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翻譯賞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翻譯賞析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翻譯賞析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朝文學家楊萬里。其古詩全文如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前言】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透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一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豔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

  【註釋】

  ⑴曉出:太陽剛剛升起。淨慈寺: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⑵畢竟: 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同:相同。

  ⑷接天:像與天空相接。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⑸映日:日紅。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翻譯】

  六月裡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線,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豔嬌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全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楊萬里的詩以白描見長,就這點來說,這是詩不失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上來說,出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原文】:

  曉出①淨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楊萬里

  畢竟④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⑤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⑥,映日荷花別樣⑦紅。

  【註釋】

  ①曉出:太陽剛升起。②淨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畢竟:到底。⑤四時:春夏秋冬四季。⑥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⑦別樣:宋代俗語,特別的。

  【翻譯】

  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他季節確實不同: 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 陽光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它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採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顯示了作者駕馭文字能力的奇絕和構思的巧妙。

  【閱讀訓練】

  (1)首句似以“突兀”的語氣開頭,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____的語氣中感受到了。

  (2)三、四兩句詩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帶來的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蓮葉無邊,既寫出了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_____”與“____”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 (碧 紅 映日 荷花)

  (3)詩人先寫____,再敘_____,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得效果,讓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全詩明白曉暢。 (感受 實景)

  參考答案:

  (1)讚歎

  (2)碧 紅 映日 荷花

  (3)感受 實景

  鑑賞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力,蓮葉無邊無際彷彿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於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後實的效果,讀過之後,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全詩透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深情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他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湧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於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豔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隱喻含義

  在這首詩中,“畢竟”一詞表現出楊萬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指朝廷。詩歌第二句“風光不與四時同”的含義是:在朝廷裡任職和其他地方任職是不一樣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詩的隱喻含義是:

  畢竟是朝廷裡面,和外面官場不一樣。你只有在皇帝身邊,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並沒看懂,大喊“好詩”便去福州了。從此林子方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反思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描寫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喜愛讚美之情。

  教學時,我主要採用了對比的方法,在學習第一首古詩的基礎上,我啟發學生找出這兩首詩的異同,學生紛紛仔細比較閱讀,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了:“它們都是寫景的。”“它們都是描寫夏天的景色。”還有學生進行補充,“它們都是描寫西湖。”“它們都是寫六月裡的西湖。”見學生們說些越來越具體了,我也感到非常高興。還有學生說:“兩首詩,第一首描寫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寫的是晴天的西湖。”接著我說“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蘇軾的筆下是那樣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楊萬里眼中又怎樣一翻景象呢?”然後啟發學生逐句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

  在初讀之後,我讓學生先介紹自己所認識瞭解的荷花,給學生頭腦中留下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後回味曾經學過的《荷花》一文進行感受,學生對荷花的感知就越來越具體了,最後看圖畫學習“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瞭解詩人寫西湖六月中“畢竟不同”的“風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蓮葉”和“荷花”,寫出了它們一望無際的形態,賦予了它們“無窮碧”和“別樣紅”的色彩,紅綠相映,荷日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