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課文《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

課文《找規律》教學反思

課文《找規律》教學反思範文

  秦老師曾經對我說:眼睛看著教材,鑽研知識去備課,課堂才有亮點;儘想著亮點去備課,課上反而沒有亮點。

  呵呵,很辨證,很經典!

  解讀教材吧!本單元的《找規律》是本冊教材的新增內容,這部分知識原先是奧數課的知識。奧數的知識怎樣讓全體學生都能學有所樂,學有所獲呢?

  細品教材,我心中就有了分寸——教材用生動的情境圖展現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即所謂“形”。學生容易從中找到間隔排列的事物,透過觀察數數等也容易說出規律。教材注重讓學生完整的體驗規律形成的過程,在驗證規律中建議學生擺一擺,用手指點撥思維。最後讓學生從生活中去找找類似現象,完整的傳達了從“形——實”,從“實——形”的規律形成意識。

  是不是學生能容易說出規律就是達到了所謂的“實”呢?細想,並非如此。找規律的重點在於找,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以,解讀教材,不僅僅要看到規律形成的大體過程,更要看到教材背後隱藏著的“一一對應”“用符號數學化”的思想等,這才是真正的實。

  再從孩子們的角度去聊聊我的想法——每一個教師都很清楚,學生來到課堂時,並不是一張白紙。如何很好的把握學生的認知基礎,充分掌握學情,真正創造有生命質感的綠樹課堂?我決定還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入手。

  在家裡,我讓4週歲的女兒擺珠子,一顆紅,一顆黃,女兒很容易就擺出來了。幼小的.孩子對於一一間隔的表象並不陌生,那四年級小孩更是有充分的生活經驗了。

  於是,在備學中,我讓孩子們透過看教材上間隔排列的事物,去生活中找相關現象,並把這些現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我們班裡的毛宇傑是個調皮的孩子,他說,老師,我可不可以把每個現象用多種方式表達出來?呵呵,孩子對於生活充滿敏感,數學老師更應該有孩子的這份敏感。估計有部分孩子在找的過程中會有些發現,所以第三個作業是彈性的,讓有發現的孩子寫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有了這些基礎,慢慢的會喜歡在和諧的課堂中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與其餘孩子的思維發生碰撞,逐漸產生共鳴。

  我期待課堂是孩子樂學、願意交流的天地,把握了學情,我就可以從最大程度去期待、去創造生機盎然的綠樹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