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品德與生活《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教學案例反思

小學品德與生活《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教學案例反思

小學品德與生活《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教學案例反思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強調教師:“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活動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走進兒童的生活,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拓展他們心靈的空間。

  作為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師,當我面對同一節課——《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教學時,只因對新課標的理解和運用不同,使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段出現不同,從而在三個班教出了三個不同的結果。面對這三個不同的結果,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學反思。

  第一次探究

  《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是《好大的一個家》主題單元中的第一課,主要是對小學生進行我國的民族認知和民族團結教育。第一堂課的教學,我按照傳統的做法,認真地鑽研了教材和教參,直到自認為所有的內容都吃透了,也準備充分了,才走進課堂。我預料:這部分內容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接受起來難度較大,因為“民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沒有人為民族掛牌。因此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以應對學生的提問。上課了,我用問話的形式開了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民族’這個詞嗎?”

  生:“知道!”

  “你喜歡哪個民族?”

  生:(沉默,茫然,沒有回答)

  “那你知道自己是哪個民族的嗎?”

  生:“威海族的。”

  生:“中國族的。”

  ……

  孩子們沒有任何疑問,也沒有任何興趣,情況比我想象的還要糟。於是,我費盡了口舌,從民族的生活習慣到民族的風俗文化,自認為很盡力、很到位、很清楚地講了一節課,但從學生的表情看,“民族”留給孩子們的仍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遙遠的感覺,他們並沒有獲取知識的快感和對這一主題的深刻認知。我知道我失敗了。

  後面還有兩個班要上這一課,我應該怎麼辦?

  第二次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使學生成為“樂之者”,才能進入學習的最佳境界。於是,我想到了多媒體對孩子的巨大吸引力。我重新備課,利用網路技術下載了大量的民族生活圖片,並精心選取了幾個人口較多的民族(蒙古、維吾爾、藏族、傣族、朝鮮)風俗的音像片段,經過剪裁重新組合,還利用這些資源,製成了精美的拼圖遊戲。把整堂課設計成教師提供資料、學生有選擇地透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的學習過程。

  新的一課開始了——

  “哇!——”,“啊!——”在一片驚歎聲,幾十雙小眼兒不由自主地瞪得圓圓的,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發出讚歎聲:

  “真美!”

  “真好!”

  “蒙古人接待客人真有趣!”

  “維吾爾族人的房子真漂亮!”

  “傣族人的孔雀舞真好看!”

  ……

  打破時間、空間的侷限,用動感的畫面,多變的音響把人的思維、情感帶入某一時空,實現對未知世界的瞭解和認識,這是資訊科技獨有的特點。當孩子們的眼前出現美麗的葡萄架,一望無際的草原,奔騰的馬群,熱鬧的潑水節,隆重的望果節……“民族”的一切都在撞擊著他們的心靈。

  孩子們坐在電腦前,迫不及待地點選著畫面。

  拼圖遊戲開始了,幾個小腦袋這一堆、那一簇地湊在一起,嘀嘀咕咕、指指點點,不一會兒,成功後此起彼伏的'低呼聲又充盈著教室的每一角落……

  資訊科技帶來的人機互動的學習環境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在這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中,孩子們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對民族知識的探究。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裡有一份激動:我的心血沒有白費,這一堂課上得確實很成功!

  回到辦公室,我興奮地回味著剛才課堂上的一幕幕情景,高興之餘,我心裡掠過一絲疑問:難道這一課就真的這麼好嗎?就沒有一點遺憾和不足嗎?能稱得上是一堂完美無缺、經得起推敲的課嗎?我重新審視這堂課。

  我發現,孩子們在這堂課中所表現出的更多的是驚喜和好奇,而其深刻的思想教育意義卻沒有被凸顯出來,“品德”與“生活”兩個詞被淡化。

  第三次探究

  我重新進行思考:課標對這一內容的要求是什麼?這一課的編寫目的又是什麼?我的教學是否很好地達到了這一要求?按照新課改的精神,我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聯絡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嗎?還有哪些地方資源沒有被我充分利用?

  在反思的過程中,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這篇文章編寫的目的是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之間的團結和睦,對於國家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怎樣正確地進行交往,才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這才是我們這一課的核心。而這一點,我原來忽略了。於是,我豁然開朗:原來我這一堂課的轟轟烈烈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只是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的翻版,我不過是藉助於多媒體的手段,使學生更易於接受罷了。我還有一個班的課要上,我決定再次重新設計這堂課。

  我查閱了威海族方面的有關資料,發現威海有46個少數民族居住,我回想我所接觸的少數民族,我們班的學生中就有從延邊地區來的朝鮮族,我們在華聯門口繁華的街道上,還常常會看到從新疆來賣葡萄乾的維吾爾

  族人和賣土特產的西藏人……我找到了設計靈感。

  新的一堂課又開始了。我精神煥發地走進了教室。

  “小朋友,林老師是漢族人,每到春節,我們全家人都要湊到一起包餃子吃。到了元宵節,要吃湯圓……你呢?能告訴我,你是哪個民族的嗎?”

  生:“我也是漢族的,過春節我們家還要剪窗花呢!”

  生:“我也是,過春節一定要吃魚!”

  ……

  “有沒有不是漢族的小朋友?”

  生:我是鮮族的。

  “能給我們說說你們家裡人都愛吃什麼?過什麼節?怎樣過節嗎?”

  生:我家愛吃打糕。過節時大家要湊到一起比賽打鞦韆,還要比賽走,是頂著一個大罈子走……

  從自己、自己身邊的人認起,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瞭解、認識民族,這讓孩子們感到“民族”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這種真切的感受讓孩子輕鬆地理解了“民族”這個詞。

  接下來,我又貫穿運用了上節課的多媒體精華,最後,我還特意增加了一個環節:

  “小朋友,如果現在你到了蒙古族,主人為你唱了祝酒歌,獻了哈達,你會怎麼做?

  (一生表演接受哈達,敬天地後喝酒的動作)

  “如果你到了傣族,人們向你身上潑了一大盆水,你會怎麼想?”

  生:“我會感到很幸福,潑的水越多,說明他們送給我的祝福越多。”

  “如果有別的民族的人到我們威海來,你會怎樣招待他們?”

  生:“請他吃威海的大蝦!”

  生:若是回族的,不能用豬肉招待客人。

  生:“帶他遊劉公島!”

  ……

  一份親情增加在孩子們的心中。這時音樂響起來:“56個民族,56枝花……”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此時的歌聲已分明融入了孩子們的幸福和自豪,孩子們的心靈空間被拓寬了。

  體會和感悟

  一堂課在不斷的反思、改進中,出現了三個不同的結果,這使我感觸很深。我理解到,越是生活的,越是孩子們容易接受的。幫助孩子們學會“做人”,才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品德對一個孩子來說,影響著他一生的成長。作為一名《品德與生活》教師,我們只有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走進學生的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學生心靈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