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安全教育的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網路安全教育的教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網路安全教育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計算機、網路與中學生獲取資訊的關係;
2、情感目標:正確對待網路,不沉溺其中,自覺抵制網路的不良影響;
3、行為目標:展示新時代中學生豐富多彩的網路生活與實踐成果。
二、活動內容:
1、展示學生網路成果:藉助網路支援和大螢幕演示,展示學生豐富多彩的網路生活與實踐成果。
2、提出諸多負面事件,透過討論網路的負面影響,充分認識網路,為下一步正確認識、正確使用網路的討論奠定基礎。
3、樹立正確網路觀:在充分演示、討論的基礎之上,客觀公正地認識網路。
4、討論網路秩序的維護:確立“維護網路秩序,人人有責”的觀念,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三、課前準備:
1、蒐集、整理班級電子圖文資訊,建立班級相簿、ppt簡報展示、電子學習助手等等。
2、蒐集計算機、網路負面影響的報道,並進行資料分類整理。
3、技術支援:多媒體演示教室一間,黑板一塊,觀眾座位若干。
四、活動過程:
(一)網路並不遠,就在你我身邊——網聚魅力展示
1、記錄精彩每一刻——班級電子相簿展示
由透過掃描或數碼照相存入的相片集結成冊,內容包括:
(1)每位同學最滿意的個人照片及一句話格言,每位教師的照片及寄語;
(2)重大集體活動,如軍訓、運動會、春遊等具有紀念意義的相關照片。
2、一人有“難”(“難題”的“難”),八方支援——電子學習助手
從德智體各個方面概括介紹班級的情況。以word文件、ppt簡報的形式,總結各學科知識的重難點。
3、知識的海洋任我遊——現場網路資源搜尋
由觀眾提出有待查詢的知識點,現場搜尋。
(二)虛擬的世界中,我不辨南北西東——認清網路的負面性
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是我不想走,實在是欲罷不能——對沉迷網路遊戲的討論。
2、還我明亮的眼睛,還我健康的體魄——對損害身體健康的討論。
3、虛擬世界中,我是誰,你又是誰?——對網戀,網上散佈謠言,網路購物騙買騙賣現象的討論,實質是對網路道德、責任的討論。
在觀眾討論的同時,用多媒體將觀眾蒐集的視聽資訊播放在大螢幕上。所有討論內容由主持人進行分類整理,並將之概括在演示黑板
(三)誰之過,網路還是我?——網路的利弊討論
主持人:網路到底帶來了些什麼?為什麼有人憑藉著它走向成功、走向輝煌,也有人因之而走向墮落、走向毀滅?由此引發對網路本質的討論。由主持人對討論走向進行把握,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由一位計算機錄入速度較快的同學,將討論結果錄入機器,並用大螢幕展示出來。
討論結果集中為:
1、網路本善良:網路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一種工具、是為我們架起的一座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本身無所謂對錯。
2、虛擬的世界中,我們仍舊是現實的:網路雖然是一個與現實生活截然不同的虛擬世界,但仍離不開現實的道德與規範。
3、網路面前,人人平等:網路為每個人提供了相等的資源,從中獲益還是受害,全靠自己把握。
(四)將網路規則進行到底——維護網路秩序討論
網路秩序,從我做起;網路秩序,人人有責。面對網路,應該做到:
1、提高自身素質,抵制網路誘惑;
2、發現不良資訊,通知朋友共同抵制,並報告有關部門。
五、班主任講話
透過同學們的交流反映,看來網路值得關注問題還真不少網路已深入我們每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它到底會成為汩汩長流的智慧泉源,抑或是上天“賜予”人類的“潘多拉盒子”,卻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同學們要正確認識網路,自覺抵禦誘惑。而且我們學校也規定在校生週一至週五嚴禁上網,請同學們自覺遵守。
六、活動結束
網路安全教育教案2
一、導致上網成癮的主觀原因
1、自控能力欠缺。中學生正處於求知慾旺盛的時期,他們對於外界的各種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相對傳統媒介而言,網際網路作為一個新興事物更能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著試一試、看一看的心理接觸網路。但中學生正處於心理、行為上的.變動期,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尚未定型,與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較為遜色,因而他們一旦上網便難於抵制網路的誘惑,往往可能被網上光怪陸離且層出不窮的新遊戲、新技術和新資訊網住。
2、認知能力有限。中國青少年從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國家命運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他們辨別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還是很強的。但是虛擬網路畢竟充斥著大量垃圾資訊和虛假資訊,對於身處社會邊緣、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學生來說,面對網上新奇、刺激的資訊極易受其誘惑。
3、自我意識強烈。中學時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識和叛逆心理烈的時期,中學生急於擺脫學校、教師、家庭的管制,丟開書本,追求獨立個性和成人化傾向,確立自我價值,網路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虛擬的空間。網路自由平等的特性為青少年創造了“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天地。在網路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護下可以暢所欲言。
二、導致上網成癮的客觀原因
1、網咖遍佈大街小巷,儘管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咖的條例,但在實踐中對網咖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富有互動娛樂性的網路遊戲和網上聊天室對中學生有著強大誘惑,促使他們將網咖當做樂土。
2、我國中學生多屬獨生子女,且城鎮居民以樓房式獨門獨戶的家居結構為主,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身為獨生子女的中學生與同齡夥伴交流。在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今天,他們的父母極有可能因忙於工作和生計而忽略了與子女的情感溝通。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中學生,便會在網路中尋找可歸依的群體,迷戀於網上的互動生活。
3、在電子資訊時代的大環境下,電腦和網路成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但缺乏老師和家長有效引導的中學生則更多地是把電腦和網路當成一種娛樂工具。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當學生學習上經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老師和同學的理解,為宣洩心中的苦悶、逃避不願面對的現實,往往在網上尋求安慰、刺激和快樂,以宣洩平時的壓抑情緒。
三、戒除青少年“網癮”的對策思考
1、正確認識青少年的上網行為,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網路。網路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交流、學習、資訊和消遣的平臺,孩子在網路上正常交友、學習和遊戲,對於收集資訊、促進成長和宣洩情緒都是有幫助的。要正確區分“使用網路”和“網路成癮”的不同,孩子上網,只要是在正常的範圍內,不影響學習和生活,都可以視作是正常的需要,沒有必要進行干涉。只有過度使用網路,影響了學習和生活,才構成“網路成癮”。
2、調整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結構,最佳化青少年成長環境。
(1)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如前所述,網路成癮不是單獨的網路問題或心理問題,成癮行為只是一個行為表象,隱藏在後面的是複雜交錯的社會、家庭、教育等問題,因此,教育者應該客觀認識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理解網路成癮者行為背後的願望,學習和把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做一個無條件接納的傾聽者和交流者。對有不良上網習慣的孩子更不要無端地指責,不要與孩子形成情緒上的對立。
(2)改變單一的教育評價模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全面實施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素質教育,學校要引導學生分清虛擬世界與真實社會的不同,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現實中存在的困難,儘可能多地組織開展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接觸和交往,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