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目的: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力的傳遞現象,知道直線傳得快、曲線傳得慢的道理以及簡單的終止力傳遞的方法。

  2.培養幼兒大膽探索、仔細觀察和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合作的樂趣。

  準備:

  現成的多米諾骨牌或由木板鋸成的長木條若干、排列示意圖三張(如圖)、錄影帶。

  過程:

  一、引起興趣

  1.我們已玩過“擊棋子”的遊戲,今天老師為你們準備好了新的材料,你們可以按自己的意願分成三組來玩“擊木塊”的遊戲。

  2.出示排列示意圖(如圖),引導幼兒分組討論本組準備按哪種方式排列木塊。

  〔評:教師用簡潔的語言迅速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由結伴、自主選擇排列形式這一做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感受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

  二、體驗力的傳遞現象

  1.三組幼兒分別協商排列木塊的方式,並嘗試推擊木塊,體驗力的傳遞現象。

  2.集體討論:為什麼有的組搭得快,有的組搭得慢?為什麼有的組搭的木塊倒得慢,有的倒得快?(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3.引導各組幼兒在吸取其他小組經驗的基礎上再操作一遍,然後說說自己的發現。

  4.教師小結:排得快慢與小組合作情況有關,木塊倒得快慢與排列線路有關。

  〔評: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不是簡單地將結論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得出結論,鼓勵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體驗與感想。〕

  三、探索終止力傳遞的方法

  1.將木塊排列好以後,如果我們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塊,就會使它後面的木塊也連續倒下。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想個什麼好辦法阻止木塊繼續倒下呢?

  2.各組幼兒分別透過操作,探索阻隔的方法。

  3.請每組派代表介紹自己組的阻隔方法,教師根據各組交流的情況小結:排木塊時大家應努力協作,儘量放穩木塊。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只要將手掌插入其中或趕緊抽掉後面的一塊,就可以避免後面的木塊倒下。

  4.每組幼兒分別運用其他小組的阻隔方法進行嘗試。

  〔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著重培養幼兒的是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的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交流

  1.各小組分別交換排列示意圖,幼兒繼續合作排列木塊並推擊,看看排列線路與力的傳遞之間有什麼關係。

  2.在幼兒操作實踐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懂得:力的傳遞速度與其排列線路有關,直線傳得快,曲線傳得慢,路線越彎曲,速度就越慢。

  3.看錄影瞭解生活中力傳遞現象的應用情況,如打桌球、打保齡球、打玻璃彈珠等。

  4.力的傳遞現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一找再來告訴大家。

  〔評:透過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材料之間等多渠道的交流,幼兒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有關力的傳遞方面的科學知識,而且還學會了合作,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教材分析:

  每年春天,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飛來飛去忙著築窩、捉蟲,乳燕嘰嘰喳喳叫著吃蟲、學飛……中班幼兒對小動物有著天生的親近感和好奇心。本次活動透過尋找觀察等方法,引導幼兒認識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瞭解小燕子的生活習性。同時,將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人與動物和睦相處之上,把幼兒的探索興趣引向深人,激發幼兒愛護小燕子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知道燕子是益鳥。

  2。能用清楚、完整的語言講述觀察到的小燕子的樣子和特點。

  3。知道燕子是人類的朋友,要和燕子和睦相處。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領幼兒在自己家周圍找找燕子窩,觀察燕子的活動。

  2。“幼兒學習材料”—《春天你好》,《幼兒素質發展課程·語言》CD,《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14

  活動建議:

  1。組織談話活動,播放課件,引發幼兒對小燕子的興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燕子的基本特徵。

  (1)組織談話活動,調動幼兒對燕子的已有經驗。

  提問:你認識小燕子嗎?你見過的小燕子是什麼樣子的?小燕子喜歡住在哪裡?它喜歡吃什麼?

  引導幼兒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大膽地與同伴交流。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說說小燕子的主要特徵。提問:小燕子在幹什麼?它長什麼樣子?

  引導幼兒觀察小燕子自由飛翔及停留在樹枝上、屋簷上的姿態,學一學小燕子飛翔的動作,說一說小燕子的大概特徵。

  2。請幼兒觀察圖片聽故事,瞭解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1)請幼兒閱讀《春天你好》第14頁,按照頭、身體、尾巴的順序觀察小燕子的外形特徵。小結:小燕子的頭上有眼睛和嘴巴,身體上有一對翅膀,身體的羽毛是黑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播放課件,請幼兒觀察小燕子捉蟲的片段。提問:小燕子在吃什麼?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

  小結:小燕子幫農民伯伯消滅害蟲,是保護莊稼的益鳥。

  (3)播放故事《燕子和老爺爺》,引導幼兒瞭解小燕子的生活習性。提問:小燕子住在哪裡?它為什麼要南飛?春天小燕子回來了嗎?

  小結:燕子銜來樹枝、泥和草在屋簷下築窩。燕子媽媽會生蛋,孵出小燕子,每天捉害蟲餵它們。秋天,天氣漸漸轉涼,燕子飛去溫暖的南方過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再飛回來。

  (4)組織幼兒交流、討論,啟發幼兒和小燕子和睦相處。

  請幼兒互相討論:老爺爺是怎樣對待小燕子的?為什麼每年小燕子都要在老爺爺家住下?如果小燕子每年來到我們的屋簷下築巢,你會怎麼做?

  引導幼兒感受人與動物和睦相處的美妙,樹立保護小燕子的意識。

  3。組織幼兒玩遊戲“小燕子捉害蟲”,進一步激發幼兒喜歡小燕子的情感。

  教師與幼兒共同扮演小燕子,隨音樂做小燕子捉害蟲的不同形態體驗小燕子捉害蟲的快樂。

  附

  燕子和老爺爺

  在很遠很遠的北方,有一個小山村,村子裡住著一個老爺爺。老爺爺沒有兒子,也沒有女兒,一個人很孤單。有一年春天,老爺爺家來了一個客人。它披著黑色的外衣,有白白的肚皮,尾巴就像一把張開的剪刀。原來是一隻燕子。它圍著老爺爺的小屋飛了好幾圈,飛得又高又輕,看到老爺爺笑哈哈的,很溫和,便決定杷家安在這裡。燕子銜來麥稈和草莖,和上泥土,在老爺爺家屋簷下築了一個窩,從此住了下來。老爺爺呢,天天將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不讓老貓和大黑狗亂叫,還在院子裡放了一個乾淨的盤子,每天給燕子添水、加食。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燕子和老爺爺就像一家人一樣親,老爺爺再也不孤單了。

  秋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燕子要把家搬到南方去了。燕子捨不得老爺爺,老爺爺更捨不得燕子。燕子圍著老爺爺的屋子飛了一圈又一圈,好像在說:“老爺爺別難過,明年春天我一定回來”燕子飛走了,老爺爺天天盼著春天早點兒來到。

  第二年春天,燕子果然回來了,還帶來幾個同伴,老爺爺的院子更熱鬧了。老爺爺真高興啊,每天都很快樂。沒多久,燕子孵出了小寶寶,鄰居家的大人、小孩知道了,都來看小燕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唱著歌,老爺爺的院子充滿歡聲笑語。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體驗輕重,對稱,支點移動等因素與物體保持平衡的關係。

  2.積極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發現,並能記錄結果。

  3.能舉出兩個以上生活中運用平衡原理的例子。

  活動準備

  畫筆 剪刀 鉛筆 橡皮泥 卡紙 別針

  活動過程

  1.蝴蝶玩偶引出主題,激發孩子們積極探索興趣

  小蝴蝶飛累了,落在花枝上休息一會,可是它怎樣才能站穩呢?快幫小蝴蝶想想在花枝上平穩站住的辦法吧!

  ①用剪刀剪出造型不同的蝴蝶;用橡皮泥把鉛筆固定住。筆尖朝上。

  ②嘗試將蝴蝶平穩的立在筆尖上,用筆在支點上做出記號。

  ③在蝴蝶身上的不同部位夾上別針,看看支點改變了嗎?

  你的小蝴蝶落穩了嗎?將你找到的支點畫下來,並將小蝴蝶貼上在花園裡。

  2.透過自制小天平,加深體驗輕重,對稱,支點移動等因素與物體保持平衡的關係

  a.粗細均勻的長棍,紙杯做小桶,線繩沙子。

  b.自制的小天平歪了,怎麼辦呢?請給另一邊煩人紙杯中倒入沙子直到平衡。

  科學樂園

  當天平左右兩邊的物體的重量相等時,兩個托盤距支點的距離也相等,當重量不等時,距支點的距離則不等。小朋友們。你發現了平衡的秘密了嗎?你還知道哪些物品也用到了這些原理呢?與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瞭解溶解現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能初步記錄與交流自己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教學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糖、黃沙、赤豆若干,一張大記錄紙。

  2、幼兒操作材料:分別裝有糖、黃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類盒、小調羹若干,記錄板、記錄紙、貼上紙人手一份。

  3、實驗記錄:用貼標記的記錄形式。

  誰在水裡不見了姓名:

  我的實驗材料糖黃沙綠豆

  我的猜想

  我的實驗

  4、科學術語及詞彙:溶解。

  5、時間安排:20~2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幼兒認識材料,激發實驗興趣。

  教師出示裝有糖、黃沙和赤豆的盒子,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樣小禮物,看看它們是什麼?

  二、幼兒實驗操作——誰在水裡不見了

  (一)、幼兒猜想,到集體記錄板上記錄猜想結果。

  1、師:今天,三種寶寶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請它們藏到水裡面會怎樣呢?你覺得哪個寶寶在水裡會不見了?

  2、幼兒獨立思考、進行猜想,交流講述。

  3、幼兒到集體記錄板上用貼上小紅花記錄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覺得糖寶寶到水裡會不見,有的小朋友則認為黃沙寶寶,還有的小朋友認為是赤豆寶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待會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個寶寶在水裡不見了。

  (二)、幼兒實驗,在自己的記錄板上記錄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師:①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寶寶,放在紅色盒子裡的小水杯裡,用調羹攪拌一下,看一看發生了什麼?它是不是在水裡不見了?②如果這個寶寶在水裡不見了,就把看到的結果用小紅花貼上在“我的實驗”裡。③記住,試一種記錄一種,然後再去試另外一種,記錄一種。

  2、幼兒證實猜想:將糖、黃沙和赤豆分別投入水中,觀察誰在水裡不見了。

  3、幼兒實驗記錄:引導幼兒用貼上小紅花的方式將實驗結果記錄到自己的記錄板上。

  4、幼兒自由交流:大家的遊戲做完了,哪個寶寶到水裡去不見了呀?它們到哪裡去了?請小朋友看著你的記錄表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

  5、幼兒交流,教師記錄結果在大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我們發現糖寶寶放在水裡會不見,化掉了,這就是溶解。

  三、經驗拓展。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寶寶一樣放進水裡也會不見呢?我們回去再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小班常識活動:輕和響

  一、活動目標

  1、知道聲音有輕有響,並能加以簡單區分。識字:“輕”、“響”。

  2、在看看、聽聽、玩玩的過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裡搖晃的不同聲音。

  3、樂意參加常識探索活動,並學會在生活中主動探索。

  二、活動準備

  1、易拉罐若干(多於班級人數),半數裝有釘子或者豆類,半數裝有紙或者小木棍。

  2、“響”“輕”立式字卡各兩份。

  3、錄有伴奏音樂的磁帶,錄音機。

  三、活動過程

  引題。

  教師直接出示四隻易拉罐。並對其進行一定的解釋。

  2、透過聽聽、看看來進行觀察。

  ①教師搖一搖裝釘子的易拉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響)請幼兒對聲音進行模仿。

  ②教師搖一搖裝紙的易拉罐,提問這是什麼樣的聲音?(輕)

  ③教師展示“響”,“輕”字卡,並將兩隻易拉罐分別放在相對應的位置。

  ④教師將另外兩隻易拉罐分別搖一搖,結合幼兒的意見對其進行區分擺放。

  ⑤開易拉罐。教師引導:“這些易拉罐裡面到底裝的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看吧!”教師分別開啟四個易拉罐,並把裡面裝的東西倒出來,分別在幼兒面前進行進距離的觀察。

  ⑥小結: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他們放在易拉罐裡面搖一搖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

  3、透過親身操作進一步感知輕和響。

  ①教師引導:老師這裡有這麼多的易拉罐,我一個人玩不了那麼多,我請小朋友跟我一起來玩,好嗎?

  ②教師提要求:在拿到易拉罐的時候不要隨便的搖,要先把易拉罐抱住,等到老師請小朋友們操作的時候才可以搖。小朋友搖一搖以後,聽聽這個聲音是輕的還是響的,是響的,就站在響字寶寶旁邊,是輕的,就站在輕字寶寶一邊。

  ③幼兒操作,找到相應的字寶寶並站在旁邊。

  ④教師檢查,糾正。

  4、用易拉罐來給音樂配伴奏。

  ①聽音樂一遍,區分響的一段和輕的一段。

  ②幼兒和教師一起根據音樂輕響來給音樂伴奏。響的一段由拿響罐的小朋友搖,輕的一段由拿輕罐子的小朋友搖。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一、活動目標

  1.保證合理睡眠,養成按時睡覺和起床的習慣。

  2.學會科學安排雙休日的時間。

  3.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

  4.按時上學,不早到,不遲到。

  二、活動重難點

  使幼兒認識到不規律睡眠對自己的健康和休息的危害,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做到珍惜時間,提高效率。

  三、活動準備:PPT課件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聽老師講故事

  (二)想想說說

  1.說一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華的行為有什麼樣的問題

  2.分組討論:他的行為有什麼樣的危害

  3.想一想怎樣幫助小華克服自己的缺點(討論、發言)

  (三)養成合理的起居習慣:

  1.師總結前面發言的結果:不規律的睡眠有哪些危害?

  (1)不能按時睡覺,就不能按時起床?

  (2)吃不好早飯,影響健康和一整天的精神狀態

  (3)到校後情緒緊張,不能集中精力聽課

  (4)飢餓感隨時來襲

  (5)行為變得被動、懶散、缺乏朝氣

  (6)影響飲食、學習、鍛鍊、休息以及身心健康

  2.說說怎樣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四)雙休日生活巧安排:

  1.自己說說自己的雙休日安排有什麼樣的優點和缺點;

  2.同學們自由組合說說怎樣安排雙休日的時間才科學合理;

  (五)按時上學,不早到,不遲到。

  根據學校的到校時間要求,計算好自己上學從家來出門的時間,做到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到。

  (六)讀一讀:1.健康小貼士

  (七)2.健康小秘訣?

  (八)做一做:幼兒和家長制作一個作息時間表或休日時間安排表。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幼兒園科學活動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孩子們對身邊常見事物都可產生有價值的科學教育活動。橋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在生活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不同的橋材料不同,形態各異,幼兒感到好奇,有興趣探究,將幼兒對橋的興趣引入到課堂之中,讓幼兒體會探究橋的過程和與小夥伴交流橋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 瞭解橋在三個時期建橋主要用的材料。

  2. 能透過觀察與比較,描述不同的橋的特徵,建築材料及功用。

  3. 通過了解橋的演變,感受科學發展的進步。

  三、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橋的功能建造及主要用的材料。

  難點:能描述不同的橋的特徵,建築材料及功用。

  四、活動準備:

  1.PPT課件(不同材料製作的橋、建在不同地方的橋的圖片)。

  2.一個關於橋的謎語。

  五、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出一個謎語,讓幼兒猜,引發幼兒興趣從而匯入主題。

  教師:小朋友,老師說一個謎語,你們來猜猜是什麼?

  教師:樣子像船不是船,永遠停在江河畔,火車汽車它能載,光載東西不開船。讓我們猜一下它到底是什麼呢?(橋)

  教師:相信聰明的你們已經猜到了,沒錯,猜對了,它就是——橋!

  (二)引導幼兒回憶見過的各種橋

  教師:小朋友,我們生活中見到各種各樣的橋,那麼你們見過橋嗎?見過什麼橋?它是什麼樣兒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各種各樣的橋。

  (三)引導幼兒瞭解橋的構造及功能特點

  (四)教師編出示PPT圖片,我們來看第一種橋

  (1)吊橋

  吊橋又稱懸索橋,由懸索、橋塔、吊杆、錨碇、吊杆、加勁梁及橋面系所組,一般在景區可以看到

  (2)獨木橋

  簡單的人行橋,常用一面砍平的一根圓木做成的,架在懸崖等地上,最常見的地方是鄉下,雖製造簡便,但稍不小心就會受傷甚至丟掉性命。要經過這座橋、一定要在大人的陪伴下經過,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3)鋼鐵橋

  我們再來看鋼鐵橋、鋼鐵橋是用鋼鐵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樑,具有強度高,鋼度大的特點、這種橋呢大多在城市可以看到,有的小朋友上學的時候可以經過它。

  (4)拱橋

  拱橋指的是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為結構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樑。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像北京頤和園玉帶橋,就是一種。還有河北的趙州橋,也是拱橋的一種。

  (4)立交橋

  立交橋全稱為"立體交叉橋",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匯處建立的上下分層、多方向互不相擾的現代化橋樑,這種橋呢建設成本較高,通常只在高速公路互通、城市幹道或快速路之間的交匯處建設,主要作用是使各個方向的車輛不受路口上的紅綠燈管制而快速透過。那立交橋的主要功能就是避免多方向車輛在交匯處互相干擾,他的主要特點就是道路平面分離,或立體交叉形成多層。

  (5)木橋

  木橋以天然木材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樑,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樑形式,它具有重量輕,強度較高的特點,因為木材分佈較廣,取材比較容易,而且採伐加工不需要什麼複雜的工具所以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樑形式。所以加工及各部分連線的構造簡單等優點。但其也有易燃,易腐蝕,承載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異性及天然缺陷影響等缺點。這種橋大概只可以在山區景觀區才可以見到的哦。

  (四)遊戲環節連連看

  讓小朋友找到獨木窮、鋼鐵橋、立交橋、拱橋、吊橋、相對應的橋樑圖片。

  六、活動總結: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這些橋,還會有更先進的外形美觀的橋出現,小朋友們可以平時多多觀察,就可以發現更宏偉的大橋哦。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認識家中常見的植物.

  2.感覺照顧植物的樂趣.

  3.瞭解植物成長的過程.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lt <我家的植物&;gt >.

  2.掛圖:&;lt <我家的植物&;gt >.

  3.班級裡栽種的各種植物.

  活動流程:

  展示掛圖→ 思考問題→ 照顧植物→ 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展示掛圖:

  請幼兒看幼兒用書&;lt <我家的植物&;gt >的畫面,教師給幼兒一一講解展示掛圖&;lt <我家的植物&;gt >.

  二.思考問題:

  看到了圖上的許多種植物後,請幼兒思考以下問題:

  ─哪些植物會發出香味?你們家裡有能發出香味的植物嗎?這些植物讓你想到什麼有趣的事?

  ─哪些植物的葉子有多種顏色?你家有嗎?是些什麼顏色的葉子呢?

  ─哪些植物會攀爬?這些植物學會開花嗎?開什麼顏色的花呢?

  ─哪些植物常在房間.客廳裡看到呢?

  三.照顧植物:

  請幼兒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照顧植物:

  ─修整枯掉的葉子或過長的枝葉。

  ─整株拔起生病的植物,更換土壤、曬曬太陽。

  ─當土壤表面幹了的時候,就需要給植物澆澆水,直到噴底有水漏出來為止。

  ─開花的植物放在陽光下,觀葉的植物一星期1-2次太陽即可。

  四、活動延伸:

  學習孵豆芽的方法並觀察豆芽成長的過程。

  科學活動:繩子的用途

  溫州第四幼兒園:金笛

  活動目標:

  1、瞭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於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瞭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出示各種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麼?

  (出示四個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麼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後,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麼字?怎麼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幹什麼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瞭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膠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裡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裡發現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現,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裡了?有什麼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麼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透過看看說說,初步瞭解熱帶魚花紋美麗的簡單原因及幾種海洋生物保護自己的本領,對科學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幼兒觀察、想象的能力,並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3、初步知道保護自己的重要性,激發幼兒關心自己、關心同伴的願望。

  材料準備:電腦一臺、有關知識的VCD碟片(參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動過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護色。

  1、熱帶魚的保護色。

  (1)、看有關熱帶魚的VCD片。

  (2)、討論:熱帶魚為什麼有這麼漂亮的顏色?鼓勵幼兒尋找、探究答案。

  (3)、看VCD瞭解答案。

  2、侏儒海馬的保護色。透過看圖片,幼兒發現它的顏色與生活環境的相關聯絡。

  3、鰈魚保護自己的本領。

  4、變幻極大師:章魚的奇特本領。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護本領。

  1、鰻魚的自我保護意識。

  2、成群的小海龜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沒有特殊本領的魚是如何逃避敵人的攻擊。

  三、討論:小朋友如何保護自己,發現幼兒園裡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說說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裡玩時有什麼潛在的危險。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物體的排列規律,嘗試用符號記錄規律。

  2、激發幼兒對物體排列規律的興趣,

  活動準備:

  斑馬圖片;條形旗圖片(規律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筆、一張白紙;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1、教師身穿條紋上衣,吸引幼兒注意。

  師:“老師的上衣圖案是怎麼樣的?”

  2、出示斑馬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花紋規律。

  3、出示條形旗圖片,引導幼兒發現規律。

  二、啟發幼兒用符號記錄規律。

  師:“我們發現了這麼多規律,怎麼樣把它們記錄下來呢?”

  1、幼兒討論記錄方法。

  2、確定簡潔的記錄方法——用簡單的符號記錄規律(如:010101、□○□○□○)或用物體的主要特點進行記錄(如:藍白藍白藍白)。

  3、幼兒嘗試用自己的符號記錄。

  4、幼兒互相交流記錄結果的含義。

  三、啟發幼兒尋找生活中的規律,並嘗試進行記錄。

  四、幼兒相互交流經驗。

  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各種規律事物及規律現象。(如:人行橫道、星期的輪迴規律、四季的輪迴規律等)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寶寶》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

  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

  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裡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裡面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開啟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逐一開啟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裡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

  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為什麼蛋有大有小?

  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螢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螢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為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著睡、馬站著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倒掛著睡、貓趴著睡、烏龜縮排殼裡睡。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透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透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著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透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匯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透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示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示,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膠做的為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中班科學教案:會變的顏色

  一、活動目標:

  1、透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膠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定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麼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麼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麼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裡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後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範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並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才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麼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並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範。

  5、引導幼兒發現並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膠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後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並記錄)

  ②變出了什麼?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遊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麼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兒對周圍物體現象的探索興趣。

  2、初步培養幼兒自己嘗試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圖片:小花貓

  2、三塊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長方形紙、玩具望遠鏡、雙面膠。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幼兒興趣。

  (1)觀察桌上放著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貓圖片

  請幼兒分別用這三塊玻璃片去看小花貓圖片。

  (3)提問:透過這三塊玻璃片看到的圖片是不是跟原來的一樣大?

  (大了、小了、和原來一樣)。

  2、啟發、探索。

  (1)為什麼透過三塊玻璃片看同樣的東西,大小不一樣呢?

  (2)請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這三塊玻璃片是不是一樣?

  (3)教師示範並告訴幼兒:“先摸玻璃片兩面的中間,再摸邊緣是不是一樣,

  然後把玻璃片豎起來用眼睛看。”

  3、師幼進一步探討平、凸、凹玻璃片。

  (1)請幼兒取出中間和周圍一樣厚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平玻璃片”

  (2)請幼兒取出中間厚、周圍薄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凸玻璃片”

  (3)請幼兒取出中間薄、周圍厚的玻璃片

  告訴幼兒這是“凹玻璃片”

  4、幼兒動手操作、體驗平、凹、凸三種玻璃片的作用。

  (1)請幼兒分別用平、凹、凸三種玻璃片去看周圍的事物,講講有什麼不同.

  (平:—樣大;凸:放大;凹:縮小)。

  (2)教師小結: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科學家真會動腦筋,他們利用不同的玻璃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嘗試製作望遠鏡,教師巡迴指導。

  (1)請幼兒用玩具望遠鏡看一看周圍事物,引起幼兒製作興趣。

  (2)請小朋友動手把長方形紙捲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紙筒後面,凸玻璃片放在紙筒前面,

  望遠鏡就做成了。教師重點指導雙面膠的用法。

  (3)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望遠鏡再一次看一看周圍事物的變化,

  進一步瞭解望遠鏡的作用並享受自己動手製作的樂趣。

  (教師提示望遠鏡的作用。如看文藝演出、看體育比賽、看風景、解放軍瞭望。)

  活動延伸

  幼兒自由玩耍自制望遠鏡,對周圍事物進一步探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幼兒園科學活動:好玩的彈性物品

  一、活動目標

  發現物體的彈性,瞭解彈性與人們的關係。

  二、重點難點

  利用材料製作彈性玩具。

  三、活動準備

  細鐵絲、畫紙、圓柱體、橡皮泥若干。皮筋、皮球、氣球、拉力器等。

  四、活動過程

  1 、出示“會跳的小狗”引起興趣,瞭解物體的彈性

  我們教室裡來了兩隻小狗“汪汪汪”小狗可開心了,你們看,它們跳得多開心呀!我們歡迎歡迎兩隻小狗,不過兩隻小狗給我們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問題,想聽聽是什麼問題嗎?

  (汪汪,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是怎樣跳起來的嗎?)

  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聽,小狗是怎樣回答的,好嗎?(你們聽好了)

  “小朋友真聰明,在我們的身體下有彈簧,潘老師用力把我壓下去,下面的彈簧變短了,我就沉下去了,潘老師一鬆手呀,我們就跳起來,彈簧呢也就恢復原樣了。”

  教師小結:聽明白小狗的話了嗎?噢,原來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會發生變化,鬆開力時,又恢復原狀,這就叫物體的彈性。

  2 、提供各種材料,讓小朋友感知發現彈性。

  兩隻會跳的小狗還給我們帶來好多好玩的物品,等一下請小朋友去玩一玩,看看這些好玩的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

  幼兒操作:拉拉皮筋會變長,一鬆手又變成原來的樣子壓皮球,皮球會扁,鬆手又鼓起來了。

  師:誰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玩的?發現它們有什麼變化?

  3 、彈性的作用,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彈性物體有好多好多,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東西有彈性嗎?

  腳踏車打氣,座墊裝彈簧,是為了減少振動,夾子、理髮推子有彈簧是為了方便使用,沙發、床用海棉和彈簧是為了坐躺時更舒服,水龍頭開關裡有皮墊子是為了防止漏水,彈簧秤用來測量物體的輕重……。

  4 、小製作“會跳的小人”

  師:今天“會跳的小狗”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有彈性的物品,為了謝謝他們讓我們一起來製作一個“會跳的小人”送給他們好嗎?

  出示示意圖

  老師帶來了製作“會跳的小人”的示意圖,請小朋友看看,你們能看明白嗎?誰能告訴我第一幅圖示是什麼意思?第二幅呢?

  老師講解後幼兒操作。

  5 、結束:讓我們一起來和會跳的小狗跳舞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兒對影子這一有趣的光學現象特別感興趣,他們喜歡和影子做遊戲,因此我們經常會開展有關影子的科學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是圍繞著影子產生的原理展開,幼兒較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本次活動我們運用反證的方法,透過為動物的影子找“眼睛”,讓幼兒自己對有關影子的錯誤或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從而進一步理解紙擋住光就會出現影子,而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就能透過等粗淺的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探索為動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知道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能透過,反之則產生影子。

  2.能與同伴合作觀察和記錄,並對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現象有繼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剪紙動物的頭飾、手電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塊、幼兒記錄紙若干。

  2.教師演示材料:關於動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頭、手電筒、集體記錄紙一份。

  活動過程

  一、說說影子,引起興趣

  1.師:這幾天我們都在玩影子游戲,你們發現影子有哪些有趣的現象?

  幼:影子有時會變得很長,有時又會變得很短,有時又會消失不見。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來影子也會停下來。

  幼:影子的顏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淺。

  2.小結:影子真像一個魔術師,有時會出現,有時又會躲起來;有時會變長,有時又會變短。

  (分析:在本活動開始之前,我們首先對剛剛結束的影子游戲進行交流,教師在提問時特意突出“有趣”二字,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幼兒探索影子特性的興趣。透過教師的小結,幫助幼兒回顧關於影子的各種經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

  二、比較不同的影子,記錄各種猜測結果

  1.教師演示關於動物影子的PPT,幼兒根據區域性特徵猜測分別是哪些動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請幼兒說說這個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3.猜猜為什麼兔子的影子上會有眼睛,幼兒結伴商量並記錄猜測結果。

  4.交流各種猜測記錄。

  猜測一:在兔子頭像上畫兩隻眼睛;

  猜測二:在兔子頭像上貼兩隻眼睛;

  猜測三:在兔子影子上畫兩隻眼晴;

  猜測四:在兔子頭像上剪兩隻眼睛。

  5.教師在集體記錄紙上記下幼兒的各種猜測,並提出要求。

  師:請你們用商量好的辦法試一試,然後再用手電筒照一照,看看小動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師透過演示動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引發幼兒對兩種影子進行比較,從而自然地過渡到猜測、記錄階段。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大膽猜測“如何才能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並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始初步驗證自己的各種設想。)

  三、實驗驗證,尋找答案

  1.幼兒運用猜測的方法進行驗證,並進行記錄。

  師:請你們在做實驗的時候,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記錄下實驗結果。試過自己的方法後,也可以試試別人的方法。

  2.幼兒根據實驗情況交流自己的發現。

  ●光透過動物頭飾上的小洞後影子上就會有“眼睛”

  師:為什麼給動物頭飾畫眼睛、貼眼睛都無法讓我們在影子上看到眼睛,而剪個小洞就能看見呢?

  小結:手電筒的光透過紙上的小洞後影子就會有眼睛,而畫眼睛或貼眼睛都會將光擋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間的關係

  師:小動物的眼睛都一樣大嗎?為什麼?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結:剪的洞越大透過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過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實驗驗證後,當幼兒開始交流實驗結果時,教師的開放式提問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細緻觀察,並鼓勵幼兒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較為複雜的光學原理。教師預設的一些關鍵提問,能夠幫助幼兒對光和影子的一些錯誤或是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並透過同伴間的引導、自己的操作,從而進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現眼睛”的光學現象。)

  四、延伸活動:手影遊戲

  1.出示手影遊戲的PPT,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麼。

  2.幼兒在區角中模仿手影動作進行遊戲。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落下來

  設計意圖:

  在地球上,所有東西往上一拋都會落下來,這是小班幼兒都有的生活經驗。但是對幼兒熟知的經驗有沒有進一步探索的意義和價值呢?我們試圖透過一個集體活動來推動幼兒對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深層次的探索,以幫助幼兒學習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探索的方法。

  目標:

  1.觀察、比較物體下落時的現象,對物體的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用記錄的方式和語言來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準備: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紙杯、紙盤、泡沫積木、樹葉、羽毛、軟球、絲巾、繩子、手帕、廢棄的飲料瓶、三毛球等,數量之和多於幼兒人數。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記錄紙和筆。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樣大小、顏色的手工紙每人一張。

  過程:

  一、觀察一種物體的下落現象並清楚表達

  1.提出任務。

  師: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沒那麼簡單考考你”的挑戰遊戲。“沒那麼簡單考考你”是什麼意思呢?(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不簡單。)

  師:我們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拋,都會――(幼兒補充:落下來。)這個問題真的很簡單!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種東西落下來是什麼樣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暢的語言來表達呢?這可有點不簡單了。

  師: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品落下來的樣子,等一會兒要請你表達。

  2.教師操作,逐一讓物體下落。

  3.交流與總結。

  (1)幼兒交流。

  (2)教師總結:大家透過仔細觀察,把“落下來”這件事情表達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來的聲音,有的觀察到了落下來的樣子,有的發現了落下來的速度。很棒!

  (開門見山地讓幼兒帶著任務觀察物品落下來的現象,為下面環節的展開作經驗準備。)

  二、觀察、比較兩種物體下落現象的不同,用記錄方式表達觀察到的現象

  1.提出任務。

  師:我們今天的挑戰是“沒那麼簡單考考你”,下面請選擇兩樣物體,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用動作解釋“同一高度,同時落下”),觀察它們的不同,並記錄下來。

  教師在幼兒操作時的指導要點如下:

  ●注意瞭解幼兒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時落下”的規則。

  ●當幼兒有了自己的發現時提醒他們記錄下來。

  ●當幼兒記錄有困難時,可以讓他們觀察同伴記錄,提醒他們用符號進行記錄。

  2.交流與總結。

  (1)幼兒交流自己的記錄。

  教師這時可以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幼兒創造性地用符號來表示自己的發現。

  ●幼兒記錄物體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現。

  (2)總結物體下落現象的相關因素。

  師:大家透過觀察、比較、記錄,知道了物體落下來時有許多不同。可是,這些不同可能和什麼有關係呢?(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可能與物體的輕重、大小、形狀以及風力有關。)

  (這個環節的任務難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個環節觀察的基礎上學習運用比較的方法,並且從語言表達轉為記錄表達。)

  三、探索讓同樣的紙出現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務。

  師:請記住我們的挑戰題目是――(幼兒補充:沒那麼簡單考考你。)

  師:(出示一張手工紙,使其落下)給你們一張同樣的紙,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樣。看上去簡單,其實不簡單哦!試一試吧。

  2.幼兒操作。

  教師邊與幼兒一同操作,邊觀察幼兒的操作情況,指導要點如下:

  ●當幼兒出現摺疊動作時,便上前鼓勵,並與之比較兩張紙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當大多數幼兒受同伴影響採用摺疊方法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除了摺疊.你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團、撕開等。)

  3.交流與總結。

  教師在總結時可以讓所有幼兒將變化後的手工紙與教師手中的手工紙一同落下,進行比較觀察,鼓勵幼兒設法使紙落得快一些。

  (在進行了兩個環節的嘗試、觀察、比較和對下落相關因素的思考之後,這個環節嘗試讓幼兒解決問題,即如何讓兩張相同的紙下落速度不一樣。)

  四、結束

  師:在“沒那麼簡單考考你”的挑戰遊戲中,你們透過仔細觀察、認真比較、努力思考和嘗試,取得了勝利,為自己鼓掌吧!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物體間的間隙

  設計意圖

  進入秋天,各種果實和農作物逐漸成熟,於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大人們要帶孩子回家團圓的機會,我們給孩子們佈置了“走進田野,採集果實”的任務。節後回來,那火紅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還有各種各樣的高粱秸、穀子穗、帶莢毛豆等農作物,紛紛登上了我們班的展示臺。孩子們對這個小展臺情有獨鍾,一有空就圍攏過來整理和擺弄。

  在一次裝瓶時,有個孩子偶然發現在他裝滿的一瓶花生裡,竟然還能再裝上半杯小米!看著小米慢慢地從花生的空隙裡穿過、漏下,孩子們都特別驚奇!追隨孩子們的興趣點,於是一個關於“物體間的間隙”的科學探索活動就在孩子們的激烈討論和探索中展開了。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感知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體的空間。

  活動準備

  盤子、紙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記錄表、篩網、課件。

  活動過程

  一、觀察實驗用品,說說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麼不同

  1.師:“小朋友你們看,老師這裡有什麼呀?”“誰願意來說一說,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麼不一樣呢?”

  2.小結:乒乓球大大的、圓圓的,玻璃球小小的、圓圓的,而小米又細又小,當我們用手抓起小米時,小米會從我們的指縫裡流下來。

  二、幼兒探索、嘗試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裝到一個瓶子裡

  1.師:“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把三個杯子裡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裝到一個玻璃瓶裡,看誰最愛動腦筋,能把他們都裝進去!”

  2.指導幼兒記錄實驗結果,並注意操作規則,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說說我的發現

  1.師:“有的小朋友已經裝完了,清你拿著記錄表坐到前面來?”“沒有成功也不要緊,把你怎樣裝的記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誰願意來說一說,你是怎麼裝的?你成功了嗎?”

  四、引導幼兒用篩網將摻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開,再進一步探索其他的裝瓶方法

  五、交流、討論實驗結果

  提問:“這一次你成功了嗎?成功的請舉手!”

  討論:“為什麼先裝乒乓球,再裝玻璃球,最後裝小米的方法比較容易成功呢?”

  六、觀看課件,引導幼兒懂得物體與物體之間是有間隙的,要學會合理安排物體的空間

  師:“先裝乒乓球,因為乒乓球佔的地方大,然後放玻璃球,這樣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給填上了,最後我們再放上小米,這樣小米又把更小的縫隙也給填上了,所以最後它們都被裝了進去。”

  七、拓展幼兒對物體間間隙的理解

  引導幼兒再次嘗試:裝滿的瓶子裡,還能再裝上半杯水嗎?為什麼?

  八、幼兒分享交流實驗的結果,進一步感知水所佔的空間

  師:“小朋友你們都成功了嗎?為什麼這麼滿滿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還能裝上這一小杯水呢?”(因為水把更小的縫也給填上了)

  九、結束活動

  把實驗材料投放到幼兒的活動區裡,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活動情況,可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不規則的物體之間的間隙,比如嘗試裝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頭、鵝卵石、沙子等。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主要是透過感知覺以及各種操作活動認識周圍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操腦,探究問題。操作探索活動也成為了中班幼兒比較適宜的活動和學習方式。

  本次活動,我採用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水和雞蛋等,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注意創設操作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透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最大限度的讓幼兒去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等。這樣是幼兒變被動學習者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萌發愛科學的情感。在實驗中,我採取分組實驗的方式,曾強

  幼兒的目的性。

  活動目標

  1、情感態度: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對探究活動感興趣;

  2、能力目標:能在實驗操作中觀察現象,並進行實驗結果的記錄;

  3、知識技能:能夠主動探究清水裡加入鹽或者糖,使沉下去的雞蛋浮起來

  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實驗活動,感知鹽和糖在水中融化可以使蛋浮起來。

  難點:在使雞蛋浮起來的實驗活動中,感知鹽和糖放入水中的量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常見的物品,喜歡參與實驗活動。玩過物體在水中漂浮、沉浮的實驗。

  材料準備:礦泉水瓶、雞蛋、鹽、糖、勺子、攪拌棍、記錄卡、水彩筆等。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圖片匯入:

  1、教師:請幼兒說一說,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那麼你玩過什麼玩具或者物品,它浮在了水面上?

  (二)提出讓沉下去的雞蛋浮起來的問題,引出興趣。

  1、教師:“我手中有一杯清水,將雞蛋放進清水裡,雞蛋是什麼樣子的?

  2、教師:“你們有辦法讓他浮起來嗎?”二、經過部分

  (一)教師實驗,幼兒觀看

  1、教師:“現在我是一個魔術師,我手裡有個神奇的物質,我將它放入這個杯子裡一勺,仔細看我的一勺是什麼樣子的,然後我在我的紙上用點來表示我加了一勺,你們看看有變化嗎?”

  “我在放入第二勺,在紙上再點一個點,你們看看雞蛋變化是什麼?”

  “放入第三勺,繼續在紙上畫一個點,又怎麼樣了?”

  (二)教師出示鹽和糖,幼兒猜測。

  1、教師:“我們看到了浮起來的過程,可讓它浮起來的神秘物是什麼呢?”(出示糖、鹽。)現在,我想請小朋友們嘗一嘗我手中的糖,你們猜一猜,幾勺鹽可以讓雞蛋浮起來呢?

  2、出示表格,教師:“這張表格上有和糖的,藍色笑臉代表鹽,紅色笑臉代表糖請你們猜一猜,哪個放了三勺雞蛋浮起來了?請小朋友們選擇自己認為的糖或者鹽相對應的笑臉,貼到小黑板上。”

  (三)實驗過程

  1、教師:“有兩張桌子,桌子上分別放了鹽、糖,請小朋友們走到自己猜測的位置,進行實驗,在實驗中,請保護好你的雞蛋和記錄紙不要丟。桌子上的物品可以多放些。完成這個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記住每加入一勺在自己的記錄表上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加入的勺數。”

  2、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向水中加物質,驗證自己的猜想。

  (四)講述驗證結果

  將幼兒手中的表格投放到電腦中,教師:“請小朋友說一說,你是哪組小朋友。水裡加了什麼,加了多少勺,你的雞蛋怎麼樣了?”

  (五)繼續實驗

  教師:“現在,我有個疑問,如果我想讓加入糖的雞蛋也浮起來需要怎麼做?”

  教師:“請小朋友們繼續使用自己的記錄表,用自己的方式將用了多少勺記錄下來。教師:“那麼現在我們來向糖水裡繼續加入糖,看一看加入多少勺,雞蛋可以浮起來。

  剛剛加鹽的小朋友,請稍等,老師為你們換糖和水杯繼續實驗。

  三、結束部分

  教師:“原來,鹽加入水中可以讓雞蛋浮起來。糖在水中也可以在水中浮起來,只不過加入的量要比鹽多很多。那麼,為什麼我們使用相同的材料放入的糖數不同?”幼:“雞蛋的大小不同,水的多少不一樣。”

  教師:“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首先雞蛋的大小會影響白砂糖的多少,使雞蛋浮起來;其次,水的多少也會影響雞蛋浮起來;第三白砂糖會形成固狀,沒有鹽那麼容易加入,所以糖的量也沒有鹽好掌握。”

  四、活動延伸

  每個小朋友加入不同的糖的量可以使雞蛋都浮起來了。下一次活動中,可以帶秤和量杯繼續實驗。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緊緊貫徹《綱要》和《指南》精神,密切聯絡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利用幼兒的身邊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來進行了這節科學活動,探索身邊的科學,感知浮的現象。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材料,緊緊圍繞浮起來貫穿活動,幼兒對實驗結果進行主動大膽猜測和探索嘗試,認識了水中加入少量鹽可以使雞蛋浮起來。再次進行加入更多的糖使雞蛋浮起來,給幼兒更多的探索空間。在活動中,讓幼兒直接感知,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滿足幼兒的好奇、探索、嘗試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直觀思維能力,幼兒的專注投入,為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幼兒感到探索活動的樂

  趣。在下次實驗中,帶秤和量杯,固定水、雞蛋和糖的量,給孩子更多探索的空間。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瞭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教案准備:

  1、錄音機、錄象機、幻燈機各一臺,磁帶、錄影帶、幻燈片等;

  2、世界地圖一張,地球儀一個;

  3、各類動物、植物圖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謎語匯入活動。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裡,滿載人類千千萬。(地球)

  二、透過觀察、討論,讓幼兒初步認識地球的形狀。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麼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並討論地球的形狀。

  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三、透過聽、看,讓幼兒瞭解地球上面有什麼?

  1、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麼?(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聽錄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體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氣層包圍著。上面有不同的顏色,藍色的部分代表水,黃色的部分代表山,綠色部分代表陸地。我身上有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還生活著許多動物,有兇猛的老虎和獅子;頑皮的小猴、可愛的小兔;還有ji、鴨、魚、蝦等等。哎!對啦,你們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孩......

  總之,我身上的東西多得很,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等有時間,我再向你們詳細介紹好嗎?

  3、遊戲:“送圖片回家”。

  請幼兒從盒子裡任意取一張圖片,然後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如:小魚貼在代表水的藍色處;......

  4、看錄影——“世界各地”,進一步瞭解地球上的情況。

  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5、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仍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四、結合幻燈片,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後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為什麼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五、延伸活動:

  “我為地球掃衛生”——清出白色垃圾。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瞭解溶解現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能初步記錄與交流自己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教學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糖、黃沙、赤豆若干, 一張大記錄紙。

  2、幼兒操作材料:分別裝有糖、黃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類盒、小調羹若干,記錄板、記錄紙、貼上紙人手一份。

  3、實驗記錄:用貼標記的記錄形式。

  誰在水裡不見了 姓名:

  我的實驗材料 糖 黃沙 綠豆

  我的猜想

  我的實驗

  4、科學術語及詞彙:溶解。

  5、時間安排:20~2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幼兒認識材料,激發實驗興趣。

  教師出示裝有糖、黃沙和赤豆的盒子,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樣小禮物,看看它們是什麼?

  二、幼兒實驗操作——誰在水裡不見了

  (一)、幼兒猜想,到集體記錄板上記錄猜想結果。

  1、師:今天,三種寶寶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請它們藏到水裡面會怎樣呢?你覺得哪個寶寶在水裡會不見了?

  2、幼兒獨立思考、進行猜想,交流講述。

  3、幼兒到集體記錄板上用貼上小紅花記錄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覺得糖寶寶到水裡會不見,有的小朋友則認為黃沙寶寶,還有的小朋友認為是赤豆寶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待會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個寶寶在水裡不見了。

  (二)、幼兒實驗,在自己的記錄板上記錄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師:①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寶寶,放在紅色盒子裡的小水杯裡,用調羹攪拌一下,看一看發生了什麼?它是不是在水裡不見了?②如果這個寶寶在水裡不見了,就把看到的結果用小紅花貼上在“我的實驗”裡。③記住,試一種記錄一種,然後再去試另外一種,記錄一種。

  2、幼兒證實猜想:將糖、黃沙和赤豆分別投入水中,觀察誰在水裡不見了。

  3、幼兒實驗記錄:引導幼兒用貼上小紅花的方式將實驗結果記錄到自己的記錄板上。

  4、幼兒自由交流:大家的遊戲做完了,哪個寶寶到水裡去不見了呀?它們到哪裡去了?請小朋友看著你的記錄表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

  5、幼兒交流,教師記錄結果在大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我們發現糖寶寶放在水裡會不見,化掉了,這就是溶解。

  三、經驗拓展。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寶寶一樣放進水裡也會不見呢?我們回去再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科學)

  活動名稱:《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設計意圖: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教師採用"六個一"互動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活動目標:1、使幼兒樂於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2、透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鐳射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碟3、錄音機,有 "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活動過程:3、 聽一聽:老師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2、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3、說一說:玩具發出的聲音。4、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5、唱一唱:《 模仿聲音》的歌表演6、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麼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小班幼兒對聲音非常感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特點,將生活中有聲的現象集中在一起,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聽、玩、說、看、唱、猜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幼兒愉快地參與了本次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裡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後,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設計意圖: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最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畫筆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在畫水彩畫的時侯,孩子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找不到喜歡或需要的顏色。於是,根據幼兒好奇、好探索的特點,我設計了這堂關於顏色混合的活動。

  活動目標:

  1、透過玩顏色混合遊戲,激起幼兒對顏色的探究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鼓勵幼兒記錄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3、培養幼兒樂於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裝著清水的瓶子若干個(上面有可變化表情的娃娃臉帖紙)

  2、可供幼兒記錄的水彩筆、記錄板等。

  活動過程:

  一、設定情境,激發幼兒初次操作混合遊戲的興趣。

  1、透過“水娃娃”想變成“海媽媽”那樣顏色的願望,激起幼兒第一次操作興趣。

  2、操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發言,說同自己的做法。並從其中找出“深淺”兩種藍色進行對比。啟發幼兒總結出深淺變化是由於顏料投放的多少而決定的。

  3、師生共同操作改變娃娃臉使幼兒體驗到“幫助”的快樂。

  二、教師設疑:“小朋友,除了藍色,我們還能不能讓水娃娃再變成別的顏色呢?”激起幼兒繼續操作的興趣。教師提供幼兒所需的材料。操作時,注意指導個別能力差的幼兒。

  三、從操作中感受顏色混合的樂趣,並學會把活動中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1、提出問題:“如果水娃娃們穿著這件衣服時間長了,想換一種顏色,那該怎麼辦呀?”啟發幼兒大膽想像並肯定幼兒的討論辦法。

  2、教師先以藍色和黃色混合為例,帶起幼兒探究及操作的興趣。

  3、鼓勵幼兒將自己發現的“顏色的密秘”記錄下來。(可以教師先演示記錄方法再幫助幼兒共同記錄)

  4、參觀記錄板上記錄結果,表揚幼兒並獎給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遊戲結束後,師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給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動自評: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懷著好奇的心態,主動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這種興趣還可以自發的延伸到其它活動中,如:在美工區,孩子們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調出自己喜歡的顏色。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學會區別裡外,能正確運用方位詞裡、外。

  2、能運用方位詞“裡”“外”正確表述物體的方位。

  3、喜歡和同伴一起探究方位,樂意表達自己的經驗和發現。

  活動準備:

  1、佈置情境:用床、被子、梳妝檯、書包、手套、臉盆、整理箱、小桌子、小盒子、果盤、花籃等佈置小熊家的場景。

  2、場地帖好圓形的圖形;小汽車一輛裝在小盒子;糖果若干、小熊頭飾一個、小籃子一個(小熊用)。

  3、大圖片

  活動過程:

  一、 以給小熊送禮物匯入活動,初步感知對空間方位“裡”的認識,並學習運用方位詞“裡”。

  1、教師引導:“小朋友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邀請我們去做客,想去嗎?拿好禮物出發吧。”教師帶領幼兒說著兒歌去做客,以小熊不在家,請小夥伴先進屋裡,感受“裡

  2、幼兒藏禮物:引導幼兒用“裡”表示禮物藏的地方。

  3、小熊找禮物:幫助幼兒鞏固“裡”

  4、接禮物:以小熊準備禮物請幼兒從**裡拿出來形式鞏固“裡”。二、透過課件發現物體的裡外關係,鞏固對裡、外的認識。

  教師引導:“小熊,聽說你家裡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呢,可以帶我們參觀一下嗎?哇,你家的院子好大呀!小朋友請你仔細的看,院子的裡面有什麼玩具?”再說說院子的外面有什麼玩具?

  三、遊戲“跳圖形”。

  師:“小熊你們家有這麼多玩具,我們可以玩玩嗎?跳圈的形式鞏固認識“裡”“外”四、遊戲“變成蒙古包”,進一步鞏固對裡、外的認識。

  1、第一次遊戲,鞏固“裡”。

  師:小熊你家裡還有好玩的玩具嗎?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彩虹傘變蒙古包的遊戲吧?我們一起來變,一舉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舉起鑽進來,變成一個蒙古包。小朋友,我們現在在哪裡?在蒙古包裡你有什麼感覺?好,現在我們鑽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小朋友我們現在在哪裡?(在蒙古包的外面)

  2、第二次遊戲,鞏固“外”。

  師:“好不好玩?我們再來玩一遍好不好?”念兒歌:一舉手走一走,二放下蹲一蹲,三舉起鑽進來,變成一個蒙古包。問個別的孩子:“我們現在又在哪裡了?這是我們自己用彩虹傘變成的蒙古包,很有趣是不是,現在我們一起鑽到蒙古包的外面去吧。

  3、結束。師:“小朋友今天你們在小熊家玩的高不高興?謝謝小熊和我們玩這麼有趣的遊戲,時間不早了,我們也該回家了,和小熊再見吧!”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正確的運用方位詞“裡”“外”表述物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