樣用“湊十”的方法計算。
(生獨立思考,把答案填在書上,再交流)
四、小結並揭題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個數。
生:得數都是十幾,
師:(板書:9加幾)今天學習的9加幾,在計算時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湊成10。
生:得數是越來越大了。
生:得數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數個位都比加的那個數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師:你的觀察真仔細!得數個位上為什麼會比那個加數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給了9變成10了。
師:根據這個同學發現的規律,如果老師出這樣的加法題,你能比較快地算出得數嗎?
(師出示9+?=1?讓學生推算)
五、課堂作業
按一定的順序把今天學習的9加幾的加法算式進行整理並寫在課本上。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幾個要點:
1.面對真實的認知起點。
傳統的9加幾教學,在複習鋪墊時一般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分成1和幾,9+1=10,9加1再加一個數。表面上看,這三個層次的複習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但
是,實踐表明,如此精細的鋪墊設計,同時也可能為學生探究9加幾的演算法時人為地設定了一個狹隘的思維通道(即一定要把9湊成10),不利於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事實上,依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儘管學生在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時,會出現多樣化的演算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湊十”。因此,設計複習題時主要側重10加幾的口算,讓學生體驗10加一個數比較簡便,從而為幫助學生理解“湊十”法做好鋪墊。
2.組織結構性的學習材料。
結構性材料的組織和呈現,是課堂教學不同於自然認知的重要標誌。
因此,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算式後,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演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的一種——“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
“試一試”的學習,重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思路。由於9和7都離10比較接近,因此,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湊十”(把9湊成10和把7湊成10)。結合學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師輔以結構化的對應性板書,提煉學生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在數形結合中實現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然後透過兩種“湊十”法的比較以及“試一試”和例題的對比,使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積起感性經驗,為進一步理解“湊十”法的內涵做好準備。
3.在探索規律中發展思維。
在計算9加幾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探索計算規律。從課堂板書到組織學生操作和圈畫,再到用卡片進行對應計算,以及最後的觀察和比較,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發現9加幾的加法計算規律,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比較和小結時,對9加幾的算式進行了整理,結合學生的發現和歸納,教師出示了更具結構化的算式,即:9+?=1?,並讓學生進行推算、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9加幾的計算規律,同時又在引導學生探尋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使學生品味到數學內在的簡潔之美。
由本課的教學,我深刻體會到:數的運算的價值追求,除了理解計算原理、掌握計算方法、形成計算技能之外,還應學會有序、結構性地思考以及有條理地思維的習慣,進而瞭解數學發現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學會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靈活計算,從而建立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形成靈活與敏捷的思維品質。簡而言之,即要實現“思維方法叫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的過渡和提升,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