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

  【教學案例】

  下面是我在教學"畫圓"一課時的教學片段:

  老師:同學們,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圓的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了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一特徵。下面,我們來學習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圓。

  生1:糟了老師,我忘了帶圓規了……

  老師:同學們,如果像這位同學那樣,忘了帶圓規,又怎麼畫圓呢?如果現在我們學校要修建一個圓形大花壇,再比方說我們要修圓形的游泳池,或者修一座圓形的房屋等等,你們還能用圓規畫出來嗎?

  生2:不能,哪有那麼大的圓規呢?

  老師:是啊,那麼在實際生活中,要畫出很大的圓形,該怎麼辦呢?請大家開動腦筋想一想。

  生3:老師,可以用兩根大竹竿製成一個很大的圓規來畫圓。

  生4:不行,這麼大的圓規,怎麼拿得動呢?除非你是超人還差不多……

  老師:剛才這兩位同學都開動了腦筋,都說的很不錯。製成一個大圓規,理論上講也是可以的。就想這位同學說的那樣,如果是超人就可以使用巨大的圓規。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並不適用,因為像剛才這位同學說得那樣,誰能拿得動呢?大家回想一下老師跟大家看過的羊吃草的畫面,一隻羊用繩子栓在草地上的一個木樁上,如果這隻羊把它能吃到的草都吃光了,大家想一想,它就畫出了一個什麼圖形?

  學生:圓形。

  老師: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用它的辦法畫出一個圓形呢?

  生5:老師,我想到了,我們可以用繩子來畫圓。

  老師:那麼,但是有一根繩子行不行呢?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生6:還要有一根木樁。

  生7:用竹竿也可以。

  生8:還可以用一塊石頭,或者什麼都不用,兩個人一起。

  老師:很好,剛才同學們都開動了腦筋。大家想一想,剛才說到的木樁或者竹竿,起到的是什麼作用呢?

  學9:相當於圓心,繩子就相當於圓的半徑。

  老師:非常聰明。那麼怎麼畫呢?

  生10:把竹竿先固定在地上面,再把繩子的一頭拴在竹竿上,然後拉直繩子來畫。

  老師:如果兩個人配合畫又怎麼辦呢?

  生11:,一人拉著繩子的一頭,一個人不動,另一個人來畫用

  老師:好!剛才大家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用標杆和繩子畫圓的方法,下面我們就到操場上動手試試。

  【教學反思】

  這一堂課,我大膽地對發生在課堂中真實的教學情境加以渲染,針對學生“忘了帶圓規”這一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給予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在動腦想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嘗試、體驗、創造。學生在做中悟、玩中學,欣喜地發現自己成功了。而成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使學生產生了主動求知的心理衝擊,並對自己的發現興奮不已,甚至到了狂熱的程度。這讓我意識到,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關注人、解放人、發展人。教師應該與學生一道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彰顯生命精彩的時空。教師要善於捕捉教學契機,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投入動手探究、操作實驗之中,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善於打破“教學定勢”,實現知識建構

  新課程在強調課堂教學預設的同時,也提出了生成這一概念。生成原本的意思是讓學生對知識的形成與技能的掌握進入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教師往往就像是導演,事先預設,讓學生在教師的教案“導演”中不斷地“中計”,走進教師預設好的一個又一個口袋。學生一旦進入口袋,我們的老師充當的就是“揹著第一隻口袋跑向第二隻口袋”的民工,不斷地用知識的口袋將學生牢牢地拴在預設好的“生成”中。這一節課,我在預設的過程中沒有想到會有學生提出“沒有圓規怎麼畫圓”的問題。但是我及時地改變原有教學設計,打破“教學定勢”,讓學生在發現真實問題中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案。打破“教學定勢”,是對教師自身教育生命的敬重——自由的生命,更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的引領——快樂地成長。學生感受著學習的快樂,體驗著“知識原來可以這樣學”。

  二、善於捕捉“教學情境”,撞擊學生思維

  真實的教學情境應該是具體的、不確定的,它要求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要像繪畫一樣“留白”,留有一定的“餘地”,既為自己的“教”,也為學生的“學”,以便教師可以適時調整策略,滿足新的情境和學生新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新課標也要求我們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的教學情境,是學生們自己萌生出的一種生活實然狀態,是學生課堂學習生命的真實體驗。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珍視並注重這一資源,合理加以調溫,以期走進真實的“教育情境”,撞擊學生的學習思維,產生優質的教學效果。

  三、善於營造“情感磁場”,熔鍛學習品質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數學學科的本質是讓學生形成“數”的知識,面對著非常理性的內容,我們的數學教師更要努力營造一個吸引學生的情感磁場,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師無疑是磁場的中心,而磁力線便是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生成的無盡的情感的柔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欣賞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對後進生的關注,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揚起自信的風帆,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激勵。面對課堂中的失誤和偏頗,我們要學會寬容,因為寬容會給師生帶來快樂,因為教育本身就是為了讓生活的每一天更快樂。

  這一節課,讓我深深體會到,課堂應該是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聰慧相組合的統一體,應該是一個跨越時空、心靈共舞、豐富多彩的場境,即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應融入師生共同體驗、分享成功的喜悅。這樣的每一堂課,都將成為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