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精選6篇)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1

  靜靜地合上《追風箏的人》書卷,淚水瀰漫上了我的雙眼。“為你千千萬萬遍”這一句簡單樸素,卻又無比深沉真誠的話貫穿了整篇小說,也是最打動我的句子。

  當我在書店看到《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書名時,就已經產生了無限聯想。再看它的封面——那是一個黃昏的天空,斑斕彩雲層層鋪開,卻被從正中央撕開了一個口子,彷彿是要把人們帶到更深更廣遠的未知世界。一隻拖著長長尾巴的風箏在夕陽餘暉中翩翩起舞,在五彩斑斕的雲彩上留下剪影,彷彿是一個夢。因為一個書名,因為一個美好的引人聯想的封面,我買下了它,事實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

  在隨後的閱讀中,我知道了一個關於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哈桑出生的時候,學會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而阿米爾學會的第一個詞是爸爸。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因為幫助阿米爾贏得追風箏大賽的冠軍,而被其他富家少爺施暴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最願意為之付出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裡默默注視,不敢挺身幫助哈桑。阿米爾因為懦弱不能挺身而出,因為不能挺身而出無法面對哈桑。不但如此,阿米爾最後用卑鄙的手段栽贓了哈桑,讓哈桑父子永遠離開了他的家。

  後來阿米爾移居美國,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得知哈桑有困難的訊息時,他終於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的旅程。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一切都已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見到了荒廢的家,想起了曾經與哈桑在這塊土地上無憂無慮度過的童年。也得到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飄泊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當我看到阿米爾為了哈桑的孩子與童年宿敵生死相搏差點失去性命的時刻,我頓悟了,這都是他應該負的責任,替他父親贖罪也好,替他自己贖罪也好,就算死,他也必須把哈桑的孩子奪回來撫養成人。搏擊的場面血肉模糊,讓我不能想象,可是我知道,阿米爾在做可能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自我救贖。他對哈桑有太深的歉疚,這份歉疚足以讓他抱憾終生。其實我也感受到,阿米爾的人性沒有泯滅。對待自己的侄子,他像哈桑對待自己一樣,有一腔深深的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阿米爾,人性的卑劣與高尚時常交織在一起。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拉辛汗,在阿米爾最迷茫的時刻,及時指出了一條讓阿米爾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哈桑,用善良用美好裝點出一個人生。

  書中的結尾處阿米爾對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有說出了那句話。

  “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桑應該也聽得到。這一次。是阿米爾千千萬萬遍地去懇求哈桑的原諒。追求自己對自己因為懦弱犯下過錯的原諒。小說最後兩字是“我追”,我想這不僅僅是追求童年時代風箏大賽的風箏,更是在渴望一份真誠善良的人性的迴歸。眼淚再次流下,我相信,總有一天,書中也好,生活也罷,人性最初的那份純潔一定會回來。我相信,風箏就是線,牽引著一場人性救贖的故事。每個人都在追逐著,有人為了曾經的承諾追逐,為了將來的幸福追逐,為了現在的友情追逐。追逐那些他們曾經遺失的,藏在心底的和衷心期盼的。

  “為你,千千萬萬遍”,繞了一個大圈,越過了一年又一年,才知道原來那個追風箏的身影,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才是最能打動我,同時刺痛我的所在。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2

  聽同學說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後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著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裡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著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著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由於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著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秘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僕人,看著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唇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由於腦袋瓜裡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為,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3

  別林斯基說:“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列寧說“書籍是巨大的力量。”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我說“書是我的莫逆之交,我願為他,千千萬萬遍。”

  那是一個十分愜意的下午,陽光伴著清風拂過臉頰,彷彿一切都變得異常宜人,空氣中似乎也溢滿著歡愉的春的氣息。我踏進書屋,目光在花花綠綠的書架上掃過,異常奇妙地注意到他,便與他似一種緣分般相遇。他身著紅衣,衣上還映有些彩雲,溫暖又感人。我記得,他正好二十九元,九,或許就是說我們能久久相伴吧!

  回家路上,我寶貝似的捧著這本書,忍不住輕輕翻著,還差點坐過了車站。踏入家門,我迫不及待地將書包一丟,便投入與摯友的“談話。”我一頁一頁地讀著,心中不停的問他:後面那個男孩去哪兒了?他們倆還會相遇嗎?哦,對了,你叫什麼名字來著?他只願意告訴我他叫《追風箏的人》,對於其他問題,他只是沉默不語,指指後幾頁,是叫我再往後看,有點兒神神秘秘的。我無奈,只好再往下看。

  在我與書相伴、聊天、暢談的同時,胃卻失了寵愛,不樂意了,他不停的吶喊,伴著外婆的催促聲:“快點來吃飯啊,菜都涼啦!”我也感覺到餓了,但也只說:“馬上,再等一下,快了!”因為摯友捨不得我走,緊緊抓住我,我放不下。晚餐時間,我不停的說:“馬上!”“馬上!”也才發現他,我結交的摯友是這麼神奇,他可以控制你,然後,你像貪婪的吸毒者,無毒活不下去那樣,好似上癮了一般。彷彿一切都可以丟在一旁,有書就好。我的摯友啊,你若是一位美麗迷人的姑娘,我就願成為苦苦將你尋覓的追求者;你若是一株新奇特殊的植物,我就願成為日月將你研究的科學家;你太迷人了,我願如品茶一般細細將你品來。我相信,那留存齒間的,是茶香;留存心間的,是回味的;留存於腦海的,卻是一句話:“你是我的好朋友,我願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故事的主人公說的,也是我想說的。

  有人說,讀書如賞花,愈看愈嬌豔;有人說,讀書如嚼糖,愈嚼愈有味;我說,讀書如交友,為他,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4

  風箏,在空中飄蕩,悠悠飛舞,向著藍天,向著白雲,展翅飛翔。他,追風箏的人。

  靜靜翻過最後一張書頁,不由一陣彷徨。那是心靈的震撼。是阿米爾不懈的追逐,是那份蕩氣迴腸的手足情,還是這充滿苦澀而又心酸的故事?只覺一陣感傷在心中迴盪……

  少年時代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富家公子,母親早逝,愛的缺失讓他的心靈變得殘缺。在一次風箏大賽後,阿米爾無情的背叛了他情同手足的僕人哈桑,眼睜睜望著哈桑被人欺辱。從此,無盡的自責與悔恨縈繞在阿米爾的心頭。為了躲避戰爭,父親帶著他逃往美國。成年之後,阿米爾痛苦與悱惻仍未清除。終於,他決心贖罪,重回故園,等待他的卻是哈桑的死訊與一個隱瞞了二十多年的驚天秘密。他,阿米爾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悲憤不已的阿米爾最終收留了孤侄。回到了美國,時隔幾十年,他和一群天真的孩子,奔跑著,再一次追逐風箏……

  書中所描寫的真實情感依然讓我無法忘懷。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擔當責任時的推託自私,面對過去的自責與求贖……這樣情感沒有一絲雜質與虛偽,這是真空的人性,真實的現真。故事的結尾也許並不完美,沒有華麗的辭藻,近乎殘忍,卻又揭露現實。也許人生就是這樣,有些犯過的錯誤,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求贖、彌補。

  阿米爾的膽怯與逃避令我心痛,正是因為他的懦弱導致了哈桑受人欺辱的悲劇。他卻不敢接受現實,甚至設計趕走哈桑。無論生活怎樣,我們終要面對,只是一味的躲避,惡語咒罵,又能如何?堅強,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通向成功的路徑。失去堅強,心靈就永遠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多一份擔當,就像漆黑的天空群星璀璨;多一份勇敢,就像枯黃的花藤繁花似錦;多一份堅強,就像貧瘠的土地綠草如菌!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望著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逐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著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睏倦。我們趨行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中堅持。憂愁纏滿全身,痛苦灑滿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因為,我們是追逐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5

  這本書寫到牽扯三代人之間的恩怨、愛恨、親情,讀完以後,用兩個字來形容感受的話,那就是——悲慟。

  哈桑,那個出生喊出的第一個名字是“阿米爾”的人,那個為了阿米爾少爺“千千萬萬遍”的人,最終,因為阿米爾少爺年少的輕狂自私最終離開了他的出生地,毫無怨言。

  描寫哈桑離開時的情形,被我摘抄在了筆記本上,“喀布林的夏天罕見下雨,天空一碧如洗……但爸爸送阿里和哈桑去車站的那天下午,天下雨了”,記得看到這裡,我有一種類似於“六月飛雪”的感覺,雖然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但這種誇張的天氣不免讓人結合自己的心境。不禁覺得,那時是天真的下雨了,還是阿米爾流淚了……他是不是想起了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了呢……

  成年後的阿米爾重新來到阿富汗,他說“重返喀布林,猶如去拜訪一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卻發現他潦倒悽戚”“也許他確實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

  我在想,阿米爾心中的沒有希望,說的是自己當前將要面對的重返家園的生活,還是哈桑這一輩子的悲劇人生……他愛他,可他傷過他,傷過那個對自己最好的人,長大後的他後悔,可是來不及了……

  以上所講,只是簡單談談個人對於哈桑和阿米爾之間情感的見解,令人悲慟。

  《追風箏的人》初中讀後感6

  讀這本書時,有時會聯想到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例如,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對往事的自責,有對犯過的錯的救贖的心理,在真本書中尼或許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為有些事情就是人在兩難時刻不自主流露出來的最自然的想法,不得不佩服作者撲捉心理的能力。最感動的是哈桑在為阿米爾追風箏時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我想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個朋友,別無他求。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自己身旁的每一個朋友,要勇敢的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你的內心也有像阿米爾一樣的令你久久不能自拔的事情,就勇敢的站出來追到那個飄忽不定的風箏,獲得內心的安寧!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知識我們,沒有阿米爾那樣的決心和經歷吧。

  真的對這本書很有感覺,對其中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記憶特別深刻,我覺得不僅僅是對朋友,包括對很多,每個人都沒有說,真真的為其千千萬萬遍吧。

  在最後結尾的時候其實很惋惜的,我知道主人公的後悔再也沒有用,因為我覺得在現實生活裡,你的過錯再去彌補同樣也沒有機會,就像你拔了釘子,還會有釘子洞一樣,所以請在開始的時候就不要讓自己後悔吧,信任朋友,也信任自己。