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瞭解枯葉蝶、竹節蟲、螳螂等昆蟲保護自己的方法,理解“保護色”“擬態”的含義。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興趣,感受動物生存的奇妙。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動物自我保護調查表》,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有一定的經驗儲備。

  2、材料準備:課件、昆蟲圖片、昆蟲操作卡、模擬昆蟲、遊戲場景(大樹、草地、花園)。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擬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難點:能細緻觀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1、激趣:聆聽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飾演小昆蟲進入活動場地。

  2、幼兒交流、分享已有經驗,瞭解多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小組自由交流、討論。(對前期經驗的回顧)昨天,我們一起討論了動物的話題,小朋友們還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關於動物怎樣自我保護的書和圖片,請向好朋友介紹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集體交流、觀看影片資料。(將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與提升)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現?(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調查表,同步觀看影片驗證)

  3、觀察枯葉蝶、竹節蟲,尺蠖,金花蟲的圖片,瞭解昆蟲的保護方法,理解保護色和擬態的作用。

  (1)幼兒自由觀察圖片,尋找其中隱藏的昆蟲。(對昆蟲保護色、擬態產生初步的瞭解)圖片上的小昆蟲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請你找找看它藏在哪裡?用筆來圈一圈。

  (2)集中討論、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分析發現昆蟲的體表顏色及體型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聯絡)原來每幅圖裡都藏著一隻小昆蟲啊,你覺得誰藏的最好?誰有什麼新發現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觀看影片,進一步瞭解昆蟲的保護色。

  小結:昆蟲們為了保護自己,有的會把身體的顏色變的和周圍環境很像,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保護色”。有的不僅顏色像,連樣子也像,這種方法更高明,我們叫它“擬態。”

  4、遊戲“比眼力”:幼兒細緻觀察、快速尋找圖片中隱藏的昆蟲。(幼兒新經驗的遷移和運用)是小昆蟲藏得好,還是小朋友眼睛亮?我們和它玩個比眼力的遊戲吧!

  5、遊戲“昆蟲小偵探”,在躲藏和尋找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昆蟲的“偽裝術”,產生探究的興趣。(遊戲中感知、體驗)昆蟲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認識它們嗎?藏在哪裡不容易被發現呢?

  這裡有大樹、花園和草叢,請一組小朋友幫昆蟲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另一組小朋友來做“昆蟲小偵探”去找一找,然後說說你找到了什麼?是在哪裡發現的?

  6、活動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車、飛機等內容的圖片,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究“保護色”在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人類也向昆蟲學習了“保護色”這種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嗎?我這兒還有一些圖片,送給你們帶回去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發現其中的秘密吧!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2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對動物保護色的話題非常感興趣,經常會問:"小動物遇到敵人怎麼辦""小蝴蝶會保護自己嗎"……但自然界中具有保護色功能的動物離幼兒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對於我們這些小城鎮的幼兒更是如此。為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我利用圖片、影片等網路資源,藉助電子白板特有的功能,以幼兒喜愛的"捉迷藏"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透過活動,初步理解動物的保護色,探索動物保護色的奧秘;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作用下滿足好奇,學會觀察,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動物具有與環境一致的保護色,理解保護色的作用,增強探索動物奧秘的興趣。

  2、學會觀察、瞭解周圍事物的動態,學會發現問題。

  3、加深愛護動物的情感,共享遊戲的快樂。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影片一段、電子白板。

  2、兩人合用一張動物圖片,上面有蜘蛛、蝗蟲、枯葉蝶、螳螂、青蛙、獅子、北極熊、螃蟹、貓頭鷹等。

  活動重難點

  結合《綱要》和幼兒已有生活經驗,我將"引導幼兒知道動物保護色及其作用"確定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用課件的形式給幼兒直觀、形象的展示;為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活動氛圍,採用鼓勵、表揚、引導以及個別指導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象、表現;運用遊戲,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尋找小動物所在位置,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讓幼兒更好地瞭解與接受。

  活動過程

  一、故事激趣,在情境中匯入

  1、圖一:演示課件,引導幼兒說說艾瑪的外形。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誰?艾瑪長得什麼樣?艾瑪要和你們玩個捉迷藏的遊戲。

  2、圖二:引導幼兒描述艾瑪躲藏的位置,教師演示課件。

  3、圖三:請幼兒用鐳射教鞭指出艾瑪第二次躲藏的地方,教師演示課件。

  4、引導幼兒說出艾瑪在圖二、圖三中躲藏的位置並進行標註。

  5、提問:艾瑪為什麼會選這些地方?

  6、小結:艾瑪非常聰明,它躲的地方與它身上的花紋差不多,所以我們不容易找到它。

  (評析:以繪本故事《艾瑪捉迷藏》匯入活動,激發了幼兒對動物保護色的興趣。在幼兒與艾瑪進行了兩次捉迷藏遊戲之後提問:"我們怎麼會把那麼多東西當成是艾瑪?艾瑪為什麼會選這些地方?"引導幼兒思考、小結,獲得初步的印象,為下一環節打下了基礎。)

  二、動物搜尋,在探索中發現

  1、拿出動物圖片,幼兒兩兩合作找出其中隱藏的動物,用筆圈出來。

  師:艾瑪的朋友也來捉迷藏了,請你和好朋友一起來找找它們躲在哪裡,找到後就在小動物身上貼上標記。

  2、請幼兒說出在哪裡找到了哪些動物。

  3、運用電子白板技術驗證幼兒的發現。直接找出的動物:青蛙、蝗蟲、螳螂;連結的動物:獅子、北極熊;使用放大鏡的動物:螃蟹;使用聚光燈的動物:貓頭鷹;使用動畫演示的動物:枯葉蝶、蜘蛛。

  4、討論:仔細看看動物和它們躲藏的地方,你發現了什麼?它們的顏色為什麼跟周圍環境這麼像?有什麼用處嗎?

  5、教師總結:這些顏色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們叫它保護色。動物世界很神奇,為了保護自己,許多動物都有和環境相近的保護色,以此來隱蔽自己。有了這種獨特的保護色,敵人就不容易找到它們,就能保護它們的安全。

  (評析:此環節採取兩兩合作的形式進行,幼兒合作觀察,找出隱藏在圖片不同背景中的9只動物,並做上相應的標記。然後,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充分運用電子白板的特殊功能,採取放大、聚光等不同的形式,進行重點演示與驗證。並追隨幼兒的回答,點選和標註相應的動物,引導幼兒說出枯葉蝶、蜘蛛等動物的顏色和周圍環境的顏色很相似,知道這就是動物的保護色,是動物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直觀形象的展示,使幼兒輕鬆愉快地獲得了新經驗。)

  三、影片欣賞,在分享中提升

  1、師:剛才這些動物朋友只有一種保護色,艾瑪還有一個朋友特別厲害,能變好多種顏色,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們來看一看。

  觀看影片"變色龍"。觀看過程中提問:剛才它變成了什麼顏色?為什麼會變成綠色?這次它會變成什麼顏色?

  2、師:變色龍來到了我們的教室,我們一起到花叢中找找吧。看一看你找的變色龍藏在什麼顏色的花朵裡,它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意願塗色,讓變色龍變一變,變好之後就把它藏在相應顏色的花叢中。

  (評析:此環節讓幼兒觀看一段變色龍的影片,觀看前這樣過渡:"動物世界很神奇,為了保護自己更好地生存,許多動物都有和環境相近的保護色,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只有一種保護色,艾瑪還有一個朋友特別厲害,它的保護色更神奇,它的名字叫變色龍。"觀看時進行暫停並提問:"剛才它變成了什麼顏色?""為什麼會變成綠色?""它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引導幼兒帶著問題去觀看變色龍保護自己的特殊方法,充分調動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引發幼兒分享交流的慾望,使幼兒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經驗。接著讓幼兒找出藏在花叢中的變色龍的圖片,引導幼兒根據花的顏色用蠟筆給變色龍塗上相應的顏色,如在紅花中找到的變色龍就要塗上紅顏色。在找一找、變一變、說一說變色龍色彩變化的過程中,加深對動物保護色的認識。)

  四、生活連結,在運甩中拓展

  1、師:生活中人們也很聰明,根據動物的保護色想到了保護人類自身,小朋友想一想,人類會怎樣利用呢?

  2、出示課件後提問:他是誰?你認識這種衣服嗎?解放軍為什麼要穿這種衣服?

  3、教師總結: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先進地利用了保護色,解放軍叔叔穿上各種色彩的迷彩服,在戰場上就能很好地保護自己,不容易被敵人發現。

  (評析:本環節引導幼兒說出生活中人類根據動物保護色而進行的一些發明與研究,根據幼兒的討論,展示解放軍迷彩服、坦克、戰鬥機等,將幼兒獲得的經驗進行遷移、延伸,使幼兒瞭解人類是如何自我保護的,真正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五、自主選擇,在遊戲中鞏固師:你們想不想玩捉迷藏的遊戲?

  出示幼兒園草地、紅色滑梯、黃色花叢、藍色牆壁等圖片,引導幼兒根據自己衣服的顏色,想一想適合躲在幼兒園的什麼地方,然後一起到室外去玩捉迷藏遊戲。

  (評析:最後,出示草地、花叢、玩具、牆壁等四種不同顏色的遊戲區域,引導幼兒根據自己衣服的顏色,躲在相應的遊戲環境中,自主玩捉迷藏的遊戲。此環節與活動開始部分相呼應,讓幼兒在愉悅的情緒中得到發展。)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3

  活動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經對各種昆蟲比較感興趣了,可是見到的也只是在菜園地裡最常見的.那幾種,許多別的孩子們都沒見過,透過展示相似於各種植物的昆蟲,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幼兒在以後生活中的探索發現和觀察能力。

  活動目標:

  1、瞭解螳螂、枯葉蝶等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掛圖一副(畫面有蝴蝶、蟋蟀、瓢蟲、蜻蜓、螳螂、枯葉蝶、木枝蟲等昆蟲)。

  2、幼兒用書第三冊第四頁。

  3、幼兒、家長收集關於動物自我保護的圖片、圖書等資料。

  活動流程:

  1、尋找昆蟲。

  (1)出示掛圖,請幼兒仔細觀察畫面,找一找發現了哪些昆蟲。

  (2)引導幼兒尋找不容易發現的昆蟲,如:花螳螂、枯葉蝶、木枝蟲。

  2、請幼兒討論:為什麼有些昆蟲不容易被發現?

  3、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的本領。

  (1)請幼兒欣賞科學小知識《捉迷藏的昆蟲》。

  (2)提問:小鳥為什麼找不到花螳螂、枯葉蝶、木枝蟲?

  (3)閱讀幼兒第三冊第四頁,仔細觀察花螳螂、枯葉蝶、木枝蟲。

  4、遊戲《捉迷藏》

  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請幼兒相處好辦法不容易讓別人發現自己。提醒幼兒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動延伸:

  將相關圖片、圖書等資料投放在發現區,讓幼兒繼續瞭解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瞭解枯葉蝶、竹節蟲、螳螂等昆蟲保護自己的方法,理解“保護色”“擬態”的含義。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興趣,感受動物生存的奇妙。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動物自我保護調查表》,對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有一定的經驗儲備。

  2、材料準備:課件、昆蟲圖片、昆蟲操作卡、模擬昆蟲、遊戲場景(大樹、草地、花園)。

  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擬態”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難點:能細緻觀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1、激趣:聆聽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在音樂的情境中飾演小昆蟲進入活動場地。

  2、幼兒交流、分享已有經驗,瞭解多種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小組自由交流、討論。(對前期經驗的回顧)

  昨天,我們一起討論了動物的話題,小朋友們還和爸爸媽媽一起收集了關於動物怎樣自我保護的書和圖片,請向好朋友介紹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集體交流、觀看影片資料。(將幼兒的經驗進行梳理與提升)

  誰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發現?(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的調查表,同步觀看影片驗證)

  3、觀察枯葉蝶、竹節蟲,尺蠖,金花蟲的圖片,瞭解昆蟲的保護方法,理解保護色和擬態的作用。

  (1)幼兒自由觀察圖片,尋找其中隱藏的昆蟲。(對昆蟲保護色、擬態產生初步的瞭解)

  圖片上的小昆蟲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請你找找看它藏在哪裡?用筆來圈一圈。

  (2)集中討論、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分析發現昆蟲的體表顏色及體型特徵與其生活環境的聯絡)

  原來每幅圖裡都藏著一隻小昆蟲啊,你覺得誰藏的最好?誰有什麼新發現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3)觀看影片,進一步瞭解昆蟲的保護色。

  小結:昆蟲們為了保護自己,有的會把身體的顏色變的和周圍環境很像,我們把這種方法叫作“保護色”。有的不僅顏色像,連樣子也像,這種方法更高明,我們叫它“擬態。”

  4、遊戲“比眼力”:幼兒細緻觀察、快速尋找圖片中隱藏的昆蟲。(幼兒新經驗的遷移和運用)

  是小昆蟲藏得好,還是小朋友眼睛亮?我們和它玩個比眼力的遊戲吧!

  5、遊戲“昆蟲小偵探”,在躲藏和尋找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昆蟲的“偽裝術”,產生探究的興趣。(遊戲中感知、體驗)

  昆蟲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你認識它們嗎?藏在哪裡不容易被發現呢?

  這裡有大樹、花園和草叢,請一組小朋友幫昆蟲找到最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另一組小朋友來做“昆蟲小偵探”去找一找,然後說說你找到了什麼?是在哪裡發現的?

  6、活動延伸:提供迷彩服、坦克車、飛機等內容的圖片,供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探究“保護色”在生活中的運用。

  我們人類也向昆蟲學習了“保護色”這種躲藏方法,你想知道嗎?我這兒還有一些圖片,送給你們帶回去和老師、小朋友們一起發現其中的秘密吧!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5

  教學理論依據

  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有利用保護色躲避敵人、保護自己的本領,而昆蟲生活環境複雜,形體相對較小,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形成了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的特殊本領。有關昆蟲“保護色”的這個活動主要是間接經驗的學習,屬於典型的認知型科學活動。如何擺脫老師傳授、孩子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儘可能機會讓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是我設計活動時思考的重點。皮亞傑認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兒童知識的獲得是兒童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兒童積極參與活動,不斷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活動中我以枯葉蝶等幾種昆蟲為橋樑,透過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幾個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幼兒與材料、與教師、與同伴有效互動,獲得有關經驗,達成活動目標。

  劉佔蘭教授認為,在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學習是前科學概念的學習,而不是準確科學概念的學習。因此,在活動中我沒有刻意教給幼兒“保護色”的概念,而是透過層層遞進的環節設計,讓幼兒真正理解昆蟲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的本領。另外,根據中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較短、思維具體形象等特點,我利用互動式白板、影片、圖片等教學手段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給幼兒主動學習、積極探索的機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透過遊戲給幼兒間接的、虛擬的操作體驗,幫助幼兒間接經驗的獲得和提升。

  教學策略

  1、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增加活動的直觀性、趣味性和互動性。活動中互動式白板的有效運用,使幼兒的學習變得直觀、有趣,增加了幼兒與材料互動的機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提升了幼兒觀察、猜測、推理、判斷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遊戲情境貫穿始終,讓幼兒體驗尋找、躲藏的樂趣。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創設了“小鳥找,昆蟲藏”的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昆蟲能利用身體的形狀和顏色隱藏自己的本領;運用“尋找躲藏的昆蟲”和“昆蟲捉迷藏”兩個遊戲,讓幼兒在觀察、操作、參與中加深對昆蟲“保護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師幼互動,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和學習品質。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富有啟發性的關鍵提問和簡潔準確的,採用“反問”、“追問”等策略激發幼兒深入思考;引導幼兒透過觀察、猜測、推理、判斷、驗證一步步得出結論,培養了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透過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幼兒動手動腦,注意培養了幼兒專注、認真等良好的學習品質。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枯葉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蟲利用身體顏色和形狀隱藏自己的本領。

  2、感受“保護色”的神奇,對昆蟲及其“保護色”產生興趣,萌發探究動物保護色的願望。

  活動重點

  瞭解枯葉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蟲利用身體顏色和形狀隱藏自己的本領。

  活動難點

  根據對昆蟲“保護色”的認識,幫助昆蟲隱藏在合適的地方。

  活動準備

  互動式電子白板、課件、圖片、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1.談話調動原有經驗,引發探究昆蟲的興趣。

  提問:你見過什麼昆蟲?在哪裡見到過?

  2.尋找花園裡的昆蟲,初步瞭解“保護色”。

  找找看,花園裡都有誰?

  為什麼有的昆蟲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難發現它?

  :原來昆蟲躲在與自己身體顏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發現。

  3.觀看影片和圖片,感受“保護色”的神奇。

  (1)觀看影片,簡單瞭解枯葉蝶、尺蠖、花螳螂等幾種昆蟲利用顏色和形狀隱藏自己的本領,初步感受“保護色”的神奇。

  枯葉蝶:這是什麼?會有什麼變化?——觀察後教師講解枯葉蝶的典型特徵。

  尺蠖:猜猜看這裡會有誰?仔細觀察又有什麼新發現?——觀察、猜測後用圖片進行驗證。

  花螳螂:猜猜看,美麗的花裡藏著什麼小秘密?——猜測後用圖片進行驗證。

  :枯葉蝶藏在樹葉中,尺蠖藏在樹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裡,這樣藏起來真安全,小鳥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蟲圖,請幼兒找出隱藏在各種背景中的昆蟲,進一步感受保護色的神奇。

  :自然界中有些昆蟲就是這麼奇妙,它們能把自己巧妙地隱藏在周圍的環境中,讓敵人很難發現它。用這樣的本領保護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兒操作,運用有關“保護色”的經驗幫助昆蟲藏起來。

  玩白板遊戲:昆蟲捉迷藏。請幼兒在白板上操作,根據昆蟲的顏色、形狀將昆蟲藏在背景圖中。

  4.觀看影片,拓展動物保護色的經驗。

  除了昆蟲,自然界裡有很多動物也有這樣保護自己的本領,我們一起看一看。

  剛才你看到動物們是怎麼隱藏自己的?它們隱藏自己的本領大不大?

  結束語:還有許多動物都有這樣特殊的本領呢!回家以後可以查查資料,找找看,再來跟大家一起分享。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6

  【設計意圖】

  動物,是幼兒所喜愛的,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幼兒對動物有很大的探索慾望。同時中班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還有所欠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的保護自己,因此我藉助《昆蟲捉迷藏》這一活動,一方面讓幼兒瞭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激發幼兒探究動物積極思考的願望。另一方面,引導幼兒透過 “動物捉迷藏”的遊戲,幫助幼兒掌握一些自我保護的技能,提升幼兒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掌握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的原理及方法;

  難點:理解保護色,知道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

  【活動準備】

  PPT、保護色前期準備、圖片五組、黑板;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你們玩過捉迷藏嗎?捉迷藏怎麼玩?(其他人躲起來,一個人去找)

  2、有一些昆蟲想和你們玩一玩捉迷藏的遊戲。來看看你們認識它們嗎?

  二、基礎部分

  (一)播放PPT:引導幼兒認識昆蟲。(蚱蜢、知了、花螳螂、枯葉蝶)

  (二)昆蟲捉迷藏。

  1、你們現在都認識了這些昆蟲,那讓我們來找一找它們都藏在了什麼地方吧!

  2、還有許多昆蟲也很淘氣,也藏了起來,我們來看看這幅圖上藏了哪一隻昆蟲?

  總結:原來枯葉蝶也跟花螳螂一樣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的。

  3、你們的眼睛可真厲害,還有一隻昆蟲也藏了起來,我們找找看。

  今天,我們瞭解了一個新的本領,叫做“保護色”。誰來告訴大傢什麼叫做保護色?(利用與自己顏色、形狀相近的地方躲避敵人叫做保護色)

  (三)幫助昆蟲藏一藏

  1、還有一些昆蟲不知道自己該藏在什麼地方,讓我們一起幫它們藏一藏吧。

  2、幼兒操作,教師輪流指導。

  3、進行活動小節。

  總結:原來,你們都是利用保護色的方法幫小昆蟲們找到它們的藏身之處的。

  三、本領遷移

  (一)不僅昆蟲會利用保護色保護自己之外,還有一些動物也會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

  (二)播放動物PPT

  1、貓頭鷹:你看誰藏在這裡了?它又是怎麼保護自己的呢?

  2、雷鳥:它為什麼要躲在雪地裡?

  3、變色龍:這是誰?它為什麼躲在這裡?

  4、我們人類要保護動物。

  5、那我們又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呢?(看看衣服、鞋子、眼鏡、帽子)

  四、結束部分

  其實,我們玩捉迷藏的時候也可以用保護色的方法保護自己,活動結束後,請小朋友們想一想,我相信你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下午小朋友和我一起來分享你們的好方法好嗎?

  五、活動延伸

  在圖書區投放相關圖書、資料,讓幼兒繼續瞭解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依據中班幼兒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體現了“整合”的設計思想,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幼兒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幼兒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有效貫徹了《綱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活動中注重讓幼兒在遊戲中探究,豐富體驗,給幼兒較充分的發展機會。也藉此活動幼兒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我保護技能。但由於前期幼兒對昆蟲的瞭解還不夠多、不夠深入,他們在活動時對有些昆蟲的生活習性還不是很瞭解,有些幼兒沒有找到躲藏的昆蟲。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提供更多的機會,注重生活經驗的積累。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7

  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

  這個世界存在著一些奇異的物種,需要大家一起去探索發現,而對於中班的孩子而言,更是覺得神奇,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讓孩子主動地無窮的想像力,從而感知這個奇妙的世界。 中班孩子年齡較小,他們想了解認識的奇異動物很多,一些物種不是我們隨處可見,透過故事《誰丟了尾巴》,讓幼兒瞭解並知道小動物們都有自己特殊的保護方式,充分想像的空間,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吧。

  活動目標

  1、瞭解一些動物用保護色、斷尾、噴“墨汁”等保護自己的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3、培養幼兒觀察生活的好習慣,瞭解周圍事物的動態。

  活動準備

  1、掛圖二幅,圖一:蝴蝶、蟋蟀、瓢蟲、蜻蜓、枯葉蝶、花螳螂,竹節蟲變色龍、樹蛙、斑馬等;圖二:壁虎、海星、蚯蚓、烏龜、烏賊魚等

  2、幼兒、家長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圖片、碟片、圖書等資料。

  3、沒尾巴的動物圖若干。

  活動過程

  1、引導活動,講述故事《誰丟了尾巴》

  (1)根據故事情節提問:故事裡都有誰?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誰丟了尾巴?(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去交流,發現) (2)根據上述內容讓幼兒對動物自我保護方式有了大致瞭解。

  2、出示掛圖1(枯葉蝶、蟋蟀、瓢蟲、竹節蟲等)講解它們為什麼不容易被敵人吃掉,引導幼兒說出它們自己有特殊的“保護色”。讓幼兒瞭解這些小動物正是利用隨著周圍顏色變化面變化,從而把自己隱藏起來,這是它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出示掛圖2(壁虎、海星、蚯蚓、烏龜、烏賊魚等)讓幼兒先自己說一說這些動物有哪些自我保護的本領。例如:壁虎斷尾保護自己,蚯蚓斷掉身體、海星的再生等這些動物的再生本領,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讓孩子自主表述烏龜、烏賊魚這些動物的自我保護方式。

  3、出示家長幼兒圖書、碟片等資料,讓幼兒觀察。

  放碟片,自我保護的動物,讓幼兒觀賞更多的動物自我保護的方式。

  4、連線塗色遊戲<找尾巴>,每人一張沒尾巴的動物圖片,每人一盒彩筆。

  5、分組欣賞,共同。

  延伸活動

  1、到院子裡探索秘密,找一找,院子裡哪些昆蟲動物有自己的自衛能力。

  2、到圖書區讓幼兒觀看關於動物的圖書。

  活動反思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秘的,對孩子們來說有著致使的吸引力,吸引著他們去探索,去發現,本節課透過讓幼兒瞭解動物透過保護色、再生等特殊的本領來保護自己,幼兒非常感興趣,幼兒透過觀察、表述、連線遊戲、觀看圖書等方式,使幼兒更直觀、生動地認識了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的生存方式,從而培養了幼兒熱愛生命、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捉迷藏》中班科學教案8

  教學理論依據:

  《捉迷藏的昆蟲》這個活動將昆蟲擬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綱要》指出要“寓教育於遊戲中”,本活動以遊戲為主線,讓孩子在玩捉迷藏的過程中學習並鞏固新知識。同時科學是嚴謹的,因此活動中的材料多為實物原型。昆蟲的自衛防身方式通常有保護色、擬態、警戒色三種,鑑於中班孩子的認知水平,只選擇了其中一種“保護色”,其他的知識留待以後探討。

  教學策略:

  1、採用觀察法和語言交流,引導幼兒對已有昆蟲的經驗進行梳理。

  2、透過捉迷藏遊戲,尋找有保護色的小昆蟲。

  3、通過錄像,直觀的呈現昆蟲自我保護的本領,理解昆蟲的保護色及其作用;

  4、採用討論和直觀法拓展,激發幼兒探究更多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5、採用遊戲操作法,鞏固對保護色的理解。

  活動目標:

  1、瞭解枯葉蝶、螳螂等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2、產生探究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興趣。

  活動重點:瞭解枯葉蝶、螳螂、竹節蟲三種昆蟲的自我保護方法。

  活動難點:理解“保護色”。

  活動準備:

  1、幻燈片:《捉迷藏的昆蟲》

  2、錄影:《昆蟲的保護色》《動物的保護色》

  3、音樂:《春天》《清晨》

  4、背景圖四組,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觀察昆蟲圖片,梳理幼兒已有經驗。隨著音樂《春天》表演入場。

  出示昆蟲圖片,提問:你認識它們嗎?這些昆蟲你在哪裡見過?

  2、尋找昆蟲,探究保護色的秘密。

  (1)出示幻燈片,請幼兒尋找躲藏的昆蟲——枯葉蝶、螳螂、竹節蟲。

  (2)討論它們身體的顏色和藏身地顏色的關係。

  3、瞭解昆蟲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

  (1)觀看影片《昆蟲的保護色》。

  (2)討論保護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蟲有保護色。

  4、經驗拓展,瞭解其他動物的自我保護辦法。

  (1)提問:還有哪種動物有保護色?

  (2)觀看課件:動物的保護色。

  5、分組操作:遊戲——幫小動物躲貓貓。

  幼兒分成四組,將小動物圖片放到適合其隱藏的背景圖上,然後老師來找小動物,進行糾錯和交流。

  活動延伸:在圖書區投放相關圖書、資料,讓幼兒繼續瞭解動物利用保護色進行自我保護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