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篇1

  在本次公開課活動中,本人執教的課題是五年級上冊的《組合圖形的面積》,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中,我根據《課程標準》及新課程的理念,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課中,我針對這一理念,創設了生動的'生活情境,精心設計了學生的學習內容。

  1、組合圖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這些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匯入新課前,我引導學生複習這些簡單圖形的面積,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2、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我在匯入時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組合圖形,並以求一面牆的面積進入新知識的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3、我認為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髮現、理解、掌握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學中,重點放在讓學生思考、理解把組合圖形分割或添補成已經學過圖形的方法上,明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思路。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動腦想一想、用嘴說一說,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已經學過的簡單圖形,並從中總結出用分割法或添補法。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篇2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鄉的聽評課活動已經落下帷幕。回想起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點滴,我頗受啟示,特作反思如下:

  我所講的《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節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最後一節的內容。這一節課是在學生們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後所進行探索研究的,所以學生們在接觸起來比較容易掌握。

  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進行教學:

  一、複習 透過複習已學的簡單平面圖形面積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並給新講的內容做了鋪墊。對完成好的同學做出獎勵——由組合圖形拼成的圖畫,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的新內容——組合圖形。

  二、新授 由現實生活引入,由於我校在不斷地建設,我們還急需一個操場做活動場所。請同學們幫忙算操場的面積來進入今天的教學,利用了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愛幫助人的心理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分組合作,鍛鍊了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由學生彙報結果,講出自己的做題依據。完全放手給學生展下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後幫助學生總結出“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分割法、添補法、割補法。

  三、練習 讓學生透過練習,來加強自己的掌握能力,並讓學生融會貫通。

  四、小結 讓學生談自己在本節課中所得的收穫,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引以為戒。

  《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反思 篇3

  《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基礎上,透過拼補的方法把組合圖形轉化成我們會計算面積的2個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方法有很多種,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可以。

  本節課並不是要教會學生求幾個組合圖形的面積,而是讓學生體會到割補、轉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圖形面積的重要策略。當學生真正獲得了策略的知識、方法的知識的時候,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透過這一堂課的教學,我感受最深的是:課堂教學是由學生、教師和教材組成的整體,只有發揮這個整體中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的功能,才能取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中不能以教師為中心來死搬硬套教材,而應把學生推到學習活動的中心。本堂課創造性地對教材實施了"由靜態的資訊變為動態的過程"的再加工重組,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資源。在教學中,先不給出資料,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使學生更寬泛地理解什麼是組合圖形,更大限度地啟用每個學生尋求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思維動力。然後再緊緊圍繞“根據最少的資料,尋求最佳求面積的方法”這個思維策略思想,逐步展開有層次的思維訓練。儘管還是課本的內容,但卻演繹出別樣的精彩,學生也在其中品嚐了學習的歡悅和成功。教材在這兒已經完全成為學生駕馭學習的工具和成長的階梯了,真正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也許就是教材重組的意義所在吧!

  課堂也存在不足,比如說對例題學習可設計一些思考提示,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嘗試解決,學生有需要的話點選提示,這樣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在後面的練習設計中,也可圍繞一定的問題情境設計一些聯絡實際的問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自主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真正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